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1
“五月五日五,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我朦朦胧胧地看着日历,发现今天是端午节,我兴奋地叫道:“我期盼已久的端午节总算来啦!”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比如说赛龙舟,包粽子,抓鸭子……
“嘿哟嘿哟嘿哟”,这是什么声音,怎么觉得这么耳熟,好像许多人在为谁加油呢?于是我赶紧跑过去看了看,那人可多了凑都凑不进去,我只能把我的小脑袋放到夹缝之中。哦,原来是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比赛呀!龙舟五颜六色的,有赤色,青色,蓝色,黄色……四条龙舟极速前进,速度不分上下,但在我的眼里每艘龙舟都飞快如风。每艘龙舟上有十来个人,坐在船头的那个人头上绑着红巾,右手拿着鼓棒,左手扶着鼓,使劲地敲打大鼓给划龙舟的'队员们加油鼓气,而队员们听着鼓声,用尽全身力气保持节奏,一起奋力拼搏!我多么希望每一艘龙舟都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奖牌,真想送给他们一句话,“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如果他们听到这一句话肯定会更加拼尽全力的!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吗?传说楚国有一位爱国诗人叫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含恨跳进汨罗江投江自尽,老百姓听说后都争相划船去救他,却并没有把他救起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在江上划龙舟,还不停地把粽子扔进江里,以免大鱼吃掉屈原,后人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赛龙舟的激情,更让我了解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文化习俗,这些传统节日记录着祖先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也积淀着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让我深深为之迷恋,充满好奇。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2
家乡的春节,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日子,在这一天,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互相拜访,小朋友们凑在一起玩,其乐融融。
中午,奶奶要拿出她的拿手绝技:面。她亲自揉面,搓成条状,再放汤里一煮,香味都可以飘出去好远。奶奶边揉面,边跟我讲起了故事:“你知道为什么生日和过节要吃面吗?”我摇摇头“不知道啊。”她笑了笑:“因为这个代表着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哦,原来我只听妈妈说过,也不太知道呢。”我若有所思。
晚上,大家坐在餐桌旁,一起吃年夜饭。外公说:“来,云儿,我敬你一杯。”说着,拿出了酒杯。我端起了饮料:“祝您长命百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外公笑了一下:“祝你学习进步,逢考必过。”
吃完了饭,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准备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奶奶端来了一个盘子,上面放着5个红包。“哇!”弟弟妹妹们欢呼着拿起了最厚的。只剩一个了。我把它拿起来。“啊,全是零钱!”他们看着红包,愣住了。我打开红包:“哇啊,全是一百噶!”我激动的跳了起来。奶奶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无论多少,都不能贪财,不能贪心,否则会引来大麻烦。”“唉!”弟弟坐地上“压岁钱又没拿到最多。”我们都笑了。
过年,长辈们反而会更忙,所以年的`背后也寄托着厚重的责任,我们又长大了一岁,对于人生应该又多了一份思考。这正是过年的意义。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3
寒假到了,乡下的爷爷捎来一包糯米糍粑,乐得我都笑成了一朵花。爷爷是畲族人,做糍粑是畲族的风俗,节日都要做的。
我和父母来到爷爷家,刚进门,就看见了一个大石器,它张着老虎一样的大口,这个老虎口上大中小下又大。我十分好奇,便问爷爷:“这是什么呀?”爷爷转过头,满是皱纹的脸上忽然露出了笑容,接着温顺的对我说:“等春节了,你自然就知晓了!”
盼呀盼,大年三十了,爷爷告诉我今天就要解开“老虎口”的秘密。只见爷爷装了一盆事先浸泡好的糯米,淘洗干净了,放进一个我从来没见过的的大木甑里蒸。我心里可急了,这蒸糯米和“老虎口”有哪些关系啊?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何想也没头绪,开始试着问爷爷这个难点,可爷爷就是笑而不答,让我耐心等待。终于,大木甑里飘出了一股糯米的清香。爷爷将一木甑的糯米倒进清洗过的“老虎口”里,再一边抡起身旁的石锤往糯米饭上砸,一边不停地往里面加水,我想,这糯米肯定好疼的吧。
一顿饭的功夫,糯米就软软地、黏黏地粘在“老虎口”中。原来,我称为“老虎口”的石器是用来做糍粑的。软塌塌的糍粑给舀进了一个大竹匾,飘来的香气引得我直流口水。爷爷看见了,就用大勺子挖了一些糍粑放进碗里,加了些白糖递给我,说:“趁热吃吧。”我看着糍粑,立刻拿起筷子,细细的.品尝,哇!这糯米的味道像蜜一样滋润我的心头,忙对爷爷夸赞道:“美味,太美味了!”
想着想着,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这个寒假虽然短暂,但我过的非常充实,也非常快乐,但糯米糍粑的味道一直存在我的心里……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4
我们这里的春节,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准备,这天,我们要祭灶王,要把甜东西祭给他,这些甜东西是叫他上天给我们讲好话的。在腊月二十四到腊月二十七左右,是人们扫房子的时间,老年人要在这段时间做好馒头、豆包子、菜包子、枣馒头、黑馒头等面食,等着自己的儿女回来过年。
在腊月二十八或者腊月二十九这天,我们会赶集,安排这么一个集呢,就是为了让我们把家里缺的东西买上,集市上的摊点可多了!有卖对联福字的,有卖水果的,卖菜的',卖零食的,卖小吃的,卖烧纸的,卖清洁用品的,卖锅碗瓢盆的,卖衣服的……现在禁止买卖烟花爆竹,人人环保意识得到了提升。如果放在往年,还有卖烟花爆竹的……几乎样样都有,集市上的东西其实并不便宜,但是集上照样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你在这里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提醒人们出示健康码的扩音机的声音,显得吵闹、拥挤,但人们乐此不疲。
到了除夕,要回老家祭祖,然后晚上全家人要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很热闹也很幸福,当十二点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会吃饺子,饺子要吃白菜馅儿的,里面有豆腐,寓意有福。
初一这天我们要拜年,初二要回姥姥家,初三初四会走一下亲戚家,初五初六会出去爬爬山,欣赏一下大自热的风景。
等到了正月十五,这也是热闹的一天,在这天我们要吃元宵,看花灯,有的灯缠绕在树上,树木便发出了不一样的颜色,眼花缭乱,有的弄上点星星之类的装饰品,一闪一闪的,也非常漂亮,还有灯谜,各种各样的灯谜,只可惜我一个也没有猜出来。
这些灯到了十七这天才会拆,因为十七这天,我们就要正式开始上学了,年也就过完了。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5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最能表现出这点的就是美食了。一个“王牌”的吃货,甚至可以吃出同一地点两个不同师傅做出美食口味上的差别。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新疆人,最爱的当然还是家乡的味道。来到一家新疆美食的饭馆,可能会有味道上的差距,但招牌菜肯定会包含“老三样儿”——抓饭,烤包子,烤羊肉串。如果没有这三种美食,那“王牌”吃货就会告诉你,这餐馆不是正宗新疆美食。
我呢,最喜欢吃羊肉串。光看大厨做羊肉串,就是一种享受。羊肉串看起来制作简单,但其中可是大有讲究,厨师们先挑选新鲜的羊腿肉,非得“肥瘦相间”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挑好了新鲜的羊腿肉,就该考验厨师们”数学”好不好的时候了,若是数学不好,五厘米看成三厘米,切出来的肉一会儿笔帽样大,一会儿又跟指甲盖一般大小,串到一块儿既不好看,又不能保证一串烤肉在烤制的'过程中成熟度相同,有的熟了,有的肉块还不熟你能有食欲吗?所以呀,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肉块都是差不多大的。切了肉块,串的时候也要注意,一般是五块肉,还要三瘦两肥,肥肉能保证肉串沾上作料,串好了,大厨们就一手拿着一大把串好的肉串,一手调试烤肉架上的炭火,把肉串放上去,直到烤的吱吱冒油,就可以撒上孜然、盐巴、辣椒面了,稍微烤一会,烤出作料的香味,肉也就熟了,可以出炉啦!
吃前用餐巾纸把肉签子擦净,咬上一口、外酥里嫩,香味扑鼻,这味道,简直是“此味儿只应新疆有,他乡能得几回闻?”
家乡的美食让我永生难忘,这也是我对家乡众多风俗中最深刻的感受与记忆。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6
每每大年三十的夜晚,我们村里都要举行一项隆重的仪式——放烟花。
不要误会,这可不是普通的放烟花,而是全村一起放烟花。
在大年夜的傍晚的时候,应该是六点多的样子,全村人就要开始准备烟花了,除了烟花,我们还要拿个盘子,里面放上猪肉、豆腐、米饼、油饼。食物准备好后,我们还要将火纸剪成那种一条一条,连在一起,可以拉长的那种东西,这是用来烤的。
准备好这些之后,我们都来到一块平坦的地方,中间有一个坑。我们把烟花放在地上,把盘子全部放在一块水泥地上。然后把纸剪成的东西扔进坑里点燃,当火烧到最旺的时候,我们就弯腰三拜。当火灭时,这便象征着可以开始放烟花了。
我们全村人一齐点燃烟花,大大小小的烟花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出一块又一块美丽的图案。那烟花的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如果我不闭着耳朵,耳膜就会很难受。哇!那场面真是壮观啊!把漆黑的夜空照得跟白天一样,这时候全村人的心情都高涨起来,绚丽的烟花仿佛要将黑夜吞并。
过了一会儿,壮观的烟花会结束了,全村人都带着自己的盘子回家了,他们都回去吃团圆饭了。
在刚才壮观的平地上,又恢复了以前的寂静,只留下一阵阵刺鼻的火药味…… 年初二,家人带我去串亲戚,一到亲戚家,亲戚热情的迎上来,好泡了茶。真是太热情了。吃饭时,桌子上摆满了菜,我们喝这饮料,吃着菜,吃好菜,我们要走了,亲戚又拿了一大包东西给我们。
年初三,亲戚到我家来了,我奶奶忙这,忙那儿,真是累坏了。我们又度过了年初四……
我喜欢我的家乡。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7
我的家乡在随州,这是一个离大城市武汉不算太远的地方。老家的房子离市中心很远,条件也不算很好,但不管怎样,只要我春节回老家时,爷爷奶奶就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习俗。
“嗷……嗷……嗷!”随着一阵难听而又悲伤的叫声,远在家后小山上玩游戏的我和哥哥姐姐们一听就知道是家里在杀猪。每年都这样,我心里乐滋滋的,不知道为什么,像我这种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从小就很喜欢在老家看看大自然独特的景色。
到家时,我看见爸爸和大伯、叔叔们都围在猪圈子旁边,只见爷爷手拿一个大弯钩子,虽然猪害怕得在圈子里乱跑,但爷爷还是很精准地勾住了猪鼻子,猪又发出了一阵阵低吟,连隔壁好几户的邻居都过来帮忙了。
猪被摁在了木架上,我们几个小孩都凑得很近,想亲眼看看,虽然有点残忍,谁知被大伯给赶走了。
老家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放烟花,我们家四个孩子年年都要买许多好看的小烟花,但最重要的,还要论爷爷买的一圈大红色鞭炮,全部铺开有四五十米长,可以从家里一直摆到村口,每年爷爷点鞭炮时,我们几个是又怕又好奇,先躲在屋子里,但就算这样,关好门,捂着耳朵还是觉得那声音震耳欲聋。
忙完了年夜饭,就要去走人家,老家这边亲戚多,红包拿到手软,和家人一起团聚在一起看春晚,和兄弟姐妹们一起上山爬树,下河捞鱼……
我总觉得每年过年的.那几天过得非常快,快到我总是来不及与小伙伴们多玩一下,快到我总是来不及再去田野里看一看,快到我总是来不及细细地品味过年的滋味,快到……
比起大城市的和农村,我更愿意选择农村。虽然没有平板、手机,但过的比那些沉迷电子产品的日子更充实,虽然没有大城市繁华的外表,但有着大自然朴素的外衣。
回家的快乐,你懂了吗?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8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除了吃元宵,还要赏灯和猜灯谜。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一种有趣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得知后大怒,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降火于人间,把人类都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到百姓们无辜受难,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位老者想出了办法:“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都在街上挂起红灯笼,这样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就禀告天帝不用再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
我也有幸体验到了猜灯谜的乐趣。在课上,张老师拿出了几个灯笼,每个灯笼上都悬挂了一张纸条。老师让我们猜纸条上的谜语。第一个谜面是:“我在山东”,打一字。答案出现了:“东!”“山!”“烟!”……我细细思考了一番,把“我”字放到“山”的东面,也就是把“我”放在“山”的左边,那就是“峨”字!于是我举手回答:“答案是峨,峨眉山的峨。”
“回答正确!”
其实除了猜灯谜,古代诗人在元宵灯会的环境下,也佳作频出。比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年时,花市灯如昼。”如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如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元宵节的浪漫爱情在诗词中可见美好。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9
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虽然我们的大中华地大物博,风俗千千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她——春节,一个千家万户团圆的好节日,她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风俗,更是我们万千炎黄子孙传承的好节日。
春节,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欢欢喜喜贴春联,轰轰烈烈放鞭炮,高高兴兴吃年夜饭。
传说,每年大年初一,山中有一只怪兽,叫做“年”,会从山上下来到村庄里吃牲畜,不仅仅如此,连人也不放过。所以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许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斗争,但都一去不复返了。有一次,一个人躲在家里用竹子烤火,突然竹子爆裂,发出巨响,惊动了外面的年。人们见状纷纷点燃竹子,最终成功把它吓跑了。之后人们发现,年兽害怕声响,每到大年初一便点燃爆竹,从此再也没有收到过年的攻击。这一天,人们欢聚于一堂,放鞭炮,贴春联,人们称之为过年,又叫过春节。
除夕,春节前的一天,大人们贴春联,上灯笼。他们买来对联,贴在家门口,妇女们在家里打扫卫生,把一年的'尘埃都扫去,孩子们则帮大人们做助手……这一天,大家都忙完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外辛苦工作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在外求学的孩子们回来了,还有些一年不见的亲人们都回来了,只为在这一天吃上一顿团圆饭,尽诉一年对家人的相思。这个晚上,看春晚也成了必不可少的节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时而大笑,时而感动……
星星跟着月亮走了,最终迎来了我们最期盼的日子,春节这天早晨,孩子们纷纷向大人们拜年,说一些吉祥的话,大人们便拿出压岁钱给孩子们,孩子们欣喜若狂,这天,鞭炮声不断,好不热闹。中午,家家户户都聚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把一年的成绩和收获都分享给大家。午时,老人们聚在一起打牌,大人们则陪同孩子们玩耍……
春节是最热闹的,也是最令人开心的一个节日。年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温暖,无限的期盼,无限的梦想。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10
大年三十的前几天,我们一大家子都在为喜宴做准备,大年三十那天是我堂弟剪长生辫的时候。这是一个传统习俗。
对于这样的习俗,我觉得很好奇,问了村子里的老人家才知道,男孩子留小辫子的风俗存在已久,老家称为“命辫儿”。并且在各地的农村都有流传,也有“八十辫儿”,“百岁辫儿”等诸多的说法。留辫子的原因,大抵是这样的情况,若是孩子小时候体弱多病,就会从胎发开始留一条“命辫”。一直到五周岁,六周岁或者十二周岁的生日当天剪掉。其寓意就是孩子被“小辫子”栓住病魔抢不去,好养活,能健康顺利的长大。
转眼间到了大年三十的,一大早我就问妈妈什么时候给我堂弟剪小辫子,妈妈看着我笑着说:“中午的时候就开始了。”“那你一定要提前叫我,不然就错过了。”我反复嘱咐我妈妈。
时间到了中午,舅舅舅妈带着弟弟,我堂弟的外公外婆也来了,可以开始剪小辫子的仪式了。舅舅把我堂弟抱上了一个五颜六色十分漂亮的花轿子,四位轿夫穿着黄衣红裤,抬着花轿快速前行,后面还跟着几位唢呐手在演奏。我连忙跟上队伍,到地方了。主持仪式的长辈,拿起剪刀要开始剪堂弟的小辫子了,一旁的.亲朋好友都为我堂弟送上祝福:“祝小孩子越来越帅气,以后每天都开心。”剪辫子的人一般是家里的长辈,剪完辫子后。我堂弟的舅舅舅妈把剪下来的小辫子绑上氢气球放飞,做完这些后,大家回到了我们家。
开始办喜宴了,一家子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十分热闹,我祝愿我的堂弟剪掉辫子后,能平平安安,大富大贵的。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11
大年初一可谓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我的家乡晋城是怎样过大年初一的。
在几十年前,孩子们凌晨四五点就要被家长叫起来喝“头脑”,它是由粉条、豆腐、豆芽等诸多食材做成的。此外,人们在早上还会吃拉面,寓意全家互相拉紧点儿,不要丢了一个。
人们在早上起床后,会先打开房门,并放上三个雷炮,也就是爆竹,美其名曰“开门炮”,表示“开门大吉”。
这“开门炮”要放得越响越好,并且三个都必须响,如果你不幸遇到哑炮,要马上说一句“闷声发财”,然后再补放一个。
在农村,放过“开门炮”后便是烘“正火”,这是每年大年初一的保留节目,是每一个孩子都十分盼望的。人们会提前把干柴垒成塔状,在中间塞一些柴禾,初一早上一点就着,并在上面蒙一些柏叶,不但会有一些火星飞迸,单是那浓浓的香味也十分醉人。
烘完正火,紧接着便是摆献供,人们会给不同的神献不同的东西,比如通常会献给山神爷面蒸的猪或羊,也有的人会献一只鸡,而给门神则要献刺猬。
此外,不同职业的`人还会给不同的神献供,如木匠会给鲁班献供,读书人会给孔夫子献供,而像门神、社爷、财神爷这些神则是家家都要献供,供品的多少,要看家境。祖先和神不能一起受享,等献完神,人们才会献给祖先供品。
然后便是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一些压岁钱,钱可能并不是很多,但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关心。
每一个节日都会有一些禁忌,大年初一也不例外,这天不能扫地,不能倒垃圾,也不能动剪刀,否则接下来的一整年都不会有好日子过。当然,这是迷信,但如果只把它当做一个风俗来看的话,其实也蛮有趣的。
这就是我家乡——晋城的大年初一。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12
春节的节日习俗有很多:有拜年、有守岁、有吃分岁酒……春节的习俗风光对我来说最热闹、场景相当美丽要是“开门炮”这个习俗了。
除夕凌晨时分,我们一家人看着电视里播着的春节晚会接近尾声。春节晚会的结束,我以为可以睡觉了,可是,只听见窗外响起了一点细小的鞭炮声,随后,鞭炮声的声音越来越大仿佛是传说中的龙的咆哮着。鞭炮声虽然响亮,但在仔细的听声中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的“演奏”声,非常的好听。
我捂着耳朵,下了楼想去外面看看。推开房门,我往前看什么也没有,突然,有一种力量吸引着我往上看。“啊~”我惊叹道。我看见了接二连三的“花”在天空中爆炸开来。五颜六色的颜色把那夜晚的幽静天空给照亮了,使它更加的美丽、多姿多彩。村里马上热闹了起来,人人出来看起了烟花,可我却还有疑惑对父亲问道:“为何要那么晚放鞭炮。”父亲的回答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来,那么晚放鞭炮是因为有个习俗就要那么晚放鞭炮。那个习俗就是“开门炮”。我又问道:“这个习俗为什么会有年呢?”父亲又告诉了我。以前的时候有一个穷人连年不顺,晚上在为自己的营生在苦恼睡不着。于是就傍晚时分时出来放鞭炮。邻居被鞭炮声吵醒,出了门来查看究竟,发现是穷鬼在那里放。就都议论纷纷。后来,穷鬼遇见了富人,脱离了贫穷。我又开口问:“那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呢?”妈妈告诉我:“寓意是吉祥,兴旺发达,也有希望发家致富的意思。”
现在城市里都禁止了“开门炮”,农村有些地方能见到。虽然鞭炮对人有一定的危害,但是那个晚上热闹非凡的气氛真希望能留下来。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13
我家在浙江,那儿可热闹了,有龙飞凤舞的糖画,有欢声笑语的歌唱,有栩栩如生的竹刀。可我知道一个习俗,可比这热闹多了。
上梁这一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去祭拜这座房子的最中间那一根横梁,愿从此在此房子里的一家平安喜乐、事事如意。
表哥一家新建了一栋新房子,一家老小都兴奋的不行了,在上梁的前五天,就得准备了,外婆每天六天就要去买菜,准备好,就要开始为第二天做饭了。
到了第二天,外公外婆把村里的亲戚朋友全部都叫过来,场面可热闹了,一桌几十个菜,看的我眼花撩乱。妈妈和姨妈在门口招待匆匆赶来的外宾,外婆则是在忙乱的做饭,在我家乡一般的酒宴都没有米饭,只吃菜。如果不吃菜只吃饭,那么证名这家人不是菜太少,就是厨师做得不好吃。
上梁的这一天终于来了,早上六点钟我们就早早的起来,连忙赶过去。这时已经有很多人了,个个都拿着纸箱,袋子,雨伞。各式各样的准备装东西的工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这里上梁要丢很多好吃的'东西,有零食,粽子,馒头。全村人都可以过来抢。首先、烟花不断、锣鼓不断,站在楼顶的人向各个地方开始抛下食品,纷纷扬扬,噼里啪啦掉下来,人们挨挨挤挤,蹲下、站起在地上抢起来,那个才叫一个热闹。人们推推挤挤,争先恐后地抱抢。零食像洪水似的涌下来,人们像海浪似的起起伏伏。
待到抢得差不多时,人就慢慢散散去了。许多小孩还会恋恋不舍的望望上面,似乎还想得到一些。而上面呢,则都累得气喘嘘嘘,筋疲力尽了。
就这样,上梁就在黄昏时结束了。人们的背影洒在金黄的在路上,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14
在我老家陕西那里,过年会举行社火活动。
一次,我回老家过年,就看到了社火。
那天,听到外面锣鼓喧天,人们就知道社火队来了。
孩子们、大人们、老人们都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迫不及待地出门看社火。
道路两旁,观者如堵。我睁大了眼睛,踮起了脚尖,探出了脑袋,张望着,满怀期待地等着社火队的到来。
锣鼓声越来越响,社火队一边表演一边向我们走来。有扭秧歌的,有划旱船的,有舞龙舞狮的……当然了,还有敲锣打鼓的。场面十分热闹。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踩高跷和抬阁。高跷演员们踩着四尺多高的木棍,表演着各种动作,时而挥舞着衣袖,时而时而旋转着身子,时而又扭动着腰肢,如履平地般,全然忘却了脚下的两根木棍。
而抬阁是有两三个人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一个人用几根棍子居然抬起了两三个人,还能游行一圈而不倒。这实在让人称奇,我看得两眼发直,忍不住鼓起了掌。
妈妈告诉我:“相传水神共工的儿子勾龙见父亲闯了大祸,十分难过。于是他填平了九州大裂缝。黄帝让他丈量并掌管土地,从此勾龙便成了社神。
那时有瘟疫鬼到处散播瘟疫,但他怕响器烟火,这就产生了击器而歌、燃放烟火以消灾祈福的民俗。还有人说社火是苗庄王率军乔装打扮逃离琐阳城时流传下来的.。”
社火队渐渐远去,我的眼睛久久跟随着他们的背影。社火年年都演,人们也年年都看。无论将来怎么发展,社火的热闹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对家乡陕西来说都是永存的。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15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风味,从春节前几天到正月十五,每天都很精彩。
春节前几天,家家都很忙,即使是在贫困的家庭里,这几天也要买很多的东西。大人们要买过年的吃的、穿的、用的——店铺多数过年不开张。而小孩就首先要买爆竹。
关于爆竹,它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怪兽,它作恶多端,每到三十晚上,就会出来吃人。人们纷纷躲在家中,一整天都担惊受怕。有一年,一个老神仙来到凡间,看到人们紧闭家门,便疑惑不解。次日,从一位老婆婆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由来。便告诉人们,这只叫“年”的怪兽,怕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在每年三十这天,就会贴春联、放爆竹。因此,这个习俗流传至今。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终于在人们的盼望下到来了,除了贴春联、放爆竹,大家还都穿起了新衣。中午要吃团圆饭,那天除非万不得已,都要赶回家吃饭。
吃完团圆饭,除夕夜也悄悄地来了。我的家乡除夕要守岁,虽然不用守一整夜,但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午夜时分,家家都要“除天行,”也就是放鞭炮,放礼花。漆黑的天便瞬间点亮了,宛如白天。
正月初一的早上家家都要吃饺子,饺子也叫“元宝”预示着招财进宝。街道也不像以前那样人来人往,但不时从门缝里飘出的饭菜香和人们的'欢声笑语诉说着人们的幸福美满。
正月初二要给自己的长辈和亲戚拜年,去时一般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祝福之意。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家乡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吃元宵,表示我们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春节的基本意义,就是在一年中只有这个时段很多人才有机会给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团聚,所以我希望春节能够在中国逐渐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原有朴实美好、温暖的样子。
【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05-15
家乡的风俗作文小学习作《家乡的风俗》07-01
家乡风俗作文12-22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27
家乡的风俗作文06-22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07-24
家乡风俗的作文04-08
家乡的风俗02-25
家乡的风俗06-02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