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西湖公园“击楫石碑”的历史典故

2023-12-28 历史典故

  在福州西湖公园开化屿通往飞虹桥边的草坪上,高大浓郁的樟树下,立着一块醒目的“击楫”石碑。看到这块石碑的各位,你们知道这块石碑的历史典故吗?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福州西湖公园“击楫石碑”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福州西湖公园“击楫石碑”的历史典故

  在福州西湖公园开化屿通往飞虹桥边的草坪上,高大浓郁的樟树下,立着一块醒目的“击楫”石碑。这是民国四年(1915)5月7日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所立的碑石,该碑石高2.44米、宽1.04米,每个字约1米见方,遒劲有力。

  “击楫”,为敲打船桨之意,其典出于晋时祖逖渡江中流击楫之事。祖逖,范阳遒人(今河北涞水县北),字士雅,东晋名将。东晋时中原地区陷入匈奴贵族铁蹄之下,祖逖奏请朝廷要求北伐,晋元帝任其为豫州刺史,给予一千人的食粮和三千匹布,命其北伐出征抗击。永嘉七年(公元313年)祖逖率部渡江北上,他在长江中流击楫,慷慨发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他招募士兵二千余人,并在淮荫造兵器。其所率部队纪律严明,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进军河南,联合当地起义武装,大破敌军五万余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一时黄河以南,皆为晋土,晋元帝还封其为镇西将军。但是,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妥协求和,当他准备继续北伐渡黄河收复河北时,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和信任,最终北伐失败。他满怀一腔热血,报国无门,面对朝廷内部纠纷迭起,消沉畏缩,不抵抗外敌,心中悲愤无比,终因忧愤成疾,于公元321年病故。而后东晋政权混乱不堪,中原陷入长期的战乱中。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府,却被窃国大盗袁世凯于1914年篡夺了政权,准备复辟刚被废除的封建帝制,出卖国家主权。英、美、日、沙俄帝国主义乘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还侵占了中国的许多领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蔡锷将军等联合南方多省通电反袁。

  许世英立此碑石,正是对当时旧中国外侮日益加深,忧心如焚,借用了历史上祖逖北伐的典故表达他反对袁世凯复辟,驱逐列强,收复失地的决心。这一石碑,留下了一段历史,更让后人回味那段历史。

  历史沿革

  据史载,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农田,因其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

  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连接。其子延钧称帝,在湖滨辟池建水晶宫(在今水关闸附近),造亭、台、楼、榭,在王府与西湖之间又挖设一条复道,便于携后宫游西湖。西湖成了闽王朝的御花园。此后渐成了游览区。

  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南宋宗室、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又在湖上建澄澜阁,并品题“福州西湖八景”: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

  民国三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辟西湖为公园,当时面积仅3.62公顷。

  解放后,西湖公园几经扩大。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并以乡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小中见大”,使西湖景色愈见秀丽,遐迩闻名。修复及新增的景点有仙桥柳色、紫薇厅、开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西湖美”、诗廊、水榭亭廊、鉴湖亭、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堞斜阳、芳沁园、荷亭、桂斋、浚湖纪念碑、盆景园等。

  2009年,新增大梦山景区。大梦山景观工程占地5.2公顷,其中原福州动物园景观改造3.7公顷,湖头街及岸边绿地景观改造1.5公顷。改造恢复的明朝时期古建筑梦山阁、西湖社、西湖书院,当中还要点缀小亭、细水、睡莲、林中小道等古典园林要素。还从西湖抽水到平章池,水流过平章溪到墨池,再经过雄兵桥,回到西湖。如此一来,整个小水系更将蜿蜒围绕着西湖书院和西湖社,衬托出古典园林的神韵来。

  建筑特点

  福州西湖公园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并以本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小中见大” 。西湖公园系三个小岛组成,分别由柳堤桥、飞虹桥、步云桥,北闸桥边接而成,整个公园环绕湖水而展开,沿岸修筑临水建筑,种植绿化,叠山理水,环以观景的廊子,园内长堤卧波, 垂柳夹道。其临水建筑更加轻巧自如,因为气候的原因,建筑的柱子较细,屋顶较薄,通透性较强,因此层次性较深。绿化植物以当地植物为主,结合假山瀑布,高低错落,乔木灌木措配,色彩丰富,有丛植,有孤植,具有本土特色南方雨水较多。叠山与理水相结合,更加突出园林之精巧,瀑布顺着假山落下。层层叠叠,以流动的线条,美妙的水声加强了园林的生机,环湖水做观景廊,廊中漫步,一面是宽广的水面,一面是茂密的丛林,廊子时断时续,掩映在丛林中,“小中见大” ,增加了园林的趣味性。

  历史文化

  击楫石碑典故

  “击楫”,为敲打船桨之意,其典出于晋时祖逖渡江中流击楫之事。祖逖,范阳遒人(今河北涞水县北),字士雅,东晋名将。东晋时中原地区陷入匈奴贵族铁蹄之下,祖逖奏请朝廷要求北伐,晋元帝任其为豫州刺史,给予一千人的食粮和三千匹布,命其北伐出征抗击。永嘉七年(313年)祖逖率部渡江北上,他在长江中流击楫,慷慨发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他招募士兵二千余人,并在淮荫造兵器。其所率部队纪律严明,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进军河南,联合当地起义武装,大破敌军五万余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一时黄河以南,皆为晋土,晋元帝还封其为镇西将军。但是,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妥协求和,当他准备继续北伐渡黄河收复河北时,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和信任,最终北伐失败。他满怀一腔热血,报国无门,面对朝廷内部纠纷迭起,消沉畏缩,不抵抗外敌,心中悲愤无比,终因忧愤成疾,于东晋太兴四年(321年)病故。而后东晋政权混乱不堪,中原陷入长期的战乱中。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府,却被窃国大盗袁世凯于1914年篡夺了政权,准备复辟刚被废除的封建帝制,出卖国家主权。英、美、日、沙俄帝国主义乘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还侵占了中国的许多领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蔡锷将军等联合南方多省通电反袁。

  许世英立此碑石,正是对当时旧中国外侮日益加深,忧心如焚,借用了历史上祖逖北伐的典故表达他反对袁世凯复辟,驱逐列强,收复失地的决心。这一石碑,留下了一段历史,更让后人回味那段历史。

  艺文

  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美景赞叹不止,多留有佳篇。宋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词中赞曰:“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明谢肇淛《西湖晚泛》赞:“十里柳如丝,湖光晚更奇”。

  • 相关推荐

【福州西湖公园“击楫石碑”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中流击楫01-28

夺笏击贼的历史典故01-24

有关福州小吃的历史典故01-28

西湖断桥的历史典故01-26

中流击楫的成语故事06-02

中流击楫是褒义词吗01-27

中流击楫成语故事及解释11-30

福州西湖作文02-21

历史典故大全-历史典故素材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