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2022-12-08 名人故事

  厉行节俭,是应对资源短缺的最重要的选择。今天,深感水荒、电荒、煤荒、油荒切肤之痛的我们,应比白居易更加具有节俭的紧迫感,深深感到领袖们厉行节俭的细节魅力的永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1

  汉文帝廉洁爱民的精神,励精图治的实践,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穿草鞋上殿办公

  史载,汉文帝刘恒‘履不藉以视朝’。由于制作草鞋的材料以草和麻为主,非常经济,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民百姓都能具备,汉代称之为“不藉”。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仍穿着草鞋上朝,做了节俭的表率。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叫“绨衣”,‘绨’在当时是一种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丝绸。就是这样的龙袍,汉文帝也一穿多年,破了,打个补丁再穿。后宫嫔妃也是朴素服饰,衣着不准长的下摆拖地。帐子、帷子全没刺绣、不带花边。

  不讲排场

  古代皇帝住的宫殿,大都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汉文帝也想造一个露台,让工匠算算要花多少钱。工匠们说,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够了。汉文帝一惊,忙问,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户中等人家的财产?答﹕十户。汉文帝又摇头又摆手,说﹕现在朝廷的钱很少,还是把这钱省下吧。

  《史记》载﹕文帝“即位三十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宫室’是宫殿建筑,‘苑囿’就是皇家园林以及供皇室打猎游玩的场所,‘狗马’指供皇帝娱乐使用的动物、设施等,‘服御’即为皇帝服务的服饰车辆仪仗等。这些都是皇帝们讲排场、显威严、享乐游玩必不可少的,皇帝们大都十分重视。然而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居然没有盖宫殿,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车辆仪仗,甚至连狗马都没增添。他关心百姓的疾苦,刚当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国家供养八十岁以上老人,每月发给他们米、肉和酒;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再增发一些麻布、绸缎和丝棉,给他们做衣服。

  安排自己的丧事

  在文帝死前,最后安排了一次节俭活动—他的丧事。他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没有大兴土木,没有改变山川原来的摸样。

  像这样一生为民、俭朴勤政,并不断改进政策,为强国富民孜孜以求的皇帝,历史上实不多见。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升,都堆到粮仓外边了。后来赤眉军攻进长安,所有皇陵都被挖了,唯独没动汉文帝的陵墓,因为知道里面没啥好东西。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2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3

  就在中央狠刹“吃喝风”,大陆人人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挂在嘴边的当下,“节俭帝”的美誉却颁给了香港影帝周润发。2013年4月2日,周润发花2.2块港币乘坐普通渡轮引发围观。其实这已不是发哥第一次被人发现搭乘公共交通出行,其“抠门”的名声早已妇孺皆知。可节俭并不意味着“守财”,用发哥自己的话来说,铺张浪费没有意义,把钱花在刀刃上,合理配置财富,过有品质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能赚会花。

  母亲家传节俭之风

  1955年5月18日,周润发出生于香港西南的南丫岛,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乡下人。由于做海员的父亲长年离家在外,勉强维持一家人生计的母亲被生活折磨得疲于应付,她给在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三的周润发取名“细狗”,也就是小狗的意思。从很小开始,周润发就跟着哥哥、姐姐去山上放牛、到田间帮妈妈拔草,还替家里卖茶果和糕点,但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全家人经常靠几根咸菜和一块猪油就打发掉一餐。周润发亲眼看见母亲是怎样勤俭持家的:每次从菜场买菜回来,母亲都舍不得丢掉塑料袋,洗净折叠好后留着以后再用;甚至就连绑鱼的水草,她也整齐地码好,堆在床下,像宝贝似的不肯丢掉……这些都对他形成了很深的影响。

  读中学三年级时,积劳成疾的父亲一病不起,家里再也无力供养周润发读书,不得不让他提早进入社会谋生。他曾先后做过电子厂的童工、商行的杂役、酒店服务员、邮差、照相器材店的导购等,可是因为收入微薄,除去交给母亲的家用之外,维持他的基本生活都有困难。这个时候,母亲积累多年的节俭之道很多次都帮他找到了应对的办法。

  为了节省租房费用,周润发工作后曾多次搬家。而每次搬家,母亲都叮嘱他一定不要随意丢弃东西,“破家值万贯”,省下来的,就是赚到的。有一年周润发被邮局炒了鱿鱼,不得不找一个租金更加便宜的房子。打包行李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常用的那床蚊帐破了一个洞,本来打算扔掉算了,可又突然想起母亲的嘱咐,最后还是留下了蚊帐。偏巧他新搬的地方附近有一个池塘,蚊蝇特别多,那床蚊帐经过简单修补后,马上就派上了大用场。躺在床上,周润发庆幸自己又节省下了一笔开支,这让他更加认同母亲的勤俭家风。

  1973年,酷爱表演的周润发报考了香港无线电视台的演员训练班,并获得无线高层的赏识,演艺事业干得风生水起。经济条件改善后,他给母亲购置了新房,还雇佣了专职的保姆和司机,想让劳苦半生的母亲过上衣食无忧的舒心生活。可保姆来到家中的第一天,母亲就给周润发打去了电话:“儿子,咱们把佣人辞掉吧?”周润发不解地问:“怎么?她犯了什么错吗?”母亲连忙解释:“没有,没有。我还没老得走不动,干吗吃饭睡觉都用别人服侍呢?我不习惯,再说也白白浪费钱呀。明天就让人家回去吧。”

  周润发知道母亲一生节俭,也习惯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如果再让保姆在家里待下去,说不定保姆会整天坐着享受,而母亲会反过来伺候保姆呢。周润发后来辞掉了保姆,但为了尽一份孝心,他仍会经常给母亲买一些家贫时连想都不敢想的食物和用品。只是每一次他都不敢把真正的价格告诉母亲,否则老人家一定会半宿睡不着觉的。

  受母亲的影响,周润发在出道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给自己雇请佣人和助理,大事小事都亲自打理,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成名不改抠门本色

  在香港演艺圈,大凡有点名气的明星都十分注重排场:吃穿玩用要够得上档次,抢眼吸睛;台前幕后也前呼后拥着一票保镖,场面壮观,可周润发却绝对不在这个行列中。他说自己对吃穿很少挑剔,并自嘲“非常好养活”。

  1986年,周润发成功拍摄了《英雄本色》,并以“小马哥”的经典形象成为港台和东南亚地区的'至尊偶像。他主演的影片部部叫好叫座,财富也越积越多,可其自小养成的节俭作风,却丝毫没有发生改变。

  1987年5月,32岁的周润发与情投意合的新加坡富商之女陈荟莲开始谈婚论嫁。尽管也想给心上人一个风光热闹的婚礼,可他觉得为了一天的光鲜体面便大肆挥霍钱财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值得,他向陈荟莲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不想把婚礼办得太过铺张,婚礼当天好不好看,和婚后的幸福完全没有关系。”

  周润发原本以为爱人会感到委屈,没想到毕业于英国工商管理学院、既懂理财又通情达理的陈荟莲非但没生气,反而毫无二话地站到了他的一边,这让周润发更加确认自己没有看走眼,找到了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只是后来因为有钱的岳父太爱惜女儿,坚持要送给女儿一个堂皇体面的婚礼,周润发才不得不花掉15万港币筹办婚礼,那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违背勤俭有节的生活原则。

  婚后,周润发凭借精准的选角眼光和出神入化的精湛演技,进一步确立了自己“香港影帝”的地位。1988年,他所创造的票房总价值便高达1亿3000万港币,就连世界知名的《时代周刊》都认为周润发是亚洲最具吸金能力的演艺明星,可他的生活却完全看不出是一个月入百万港币的富人模样。

  1993年8月的一天夜里,周润发来到九龙城街的一家卤味店购买夜宵。老板见小店来了大明星,马上喜笑颜开地过来招呼。周润发一边热情地回应,一边挑选自己和发嫂都很爱吃的烧鹅。不过结账的时候,他的一句话却让老板吃惊不小:“时间不早了,早卖完,早关店,老板便宜一点吧?吃得好,我还会再来的。”

  原本以为名人光顾会出手大方一些,之前有明星到店里买卤味后不用找零的情况,老板也遇到过,可是跟他讨价还价的大牌,今天还是第一次见识。早听说发哥私下里非常善于精打细算,这一次算是亲眼看到了。因为老板平时就是周润发的粉丝,所以最后不但以最低价把烧鹅卖给周润发,还抹去了零头。此后,周润发成为了这家店铺的熟客,可每次来这里买卤味,他仍旧不忘和老板砍砍价,母亲那句“省下就是赚到”的话,已经深深印刻在了他的血液里。

  1995年完成《和平饭店》的拍摄之后,周润发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往好莱坞,并通过1999年的《安娜与国王》实现了个人演艺事业的华丽转身。而2000年随着《卧虎藏龙》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的风光无限,他不但在西方影坛实现成功立足,而且片酬也升至了1300万美元。按理说,这时的周润发再怎么吃香喝辣、享受人生也毫不过分,可人们见到的,却仍是那个当年从南丫岛乡下走出来的普通人。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4

  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必须要照这两个宇去做。”之后,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一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铺张浪费,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必须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先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5

  一天,毛岸英买菜回来路过一家小书店,他轻手轻脚地走进店堂,看见满屋子摆了好多的书、画。他仿佛走进童话般的神奇世界,翻翻这本书,新鲜;看看那本书,也有趣。

  后来发现有一本很厚很厚的长方形的书,卖书的人告诉他,这是字典,是位不开口的先生。岸英像着了迷似的,心想,不开口的先生多好,要是我把它请在身边,碰到难字生词,翻一翻,它就告诉你,那多好,对,买一本!

  "老板!这个不开口的先生要卖好多钱一本?"岸英满面笑容,兴冲冲地问。他心想,七八个铜板总可以了吧!

  书店伙计伸出大拇指和食指:"不多!大洋8角!"

  "8角?"岸英有些吃惊,脸上充满希望的笑意赶跑了。

  "8角,就是240个铜板呀!"岸英吐了吐舌头,不忍释手地把字典放回原处,叹口气离开了书店,他下意识地摸摸口袋,袋里连一个铜板也没有。怎么办呢?从哪里搞钱呢?给"大黄牙"当奴隶,连饭都吃不饱,哪来钱?岸英苦苦思索了老半天,想不出一个办法。

  他买回一篮豆芽菜,"大黄牙"丢给他6个铜板。他跑到隔壁弄堂里的一家馒头店里,把铜板递过去,习惯地说:"呶,来三只开花馒头。"他总是给岸青、岸龙各买一只,6个铜板是三个兄弟的早饭钱。刚刚把三只开花馒头接到手里,他突然醒悟了似的退回一个,说:"退我两只铜板好啦!"

  岸英是个有恒心的孩子,凡是想准了的事,他就一定下狠心办到,即使再饿再冷他也能忍受。

  他和岸青省吃俭用,大约两三个月的早晨没有吃早饭,总算积存了200多个铜板。他终于跳跳蹦蹦地走进书店,从袋子里倒出所有铜板,一边要书店伙计数钱,一边拿起《学生字典》翻看。

  有了字典,兄弟三人像得了宝贝似的,可高兴啦!从此,岸英一有空就对着报纸查生字,还教岸青、岸龙学文化。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6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7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号称“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日本丰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一个贵为一国之尊、一个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竟如此强烈,令人赞叹。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8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官居蜀国宰相,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事奉节俭,力戒奢侈。他的家业仅存钱800铢、田15顷,作为妻室儿女的生活来源。

  他本人的衣食用度,由朝廷配给,俸资之外,分文不取。更为难得的是,他在暮年立下了这样的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据史料记载:“及卒,如其所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话已成为千古箴言,被后人奉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9

  香港富豪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为了一元钱却花了100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他的解释:“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10

  赵匡胤教女俭朴 "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11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之后,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必须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这天出嫁,怎样一点筹办的样貌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这天出嫁,主人昨日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这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12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罗斯人,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俭朴伴随着他传奇的一生。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他穿一件退色的旧大衣。在这件大衣上还留有三个弹孔。

  1918年,列宁就穿这件旧大衣,去工厂演说,遭到反对势力的刺杀,在大衣上留下三个弹孔。伤愈出院后,他谢绝更换新大衣,将旧大衣补了再穿,一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他的格言:“节约每一分钱,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13

  徐特立,字师陶,湖南长沙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有《徐特立教育文集》传世。他注重品德修养,平生俭朴。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写过一首《粉笔诗》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园里:

  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

  他在每天巡视全校时总是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他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又称稻田师范)的几年里,差不多没有用过一支新粉笔。有些学生不理解,反而觉得他太“小气”。因此徐特立特写诗教育学生。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 篇14

  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他的父亲戚景通,对儿子的家教十分严格。戚继光十二岁那年,有一次,几个工匠来戚家修理房屋。戚景通指使他们安设四扇雕花门户。工匠们都感到迷惑不解,纷纷议论说:“像这样的将门世家,可以安设十二扇雕花门户啊!”工匠们的议论,被戚继光听到了,他立即去找父亲,提出要增设八扇雕花门户。戚景通没想到儿子小小年纪,就讲究起虚荣和排场来,便声色俱厉地说:“你要从小养成勤俭的品德,否则,连这四扇雕花门户也是保不住的。”

  戚继光默默地点了点头。可时隔不久,他又挨了父亲一顿训斥。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戚继光穿着一双很考究的丝织鞋子走过厅前,被戚景通看见了。戚景通十分恼火,当即将儿子叫住,怒气冲冲地斥责道:“你一个小孩子家就穿这样讲究的鞋子,长大后,就会去追求绫罗绸缎。要是当了军官,说不定还会侵吞士兵的粮饷。后果不堪设想啊!”

  戚继光听了父亲的教诲,立刻弯腰脱掉丝鞋,换上了布鞋。从此,他再也不追求奢侈了,直到担任了朝廷的大将军,仍过着俭朴的生活。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11-30

名人勤俭节约的故事03-26

名人故事:勤俭节约06-11

勤俭节约的名人小故事04-02

名人勤俭节约的小故事05-22

有关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02-28

关于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精选14篇)07-18

关于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精选9篇)08-26

关于名人勤俭节约的小故事(精选13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