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名人之孝女曹娥的故事

2023-06-26 名人故事

  端午节除了让你想到屈原,还会让你想到谁呢?如果是小编我,我还会想到大孝女曹娥,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端午名人之孝女曹娥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曹娥的传说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不知名的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这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年方一十四岁,生得美如天仙,又聪明绝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江上浊浪滚滚,卷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洪水淹没了滩涂。渔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涨了大水鱼虾多,但洪水汹涌危险大。曹娥她爸望着混浊的江水,再也憋不住了,有道是"混水好抓鱼",这是一年一度的渔汛,怎么能错过。他理出鱼网,撑出小船,打算出江去捕鱼。曹娥望着满天风云,劝爹不要去。爹说抓鱼日日有危险,只要小心就无事。曹娥见爹硬要去,央求爹同去,好歹也有个照应。爹说女儿不识水性,去了给他添麻烦,一定不让去。

  爹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时时盼、刻刻望,只望爹爹平平安安早回家。直到日中太阳过了西,还不见爹爹来吃饭。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见江水茫茫,掀起层层恶浪,却不见爹的渔船。曹娥心里不安了,她沿江向上游走三里,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还没见到爹。太阳快搁山头了,曹娥急得拼命叫:"爹爹,爹爹喂--"喊声招来几个她爹的伙伴,他们个个衣衫湿淋淋,大家见了曹娥都叹气,说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爹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爹爹",拔脚朝下游追去。

  天黑了,几个渔家叔伯伴着她,一再劝她先回去,说她爹水性好,

  恐怕已在下游上岸,歇在别人屋里,明天一定帮她找回来。曹娥不见爹,怎么肯回去,谁也劝不住。整整一夜,她在江边来回哭叫,没有一个乡亲不为她难受。

  第二天村里人给她送来吃的,她不吃。人们陪着她沿江找,找了三天,仍不见她爹。曹娥沿江啼哭,哭了三天,眼泪哭干了。村里人又是劝,又是哄,想劝她回家。曹娥说,不找到爹,死也不回家。她不吃不睡,沿江哭了七日七夜,哭得眼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忽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好像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一陈惊喜,果然爹爹水性好,还在水里游。她要救爹爹,帮他游上来,一声呼喊,纵身向江水扑去。

  "曹娥跳进江水里了--"人们呼天抢地,纷纷奔去抢救。但见江水滔滔,哪里还有曹娥的影子。

  "天啊!好人为啥偏要遭这种噩运?"人们热泪满眶,围着江堤怨皇天。

  亲不亲,家乡情,村里人不忍心让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分头沿江寻找他们的遗体。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江水清澈明亮,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满怀希望赶过去,果见一男一女,背贴着背,女的反剪双手紧负着男的,原来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后来这个曹娥负父出水的地方就叫贺盘村。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直到现在,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腾咆哮,一到曹娥庙前面,立即变得无声无息,仿佛愧对孝女,悄悄遁去,过了曹娥庙门口,才敢再发出响声,真叫人叹为奇迹。

  曹娥碑的故事

  关于曹娥碑的撰写,还有一段有趣的事情。本来县令度尚是邀请著名文士魏朗来写碑文的。魏朗写成之后没有拿出来,故意要卖弄一下。他说这碑文如何如何难作,想待他拿出来那一刻震惊大家。却不知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邯郸淳在场,邯郸淳听说魏朗说困难,于是文不加点拿起笔来就写了碑文。魏朗看完后自叹不如,只好把他原来写的文稿撕了。这段史料见于《会稽典录》。

  提到曹娥碑,就不得不提到杨修与曹操,当年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这个用来捣舂辛辣味的调味品的器具,其功用就是受纳那些辛辣调味品,也即“受辛”,而“受”和“辛”组合在一起就是汉字“辤”,“辤”“辞”是异体字,因此是“辞”字。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据《上虞县志校续·度尚传》记载,元嘉元年度尚始建曹娥庙。历代封建帝王对曹娥曾大事宣扬,加封赐匾。宋大观四年(1110)封灵孝夫人;政和五年(1115)加封昭顺;淳祐六年(1246)复加纯懿;元至元五年(1339)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命官奉敕祭奠,诚意伯刘基撰诔文。清嘉庆十三年(1808)敕封福应夫人;同治四年(1865)加封灵感夫人,赐“福被曹江”匾额。民国年间,蒋介石、林森、熊希龄、于右任等军政要员均有匾额、对联题赠,蒋的题词是:“人伦之光”。最盛时,有匾额170块,楹联57副。

  曹娥庙的传说

  早先,曹娥庙很小,庙里只有一个曹娥娘娘的神位。

  一日,有人躲到曹娥娘娘的神位下,听到外面追赶的脚步声,吓得连声祝告:"娘娘菩萨救救,保佑我躲过难关,日后出山之日,一定重建庙宇。"

  这人说完,听得外面人声远去,心里安定下来,朦胧进入梦乡,梦见曹娥娘娘说:"脱去我的内衣,去某当铺当二百两银子,日后上京,万事大吉……"

  一梦醒来,天已五更,这人不敢多留,就照娘娘梦中吩咐,脱了她的内衣,走了。

  这个小伙子,名叫沈宏奎,本地人,从小父母双亡,讨饭过日子。这天撩人家晒着的衣裳,想换碗饭吃,被人发现追赶。当日他到那爿当铺当内衣,朝奉一陈惊讶,原来他也得一梦,竟与眼前的事实一样,便问要当多少银子,沈宏奎说"二百两",朝奉并无二话,依言照付。

  沈宏奎到了京里,正逢皇上限期捉拿十八大盗。已捉到十七个,还缺一个。捕快正愁交不了差,一见沈宏奎这个衣衫褴褛的外地人,也就不管是非,抓去抵了数。

  第二天,一道圣旨:午门问斩。沈宏奎被剥去上衣,绑到午朝门外,口口声声念叨:"娘娘呀娘娘,是你叫我上京,今朝我受冤枉,怎么不来救我?"

  当时,看热闹的人很多,其中一个看台上挂着竹帘,帘内坐着御妹娘娘。听见有人叫娘娘,撩起帘子一看,不觉笑出声来,原来犯人个个赤脯,而沈宏奎脸孔金黄,身子雪白,恰好与她相反,她是脸孔雪白,身子金黄,算命先生说她是"玉盖金瓶",照这么说,这犯人是"金盖玉瓶"了。

  监斩官听得沈宏奎口叫娘娘救救,而御妹娘娘竟掀起帘子来看他,猜其中必有缘故,何况他是最后抓来充数的,忙叫留下沈宏奎,把此情上奏皇上。恰好太后也得到消息,就以"一笑定姻缘",把沈宏奎招了驸马。

  沈宏奎招了附马,想起曹娥庙里的心愿未还,心里着急。有个老臣给想了个办法。这日一早,御妹哭奏皇上,说驸马欺侮她。皇上见御妹头发散乱,衣裳被撕破,龙心大怒,下旨立斩驸马。众大臣说:"夫妻床上相骂是家常小事,再说斩了驸马,以后娘娘……"皇上闻言,改判充军。充军充到哪里?又有大臣说:"充他到东关曹娥,去冻煞、关煞、馋(读曹)煞、饿煞!"

  皇上顺水推舟,沈宏奎就带足金银,到了曹娥,大兴土木,扩建娘娘庙。

  一年半载后,御妹想念驸马,坐了龙舟来曹娥看望。沈宏奎正在钓鱼,听说御妹娘娘龙舟到岸,高兴得丢下钓竿,赶到埠头,一脚跳上龙舟。船上卫士见是个平头百姓,大喝一声,一刀将他杀死了。等御妹娘娘走出来,已经来不及了。

  沈宏奎死后,曹娥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在娘娘庙的偏殿旁为他盖了个"沈家台门",至今还在。[1]

  曹娥庙吸币趣事

  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曹娥庙正殿中央矗立着四根红木大柱,取硬币往柱身上贴,有的硬币会被吸住,历久不掉,有的则用尽全力也贴不住。

  相传民国庙宇重修之时,工匠们为寻取这四根主柱颇费周折,最后还是曹娥托梦给工匠才去南洋采到。由于路途遥远,材料抵沪时离上梁之日已很近,船主怕误工期,非常担心。不料从上海至上虞只航行一昼夜便到达庙前江边,船主大惊,认为非孝女神力莫为,不但运输之费分文不取,还特地赶制了一只船的模型悬在暖阁之上,以示纪念和敬慕。

  所以,民间传说,币被吸住的人是孝子或是孝女,下次可不用来庙祭拜曹娥,币没有被吸住的人不孝顺,必须经常到庙以添孝心。

  先说端午的来历

  有一种说法认为“端午”中的“端”在古汉语中有初始和开头的意思,端五意思就是五月初五(现在农历端午节的日子)。

  古人计算纪年算法是按天干地支计算的,从夏朝开始历法设定农历正月为建寅月(即夏历),其中“建”是指“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哪里的意思。古代人把北斗七星运转作为历法纪念计算依据,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在这里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

  不知道各位朋友们是否看过一部非常经典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第一部黄金圣斗士代表着黄道12宫,记得雅典娜被射中箭之后,有个类似钟表的黄道十二宫记录着雅典娜能够存活所剩时间。喵!到此为止,那个钟表就有点像之前我们所说的北斗七星的意思。(西方是按希腊人的历法以地球环绕太阳的轨迹来计算历法,中国是按木星环绕太阳轨道来计算历法,一个是12星座,一个是12属相,大体上有相似之处。)

  解释完这个估计大家能够差不多了解了,按夏历设定为正月为建寅月,那么五月就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即为端五节,也被称为端午节。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说法,我个人觉得这个更为准确一些。

  认识一下屈原

  出生年:约公元前340或339年

  出生地:楚国丹阳(有专家认为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也有认为是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从目前来看淅川县更多宣传的是楚国古都楚文化,秭归县宣传的多位屈原故里)

  生前职位:楚国三闾大夫(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死因:抱石沉于汨罗江,溺水身亡,系自杀

  看着有点晕是吧,我们一点点来解释。首先介绍一下姓氏的起源。

  古代姓是母系传统社会的氏族图腾,由母亲传给女儿,女儿再传给她的女儿的。有了封地的男子,或自占一个山头、一片土地的男子,可以有一个氏。在原则上,有来头的女人,有姓;有地位的男人,有氏。普通的男男女女,只有名,无氏,也无姓。后来父系社会后男人除了自称为某氏以外,兼以自己某一代远足之妻的姓(某一代老祖奶奶之姓)为自己的姓,于是,他兼有氏与姓。比如姜太公吕尚,应该是姓姜,封地为吕,从其封地为氏,名为尚,故称其为吕尚。

  所以我们可以得知,屈原祖上封地为楚国屈邑,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宜昌市秭归县,按咱们现在的理解,应该叫他芈平,虽然与楚王有同一血缘(楚怀王是姓屈但氏为熊,),但封地不同,算是贵族但并不是同一派系,可以理解为是当时楚王的远亲中的一位,但不属于熊氏家族。

  屈原早期生活在乐平里(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不仅教书育人也擅长领兵作战,曾经带领当地青年抗争过秦军侵犯,后来被楚怀王征召出山任左徒,负责楚国的内政外交工作。

  当时他最大的对手就是秦国名士张仪。

  那个时候秦国逐渐强大,六国通过公孙衍的策略合从(zong,音同纵)抗秦,屈原积极参与,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但随后张仪提出了连衡的策略进行瓦解,首先就是破坏楚国和齐国的关系,楚怀王中了张仪的计为了六百里秦地毁掉了与齐国的联盟,当发觉被张仪骗了之后(张仪表示我承诺的是我的六里封地,没说过六百地的事,这个骗子)屈原为了恢复和齐国的关系出使齐国,担任外交工作,但后来被国中奸人进言诋毁,随后被楚怀王疏远并流放。

  后来楚怀王被秦国诱到秦境后拘禁,最后死在秦国,随后楚国国力逐步衰退,秦国屡战屡胜,楚国失去大片领土,屈原被第二次流放之后无力报国,眼看着国都被白起攻陷,于公元前278年在极度失望下投入汨罗江自杀殉国,享年62岁。

  屈原不仅仅是位诗人

  对于屈原来说,因为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非常大,他创立了著名的楚辞文体,《离骚》、《天问》、《九歌》等多部著名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被后人所景仰,以致于后人更多把他作为一个诗人或文学家进行推崇,从而忽视了他在政治主张与哲学层面的成就。

  在战国时代,楚国从早期的霸主和六国盟主逐渐衰退,屈原作为当时楚国的主要官员,力求重振楚国当年的实力,积极寻求政治改革,举贤授能是他最主要的主张。

  另外屈原也提出废除旧制,采用法制来管理国家。这个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楚怀王和当年的秦孝公可不是同一类君王,而且中原地带本身经济实力要高于偏远地区的秦国,所谓富贵之下无力求变革者,王公贵族把持朝政,不会在意国家当前民生和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尤其在楚王之前还曾为六国盟主,更是不可一世,在这一点上,屈原看得非常清楚,尤其在他和秦国交手多次中能够感受到秦国变革后逐步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政治野心,可惜生不逢时无力回天。

  在战国时期大一统的思想很多人都曾有过,屈原也是其中之一,从当时楚国在各国中无论军事经济还是政治影响力都在前列,可以说在当时除了秦国就是楚国能够称霸天下,可惜楚怀王并不是这样的君主,过于依赖之前的资本与地位不思进取,目空一切,最后的下场可想而知,同样作为屈原的命运也能够看到将来的悲剧结果。

  • 相关推荐

【端午名人之孝女曹娥的故事】相关文章:

端午节与孝女曹娥的传说01-23

美丽的曹娥江作文04-18

名人故事之华罗庚01-30

名人故事之李清照01-31

名人故事之老舍08-08

名人故事之牛顿08-08

才高八斗的曹植名人故事09-18

解缙戏对曹尚书的名人故事09-16

描写曹娥江的作文300字3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