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六年级作文

2022-11-05 六年级作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俗六年级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俗六年级作文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我们的祖国大家园里有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他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但是,他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园中,却有着不一样的地域环境,不一样的名族风俗。

  在我们兰溪,到了正月初十,是我们那边一年一度的龙灯会。龙灯是灯会的主灯,龙灯中最有代表性的数“桥灯”,一般均有百余桥, 长者数百桥,甚至千桥。龙头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 竹箴扎于板架,成棘龙形状。灯内燃点蜡烛,色彩鲜艳夺目。灯桥下托木板,板上设有灯架,每板两枝。龙尾是最末一桥,呈龙尾巴形状,披以绸缎彩虹。

  在那天夜里,街上都会挤满了众多的人前来观看。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一起等待着精彩的舞龙灯。远远望去,好像是一片黑色的海洋。我也在这片“海洋”中等待。终于,在远方有了一片红红的灯火在这热闹的人群中蠕动。我背在爸爸的背上,向远方眺望。“哈!是舞龙灯的队伍来了。”我非常得兴奋,十分期待龙灯在我身边“游”过的那一瞬间。很快,前面的人渐渐散开。只见一条体型硕大的龙,在我的面前游现。

  在我们那里,谁也不能从龙灯那里跨过,因为龙灯是具有威严的,谁也不允许有人这样侮辱他。要是谁敢这样做,指不定是一份打。

  很快,龙灯在我们的眼前慢慢移动,我们也一步一步的跟着龙灯。想在他身上沾点光。

民俗六年级作文2

  苗族的历史悠久,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作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苗族最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斗牛是苗族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此外还有踩鼓、赛马、摔跤、斗马、斗鸟等活动。苗族喜爱歌舞,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欢的的著名乐器,大的长一、二丈,小的只八、九寸。具有民族特色的芦笙舞流行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跳舞时,往往几百人用大大小小的芦笙吹着同一曲调跳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苗族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有大量的优美诗歌和传说故事流传至今。“飞歌”享有盛名。乐器主要有:芦笙、木鼓、皮鼓、铜鼓最富盛名。

  无论是谁只要去过苗族,就会让你流连忘返,舍不得走。

民俗六年级作文3

  一年之中,最令人兴奋的节日当然是春节了。春节里的民俗和饮食,如同锦上添花、画龙点睛。

  先说春节的民俗。腊月二十三这天,便是小年。按照民俗,这天里,人们需要祭灶王爷,让灶王爷上天说自家的好话。

  腊月二十四,要打扫自家的房子,意味着扫除一切对人们不友好的事物,迎接欢乐、财富、健康,这是辞旧迎新的象征。

  再过几天,到了大年三十这天。人人都盼着这天,因为这天晚上是一年的最后一晚。晚上要吃饺子,还能看各地的春节联欢晚会,难怪会让人人挂念。

  大年初一初二,人们都会穿上新衣服,外出游玩,也会燃放鞭炮,使年味儿在爆竹声中越来越浓,让人们十分享受。

  再说过年时的饮食。腊月二十五,人们吃冻豆腐。在北方,人们把做好的豆腐放在室外,寒冷的天气使豆腐在一夜里冻成蜂窝状。冻豆腐怎么烧都很好吃。

  腊月二十九,要蒸馒头吃。馒头也有很多花样,有的捏成花形的、鱼形的,还有元宝形的。味道也有不同,有酒酿的、紫薯的、夹豆沙的。味道和形状各有千秋。

  三十晚上,饺子是主角,也有年夜饭。饺子也有元宝形的,但馅料多是猪肉。还有一些农村里,在馅里加一枚硬币,吃到包有硬币饺子的人,在下一年里会很幸运哩。

  年夜饭也有在模子里被制成各种样子的米粿,有的是元宝,有的是锦鲤,这两样居多。米粿里掺进豆沙,掺进一些坚果,十分好吃。

  现在已进入立春,但“过年”这个词镌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怀念过去的年,期盼将来的年,民俗饮食是不变的,每个人对年下的定义也会不变。

民俗六年级作文4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清明节、七夕节、端午节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天,我刚起床就闻到了粽子的香味。穿好衣服就发现一门把手上挂了几捆捆好的艾叶。后来我问爸爸这件事,爸爸笑着对我说“艾叶可以辟邪,还可以做药材用。”我听完后匆匆下了楼,看见妈妈外婆在包粽子…

  妈妈包粽子的动作可娴熟着呢!先把粽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红豆、豆沙、糯米等做馅,将这些馅煮熟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粽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馅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粽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之后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一个小时后,改文火煮半个小时就可以了。锅里不时地飘散出一股粽子的香味,深深地闻一口,沁透心脾。馋嘴的我不住地问妈妈:“粽子有没有好啊?我等不及了!”妈妈有时耐心地回答我一声:“没有。”有时却懒得回答我。再过半个小时后,馋嘴的我终于吃到了香喷喷的粽子,心满意足了。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一个习俗。端午节的另一个习俗是赛龙舟。但是吃粽子和赛龙舟是怎么来的呢?爸爸走过来告诉我:“春秋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因仗义执言遭到革职放逐,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自己有心报国却无法挽回,心如刀割,但是屈原不肯放弃自己的国家,于是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百姓们纷纷划起龙舟到汨罗江去凭吊屈原,有的还拿着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虾食用,这样鱼虾就不会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担心饭团被蛟龙所食,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就发展成现在的粽子了。以后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为的就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我听得津津有味,想不到粽子和龙舟的“背后”竟有这么悲伤的历史故事。我以后要更加珍惜五月初五这个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一个拥有历史故事的节日,我爱这端午节。

民俗六年级作文5

  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且只说茶,就种类繁多。比如:龙井茶、普洱茶、莫干黄牙……真是数不胜数。可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德清特有的,“茶中奇葩”——烘豆茶。

  在《史记》中有记载:大禹治水的时候,下渚湖周边,洪水泛滥。于是大禹封汪芒氏为防风王,前来与百姓一同抗洪。但抗洪期间,防风操劳过度,身患重病。当地的百姓用烘青豆、腌制的陈皮和野芝麻泡茶给他喝,结果很快大病治愈。但是大禹听信佞臣之言,误杀了防风王。后来得知实情,后悔不已。于是为他建造庙宇,塑像立碑,歌功颂德,供世人瞻仰。所以烘豆茶又名“防风神茶”。

  烘豆茶是用烘豆、陈皮和芝麻等,数种香料配制而成的。但主料是黄豆,它的制作可不简单。首先是要把皮剥开,在乡下有一句俗话:“谁家剥黄豆,大家都来帮。”大家一起剥,速度可是快了好几倍哩!在家剥好的黄豆,用水煮熟。最后把熟黄豆放入圆形竹匾上晒干,用炭火烘上几日。那黄豆从黄变绿,香喷喷的烘豆也就烘好了。制作一杯烘豆茶也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东风”是什么呢?哈哈,是一只精美的杯子!一只金边白瓷杯,好似一朵绽开的花儿。不同的人家,杯子当然也不一样,但都令人赏心悦目。杯子中,碧绿的茶叶,青绿爽口的烘豆,橙红色的胡萝卜干和金灿灿的陈皮,组成了一幅绚丽的彩色画卷。捧在手里,水不烫,温温的。呷一口,水中带着咸咸的味道,伴随着几声嘎嘣声,烘豆,陈皮和芝麻的香味儿,蔓延整个口腔,舒适感传遍全身,沁入心脾。正所谓“茶不醉人人自醉”。

  现在,人们吃的都过于油腻。但是只要喝上一杯香喷喷的“烘豆茶”,就能把人从迥异的当代拉回朴实无华的从前。

民俗六年级作文6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日子,那一天我们中国人要一起度过。“春节”也是我们常说的过年,虽然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心中一定也很激动、兴奋、愉悦,那我就说说我们增城过年的风俗吧。

  早在春节降临前,家家户户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我们都会把家里的各个角落、里里外外都给打扫干净,进行一次大扫除。春节的前一天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爸爸妈妈每年都要精心挑选一幅好春联,今年爸爸妈妈选的上联是:家有福星高照照,下联是:财如人意滚滚来,横批是:五福临门,这副春联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我们家会财源滚滚、家庭幸福。

  除夕那天晚上,爸爸妈妈会准备一大桌好吃、美味的饭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团圆饭。吃饱了团圆饭我们一家子围坐在电视机前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我们边看边谈,说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我们一直看一直看到很晚,直到凌晨才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的那一天,我们早早地起了床,穿着新衣服,给家人拜年了。他们就会给红包我,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我们。红包里的多少钱并不重要,主要是让我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我很喜欢春节,因为春节十分热闹,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这就是我们增城的春节!

民俗六年级作文7

  我的的老家是浙江的临海,有许多与别的地方不同的习俗:过新年、元宵节、中秋节.

  快过年了,人们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回家乡过大年.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挂上了红红的灯笼,贴上了红红的春联.

  除夕那夜,全家人(包括爷爷奶奶)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家家户户就开始放烟花爆竹,一走出门,便听见了震耳欲聋、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从四面八方此起彼伏的传来.这声音把我吓了一大跳:吓得我赶紧用手捂住耳朵!这声音大得,连说话声都被淹没了,不得不让人大声地喊.之后,我看着满天迷人的烟火,每个烟花,都像朵花,大的、小的,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真叫人看的眼花缭乱,简直就像杭州西湖的“烟花节”.

  在我们浙江临海春节一般都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八止.大年初一那天天还未亮,我就被鞭炮声吵醒了.天刚蒙蒙亮,只见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插烛焚稥,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在初一那天还有许多禁忌:不准扫地吧,不准将水倒出去,不准动刀······

  还有,我们那儿过元宵节不是在正月十五,而是在十四那天过.元宵节那天你猜我们吃什么?汤圆No!No!No!不是汤圆,在我们哪儿吃的是“羹”,它是将一大堆原料搅拌成的,都是薏米浆为主,再放芥菜叶、猪肉末、豆腐干······搅合在一起,搅好了之后,就用小火慢慢煮,最后调味出锅,因为做羹的原料很多,所以通常都是一煮就是一大锅,这够全家老少吃好几顿呢!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风”.各地的风俗,各有各的特色;各地的节日,各有各的过法.因为有了这样的不同,节日才会变得非常有趣.你家乡的风俗,又是怎样的呢?

民俗六年级作文8

  说到浙江德清,最著名的就是新市小吃了吧,在新市小吃中,最具特色的就属梅花糕了。

  一提到糕,人们脑海中往往就会浮现出那种扁扁、糯糯的糕,但梅花糕偏偏就是那“糕中奇葩”。为什么说它奇葩呢?首先,梅花糕,顾名思义就是形状如梅花,不像其它糕一样为正方体、长方体。其次,在梅花糕的表面有红、黄、绿等各种颜色的丝,颜色十分鲜艳,比那些清一色为白、黄色的糕好看多了!就算是冲着它的样貌,那也得去尝一尝。

  相传梅花糕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其色泽诱人,便故作品尝,发现其入口甜而不腻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因其形如梅花,便赐名“梅花糕”,流传至今。

  我品尝过梅花糕,它的味道让我念念不忘。梅花糕外焦里嫩,软绵的口感,浓缩的甜香味、热乎乎的夹馅流连齿间。这糕顶着纯白色的六角“脑袋”,没尝过的人绝对看不出里面还有豆沙馅。它的“小脑袋”上还戴着一些红红绿绿的“头饰”,甚是好看!我咬了梅花糕一口,软软糯糯的糕填满了一嘴。我继续向豆沙进攻,我咬了一大口,糕中就会流出琥珀色的红豆沙馅,这时就赶紧去舔,爽滑无比,还带着梅花淡淡的芳香,飘然至心,心情在这妙不可言的芳香中明朗起来。

  新市梅花糕展示着独特的江南特色。如果你们有空走近新市,一定要感受它那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发现它蕴含着的江南味道!

民俗六年级作文9

  说到火锅,大家一定不陌生。身为半个四川人的我,更是吃过不少火锅。那种鲜美的汤汁,配上新鲜的食材,可口的蘸料,想必没有人会不爱。

  火锅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烹饪方式,老少皆宜。古代称火锅为“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的“咕咚”声而得名,西汉博士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这便是火锅的萌芽。到了商代,祭奠时就要“鸣钟列鼎”而食。就算是火锅的雏形。后又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演变,到了宋代,火锅终被正式记载了下来。元代,火锅流传到了蒙古一代,用来煮牛羊肉。清代,火锅甚至变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

  火锅特色即为边煮边吃,现吃现烫,油而不腻。锅本身又有保温效果,吃时食物仍热气腾腾

  四川火锅,以“麻、辣、鲜、香”著称,用料多种多样,颇受大众欢迎。从“山珍”到“海味”,从“飞禽”到“走兽”,可入火锅的食材可谓数不胜数。一句话,凡是能吃的均可在火锅中烫食。

  《易经》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化成天下。”火锅的文化底蕴十分重要。火锅采用“煮”这一单一的烹饪手段来处理各种不同的食材,同样使他们变得鲜美,因而火锅真具有包容性。“火锅”一词是炊具、盛具、吃法、技法的统一。这表现了中国饮食之道的“和谐性”。

  小小的火锅也有这么多的学问,这这种种文化特色,个个深入人心,使人无一不惊叹民族传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俗六年级作文10

  剪纸是我们中国的一门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面对眼前这幅精妙绝伦的剪纸,我不禁拍案叫绝,啧啧赞叹。

  这幅剪纸展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身着五彩缤纷的长裙,头顶顶着三个白碗在翩翩起舞呢!

  看着看着,我入神了,仿佛身临其境:晚上,新疆的大广场上正举办着篝火晚会,异常得热闹。这时,一位美丽的姑娘款款走上了舞台。她身着紫色轻纱演出服,衣服上绣着各种各样彩色的花纹,让人目不暇接。头发上挂着许多珠子,一朵鲜艳的珠花嵌在发间,着实耀眼。脖子上挂着一串小铃铛,细细的手腕上戴着许多手环儿,闪闪发光,让人感到很隆重。

  正当我在思考着为什么要穿成这个样子时,耳边突然传来了一阵美妙的音乐,姑娘那轻盈的身姿也随着音乐摆动起来,脖子上的铃铛发出了清脆的响声。音乐声、铃铛声和热烈的掌声形成了最动听的天籁之音。

  这时,另一位姑娘拿着几个白瓷碗走上了舞台,把一个碗抛向那个跳舞的姑娘。只见那位跳舞的姑娘灵活地把身子一扭,头正巧顶住了那只碗。就在她一扭,一顶之间,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小心呀,姑娘,别摔着,别一不小摔碎了碗,扎到脚。”我还没看清怎么回事,那姑娘已经随着音乐又转了几个圈,接着那个抛碗的姑娘把碗一下子全部抛到了空中,跳舞的姑娘如旋风一般,用手和脚同时接住了碗,然后像杂技演员似的把碗全部一下子顶到了头上,开始做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她时而跳,时而连转好几个圈,时而劈叉……最后收场时,她头上的碗已经有八个了。顿时,观众席上传出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想到这里,我不由念起了一句俗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表演难度如此高的舞蹈,一定得下很大的功夫吧!

  一张小小的剪纸竟然能让人联想出这么生动的情景,剪纸的魅力不言而喻。了不起的剪纸;了不起的人,更了不起的是创作。

民俗六年级作文11

  老师曾经说过:“如果只是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那么学生只能学到总量百分之四十的知识。如果在老师讲的基础上学生还能互相交流合作,那么能学到百分之六十的知识。究竟怎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呢?就是让学生先自己学会再教其他人,这样能吸收百分之八十的知识。”为了学会更多东西,我们全班举行了一次民俗风情的主题研究活动。

  老师并没有直接教我们这次研究的重点知识,而是教会我们学习方法。这好比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教会了我们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要一起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抓捕智慧的鱼儿。其实我们整个研究的过程都非常简单,虽然遇到过不少困难,但收获颇丰。

  我学会了感恩。

  我感谢我的组员在集合的时候等待迟到的我;我感谢我的组员在排练时就算一次次重来也从来没有抱怨;我感谢我的组员就算得知结果差强人意也尽可能的安慰我;我感谢我的组员在修改幻灯片时给的一次次建议;我感谢我的组员与我分享成功时的喜悦。

  我学会了探索。

  刚开始的我们就犹如雏鸟一般懵懂,对药王节一无所知。直到后来,我们知道了它是壮族人所通晓的节日;知道了它是一年一度举办于四月二十八日节日;知道了它是为了纪念药王所创办的;知道了它对于壮族人有着特殊的意义;知道了······

  通过这次活动,我主要学会的就是两点,感恩和探索。在这个世界里,有太多太多危险和谜团,所以我要感谢那些在困难时曾经帮我一把的人,尽管有的熟悉,有的.只是打过一个照面的陌生人。我还要探索那些谜团,在探索出结果时,我会突然发现收获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还有自身能力的提升与一种境界的升华。

民俗六年级作文12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家都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式。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想玉帝禀报这家人一年里的善恶,供玉帝据以惩罚。于是,百姓们供上红烛,糖瓜没期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据说在大年三十晚上,他还要与众神同来人间过年,这个时候,家家则会举行“接神”,“接灶”的仪式。

  在腊月二十四,我随妈妈、爸外婆和奶奶一起打扫家里的每一处地方。以前 打扫的时候,都是胡乱打扫一通。但是,这一天是“扫房日”,所以可不能马虎了。此后家几乎胡焕然一新,店铺、百姓人家,新帖的春联光线夺目,显示着家富人宁,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

  除夕这天,家里祭祖、接神、接灶,非常热闹。大家也已经不工作了,在外的游子也千里迢迢的追赶回来。家里的长辈和晚辈汇聚一堂,随后我与弟弟妹妹们等待这发“压岁钱“。”压岁钱”的名字还有一个小传说:“年”好比“岁”,过年时,人们怕“年”来捣乱,就把压岁钱放在小孩子的床头枕底下。当“年”来到百姓家吃孩子时,枕头底下的红包发光,就把“年”给吓走了。从此,人们便有了这个习俗。

  吃过团圆饭,一家人陆续来到了门外,将鞭炮整齐有序的摆在两道中间。然后爸爸和舅舅把火线点燃。门外的鞭炮声跟鞭炮的名字一样——“震中雷”。看着一家人脸上露出的欢悦的笑容,听着门外震耳欲聋的声音。我不禁想起了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之夜,通宵灯火齐明,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在电视机旁看着各种节目,一起拍手叫好,欢歌笑语连不停,尽情娱乐。人们辞旧迎新。当新年的钟声响时,四面八方鞭炮齐鸣,欢庆活动进入高潮。

  初一一大早,热热闹闹的拜年便拉开了序幕。 ”

民俗六年级作文13

  生活越来越好了,可是人们却感到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了。民俗文化逐步遗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重要原因。走,跟着杭州市濮家小学四(5)中队的喜气洋洋小队去千年古镇——塘栖,访民俗、寻年味。

  一踏进广济桥边标有“古镇年味节”的大红“牌坊门楼”,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串串的大红灯笼。红红的灯笼,映红了人们的脸,瞧,我们站在这里合影,个个脸上喜气洋洋。

  下了广济桥,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年货琳琅满目:汇昌米糕、粢毛肉圆、粽子、镬糍、梅花糕、臭豆腐……我们不仅大饱眼福,口福更是不浅。最吸引人的要数老火灶打年糕了。高高的老火灶上,炊烟袅袅,米香弥漫。用这个灶头蒸出来的年糕又黏又紧,咬在嘴里软而不松,有弹性却不粘牙,好吃得不得了。

  刚出锅的米团,还冒着热气,一位爷爷挥着大木槌,不停地给米团翻身。

  看着爷爷的动作这么轻盈、熟练,我们也手痒痒了,想试试。一拿,才知道大木槌是这么沉重,我们四个小伙子一起来也很费劲,爷爷太了不起了!

  经过千锤万击的年糕到了案板上,爷爷把年糕搓成长长的椭圆形,用一根细绳将年糕切成了馒头状,太神奇了。

  接下来开始捏年糕,爷爷先把年糕切出两块薄片,捏成圆形,黏在小方块的年糕上,用红颜料一抹,真没想到,爷爷那双粗糙的手,一转眼工夫竟能捏出如此好看的元宝。

  我们队员们也来体验用细绳切年糕、动手捏年糕,跟着爷爷学做元宝。

  爷爷还告诉我们,打年糕是中国古老的年俗,寓意着年年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古镇浓浓的年味,你感受到了吗?

民俗六年级作文14

  雪愈下愈大,望海楼里的气氛越来越高涨,人们迫切地期待着第一届“老行当,新玩法”的演出,我们小记者也是如此。

  趁演出还没开始,我四下看了看,表演台的周围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泰州民间文化特色。你看那做糖人的中年人,双手灵活的翻转,不一会儿一条游龙就做好了,那栩栩如生的样子仿佛真的要腾飞而去,所谓的画龙点睛的效果也不过如此吧。再看那边卖的是什么呀?各种的动物,各式的囊包,小巧又可爱,我拿起最前面的蝴蝶问道:“老板这个多少钱哪?”“四块。这里面是加香料的,你买的话我给你加上去。”老板爽声回答。我这才明白这就是香囊,古人常用的香囊。我久闻这香囊的大名,便拿起一个心形的,说:“老板我要这个。”老板把香料装好递给了我。顿时,一股清新的味道窜入我的鼻腔,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啊!

  咚—咚—咚,锣鼓声响了起来。民俗演出开始了,我急忙跑过去看节目,不料,人太多了,早已把整个舞台围得水泄不通,我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好不容易谋得了一席之地,可那时已过了好几个节目,真遗憾!不过,接下来的海派秧歌舞还是让我忘却了暂时的不快。姑娘们长袖舞起了花,水蓝色的绢扇异常华美。天上的雪花似与这舞蹈融为了一体,雪舞纷扬,和谐曼妙。

  民俗表演结束了,人们纷纷散去。手中的香囊依然散发着幽幽的清香,好像在诉说不忍离去的心情。我又一次徘徊在望海楼前,思绪万千。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一定会在全世界的大舞台上散发璀璨的光芒。

民俗六年级作文15

  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锣鼓声和喧闹声,人声鼎沸,我循声而望,原来那是在舞龙灯。走进了看是一条金龙。金黄色的龙鳞,土黄色的龙身,一个大龙头,上面有一双闪闪发光的大眼睛,嘴巴张的老大老大,锋利的牙齿露了出来。伴随着“咚咚锵、锵锵锵、咚咚咚”,那条龙舞动了起来,时而在空中飞舞,时而绕着地面盘旋,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前忽后,神气十足。我好奇地问一个村上一个年纪大的爷爷:“爷爷,你们为什么要舞龙灯啊?”

  只听那位爷爷说:“因为龙是一个代表吉祥的动物。我们舞龙灯就把这份吉祥之气带到了每一户人家,让每一户人家都平安地迎接新年!”我听了爷爷的话,开心地跟着“龙”去每一户人家送喜气去咯!

  我到了一户人家门外,发现主人吧100—200元人民币放在“龙”的嘴里。我脑子里又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放钱在龙的嘴里呢?我找到了一位村上的一位奶奶,她告诉我说:“因为这样就表示可以让人家一生平安、健康、长寿。”

  后来,我又从村上的一位爷爷哪儿得到了一些关于舞龙的知识:原来,在农村舞龙灯代表村民平平安安、身体健康。在企业里舞龙灯代表生意兴隆、财源滚滚。甚至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舞龙灯也代表全国人民恭贺新年、万事如意!

  原来,这小小的一个舞龙灯、竟发扬着中国伟大的历史文化,我们一定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发扬光大!

【民俗六年级作文】相关文章:

过年民俗作文-民俗12-23

多彩的民风民俗作文-民俗12-22

客家民风民俗作文-民俗12-18

民风民俗的小学作文-民俗12-23

藏族民风民俗的作文-民俗12-23

民俗的作文09-01

民俗的作文05-30

有关北京的民俗作文范文-民俗12-22

有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民俗12-24

有关于民风民俗作文-民俗作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