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文

2021-09-29 民俗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俗作文 篇1

  新年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新年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不使人间遭殃。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民俗作文 篇2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民俗作文 篇3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的民俗文化。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俗信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希望能求得。

  古代女子最重视“乞巧节”

  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红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在闽省,广东省及东南亚一带,最时兴于七夕拜七姐。这的确是旧日女儿家的大节日。大部份的省都有庆祝七夕的七巧节,唯大都当作一般庆典庆祝。闽,广省则相当的重视,尤其是广东省,大伙儿摆七凑热闹,十分隆重。

  谈到七巧节,不得不提人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他们的爱情悲剧,在每个华人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会对着暗夜的星空祈祷爱情永恒不渝。

  牛郎织女有许多的故事版本,最为人知的是:牛郎本来是民间的一名孤儿。一天,天上的织女和绪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为牛郎耕田的老牛劝牛郎夺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结婚后男耕女织,他们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满。可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的便让天帝给知道,使了王母娘娘下凡来,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就此拆散。牛郎上天无路,后来还是老牛献出它的皮让牛郎上天去。牛郎上了天,眼见就要追到织女,岂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挥,天空出现一道天河,他们俩隔两岸,只能哭泣。后来,他们的爱情让天帝给感动,答应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鸟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民俗作文 篇4

  二月二,龙抬头 ,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真正的春天到啦......

  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一天是龙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很多地方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这一天,也是我们一年中与龙走得最近的一天,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传承着中华龙行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带着对神州大地无私馈赠的感恩,带着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在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中描绘着新一年的愿景。

  这一天民间传说中的神龙会苏醒升天,兴云布雨,以保来年风调雨顺,敬龙祈雨,祈求丰收。

  这一天,使使耕牛,预示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

  这一天,打打囤,预兆丰年来临,大囤尖、小囤流。

  这一天,理理发,被称为龙剃头,亦有鸿运当头、精神饱满、时时吉祥之意,正合一年蓬勃之气。

  这一天,吃点龙食好兆头。让煎饼、料豆、龙耳饺子、龙须面、猪头肉等等这些流传的老讲究,给人们带来吉利,带来欢畅,带来心灵的抚慰。

  二月春龙送温暖,紫气东来万物舒。祥和瑞气铺大地,风调雨顺随人愿。

  一年之际在于春,让一年的鸿运就在二月二这天开始,踏着春天的步伐,昂首前行。

  二月二,龙抬头,祝大家鸿运当头,梦想成真!龙日吉祥如意!

民俗作文 篇5

  今天早上,天有点阴,很冷,我们班同学和爸爸妈妈去了关中民俗博物院。那里有很多树,有菊花和月季花,还有好多古老的房子。我们今天的活动内容是“读书小队”启动仪式和“领略关中风情,发扬民俗文化”研学活动两个部分。

  首先进行的是“读书小队”启动仪式,第一个环节是出队旗,第二个环节是唱队歌,第三个环节是王老师讲话,接下来是书香娃娃分享读书心得,最后的环节是图书漂流。在热烈的掌声中,启动仪式圆满结束。

  接下来我们观看了华阴老腔的表演,这个表演很精彩也很搞笑,大家都被逗笑了。表演结束后,我们去体验剪窗花和中国结,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剪简单的窗花和中国结。

  时间过的很快,中午的时候,我们这次研学之行结束了,今天是个难忘的日子,我过得很开心,我想下次还参加这种活动。

民俗作文 篇6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几片陈皮去苦。

民俗作文 篇7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

  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牲口节的起源,据说与中国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关。传说,朱元璋从小失去了父母后,生活贫困,被迫去给财主放牛。这天,财主想起“马不吃夜草不肥”的说法,硬逼干了一天活的朱元璋和长工们夜里去放牛。朱元璋和伙伴们又累又饿,而财主却在家里花天酒地。朱元璋气愤不过,指挥伙伴们偷来杀牛刀,大家一齐动手,杀牛的杀牛,烧火的烧火,不一会儿,一头活牛变成了一堆喷香的烤牛肉。天快亮时,打着饱嗝的伙伴们发愁了,牛少了一头,财主定会变本加厉惩罚大家。朱元璋低头沉思一会儿,指挥众人将剩下的牛肉藏起来,把牛尾巴插在山坡上,然后让一个小伙伴回去报信,谎说牛钻到地底下了。待财主随着小长工气喘吁吁地爬上山发现黄牛真是钻到了地下。地面上不见牛身,只露牛尾。他气急败坏地拽住尾巴往上拉,谁知地底下真地“哞!哞!”叫了两声,财主只拉出一条牛尾巴。后来,财主又命人挖地,结果什么都没有挖出来。他垂头丧气,自认倒霉。事后,伙伴们庆幸没有受罚,一边吃着剩下的牛肉,一边把牛鞭甩得噼噼叭叭响。从此以后,人们为感谢耕牛,就把农历七月十五当作“牲口节”,意在感谢它为穷人谋福,希望它重新转世。 中原是农耕地区,大牲畜是家家耕地的主要“劳力”,秋耕又是牲口最繁重的劳动,人们把农历七月十五专门奉为“牲口节”,足见人们对牲畜的重视以及牲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民俗作文 篇8

  细腻、精致、美丽,把样式与雕刻,民族文化与人物性格结合在一起,它既是特别的工艺品,也可以组成一部经典的雅俗共赏的戏剧。它,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饰品,它就是皮影。

  人们都知道,陕西是皮影的发源地,但是,你知道皮影是怎么做成的吗?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上等的皮影,首先材质就要好,应选牛皮或驴皮做材料, 先用一种薄木板把皮子上的毛刮干净,刮完了要放凉水里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拿出来接着刮,一直要刮到皮子变得透明为止。接下来用热水浸泡皮子,使它变得柔 软,还要用的不停地揉搓,为的是让皮子没有杂质,这样雕刻起来就会更加流畅。下面要把软软的皮子紧绷绷在木框上晾干,过了几天后,皮子就会又硬又平了。现 在可以在皮子上雕刻了,人们用一种特殊的.炭笔在皮子上画好形状,然后把它刻下来,该镂空的地方要镂空,这时人们就用鲜艳的染料给皮子上色,上完了还要把刻 好的皮子放入火中烤一烤,这样会固定颜色。至此,一个美丽复杂的皮影就诞生了。

  皮影大部分都是戏剧中的著名人物,尤其是女子最为美丽。你看那个精心雕琢而成的女子,头梳羊兰发,还戴着宫花,耳朵上点缀着一颗金光闪耀的红宝石, 她身穿锦织云纹袍子,腰间佩带着丁冬作响的绿色玉佩,手指为兰花状,姿态显得大方而端庄。一个个生动精致的皮影,一出出经典绝妙的戏剧看得我眼花缭乱。

  皮影,它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它乡土气息深厚,紧密地结合着生活,它是受大地水土孕育的工艺品,也包含着文化的精华。“手承心承手,人传世传人”,皮影也固化剂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体验。

民俗作文 篇9

  “咚呛呛,咚呛呛……”

  伴着锣鼓声,一年一度的社火大赛开始了!

  “看,那个是断桥。”“那个是孙猴子扛芭蕉扇。”“那个是许仙和白娘子。” ……

  老太太们争这说。

  噢,又来了一队社火,这对社火真可笑,一位船夫在划船,船里面坐着一个女人,那女人身子扭来扭去,真可爱。这时来了一个丑婆娘,要简别着一个烟锅,手里拿着一把扫帚,一阵小跑跑到了船夫跟前不停地打船夫,船夫东躲躲西藏藏,丑婆娘就是打不着。

  “看城关一小的社火队。”一个人说。

  我回过神,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们的腰鼓队。

  打腰鼓的学生,一会儿踢腿,一会儿转圈儿,一会儿跑跳,一会儿打鼓。他们虽然在打腰鼓,但在打腰鼓的同时,也加了一些舞蹈的动作。

  后来,又有一只大黄牛过来,他的头转来转去,连眼睛都滴溜溜的转着;观音菩萨也请来了,她身穿白袍,左手拿着玉净瓶,右手拿着柳枝站在荷花中央;几个穿这各种颜色衣服的仙女,一手提着花篮,一手不时的向地面撒花;孙悟空扛着金箍棒,看他那威风的样子,肯定是又除掉了一个妖怪……

  “咚呛呛,咚呛呛……”

民俗作文 篇10

  过年了,过年了,终于过年了!我高兴地喊着:“我又长了一岁,我十一岁了。”

  一大早,全家就开始忙上了,爷爷在一旁监督,我和爸爸贴对联,这对子写得真好“财源滚滚来,年年发大财”。如今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爷爷也年轻了好几岁呢!

  每到过年的时候,妈妈都要包好多的饺子,有酸菜猪肉馅的,有韭菜鸡蛋馅的,有牛肉萝卜馅的……新年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好吃的,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期待着零点钟声的敲响。10点左右,家家户户好像是约好的事,都燃起了烟花炮竹,火熊熊的燃烧起来了,饺子下锅了,我们要围着火堆绕几圈,听爷爷说这样就不会生病,可以去去晦气。

  热乎乎的饺子上桌了,刚刚热好的菜端上来了,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了,爷爷、奶奶乐得合不拢嘴,我们把祝福送给他们。

  和妈妈收拾完以后,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我希望下一年马上来到,因为我想再长一岁。

【关于民俗作文汇总10篇】相关文章:

1.关于民俗作文汇总六篇

2.关于民俗作文汇总9篇

3.关于民俗作文汇总九篇

4.关于民俗作文汇总6篇

5.关于民俗作文汇总五篇

6.关于民俗作文汇总5篇

7.关于民俗作文汇总八篇

8.关于民俗作文汇总8篇

上一篇:民俗作文300字 下一篇:民俗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