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城市中筹划地铁的“先行者”。小编收集了地铁接轨梦想征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地铁接轨梦想
我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中那一个个小镜头,然而,我更偏爱地铁车厢里的小镜头。
早晨,一列班车的门打开了,人流立刻如潮水般涌进了车厢里,坐在位置上。他们中有卷发的,有直发的,有长发的,有短发的,有黑发的,有白发的……穿皮鞋的,穿布鞋的,穿运动鞋的,鞋跟高的,鞋跟低的`……宽敞的地铁车厢似乎显得拥挤了一些。
人们进了地铁车厢里,马上,那粗糙的手,那细腻的手,那宽大的手,那纤细的手都从各种不同的地方:皮包里,布包里,公文包里,挎包里,马夹袋里,口袋里拿出了自己的电子工具——手机目不转睛地看着。
车厢里骚动了一阵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偶尔听到人们谈话的声音、广播站台的声音,显得极其安静。人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
一个穿着蓝衬衫的工人,上车后顾不得拥挤的人流,“啪”的一下,坐在了座位上,又把工具箱“扑通”一声,扔在了脚边,就翘起了二郎腿,从裤子袋里摸出手机,上网看起了新闻。他边看嘴里边叨咕着什么,兴许是在议论街头巷尾的趣事吧;一个披着棕色风衣,穿着黑色短裙和靴子的窈窕少女,背着小挎包,走进了车厢,一坐下,她就小心地从包里取出了手机,插上耳机,悠闲自得地听起了英语小说,她时不时地皱皱眉头,大概是遇到了生词;一个拄着拐杖的,戴着老花镜的老人,坐在了老、弱、病、残专座上,便从皮包里掏出了手机,拿出电子笔一笔一画地在上面写字,准备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发短信问候一下,他写字时的手虽然颤颤巍巍的,但是却一直坚持不懈地写着,很专注;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扎着蝴蝶结、梳着麻花辫,一蹦一跳地上车坐下,从书包里拿出手机给爸爸打电话,她的大眼睛一眨一眨,高兴地与爸爸聊着,红润的小嘴巴甜甜地笑着,好像刚吃了蜂蜜似的……
到了要下车的站点,我依依不舍地走了。虽然这只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但是他却告诉了我们一个青岛飞速发展的事实:上海街头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在用手机,青岛再不是以前那个贫穷的小渔村,而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了。
第二篇:地铁接轨梦想
青岛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城市中筹划地铁的“先行者”。1987年,当地铁进入青岛发展视野的时候,全国拥有地铁的城市只有北京,6年之后的1993年,全国第二条地铁在上海建成通车。
按部就班的推进,在1995年遇到波折。面对国内陡然之间高涨的地铁建设热潮,国家决定暂停审批快速轨道交通项目。青岛地铁项目因此停滞,陷入徘徊。
现在回过头来看,20年的“徘徊期”绝不是青岛地铁的“空白期”。它更像是一个“储备期”或者“磨砺期”。在这段时间里,紧跟城市快速发展的脚步,青岛不断深入思考着地铁和城市的关系,不断优化着地铁线路的布局,不断地从每一个细节优化着设计方案。社会各界也在全力推动,2008年1月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关于加快推进发展轨道交通的议案”确定为大会议案,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后多次调研、视察地铁规划建设情况。
因此,当2010年底,3号线的建设全面展开的时候,这座城市的.决策层已经在用全新的战略思维运筹青岛地铁。不是孤立地运筹一条线,而是运筹一张网。在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青岛着眼于连通东、西、北三个环湾主城,辐射周边组团,运筹构建的是一张支撑国际化湾区都市建设的动力先导轴。
“让青岛地铁早日成网运营,更好地造福岛城人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强调,青岛的地铁要打好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效益牌”,以经济效益彰显城市“实力”,用社会效益彰显城市“活力”,用文化效益彰显城市“魅力”,以点带面,盘活全局,凸显城市特色,用地铁这张“新名片”推介一个“新青岛”。
第三篇:地铁接轨梦想
2010年下半年,随着地铁3号线的全面开工,青岛地铁项目终于从脑力激荡、纸上运筹,步入实战阶段。
3号线从青岛站到青岛北站,全长25公里,22个站点。高峰时期,共有上万名地铁建设者同时参建施工。
这是青岛历史上单项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基础设施项目。这座城市的决策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予以推动。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全市动员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地铁一期工程建设,将地铁项目“定义”为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条件、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一号”民生工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地上地下一体发展的“龙头”先导工程;
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骨干”基础工程。
能“集齐”了“一号”、“龙头”、“骨干”这样三个“定语”,地铁项目的份量显而易见!
在建设推进的过程中,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多次听取地铁建设及安全生产情况汇报,到地铁施工现场调研检查。地铁3号线全线通车前夕,他还特意登上了正在空载试运行的地铁3号线列车,详细询问地铁运营保障情况。他叮嘱有关负责人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听取乘客意见,努力提供一流服务,打造好青岛地铁品牌;加强地铁与火车站、地面公共交通换乘体系配套建设,实现无缝衔接,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更舒适,让城市更宜居、更幸福。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也多次深入一线,为地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他反复强调,当前,青岛轨道交通建设已经步入“快车道”。要进一步强化战略思维,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安全高效地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度,确保各条线路按期通车,为建设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提供坚强支撑。
正是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期盼和重托,从全面开工建设到今天全线通车,六年多的时光里,这条蜿蜒于地下的交通动脉一点点延伸,一个个难题被奋力攻克,一个个节点被全力打通……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的地铁人与地铁一道,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成长,这座城市距离地铁的梦想也一点点地不断靠近。
复杂的地质环境,是青岛地铁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大难题。青岛的'地质条件以花岗硬岩为主,这一点曾经被认为是修建地铁的有利条件。但在实际建设中,建设者们却意外地发现,青岛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预料。通常情况下,地铁要在距离地面数十米的深度之下施工,这个深度的岩层,一般是上软下硬,且很多都是富水流沙层。
“每一个标段的围岩情况都是不同的,有的地段相隔五米,围岩的硬度就能发生五种变化,并经常碰到岩层断裂带。这就为地铁的修建带来更多的风险和难题。”青岛地铁集团总经理王永亮这样解释青岛地铁的施工难度和复杂系数。
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承建了地铁3号线泉李区间(万年泉路站—李村站)。与其他区间相比,这个区间“头顶李村河,脚踩硬岩石”,施工难度巨大。“这种地质条件在国内十分罕见,就好比在石头上面摞豆腐。”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青岛地铁3号线土建11标项目部副经理孟凡茂打了这样的比方。
然而,再大的困难也无法阻挡住地铁建设的脚步。以“人民满意的安全放心工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为目标的青岛地铁,开始了艰难的行进之路。
既要攻克地质难题,又要确保工程的高质量。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青岛地铁选择中铁、中铁建等资质高、信誉好、经验丰富的国字号施工队伍,采用了国内乃至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艺。
同时,抓住青岛打造“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良好氛围,青岛地铁在施工技术、结构形式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和突破:国内首座明挖无柱拱形地铁车站,钢弹簧浮置轨道系统等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
【地铁接轨梦想征文】相关文章:
地铁接轨梦想征文精选02-16
地铁接轨梦想征文02-15
地铁接轨梦想优秀征文02-15
青岛地铁接轨梦想征文01-23
地铁接轨梦想征文「最新」01-17
关于地铁接轨梦想征文01-23
地铁接轨梦想征文「优秀」01-23
青岛地铁接轨梦想优秀征文02-16
地铁接轨梦想征文精选800字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