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扬镳的典故

2023-11-04 历史典故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典故吧,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还记得都学过哪些典故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分道扬镳的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语】:

  分道扬镳

  【解释】:

  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拼音

  fēn dào yáng biāo

  【出处】

  《魏书·河间公齐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近义词】

  各奔前程、一拍两散、风流云散、各奔东西、各行其是

  【反义词】

  志同道合、并驾齐驱、齐头并进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举例】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九回:“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亦向广西进发,~,为国效力去了。”

  实用性:

  常用

  感情色彩:

  贬义词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年代:

  古代

  分字开头的成语

  分一杯羹 分崩离析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包含有分字的成语

  入木三分 分庭抗礼 分道扬镳 分崩离析 不安本分 不分胜败 四体不勤 分一杯羹

  成语寓意

  这个故事启示人们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共事是需要共同知趣,共同目标,共同语言的。如果根本性、原则性不同,如政治立场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学术见解不同,根本说不到一块儿去,只好“分道扬镳”了。这与“道不同不相为谋”一样,相互之间连正常交流都办不到,连基本信任都没有,就缺乏“相为谋”的基础,如果勉强“同谋”,除了误事误人兼自误,相互伤害,也不能“谋”出什么名堂来,因此,“道不同”就应该“分道扬镳”,否则会“两败俱伤”。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分道扬镳”多比喻志趣、目的不同,各走各的路;在句子中一般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人,有时也用于事。

  运用示例

  清·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九回:“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亦向广西进发,分道扬镳,为国效力去了。 ”

  清·吴沃尧《痛史》第一六回:“四人又谈了一会各个安歇。到了次日,便分道扬镳。”

  近代·顾笑言《李宗仁归来》第三章:“一个与其分道扬镳的腹案,渐渐形成。”

  近代·郭沫若《革命春秋·海涛集·涂家埠》:“于是我们的交情便进了一境,由‘貌合神离’再变为‘分道扬镳’了。”

  成语辨析

  “分道扬镳”和“各奔前程”都有“由于志向、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的意思。不同在于:分道扬镳偏重在“分手”,多用于人,也用于事物;“各奔前程”偏重在“各自奔赴目标”,仅用于人。“各奔前程”的原因还有兴趣不同,感情不合等,而且是长期或永久的;分道扬镳多指长期的,但有时也指短期的。分道扬镳指各有造诣,互不相让;“各奔前程”没有。

  【典故】

  在现代成语中,我们把道不同不相与谋者的分手叫做分道扬镳。镳指马嚼子,扬镳即为驱马前行。分道指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成语产生于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分道扬镳”语出自北齐·魏收《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的一个故事中的一段话:“……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说这话的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其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史称南北朝。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于十六国时期由拓跋鲜卑所建,前身为代国。前秦于淝水之战崩溃后,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举兵复国,都盛乐,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孝文帝是北魏的第6位国君,他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5岁登基,24岁时正式接替祖母文明太后执掌政权,紧接着便开始了“文治”政策。公元493年起,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义,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曹魏故都洛阳。在洛阳,他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均田制、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等,大大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成语分道扬镳的故事,便发生在这场大改革中的都城洛阳。

  在孝文帝时期的北魏宗室中,有一个人原叫拓跋齐,后更姓改叫元齐,他颇富韬略,统兵有方,能征善战,曾建下了灭赫连夏、北燕等的不世奇功。孝文帝论功行赏,先封他为浮阳侯、浮阳公,后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孝文帝很赏识这个元志,任命他为洛阳令,主掌洛阳地方政事。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地位陡升,贵为一国之都,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元志的权势自然也随之增大,年纪轻轻的他渐生骄气。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不放在眼里。一天,元志外出游玩,恰巧碰到一个叫李彪的官员乘坐马车从对面飞驰而来。这个李彪也很不简单,他字道国,儒生出身,精通典章,深得孝文帝信任,此时已经任职御史中尉,与尚书仆射游肇、幽州刺史常景等共同居住在洛阳东阳门外的昭德里,官位比元志高出许多。

  按理说,官小的元志此时应该先让李彪过去,可他偏不让路,双方由此僵持下来。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为何不让路,元志却说:“我是都城洛阳的长官,你不过是洛阳户籍中编入的一个住户,哪有长官给辖下住户让路的?”

  两人互不相让,且争执不下,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一见孝文帝,李彪先开口说话了,说他是“御史中尉”,官职比洛阳令大多了,洛阳令作为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真是岂有此理。元志丝毫不遑多让地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御史中尉也概莫能外,作为“京兆尹”,御史中尉李彪也是自己的辖下住户,应该是李彪给自己的属地长官让道才是啊。

  宽厚的孝文帝听了他们的话,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于是便笑着给他们提出了分路而行的解决办法,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皇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两人听后连连称是。于是,元志和李彪从朝廷出来后就拿着尺子,将经常通行的道路进行了丈量,各取一半,从此各走各的道。此后,“分道扬镳”一语便逐渐流行开了。

  • 相关推荐

【分道扬镳的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分道扬镳的故事10-18

分道扬镳的成语故事08-07

分道扬镳成语小故事01-24

关于分道扬镳成语故事01-28

分道扬镳是褒义词吗03-18

赵州桥的典故历史典故08-02

历史典故:最有价值的典故01-21

历史典故大全-历史典故素材02-09

落凤山的传说典故-历史典故素材01-15

闭月羞花的典故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