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抱佛脚

2022-01-27 历史典故

  导语:相传“抱佛脚”的俗语是东汉时由外族人传入中国的。据清人褚人获笔记《坚瓠集》卷一“抱佛脚”条载:“云南之南,有番国,俗尚释教。人犯罪应诛者,捕之急,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愿髡发为僧,以赎前罪,即贳(通赦)之。”具体是什么故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典故:抱佛脚

  【注音】bào fó jiǎo

  【出处】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唐·孟郊《读经》

  【解释】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慌忙应付

  【结构】动宾式

  【近义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反义词】防患未然

  【同韵词】累世通好、饮噉醉饱、兔头獐脑、金银财宝、钉是钉,铆是铆、遗黎故老、江翻海倒、忘年交好、一鳞一爪、锦衣绣袄、......

  【年代】古代

  【英文】claspBuddha'sfeet-professdevotiononlywhenintrouble

  【其它使用】

  ◎ 事到临头,你只好去抱佛脚了。

  ◎ 这种画风所要求的写实功力,使得画家们临时抱佛脚地日夜练着基本功。

  典故一

  当时,有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事事都主张以慈悲为怀,就连犯死罪的.人也可以尽量免除一死,于是才朝廷上便作了一个规定,凡是犯了死罪要被杀头的人,只要走进寺庙,抱住佛脚真心实意地忏悔,并且把头发剃光,留下来当和尚,就可免罪,不再追究。后来人们便用抱佛脚来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的人和事。

  典故二

  宋朝时期,王安石与客人闲谈,偶然谈到佛经,他感慨地说:“投老欲依僧”,表示想与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来抱佛脚”。王安石不悦,那人说古诗对谚语,如改成对联则成为“老欲依僧,急来抱佛”,头脚相对。


  • 相关推荐

【历史典故:抱佛脚】相关文章:

典故故事:急来抱佛脚01-28

历史典故大全-历史典故素材02-09

赵州桥的典故历史典故08-02

精选历史典故01-30

「历史典故」08-11

经典历史典故09-23

无双黄童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02-21

晁错削地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02-27

历史典故:旱魃拜夜叉-历史典故素材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