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伯尔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因里希·伯尔从小爱读书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人物简介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在早期作品中,伯尔审视纳粹主义的恐怖统治,看到战争和政治力量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苦难。在后期作品中,他猛烈抨击经济繁荣下的道德沦丧,批评社会和宗教机构的专横和虚伪。1985年逝世。
人物故事
房间里空空的,一本新书也没有。伯尔才知道是做了一个好梦。他想:总有一天,我会有梦里那么多书的。
上学路上,他又经过那个面包坊。一阵阵的奶油面包香味直扑鼻孔,他使劲地咽着口水。
面包坊的老师看见他走过来,亲切地招呼他:“小伯尔,今天想吃什么面包?我这里有奶油面包、火腿面包,还有新来的葡萄夹心面包。”
小伯尔真想吃一个香喷喷的面包,但他喜爱的新书在向他招手呢。他慌忙撒个谎:“谢谢您,我已经吃过了。”说完,他拔脚跑了起来。他想赶快离开这儿,逃离那阵阵香味带来的巨大诱惑。
老师在讲台上讲着数学题,可小伯尔的肚子在唱“空城计”了。早上没吃面包,现在肚子里空空的。小伯尔在心里说:“肚子,你别叫了,我要买一本新书呢。等我把新书买回来,一定把你喂得饱饱的。”
就这样坚持了三天,他终于存够了买一本新书的钱。他把铁罐里的钱倒出来,仔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足够买一本新书了。”他自言自语道。他把钱又放回铁罐中,抱着小铁罐朝书店走去。
来到书店,他大声地对书店里的店员说:“阿姨,我要买一本新书。”
店员奇怪地看着他,说:“孩子,你有那么多钱吗?”
“我有,阿姨你看。”说着,他把小铁罐高高地举了起来,摇了摇,铁罐里的硬币发出清脆的响声。
“你哪来那么多钱呢?”店员不相信似的问他。
“我省下来的面包钱呢。”
店员叹了口气,说:“可怜的孩子。”说着,她便去书架上拿了小伯尔最喜爱的《格林童话》。
买了新书,小伯尔别提有多高兴了。他把新书紧紧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回到家里,他找了一张牛皮纸,小心地把书的封皮包起来。他把新书放在鼻子底下,久久地闻着书页中散发的油墨芳香。“这本书是我的啦,我有了一本新书了。”他有点不敢相信似地喃喃自语着。晚上他把新书放在枕头底下,美美地睡着了。
长大以后,爱书的小海因里希·伯尔终于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
人物生平
海因里希生于科隆,其父母为木匠维克多·伯尔及其妻玛丽亚。海因里希是其父的第八个孩子也是第三个儿子。玛丽亚是维克多的第二任妻子。这个小市民家庭信奉罗马天主教,从而排斥纳粹主义。
1924年至1928年,伯尔在天主教市民学校学习。此后转入国立的威廉皇帝完中。1937年中学毕业后,他开始在位于波恩的书商兰帕兹(Lempertz)当学徒。在十一个月之后因故中断。在此期间,他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写作尝试。1938年,伯尔服了一年帝国自愿服务。1939年夏,他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日尔曼语言学和经典哲学,同时开始写作第一部小说,《教堂边缘》,但是在夏末时他被征召入伍。此后一直在军中服役,直到1945年4月被美军俘虏,并在同年9月被释放。
1942年,伯尔从前线回到德国休假,并与相识多年的阿内玛丽结婚。生于1945年的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克里斯多夫出生后不久即夭折。随后他们于1947年、1948年、1950年分别生育了三个儿子雷蒙特,雷内及文森特。
在接受了一个手术之后,他于1985年7月16日病逝于科隆的家中。
创作生涯
伯尔的文学活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1946到1952年,他先后发表了中篇小说《列车正点到 达》(1949)、长 篇小说《亚当,你曾在哪里?》以及短篇小说《飞刀艺人》(1948)、《败家子》(1951)等。这些作品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揭露法西斯战争的罪恶,反映德国人民的苦难,基调灰暗、抑郁。
1953至1965年,伯尔的创作主题从批判战争转为批判战后的西德社会,小商贩、小职员、孤儿寡妇等小人物的社会遭遇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内容。代表作有《一声没吭》(1953)、《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小丑之见》(1963)等。
七十年代,伯尔连续发表了《莱尼和他们》(1971)、《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和《监护》(1979)三部重要作品,通过小人物的不幸遭遇,展现德国战前、战争年代以及当前人们的生活风貌,揭露西德社会的弊端,使其文学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峰。
战争生活的经历和对下层人民境遇的体验,使伯尔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中篇小说《火车正点到达》(1949)、短篇小说集《流浪者,你若来到斯巴……》(1950)和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1951)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它们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揭露和批判法西斯战争的`罪恶以及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此后,作家的笔触向现实生活延伸,长篇小说《一声不吭》(1953)和《无主之屋》(1954)主要写"小人物"在战后的艰难境遇和压抑心态,抨击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并提醒人们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长篇小说《台球在九点半开始》(1959)通过一个莱茵世家三代人修建、炸毁和重建圣安东修道院的故事,反映了半个世纪的德国历史,鞭笞了趋炎附势的小人,告诫人们要以实际行动来遏止法西斯势力。196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丑之见》标志着作家创作的新阶段。它采用倒叙手法,以一个小丑的眼光来进行观察,对社会的政治、宗教、法律和伦理、道德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进入70年代,伯尔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女士及众生相》(又译《莱尼和他们》,1971),描写一个善良、正直的劳动妇女在社会上受到的种种迫害。小说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时空变化急剧,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力。中篇小说《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和长篇小说《保护网下》(1979)是两部题材相关联的小说。前者写一位下层女子遭受传播媒介的造谣中伤和诽谤侮辱,揭露了新闻界的黑暗和警方的不公正;后者进一步揭露在"福利社会"平静的表层下所潜伏的深刻危机。
伯尔一贯主张作家应关注现实,干预生活。他的作品大多针砭时弊、暴露黑暗和批判现状。在艺术技巧上,他言简意赅,善于用直观的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往往在冷静、朴实的白描中注入强烈的夸张,借以渲染气氛并进行讽刺,还吸取了蒙太奇、内心独白、闪回、联想、象征、纪实等现代表现手段,形成独特的风格。其他作品还有中篇小说《一次出差的终结》和长篇小说《河流风光前的女人》等。
1972年"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伯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对其评价
1、伯尔的小说创作,从1947至1951年,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通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他认为"战争是无聊的",它象"伤寒病"一样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但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德国人民认识战争的灾难,其中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义深刻。
2、伯尔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真实地反映了西德战后发展各阶段的重要现象。在艺术上他广泛吸收20世纪以来现代小说的许多新手法,如内心独白、蒙太奇、象征、怪诞的联想等等,60年代以后,又强调小说事件的客观真实性和新闻纪实手法。他一生还创作了大量杂文、随笔和广播剧,并翻译外国作品。
海因里希·伯尔经典语录
1.当上帝创造时间的时候,他已留出了足够的富余。
2.凡不是由石头构成的一切,都被雨水、阳光和风侵蚀了——被耐心地滴到一切东西上的光阴侵蚀了:每天二十四大滴光阴。
3.个性和魅力……是学不会,装不像的
4.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的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永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5.流浪人,你若抵达河岸,请告诉那里幸运的人,说我们死守承诺,长眠在这里。
6.命运压不垮一个人,它会使人坚强起来。
7.我期待着某种民间传说式的回答,用时髦的话说就是绑架、抢劫。但是验票员的回答却简单得惊人:“那是出租车。
8.我一直带着一种冷漠的表情生活着,有时也允许自己笑一下,我常常会怀疑我是否真的大笑过.所以我大笑,笑得千姿百态,但我从来也没听到过我自己的笑声。
9.消磨时间是一种多么劳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只肉眼看不见的秒针无时不在地平线下转圈,你一再醉生梦死地消磨时间,到头来你还得明白,它仍在继续转圈,无情地继续转圈。
10.在愚蠢的世界上,正经的东西总是属于错误的人。
【海因里希·伯尔从小爱读书的故事】相关文章:
我们要从小爱读书09-22
哲理故事:背包里的爱09-28
名人的爱读书故事02-17
爱读书的名人的故事10-11
爱读书的故事作文10-26
牛顿爱读书的故事06-04
妈妈的爱藏在故事里作文04-08
名人故事:牛顿爱读书的故事10-09
麦克斯韦从小爱提问名人故事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