民俗作文

2021-09-29 民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民俗作文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俗作文 篇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要了解民族风情当云南莫属啦。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悠闲的牛羊,热情的歌舞,勤劳热情的金花、阿鹏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昆明的民族村,许许多多的民族村寨一个比一个新奇,一个比一个有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

  来到丽江古城,古色古香的建筑,唯美的小桥流水人家,形形色色的精美客栈,绵绵的细雨都给这里增添了一番独有的情调。丽江是纳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这里有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一圈儿,一划儿,都隐藏着有趣的含义;这里有美味的纳西小吃、甜甜的米糕、香香的烤肉,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这里有太多独特的物品,摩梭女儿国的围巾披肩、东巴香烟香水,树皮服饰、碳烧画等等,每一样都无比新奇……当然了,这里还有热情好客的纳西人民。

  大理位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更是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古朴幽静,屋舍俨然,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碧绿的水草顺着水波轻轻摆动。古城洋人街的各国风味小吃让人垂涎欲滴。大理是白族的主要居住地。白族的风土人情也非常独特,让我大开眼界。比如:白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居民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房子上面放着貔貅,门槛底下埋着貔貅,光从房子的外观就可以知道这家人是经商的、做官的还是普通百姓;白族的 "三道茶"更是有特色,蕴含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道理,喝了之后令人意犹未尽 ……白族的婚俗也更是奇特,比如“掐新娘”,亲朋好友对新娘子的祝福竟然是去“掐”她,掐得越狠代表对新娘子的祝福越深,这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啊!

  读书可以让我们长知识,旅游更可以增加我们的见识。在云南的一周里,我了解到了许多独特的民俗,希望今后能有机会了解更多的东西。

民俗作文 篇2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非常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非常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民俗作文 篇3

  4月12日我跟随宝鸡日报小记者团来到了“宝鸡民俗博物馆”参观,并跟大师学画马勺脸谱。

  上午9点半,我怀着好奇激动的心情跟随讲解员进入馆内,我们先参观的是二楼的展厅,里面陈列的是各种西府民俗工艺品和劳动工具等。比如说剪纸、马勺脸谱、泥塑等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剪纸和马勺脸谱了,因为喜欢,自己平时也剪一些简单的剪纸和画一些简单的脸谱,但看了这些,才知道我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让我感到民俗艺术是多么伟大啊!

  接着我们又来到一楼的展厅。这一层陈列的是西府人生,包括人出生、满月、成人,婚丧嫁娶等不同的阶段的习俗。在讲解员阿姨绘声绘色的讲解下,让我了解了我们宝鸡人的很多风俗习惯。那些表现风俗的蜡像做的跟真人一样,真的是活灵活现,那么多的风俗多么有意思啊!

  参观结束后,就由陕西民间艺术大赛金奖获得者、省工艺美术大师张选武(岐人张)老师交教我们画马勺脸谱,刚从展厅里看到各种的马勺脸谱,感觉好神奇!现在我就要自己亲手画了,还真的有点激动。

  首先,老师给我们发的是不同的马勺,一、二年级的同学拿已经勾好边的马勺,而剩下的人则拿没有勾边的马勺。今天发的是包公的马勺,老师先让我们将边勾好,然后把包公的头顶涂黑。我勾的边很好,可是在勾最后一笔的是侯,我旁边坐的男生突然撞了我一下,让我在不需要勾边的地方留下了一个“一”字型的“伤疤”。当我在愁怎么办的时候,忽然想起自己带了白颜料,我立刻将白色拿出来,在留下“伤疤”的地方涂了涂,立刻恢复和原来一样了。线勾完了,开始涂头顶,头顶只是黑色,很简单,不一会就涂完了。头顶涂完了,现在开始涂脸,脸是赭石色的,也很简单,两下就涂完了。涂完后,老师又让我们用红色把包公头顶的月亮和嘴涂了,涂完后,就可以进行评比了。

  评比是老师在每个组评选出画的最好的脸谱来上台领奖。我真的没想到我的作品被老师选中了,奖品是张老师亲手画的一个马勺脸谱,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后来老师还鼓励我要把这个爱好坚持下去,我也更加有信心了。

  通过这次活动,我又了解许多宝鸡的习俗文化,让我感受到了宝鸡文化艺术的美,它是我们宝鸡人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要保护它,让它永远发扬传承下去!

民俗作文 篇4

  秋日的晚风带着落叶,一起飘荡在小路上,夕阳烧红了天边的白云,眼前那棵高大而粗壮的柏树,尽显沧桑。耳边传来是“咿呀”的声音。

  儿时是在老家度过的。夏日是炎热的,姥姥喜欢在正午躺在那藤椅上,拿着一把又大又圆的扇子,轻轻地摇。旁边放一个略显破旧的收音机,放着是那“咿呀咿呀哟”的京剧。姥姥很喜欢听着戏,她什么戏都听过,像是黄梅戏、豫剧、吕剧等等。不同地方的戏,从她那破旧的小收音机里传来。

  我那时还小,听不懂里面在唱些什么,想和姥姥说说话,她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示意我不要说话,我只好趴在她的腿上,借着扇子的清风,进入夏日凉梦。

  后来,再大些,勉强可以听清一两句,但是仍然不懂意思。中午陪姥姥听戏已经成为了习惯。不同的是我喜欢趴在风扇前,听戏。风扇的风吹的总是很大,将我的头发到两边,猛烈的清风扑到我脸上。耳边依然传来的是“咿呀咿呀哟”的唱戏声。

  那天早上姥姥起得很早,在院子里忙来忙去,我揉了揉朦胧的眼问她:“今天有什么好事吗,为什么这么忙?”

  她回过头,脸上带着笑,以至于她脸上皱纹都变成优美的弧形:“今天村里要来唱戏的,一会去看啊!”说完她又去忙活。看着她弯的似弓的背,在清晨的曦光下留下了一个弯弯的背影。

  临近中午,姥姥便领我去占位。走到柏树下,已经有很多人了,姥姥找了一个地方放下马扎,坐下。而我偏要挤到前面看个清楚。

  终于等到开场,台下的人纷纷鼓掌,帘子被掀开,从里面出来一个脸上抹满油彩、身穿戏服的人出来,身后跟着些和他一样的人。一场下来,人们喝彩不断,我也跟着鼓掌,似懂非懂地看着台上人所唱的悲欢离合。

  一直表演到下午才结束,我一直坐在最前面,不曾离开,生怕别人抢了我的位置。这中间有人来,有人走,有人骂故事里的人物,有人笑故事里的情节。

  再后来,我离开了家乡,便再也没有看过戏,直到那天突然很想看戏,那种思念涌上心头,我终是买了一张票去听了一场戏。听的人很少,不似当年那般热闹,耳边依然是“咿呀咿呀哟”的声音,可终究感觉少了些什么。

  台上的人唱着一个个不同的故事,台下的人越来越少,我依然坐在那里听他唱完,他们热爱传统文化,并且愿意传承下去,他们值得尊敬。

  迎着风走在路上,看着人来人往,世界终是变了,变得越来越好,很多高科技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可有些东西却在慢慢消失。人生中,有些人来了,有些人走了。就像戏里唱的悲欢离合,就像诗里说的'月有阴晴圆缺。

  落叶跑到我脚下,我将它们轻轻踢起,耳边回荡的刚才的戏,不禁哼了两句,一切刚刚好。

民俗作文 篇5

  这个国庆节,虽然没有去外地旅游,但是我阅读了本书《中华五千年民俗》。书中详细记载了中华五千年来封建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的各种习惯,如节日节气、婚丧礼仪、服饰打扮的由来,让我受益匪浅。

  何谓民俗?民俗即民间的风俗,指国家民族中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可能有迷信成分,也许没有科学根据;但是一直流传至今,这样它必然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那就形成了一种文化、风俗。那它就值得人们去了解、学习,并尊敬它。

  通过阅读,使我对祖国民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以前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民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更加热爱祖国的的文化,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我越读越爱不释手,竟然一下全部读完。虽然很多民俗我不能记住,但是我觉得好像和很多人进行了对话和去了很多地方去旅游。我和爸妈沟通,以后有时间一定去这些地方看看(比如20xx年去了桂林,感受了那里少数民族——壮族的民俗;20xx年去连州也感受到了瑶族的民俗),更加深入了解这些文化,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民俗作文 篇6

  在深圳,当然要去国贸大厦、人民广场、中英街等处,看那高楼林立的街市,感受开放前沿的气息。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游锦绣中华民俗村。

  锦绣中华民俗村座落在美丽的深圳湾畔,占地30多万平方米。该园将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微缩复制在园中,是中国最全最精致的微缩景观群。

  园中绿树葱翠,曲径通幽。迈步在充满南国情调的花丛间,沿路观赏精制的景观。这些景观并非随便塑造的外观模型,多为按1比15的比例原样仿建,个别景点为1:10或1:8。较之于原物,虽然形体小了,但结构、构筑方法完全相同,是一砖一瓦砌起来,一梁一柱搭起来,一楼一院垒起来,一间一厅并起来,毫不含糊。况且,除了用建筑、雕塑方面的能工巧匠设计制作外,还请原景地的专家学者亲自参与制作和实地感受,充分保留了景观的原形原貌、原汁原味。就连山林园树,都能达到与建筑景观比例协调,真是不简单。当你看到这么的大“盆景”一组组排列时,怎能不双手称赞。

  园中景物皆按祖国版图上的相应方位布置,既有塞北高原的蒙古包,也有江南水乡的小村落;既有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也有美丽海岛上的椰树林。此处看到北京故宫的金碧辉煌,彼处望见长江三峡的曲折动人;这边是应县木塔、悬空寺,那边有少林寺院与塔林;看齐鲁,得见泰岳高峰、孔庙大殿;观荆楚,则有滕王飞阁、黄山峻影。考云南见崇圣三塔,寻贵州遇布依村寨。长城能留影,晋祠可生情,避暑山庄的风韵异常动人。景观多,看不尽;感受多,说不全。一个个景观,没见过实景的,在这里看个大概,聊以解双眼之谗。已览过实景的,再借此加深印象,回味无穷。再说了,这些景虽小,却也小得可爱,其精巧之韵,具有无穷的魅力,不然,游人们“一日游遍全国”的梦想怎能实现呢!

  配合这些反映祖国山河之美、能够激发爱国之情的微缩景观,园中还有一些精美的点缀。比如景区门口那块耸起的石头,石头旁边那架高大的木制水车,就很能激起游人的情味。园内有彩桥架河,奇石卧草,绿水行舟,美图挂墙。累了有路边连椅可坐,乐了有轻快音乐可听。游人们或一二携手,三五成群,或老者携儿带孙,或青年牵夫挽妻,或远来者匆匆观去,或近居者缓行慢观。一群少年天真烂漫,说笑声如唧唧喳喳的小鸟。几个穿着彩衣的艺术生舞动着手脚,翩然飘过我们的眼前。

  景区里,在特设的地点,有特别的民族风情表演。一拨拨少数民族演员,穿载本民族代表性的衣饰,载歌载舞,尽情地传递着那个民族特有的风韵。有的表演还可让游客们参与,当你加入到唱唱跳跳的队伍会,会感到十分新奇。比如,参与傣族朋友的泼水节,挎包收起,肌肤露出,小盆端来,水花溅去。把洁净清凉的圣水泼向空中,泼向对面,泼向众人,那种欢快与热烈,火爆了周围的空气。

  正好,我在这个景区看过微缩的石林,接着去了云南。在云南假了包换的石林真容面前,拿出在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石林前的留影,两相对照,别有一番滋味。

【关于民俗作文锦集6篇】相关文章:

1.关于民俗作文锦集九篇

2.关于民俗作文锦集7篇

3.关于民俗作文锦集六篇

4.关于民俗作文锦集五篇

5.关于民俗作文锦集8篇

6.关于民俗作文锦集5篇

7.关于民俗作文锦集9篇

8.关于节日民俗作文锦集九篇

上一篇:民俗作文300字 下一篇:民俗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