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民风作文

2022-03-30 民风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节民俗民风作文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 篇1

  每一年我们最最期待的节日便是春节了。因为过春节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还有压岁钱。与此同时,春节的时候我们就算和别的小朋友玩,也不会被爸爸妈妈催着去做作业。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最重视的一个节日。春节相较于其他的传统节日会显得更为繁琐,时间也比其他的节日要长很多。在我们家乡,春节前的好几天家家户户便开始亲自制办年货。

  腊八这天,我们都要喝腊八粥,粥里放着各种各样的米和豆,虽说不怎么好喝,但看着它那怪稀奇的样,总忍不住想喝几口。快过年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都在买东西。小汽车啦,这些都是比较受欢迎的。更受欢迎的便是鞭炮,过年没有鞭炮怎么行呢?孩子们高兴,大人们做起事来也有心劲。他们早已经把过年是吃的,喝的,用的,穿的都预备齐了,准备在过年的时候用。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是过小年。天刚黑,就有人放起了鞭炮,这便让人尝到了过年的味道。在这一天,小孩子们最欢喜,因为家里早就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糖果。过了二十三大家便又忙了起来,大人们必须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还要把过年时用的东西都拿出来。街上的商店打都关着门,到了正月初六才开张。“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你听,除夕已经大笑着走来了,好像在跟我们招手呢!家家户户都在看“春节联欢晚会”可实际上呢,却是在守岁上增加一些欢乐。门外已经贴上了对联,屋里还贴好了几个大福字。除夕快到12点了,屋外有好多人在放鞭炮。除此之外,家家户户的'灯都不许间断。除夕真是热闹极了!

  正月初一不比除夕热闹,而是显得格外冷清。昨夜留下得残渣还没有收拾。这天早上,全家人都围坐在一起吃饺子,饺子里都夹着钱,比谁吃的最多,谁在这新的一年里就最有福。初二是“回娘家”,向姥姥,姥爷拜年领压岁钱。元宵来临了,春节又到了热闹的时候。正月十五,到处都挂满了灯笼。晚上,家家又得吃元宵,这又代表全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广场上还有美丽的焰火表演呢!正月十五的确是个好日子。

  眨眼间的功夫,春节已经画上了美好的句号。学生又开始上学了,大人们又该忙他们的事了。可大家还沉浸在这热闹的气氛中,永远也忘不了这美好的日子。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 篇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我家乡也不例外。我家乡在德庆县旧院村。那里山清水秀,风景迷人,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连过年的习俗也别有一番风味。

  年三十那天,早上一起床洗漱完毕就得忙开了。首先要去柴房拜灶神。灶神是天地之间的一个神,每到今天,他就会告诉上帝这家人一年的喜忧,所以人们买来麦芽糖,先上他几株香,以示尊敬,然后放一碗麦芽糖,拜三拜,让他只报喜,不报忧,这样上帝以为我们过得非常好,就能够让庄稼风调雨顺。

  拜完灶神,大概9点左右就开始做午饭了,午饭几乎就是年夜饭的“彩排”,因为只是有些人现在来不了。

  菜也有讲规矩哦!必须有两碟青菜,意思就是庄稼在夏天可以长得葱葱绿绿的,保证秋天好收成。接着是一大碗水煮蛋,只能够是孕妇吃或者还没生的吃,除此之外,就只有小孩可以吃了。接着是一碟公鸡肉,意头是在人们满山头叫牲畜的时候不伤害到嗓子。再来1碟红鲤鱼,必须有两只,意头红红火火,年年有余(鱼)。

  吃完午饭,在平时,应该是每日一次的午后休闲时光,但是今天不是,2点左右就要为年夜饭开始动手了,这个切菜,那个砍排骨,这个生火,那个加柴。大约4点半有多的时候,更为热闹,新屋旧屋的柴房一共8个灶洞都塞满了柴。年夜饭得在7点前开台,必须要有三个人边吃饭,边守柴房,因为这时灶神君嘴上的麦芽糖已经快没了,没了的话,就会向上帝报忧了,不过,在家人面前,他是不会这样做的,七点半上帝就回去休息了,守到七点半就OK了。

  到了8点30,人们守岁肚子饿了不能再吃年夜饭的了,只能够吃甜食糕点,因为今后三天,是全村的休息日,吃光了就不能够做了。12点00开始了“鞭炮交响曲”,全村都放超长鞭炮,不过是有节奏的哦,这边刚烧完,那边正在烧,比年夜饭和制作过程更加热闹了!

  这是我家乡的习俗,你的呢?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 篇3

  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就开始了,从除尘、祭灶、请菩萨……各种充满年味的活动就有条不紊地进行起来了。

  春节的序幕从掸尘开始了。放假的我早早的起了床,拿着鸡毛掸子这里扫扫,那里掸掸,做妈妈的小帮手。可是为什么要除尘呢?在网上一查,才知道这跟灶王爷有关。灶王爷会把每户人家做过的好事坏事都记下来,因为事情太多了,灶王爷靠记忆是记不全的,因此它把这些事情记在哪里呢?传说是记在这些灰尘上面的。也就是说你这户人家如果灰尘越多,灶王爷记的事情就越多。各家为了让灶王爷把这些事情忘掉,所以也就形成了除尘,好让灶王爷没什么事情可向玉皇大帝汇报。

  腊月二十三,就得祭灶神了。外婆早已把准备好的祭灶果给了我,我也是十分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在祭灶神结束后,我就可以吃上甜甜腻腻的祭灶果了。然后要上年货市场购买年货等一些过年用的物品,差不多就是春节的“彩排”,宁波地区俗称“小年”。

  这一天过后,春节就来的特别快。伴着“年”味渐渐浓起来。炮仗声渐渐多起来,三十年夜在一转眼之间来临了。三十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候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除夕夜,爸爸、奶奶等亲朋好友都会在饭店吃完年夜饭后,给我包上红包,让我晚上压在枕头底下,过一个平平安安的年。据说,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我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的度过一岁。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 篇4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在蒙古族有一种风俗叫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的时候,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和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的时候,宾客应微向前躬,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向

  献哈达者表示谢意。来蒙古族还有许多风俗,比如:敬神、骨肉进餐。带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出来。唱歌与对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蒙古族了呢?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 篇5

  赶集是过年的前奏。那时候,临近春节家长们总会商量着,一趟趟奔赴集市去采购,为家里更新扫帚、门帘等用旧的物什,但主要还是买回瓜子、花生、糖、肉、菜等美味的食物。大多数妈妈这时候最纠结的就是给孩子添新衣了,尤其经济拮据的家庭,多半会选择扯回几尺布,托付有裁缝手艺的亲友,帮忙缝制,给期盼一年的孩子带来些惊喜,在衣食尚不丰富的年代,过年时没件新衣服,对大人孩子都是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小年一过,为过年而展开的美食筹备算是正式开始。蒸年糕、蒸馒头,很多主食都是提前准备,那时候冰箱还是个神话,北方寒冷的天气能起到很好的保鲜作用。做好主食——过年时大人们就可以不必太操劳。

  三四十年前,各家也没有高压锅、电饭锅这些烹饪利器,炖肉、做鱼也都是提前进行,各家安排的具体时间不一。常常是谁家屋檐下飘出阵阵浓香,就有邻居走过时大声问一句:开始炖肉了?主妇就满脸笑着大声应一句。家里顽皮的孩子像只小猫围着锅台团团转,被新年的氛围感染得心情也好起来的妈妈们,经常是嘴里呵斥着,却揭开锅盖,先用筷子夹出两块,给家里的孩子先解解馋。

  说回到吃,和大多数北方城乡一样,几十年前保定孩子眼中的美食节是从小年就唱响序曲的。多数人家知道“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的传统,虽然在很多家庭中并不能感受到送“灶神”的仪式,但家庭主妇们大多自这一天开始会买来糖瓜和其他一点零食,吸引的小孩子们眼神巴巴地望着那些原本该被灶神享受的糖瓜,很有点垂涎三尺的滑稽和可爱。

  我国北方一直讲究“回家赶上吃三十晚上的饺子”就算到家过了年。所以老保定人对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这两顿饭相当重视,而且在过去,多数家庭这两顿饭都是在家吃饺子。一家人围坐桌前,老少齐下手共同包饺子,然后等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男性长辈们有时还会喝上一点小酒,其乐融融地交流一年来的经历感受,那种场景与氛围,和今天动辄酒店吃饭甚至年轻人唱歌狂欢的过年形式相比,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按照老规矩,大年初一的这顿饺子是新年里全家人的第一顿饭,尤其强调“团圆”之意,这顿饺子因为“招财进宝、福不外流”的特别寓意,在过去风俗保守的年代,不仅排斥外人,甚至连已嫁出去的闺女也不能回娘家来吃,今天看来这该算是陋习了。

  三十和初一过去,鞭炮声还在此起彼伏,春节期间吃的主题到此远未终止。整个正月里,亲戚家的互相走动,村里乡里的舞狮会、高跷会,孩子们的眼睛总会发现那些好玩和好吃的目标。虽然北方各地吃食很大程度上相类似,但保定冰糖葫芦、糖人面人和烤红薯的美味,就不是其他地方的人们都能享受到的了。至于定兴的玉米面薄饼、安新的芒子、鸡头、老菱角等各县美食特色,已不是本文短短篇幅所能容纳了。

【关于春节民俗民风作文锦集五篇】相关文章:

关于民俗春节民风作文锦集10篇03-29

关于春节民俗民风作文锦集八篇03-25

关于春节民俗民风作文锦集6篇03-24

关于春节民俗民风作文锦集六篇03-24

关于春节民俗民风作文锦集7篇03-22

关于民俗春节民风作文锦集九篇03-22

关于民俗春节民风作文锦集五篇03-19

关于民俗春节民风作文锦集7篇03-15

关于春节民俗民风作文锦集9篇03-12

关于春节民俗民风作文锦集10篇03-10

民俗春节民风作文 民俗春节民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