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数学研究领域,最值得一提的数学家就是华罗庚,他为中国的数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小编在此整理了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1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
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
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便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
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2
中学毕业后,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数学成绩不好引起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让大家去做。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询问:“你看过《孙子算经》,它是中国的?剩余定理?,传到西方后被称做?孙子定理?”。老师又问:“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华罗庚不紧不慢地陈述了他的思考演算过程:“我是这样想的:这个数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这道题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数了!”老师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华罗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确的。”从此,全班同学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
华罗庚的数学智慧,让老师大为惊喜。老师的鼓励又使得华罗庚兴趣大增,在数学上加倍用功,于是,数学成绩便突突地往上冲。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3
1979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应邀到英国讲学。在一次宴会上,一位美国女学者来到华罗庚面前敬酒,突然,她扬声问道:“华教授,您不为自己当初回国感到后悔吗?”这里说的“当初”,是指1950年。
那年春天,华罗庚欣闻祖国大陆解放的`消息,毅然放弃在美国优裕的条件,带领全家人回国。
途径香港时,他发了一封《致留美学生公开信》,信中写道:“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建立。”
“为我们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面对这位女学者不友好的提问,华罗庚坚定而又礼貌地回答说:“不!我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了舒服,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铿锵有力的回答,掷地有声,爱国的挚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他爱国情操。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4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5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这句话,是陶行知伯伯说的一句话。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1936年,他到英国留学,他发表的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1946年,罗罗庚在英国定居,有洋房,有汽车,胜过过得十分优裕。在新中国诞生后,华罗庚放弃了英国的富裕生活,回到祖国,跟人们一起建设祖国的未来。
华罗庚一心想为祖国争光,获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华罗庚一声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但现在,有很多人不但不爱许热西,还去做一些犯法的事情。
现代青少年,只顾玩游戏,不吃饭,也不上学,抽烟、吸毒,这类的事,都出现在现代青少年身上。我真希望这些人,快快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拜伦说:“凡是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都不会爱。”是啊!你不爱国,祖国就不爱你;你爱国,祖国永远会记住你!
同学们,学学华罗庚、冯如、钱学森 这些爱国科学家吧!记住:我们的未来是努力奋斗、报效祖国,让我们国家的五星红旗再次升上其他国家的天上;让我们的五星红旗再在天空上飘扬吧!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6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的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7
在中国,有一位数学家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华罗庚。一提到这个名字,人们就会想到“数学家”、“自学成才”和“聪明”这些词。可能有的小朋友还参加过“华罗庚数学金杯赛”吧。
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1924年从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年仅14岁的华罗庚便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里当伙计。他的中学老师很欣赏他的数学才华,鼓励他继续自学数学。19岁那年,华罗庚突然染上伤寒,此后在腿部留下了残疾。
但他并不悲观、气馁,而是顽强地发奋自学。有一次,他发现一个有名的教授的一篇论文中有错误:一个数值算得不对。于是他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和看法写成文章,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社。1930年,这篇文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
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大为赞赏,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大家都说不知道。
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知道华罗庚这个人。他告诉熊庆来,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熊庆来爱才心切,并不在乎学历,当即托人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
1931年,清华大学的工作人员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去接浙江来的华罗庚。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拖着残腿、柱着拐杖走近了清华园。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经管收发信函兼打字,并保管图书资料。
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熊庆来还让他经常跟学生一道去教室听课。勤奋好学的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学完了,学问大有长进。熊庆来对这位年轻人十分器重,有时碰到了复杂的计算也会大声喊道:“华罗庚,过来一下,帮我算算这道题!”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后来,熊庆来又选送他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38年,华罗庚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当时他才28岁。
华罗庚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在很多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名字被列为当今八十八个数学伟人之一。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8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9
勤奋,是学习的根本。没有了勤奋,就算在聪明,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可能会想,华罗庚能有那么大的成就,肯定在名牌大学上学。而这样想你就错了。华罗庚只读过初中,根本没上过大学。它的成功靠的是勤奋、刻苦地自学。
华罗庚原来也很调皮、贪玩,但他很有数学才能,经常在课上回答出许多同龄人不会的数学题。
可是,这么有才能的一个聪明的孩子却在念完初中时失学了。家中贫穷,没有办法供他上学。此后,他回到了家里,在自家的小杂货店做生意,卖点香烟、针线之类的东西,替父亲挑起了养活全家的担子。
然而,在华罗庚的心中依然放不下数学,依然酷爱数学。不能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学。一次,他向一位老师接来了几本数学书,一看,便着了魔。从此他一边做生意一边算账,一边学数学有时看书入了神,连客人都忘了招呼。傍晚,店铺关门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的在数学王国里漫游。一年到头,几乎每一天都要花出十几个小时,来钻研数学,有时,甚至连觉都不睡了。还有的时候,睡到半夜,想起一到数学难题的解法他准会翻身起床,点亮小油灯,把解法记下来。
而后来,他却患上了伤寒病,经过半年的'治疗,总算活了下来,但左脚却终生残疾了。而华罗庚并没有因为病痛而停止对数学的研究,他躺在床上,写出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在不懈的勤奋下,他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数学家。
不只华罗庚,还有牛顿、苏布清俄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都是靠只勤奋获得成功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像他们一样勤奋学习,为将来的成就做准备!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10
华罗庚(1910~1985)-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金坛人。
华罗庚的父亲是经营杂货店的小业主,由于经营惨淡,家境每况愈下,致使上中学不久的华罗庚辍学,当了杂货店的记账员。在繁琐、单调的劳作中,他并没有放弃最大的嗜好--数学研究。
正在他发奋自学时,灾难从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症,被医生判了“死刑”。然而,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但左腿却落下了终生残疾。他常挂在嘴边的是这样一句话:“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数学家,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学,于1930年,以《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而使中国数学界刮目相看。后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教。在这里,他得益于熊庆来、杨武之的指导,学术上得以长足进步,并逐渐树立起他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
1948年应美国一所大学骋请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携妻儿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十分重视和倡导把数学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亲自组织和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他一生勤奋耕耘,共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着。作为数学教育家,他培养出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并形成了中国数学学派,有的人已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讲学时,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去世,终年75岁。一生以“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勉的华罗庚,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11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是中国数学家中的巨人,被誉为“数学泰斗”。他在数论、代数几何、函数论等多个数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对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华罗庚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爱国者,他在数学研究、数学教育、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华罗庚的数学成就
华罗庚的数学领域涵盖广泛,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论、代数几何、函数论等。他在解决数学难题和提出新的数学理论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尤以他在数论领域的'工作备受推崇。他曾经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的一个特例,即当n为奇数时a^{n}+b^{n}=c^{n}没有正整数解,这一成果震惊了世界数学界。他还对数学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究,解决了若干代数几何和函数论的难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如华罗庚猜想、华罗庚—杨振宁理论等。他的成就不仅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声誉,多次获得国际奖项和荣誉。
华罗庚的数学教育贡献
华罗庚是一位杰出的数学教育家,他致力于提高中国数学研究水平和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他曾经担任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还多次参与编写数学教材和指导学生科研。他对数学教育的贡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倡导数学应用,提倡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实际应用研究;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华罗庚的学科建设贡献
华罗庚在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倡导数学应该是一门开放的科学,主张与国际接轨,推动中国数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他多次担任中国数学会主席等职务,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也注重学科建设,倡导数学应该联合其他学科,形成交叉学科研究,推动数学应用的发展。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华罗庚的社会服务贡献
华罗庚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社会活动家。他在社会服务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责任感,积极参加国家重大科学项目和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为中国数学事业赢得了荣誉和声誉。他还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抗击自然灾害、扶贫济困、促进教育发展等社会活动,为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华罗庚是中国数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践行着“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数学精神,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数学成就和学术影响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引领着我们继续前行,开拓数学的新天地。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12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的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学难题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他已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辍学之后,更懂得用功读书。可怜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从老师那儿借来摘抄的50页的微积分。
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非常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他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的。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也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13
华罗庚上初二时,学校新调来一位数学系老师名叫王维克。他讲课生动有趣,善于诱导启发,深得学生们的好评。
一次,王维克满怀激情,用抑扬顿挫、形同朗读诗书的声调,给学生讲了一道被国外称之为“孙子定理”的历史名题:“今有一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全班同学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跃跃欲试,想解开这道名题。但很快就晦气了:此题看上去似乎并不深奥、复杂,可要想真正解析出来却不那么容易。原来活跃的课堂,一下了变得寂静无声。你瞧着我,我看着他,谁也答不出来。同学们的这一表情变化,早在王老师的意料之中。他在心里默默地说:“我之所以提出这道名题,只不过是要让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史上有这样一道名题,韩信点兵时,就曾运用过这个方法。要想解析它,需用‘剩余定理’。这对初中学生来说,实在是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呵!”
突然,一个同学的声音打破了课堂的沉寂。
“老师,这个数是23!”
此时,同学们的目光刷地一下都集中到这个同学身上来了。谁也不相信说话的竟然是平时默默无闻的华罗庚!
听到华罗庚的回答,王维克教师的眼里露出了惊喜的目光。他用亲切的语调对华罗庚说:“你用什么方法算的?”
“一个数,3除余2,7除也余2,那必定是21加2,21加2等于23,刚好是5除20余3。”华罗庚恭恭敬敬地答道。
看着同学们疑惑不解的目光,听着老师热情鼓励的话语,华罗庚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还记得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学难题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这次当众解开“孙子定理”这道难题使他的数学才能初露锋芒!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14
20世纪的中国数学家中,有一位出身于小贩之家,他便是华罗庚。华罗庚出生在江苏金坛,他的父亲是学徒出身,经过多年努力,拥有了3家规模不等的商店,一度担任县商业丝会董事。不料后来一场大火把大店烧个精光,接着较大的店也倒闭了。等到华罗庚出世时,华家只剩下一爿经营棉花的小店,以委托代销为主。
华罗庚在当地读小学时,因为淘气,成绩糟糕,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做父亲的重男轻女,让成绩好的姐姐辍了学,而让华罗庚进入县立初级中学。从第二年开始,数学老师便对华罗庚另眼相看了,经常把他拉到一边,悄悄地跟他说:“今天的题目太容易,你上街玩去吧。”上初中三年级时,华罗庚已在着力简化书上的习题解法。
等到华罗庚初中毕业,父亲又犯了难:一方面,他希望儿子“学而优则仕”;另一方面又有所顾虑,如果送他去省城读高中,经济负担太重。此时有一位亲戚提供了一个信息:教育家黄炎培等人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费全免,只需要付食宿和杂费。结果华罗庚被录取了,进入该校商科就读,相当于现在的中专。
那一年,16岁的`华罗庚与同城的一位姑娘结了婚。婚后第二年,妻子生下一个女儿,不得已华罗庚辍了学,回家帮助父亲站柜台。可是,华罗庚依然喜欢看数学书和演算习题。当时与华家的棉花店隔河相望有家豆腐店,每天天还没亮,豆腐店伙计起来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点上油灯在看书了。
开店营业以后,若是有顾客来了,华罗庚便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待顾客走了,他又埋头看数学书或演算习题。有时看书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父亲知道后气急败坏,骂儿子念书念得“呆”了。有一次他甚至把儿子的演算草稿撕碎。直到有一天,罗庚纠正了账房先生的一处严重错误,做父亲的终于感到一丝欣慰。
又过了一年,从巴黎大学留学归来的华罗庚中学母校校长看到华罗庚家庭困难,同时他又好学,便聘请他担任学校会计兼庶务。后来当校长准备提拔华罗庚,让他担任初一补习班数学教员时,不幸却接踵而至。先是华罗庚的母亲因病去世,接着华罗庚患上伤寒症,卧病在床半年,医生都认为没必要治了。最后华罗庚喝了一帖中药以后,竟奇迹般地活下来,但腿落下了残疾。
那时候华罗庚尚不满20岁,腿疾更坚定了他钻研数学的决心。当时上海有一本综合性杂志《学艺》,刊登了苏家驹撰写的文章《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其内容与一个世纪前挪威数学天才阿贝尔建立的理论是相悖的。
罗庚当时虽然不知道阿贝尔,却很认真地拜读并琢磨“苏文”,发现其中有一个12阶行列式的计算有误,遂撰文陈述理由,否定了这一结果,并寄给上海另一家杂志——《科学》。该刊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发表了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从此他的命运改变了。
清华大学订有《科学》,读到华罗庚的文章,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非常高兴。恰好同事里有个金坛人,对这位老乡有所了解,告诉他华罗庚通过自学,数学钻研得已经很深。熊庆来经与系里同事商议,并获得理学院院长的同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担任助理员。从此,华罗庚迈出了成为数学家的关键一步。在清华,他结识了先期抵达的陈省身,两人共同翻开了中国数学史的崭新一页。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 15
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华罗庚在读完初中后,就不得不辍学到父亲得小杂货店里帮忙干活。可这位酷爱数学的年轻人,人虽然守在柜台前,心里却还在琢磨数学上的问题。王维克老师借给他几本教材:一本代数,一本解析几何,一本微积分。就这样,在这几书的带领下,华罗庚步入了高等数学的殿堂。
华罗庚18岁那年,在王维克老师的帮助下,到金坛中学当了一名会计,兼管学校事物。他曾回忆当时艰难地生活:除了学校里繁重的事物外,早晚还要帮助料理小店的`事务。每天晚上大约8点钟才能回家。清理好小店的账目之后,才能专研数学,常常到深夜。
19岁那年,他发现一位大学教授的论文写错了,于是便把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文章,题目叫(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不能成立之理由),在第二年发表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随后,华罗庚又接连发表了几篇数学论文,署名“金坛人”。
渐渐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注意到了这个数学论坛上展露头角的“金坛人”。当他打听到这个数学奇才原来是个只读过初中的小青年时,大为震惊,便写信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数学系当管理员。
华罗庚来到清华大学后,进步得更快了。之后为了更好地学习数学,他又自学了英语,德语。24岁时,他已能用英文写作数学论文。25岁时,他的论文已引起国外数学界的注意。28岁时,他当上了西南联大教授。后来,他又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去深造。
华罗庚成功了!他经历困难重重的自学之后,一跃而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国外数学界这样评价他:华罗庚教授的研究著作范围之广,足可使他堪称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
之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邀请下,华罗庚去那里当了教授。在那里,华罗庚的生活,科研环境非常优渥。尽管如此,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华罗庚还是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美国的优渥生活,踏上了返回祖国的旅程。他说:为了抉择真理,我应该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应当回去!
- 相关推荐
【数学奇才华罗庚的故事】相关文章: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04-03
有关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06-06
华罗庚数学家的故事(精选12篇)01-13
华罗庚的故事大全06-10
华罗庚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10篇)03-06
数学名人故事:杰出数学家华罗庚的成才故事(精选9篇)01-26
华罗庚小故事及名言10-26
华罗庚的简单小故事05-17
华罗庚的小故事简短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