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会让人联想起一幕幕伤感痛苦的画面,会让人心悸,让人战栗,使人避之唯恐不及,视如洪水猛兽流言毒草般敌视着全身戒备全副武装。当我们旁观苦难,隔岸观火高高端坐似在古罗马的斗兽场,我们又总暗自庆幸至于窃笑:天大的幸运!这苦难可没有降临在我的头上!然而我却要说,并且大声地说:欢迎苦难!热爱苦难!
仓央嘉措诗中写道:“没有苦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苦难一定与幸福、快乐等一系列普世价值共生共存着。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典型的老子辩证法,它的意义在于给出了解决苦难的终极方案:消灭幸福。谁肯干?
没有苦难,绝不会有什么幸福快乐;有了苦难,才能感知幸福。思想者总向往在经受过足够的苦难后的一瞬间、一刹那的幸福感知。当外界误以为梁实秋嗜苦时,梁解释说:“其实是尚甜。”他说他爱舌头苦麻后瞬时袭来的甜意,他说那是“一种极其高妙而玄虚的精神享受”。
当武陵人拒绝了桃源的美好,开始策划实施出逃时,张晓风在《武陵人》中写道:“武陵不是天国,但在这里,我只会遗忘。忘记了我自己,忘记了身家,忘记了天国,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思索的权利。”我总不解“大智若愚”的武陵人何以要出逃,逃离天国梦境般的美好。及至看到这里,才豁然开朗犹似醍醐灌顶:渔人需要苦难!他欢迎苦难热爱苦难,不得不拒绝天国。他需要思索,需要存在的自我。只有在逆风中前行,他才会切实地感到风的存在,在风的存在中感知自己的轮廓。只有在被针刺到时的一瞬,他才会强烈地拥有自我的存在意识,才会清醒地意识到自我的生命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只是这些疼痛瞬间所进行的简单叠加。从这个意义上讲,渔人的出逃只是为了不让自己顷刻休矣。谁能做到?
思考的权利总是被缺乏苦难所剥夺。矛盾只能在苦难中显现与突显,而思考必然是由矛盾引发的。“一缸放置千年的陈酱,它的上层必然也是清凌凌的水。只有当拿着木棍子狠狠搅和一番,才会发现竟是这样的藏污纳垢。”(《中国人史纲》)苦难无疑就是这样一根木棒,就是这样一次平静生活中狠狠的搅动。那些平时的太平粉饰,只有在这时才会挨个儿暴露在阳光下。只有在这时,你才会思考,你需要去思考,你不得不思考。你需要去调和矛盾解决矛盾,你需要面对过去面对未来,你需要照见外物照见自性。
悲剧性格的人总在念叨“国家不幸诗家幸”,“诗穷而后工”。无疑都是真理。伟大的思想与高妙奇绝的艺术,在歌舞升平的时代与一路顺遂的人生中几乎是不可能产生的。真正引燃促使它们产生的必然是苦难。莎士比亚的悲剧总比喜剧来得更吸引人,也更能镌刻内心。文学论文中多是关于悲剧的,鲜有发喜剧的长篇大论。悲剧无疑较喜剧更为深刻。笑声总是如同蒸汽一般浮泛,而伤感的沉默才会沉淀沉淀,于是变得厚重变得金光闪闪。你的眼神不会只停留在半空中,目光不会向外。它只会向内,向内于是直指六合。
“精密伟大的思想只能从苦难中汲取。”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中如是说。只有在苦难中,我们才会拥有锐利深邃的目光,才会不断累积构筑思想。只有在苦难中,我们才能跳出一己之小我,一时之小我,放诸宇宙、天地、永恒中观察并思考。只有在苦难中,我们才会向往幸福,心存梦想,然后或许在实现时热烈感知,充分回味。
所以,我要说,并且大声说:“欢迎苦难,热爱苦难。”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苦难的世界,正如我无法想象没有幸福,无法想象不能思考。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