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寺庙的高中作文篇一:三年级上交作文---美丽的寺庙
美丽的寺庙
2013年10月14是星期六,这一天也是我的生日。而且这天正好我的姑姑和叔叔都从远处打工回来了。当她们知道这天是我生日的时候,都表示要带我出去开心的玩一天。
我们打算好要去旺业甸滑雪场的,可是爷爷说:里面现在正在人工造雪。所以去不成了。于是爷爷提醒我们说,美林谷里面有一座寺庙非常漂亮,建议我们去看一看。我们马上驱车前往。当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宏伟的寺门,寺门刷着朱红的漆,门口一对石头狮子看起来非常威猛。走进院子,是成排的松柏,每一棵都要几个我才能合抱过来呢!松柏笔直但是树下没有一点落叶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寺庙在清洁卫生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进了禅堂,里面有佛祖、菩萨、各路神仙,都惟妙惟肖。我还对着菩萨悄悄的许下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拜完佛后看到有两个和尚盘腿坐在蒲团上,手里还敲着木鱼在那念经,本来我还想好好的听一听他念的什么,可是却被姑姑拉走了。我们又看了和尚住的禅房和吃饭的地方。
整座古寺古色古香,在这里我有一种身心宁静的感觉。仿佛把我所有的身心都能融入到自然一样。日头西斜,我们坐车往家里走了,可是我的心却像还在寺庙一样,一样的空灵。我下定心思,以后我还会来看看,等我长大后有机会也要研究一下佛法。哈哈……我的想法是不是吓到你了。
旅游寺庙的高中作文篇二:高三作文素材积累六
中国人的信仰
每天打开电视或上网看新闻,常看到:“航班延误游客围攻机场工作人员”“机场爆炸”“商场砍人”“孩子被摔”“城管打死了人”??社会时常显出浓重的戾气。我们不能只简单谴责这一戾气横生的现象,也不能指望肇事者被惩罚就万事太平,此刻,更需要思考的是这些戾气的根源在哪里。
■我觉得三个因素可以涵盖中国目前的很多问题:
第①个,来自不信任。
现在中国庞大的信任危机是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飞机飞不了,如果说是空管原因或是天气原因,可能没有乘客会相信。他拿起电话一打,一听说北京天气好着呢,就急了,说北京天气好着呢,你怎么撒谎?我无意替中国的航空公司解释,的确,它的服务有时会让我非常难以忍受。但是我仍要替它申述一点,中国的空中空间给民航的比例只有17%,剩下的全被拿走了。民航也有它非常委屈的一面,因此,有时候不得不撒谎。撒谎,公众不信任,所以就会焦虑,如果要信任的话就会心平气和得多。
第②个,我觉得来自中国人的“怕吃亏”。
人太多了,所以都怕吃亏。我买了票你不让我走,那我不冤死了。
第③个,最重要的是,中国人已经非常习惯直奔目的,干什么事都是直奔目的,过程往往被忽略了。
尤其是旅游。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从来不习惯那种直奔目的地的旅游。有一次在厦门鼓浪屿,98%-99%的游客,甚至100%的游客,一到鼓浪屿就会直奔日光岩,到了那儿,爬几步照完相转身就走。
而我离开日光岩不到100米,走进鼓浪屿的巷子里,突然看到另一个鼓浪屿,最美的鼓浪屿在巷子里。其实很多风景都在意外当中,但是大家都直奔目的地了。
有个外国人写了一篇文章《跟着中国旅游团游欧洲》,他跟了一个中国的旅游团,八天十国旅游。八天十国旅游,这在国外是没有的,只有我们中国有。我们还有世界公园,一个公园里边有50多个国家的典型建筑,一天就能游完。我们太想直奔目的地了。
这就是过去匮乏所导致的一种急于拥有的心态。但是要忍受它是一个过程,慢慢地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这种生活方式,离开这种节奏。
机场上安静的人会多起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一听“延误”,心平气和地转身拿出一本书。有的时候他可能突然还会“感谢”,幸亏今天飞机晚点了,我能把这本书认真地读完了。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人是这种心态就会好得多。
■无信仰,不幸福
每个人的幸福和焦虑与大环境有关,但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都是原告也都是被告。卖猪肉的人用自己夹着瘦肉精的猪肉挣来的钱,兴高采烈地出来买了馒头,没想到被别人染了色。然后卖了染色馒头的人,兴高采烈地出来去给孩子买奶粉,结果里头有三聚氰胺。我们每个人都在害别人,而每个人又都是受害者,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怎么去建立一个良性循环?
我想有三个词可以概括,那就是公平、民主和信仰(或者叫希望)。
①没有公平就不可能让大家觉得我可以选择属于我自己的生活。
不公平就会有愤怒就会有焦虑,用一句形象一点的话来说,我希望全中国人民都成为“富二代”。当所有的人都成了“富二代”的时候,财富就没那么重要了。要知道真正敢抛弃财富的人一
定是富裕的人。
就像大画家董寿平,他后来之所以成为大画家,是因为他们家太富了,他就喜欢画画,把财产全扔了,一心画画成了大家。如果他家庭不富裕他能扔掉财富吗?他会成为大画家吗?当中国人都成了“富二代”的时候,生活会静下来,这需要公平,规则的公平,各方面的公平。②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让全社会的信任建立起来。
因为我参与其中了,就像陪审团。中国现在也慢慢开始让民众的意见参与进来,你参与其中了,最后你才会拥有更大的信任感。大家别把“民主”当成敏感词,报告里头两个章节都在大谈民主。
③就是信仰(或者叫希望)。
有信仰就会有敬畏,就会有变好的冲动与行动,就会有自觉对恶的克制,个体与社会就会美好一些。
我觉得中国有很大的焦虑痛苦,来自我们的确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中国只有1亿多人有着各种各样的信仰,剩下的都是临时抱佛脚。
中国人进庙里或者到观里头目的非常明确。什么事?没孩子,那去找观音。什么事?病了,进药王殿。什么事?缺钱,拜财神爷。指向特别明确。另外,中国还发明了“许愿”和“还愿”这一说,全是临时的,千百年来就这样。
当然,必须强调,在中国,信仰可不一定与宗教有关,但一定与我们内心的充实有关。我们内心要建立一种信仰,就是要有敬畏。改革开放30年,欲望面前,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畏是两个词,尊敬什么,畏惧什么。
因此,我一直把它比喻成一条大河两边的河堤,这边是敬,那边是畏,河的堤坝足够高,不管河流怎么波涛汹涌,都不会泛滥成灾。但问题是,这100多年信仰的崩塌,敬畏的河堤不在了,或者变低了,因此欲望的河流奔腾泛滥,带来无数灾祸。
人一定是活在希望之中,只要有希望有信仰,人就不会那么焦虑。寻找信仰,我觉得这是中国最大的命题。
中国改革头20多年,要解决人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温饱”“小康”“翻两番”,全是物质的概念。经过20多年,我们物质达到了一定程度,提出了“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不就是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吗?进入到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一个新的挑战来了,一个13亿的国家怎么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
几千年走过来,中国人的信仰在哪里?它在一种杂糅了的中国文化里,在你姥姥给你讲的故事里,在你看的戏里,在小学课本、唐诗宋词里,这些纠缠在一起,养成了我们骨子里
的信仰。比如中国人讲究对长辈的尊敬,对孩子教育舍得投入,懂得节俭,还有敬畏天地。
但过去我们有的一些信仰,几千年来对中国人起到支撑作用的东西被彻底毁掉了。中国传统信仰是八个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八个字是根基,可现在信的人也不多,如果还有人信,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也不至于那么严重。不信这八个字,是一个根源。
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曾经提出“信仰危机”,那时候提的“信仰危机”跟现在我说的寻找信仰是不一样的。那时候“信仰危机”指的是对内心的挑战,而现在我们真的要寻找属于中国人的信仰,它是什么?它不一定是宗教,但应该是把中国人被摧毁掉的信仰链条重新接上。如果一个人活着没有任何畏惧,他会让整个社会感到不安。
也有人质疑说,现实中有很多的问题与障碍,可一下子把未来与目标推到了虚无缥缈的心灵与信仰上面,是不是逃避?是不是面对现实难题的一种无能并无奈的溃败?
我想并非如此,正是因为这些难题,我们才更需要有清晰的信仰做攻坚的武器,更何况,我们都得知道,我们打算往哪儿走。
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路。富裕之后,必是人们的主动选择。你总该信一些什么,比如真诚,比如友情,比如适可而止,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让自己安宁,也让周围的人被感染,没信仰恐怕就无幸福。
白岩松创办了一个“新闻私塾”,招收了来自北大、清华、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大的十几个学生。
办学三年,白岩松只接受了两次采访,不少都推掉了,怕打扰学生。他说自己喜欢《道德经》的结束语:“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是,让人有利,而不让人受害。人之道是,去做,不用去争结果。其实“人”字前本来有个“圣”字,他悄悄隐了。“圣人”是有点容易吓到人的词,“人”就好。
寻找乐趣和寻找信仰
白岩松给二年级的春节作业是,拿3张至少8年前拍的家人或同学照片,在同景别下重拍。大家拍回来都感慨万千。还有一次,他让学生们去采访自己的父母,一半的人回来讲述作业时哭了出来,他们过去从不知道自己父母身上有那么多的故事。另有一次,他让大家做一张海报,内容是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东西和父母最喜欢的一个东西。大家很快做出了自己喜欢的,却不知道父母喜欢什么。
学生们被要求抄两遍《道德经》。第一遍抄的时候懵懵懂懂,抄完老白讲一遍,讲完再抄。“发现他们第二遍抄得格外漂亮,安静了,因为他们知道内容了。”白岩松说。
每次上课时泡的好几种茶都不是白喝的,那是老白的刻意熏陶。“我知道年轻的时候是不会喝茶的,得慢慢熏。”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他会带着学生们去他家讲一次古典音乐。有30分钟,什么话都不说,就是喝茶。老白希望:“他们突然会把这两年喝茶的经历串起来,知道静默下来,茶的滋味是什么。过去一杯一杯就这么喝掉了,没觉出味道来。但安静下来,茶是有味道的。”
现在,对于已经毕业大半年的陈之琰来说,喝茶确实成了老白培养出的习惯。在广州,她自己买了茶洗和茶具,只要有时间,就坐在租的房子的窗台上边喝茶边看书,感觉特别舒服。就像红桃班毕业时编写的《联大画报》中描述:“老白说,人生那么苦,总要找点乐子。既然向死而生,美食、美景、美茶、美妻,皆不能少。”
对于陈之琰来说,关于新闻技术课的印象已经渐渐淡去了,但二年级的“人生与人性”课却越来越清晰:“那些是一辈子都不会忘的。当你真的遇到坎坷,遇到很不开心的事情时,还是会纠结,但是你纠结纠结着,白岩松就冒出来了,真会有那种感觉。”
白岩松说,自己后半辈子就是40岁写过的那几个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而他写给东西联大的校训多几个字:“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必须行动。”他希望联大的人“都是方法派、行动派和建设派,是一个人情练达、更有人性和人文关怀的、同时不以短期的赢或者输去做一种评判或者内心太大波动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行动。当下的中国社会,一个标志性的特点就是大家都在抱怨,觉得责任全是别人的。那你在做什么?”
他不大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去互联网做一些可能传播量更广的节目。他说:“我总是害怕,挣钱变得这么容易了,然后我拿它干嘛呀,我的生活方式不需要这么多钱。衡量标准不能是外在的标准,我挣多少钱,或者怎么样,我觉得要拿你是不是真的很开心。我做这件事,真的很开心。”
白岩松写给第一届毕业生的诗:“这一次送行/无关输赢/把背影和牵挂放我怀中/你只管风雨兼程/如果记忆中没有苦痛/祝福里就都是笑容/我准备了掌声/也准备了每一次相拥时的/泪光闪动/是的,你是我的光荣/出发吧/天,就要亮了。”
《中国人的信仰》
有人如此评价:
西方普遍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错误的。中国人没有找出自己的上帝,去有规律有系统地参拜。但绝对不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多年前,外国人问我,中国人有信仰吗?我想想后说,没有。因为,我没法说出一个具体的宗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能够具有精神救赎地位或者精神引领的功能。就是说,中国人死的时候,不需要向哪个神说,请宽恕我的罪。中国人活着的时候,也不需要寻求哪个神给他力量让他觉得生是那么有意义。他们问我,你个人有吗?我说,没有。我也不是共产党员,我个人也没有很鲜明的.信仰。
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呢?真有。论氛围,论声势,论动静,比任何宗教都来得狂热。信仰被广泛认为是形而上的精神领域的,而中国人的信仰则是非常实用主义的,很多时候是基本上是与神做个交易。寺庙算是中间人,提供场所,维持秩序,组织一下,然后抽头。
或许国人的信仰和风俗从来没分清。风俗里带点信仰,但又没有信仰来得纯粹。闹哄哄的,拜个潮流。
也有人说:
中国人的信仰就是仁爱、和谐、真诚,即爱和真。我们直接信仰天性,因为这里面有来自大道母亲的光。儒家说的仁爱,释家说的和谐,道家说的真诚,都是对人类先天本性的礼赞。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信仰复兴,让我们体悟到了圣人“述而不作”的智慧,这其中有美好祝福。
孔子的“仁政”“王道”是他的心灵家园,也是他的信仰所在,即使在这路途中筚路蓝缕,“累累如丧家之犬”,依然周游列国,苦口婆心地向统治者宣扬这他这一个一介平民的政治理想;苏轼集儒释道于一身,即使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依然坚持他的入世情怀,在徐州兴修水利,在杭州建设苏堤,把曾经反对的新法中的好的做法拿来,造福一方百姓——恰如易中天说的:做人,学学道家,大气一点;做事学学儒家,实在一点。
古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而他们,即使穷,也善天下,这何尝不是一种信仰。信仰除了头顶的那片天空和天地间的神灵,也可以是心中的一片道德法则。
所以不是中国人从来没有信仰,而是当今社会信仰的失落。
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
中国人倾向于索取而不给予。他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蒂不在于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中国人普遍不懂得如何为了个人和社会的福利去进行富有成效的生活。
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这样微不足道欲望感到满足。"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
这个应受谴责的习性使得中国人生来就具有无情和自私的特点,它已成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把真理化为实践。
旅游寺庙的高中作文篇三:材料作文寺庙卖梳升格指导
材料作文“寺庙卖梳”升格指导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甲、乙、丙三个推销员到庙里卖梳子。
甲推销员见都是光头和尚,用不着梳头,便无功而返。
乙推销员对和尚说:“用梳子刮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健脑益智,对研习佛法可起到强记博览之效。”于是他卖了十几把梳子。丙推销员对主持说:“善男信女们磕头之后头发都乱了,如果每个香案上都摆几把梳子,让他们磕头之后梳理好头发,则既体现了对他们的关心,又使善男信女们不因头发蓬乱而对佛不敬,如此,岂不善哉?”结果他卖了上百把梳子。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则材料主要讲述了三个推销员到寺庙向和尚推销梳子的故事。在一般人看来,到寺庙卖梳子是绝对卖不出的,甚至荒唐可笑。(1)材料中的甲推销员,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某一类人的处事方式和态度。即面对现实问题,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或安于现状,消极面对。以这样的态度面对生活,终将一事无成。可以选取这一角度,进行深入剖析,确定立意,进而构思谋篇。(2)乙推销员面对这一难题,没有悲观退缩,而是勇敢面对,他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以梳子的特
殊功效为理由,卖出了十几把。收获虽不大,但体现了乙推销员积极面对现状的乐观心态。可以由此拓展思路,从乐观心态与事业成功的角度入手进行构思。(3)丙推销员面对严峻的现实,开动脑筋,另辟蹊径,“曲线救国”——将销售对象转移到来寺庙的善男信女身上。正是这一巧妙转移,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卖掉了上百把梳子。丙打破常规思维模式,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这是他成功的秘诀。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谈创新思维对成就事业的重要作用。
上述材料中,面对同一个问题,三个推销员由于思维方式不同,面对问题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因为有三种截然不用的结果。由此可以从总体上提炼出一个最佳立意,那就是“思路决定出路”。
【原文】
让思维转一个弯
很多时候,只要让思维转一个弯,就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题记
在这个世界上,能让思维转弯的'人并不多;而转与不转,则正是人与人的差别之所在,也是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从前,有三个人一同去庙里卖梳子。甲觉得和尚用不着梳子,便主动放弃,结果一把梳子也没有卖出去。乙向和尚推销说:“用梳子刮头皮,能促进血液循环,健脑益智,对研习佛法可起强记博览之效。”他卖了十几把梳子。而丙则让思维转了个弯,他找到主持说:“如果每个香案上都摆几把梳子,让他们(香客)磕头之后能够梳理好头发,
既体现了对他们的关心,又使善男信女们不会因头发蓬乱而对佛不敬,岂不善哉?”他卖了上百把梳子。
第三个人只不过让思维转了个弯,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创新思维的神奇尤其可见一斑。
有人说,第一个用鲜花比喻少女的人,被誉为天才;第二个套用这个比喻的人,被讥为庸才;倘若第三个人仍然用此作比,则被视为蠢材了。这种说法未免夸张,但人们对创新意识的盛赞却是显而易见的。在不断创新中,我们的智慧得到增长;在不断创新中,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攀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下面,再看看以个叫“沃卡”的人是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让自己的产品风靡全球的吧。
100多年前,芝加哥博览会展出了一个人发明的“拉链”。但这项发明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只有一个叫“沃卡”的人关注了它。经过认真研究,沃卡越发觉得这一产品会走俏,于是与发明人合伙生产拉链。接着他们与厂家合作,把拉链缝制在鞋上取代了鞋带。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大批的成品鞋在仓库中堆积如山,难以出手。这个结果对沃卡的打击很大,但他想,必须再转移个“大弯”才可以转败为胜。于是,他又尝试着把拉链用到钱包上、服装商??很快,拉链打开了市场,从此风靡全球。
不起眼的小小拉链,竟然让沃卡名利双收,靠的是什么?当然是思维的创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看
起来纷繁复杂,但并不是无法解决。人们往往因问题错综复杂望而生畏,主动放弃,却不知道让思维转一个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至于一次次与成功失之交臂,是在令人惋惜!
其实,解决问题并不难,我们需要的,仅仅是让思维转一个弯。
【简评】
这篇议论文紧扣材料,审题准确,观点鲜明,论据典型,结构也很完整。但掩卷沉思,总觉得力度不够,只能跻身于二类卷之列。究其原因,主要是叙述有余,论证不足。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且事实论据大约占了五分之二的篇幅,必须忍痛割爱,删除压缩,增加议论的分量,突出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增强论证力度。
【升格文】
让思维转一个弯
很多时候,只要让思维转一个弯,就能讲不可能变为可能。
——题记
在这个世界上,能让思维转弯的人并不多见;而转与不转,则正是人与人的差别所在,也是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
从前,有三个人去庙里卖梳子。第一个人认为认为让和尚买梳子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是枉费心机,便知难而退,一把梳子也没有卖出去。第二个人脑筋一转,说服和尚们用梳子刮头皮,用以增进脑部血液循环,卖了十几把梳子。第三个人则另辟蹊径,他找到住持,建议说,如果在每个香案上放几把梳子,不仅能让善男信女们整理好叩
拜时弄乱的头发,以示对佛祖的尊敬,又能显示出对他们的关怀。住持听了频频点头。于是,他卖了上百把梳子。
显然,第三个人的成功,得益于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创新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发展的长久推手。
康有为说:“创新则尽涤旧习而气象维新,守成则安静无为。”黄汉清也说:“企业的成败在于能否创新,尤其是当前新旧体制转换阶段,在企业特殊困难时期,更需要有这种精神。”不错,纵观古今中外,大凡事业有成的人,都是勇于创新的先锋。沃卡只是想思维转了个弯,便使自己的产品风靡世界——他因此而被人们称为“拉链大王”。
100多年前,芝加哥博览会展出了一种叫“拉链”的展品,这个小物件在当时没有产生丝毫反响,可是沃卡发现了它,让思维转了个弯——将那些不起眼的拉链安装到鞋子、服装、钱包上进行销售。拉链凭着方便快捷的特点很快打开了市场,为敢于创新的沃卡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巨大的财富。
让思维转一个弯需要勇气和智慧,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势是取得成功的最大障碍。回顾历史,我们并不缺少这样敢于突破传统模式、让思维转一个弯的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勇于打破前代文人骚客的思维定势,力求“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终于开创了自己的文风,成为一代“诗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正是让思维转了一个完,标新立异,大胆创新,把画竹的技巧渗透在书法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