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作文课上,学生动笔习作,老师在讲桌前批改作业,偶尔“抽空”下去转,发现学生们有的抬头盯着天花板,盼着房顶上再掉几个词下来,有的眉头锁得不能再紧,痛苦地象一张揉皱的旧报纸,还有的甚至刚写个题目,感觉无从下手,便一遍一遍的用铅笔将那题目描得美术课上的黑体字……“快写啊,下节课交!”--师者带点无奈并严肃地说,快乐作文。然后回到讲桌前,继续批改作业。
这就是陈旧的作文教学,使大多数学生处在苦不堪言的被动烦燥之中,倘若说现在的作文课仍有这种现象出现,我想也绝不过分。
新“课标”中关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分低、中、高三学段分别提出要求的,各学段教学目标都有六七条,其中作为首项要求分别是:
第一学段:“写话”“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第二学段:“习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第三学段:“习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综合起来看,整个小学阶段,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目的并不在于写出多么好的文章,而是首先让学生想写,要写,乐于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所在。那么,如何使学生产生“我要写”的愿望呢?
一、坚持“下水”,自娱自乐
作文教师要“下水”,这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横看其它学科的老师,都在下水。
美术课上,每人桌上放一只大苹果,老师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大家请看好,画几笔阴影,苹果柄就‘长’进苹果里了。”
体育课上,老师边讲边做:“这套广播体操没什么难的,先看我怎么做。”
实验课上,学生们围在实验桌前,好奇却不敢动。老师在旁边指导并操作:“把试管夹好,放到酒精灯外焰加热……”
音乐课上,老师边弹琴边教学生发音:“嘟咪嗦咪嘟,唱!”
看,老师们都在“下水”,回顾几年来的作文教学,我总是坚持“下水”,每次作文指导,我都能拿出自己认真撰写的下水文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有时还会把自己写的有关学校生活的日记、随感等念给学生们听,他们都多次听过或读过我写的文章,亲身感受过我是怎样作文的,这就够了,老师以“我要写”这乐,学生自然会从中领悟到作文的真谛。
二、开展活动,积累材料
单凭“下水”是远远不够的,记得刚开始教作文时,给学生们出示“下水文”后,学生们真的是“有的写”了,把老师的文章多个字,少个字,大胆“仿写”一翻。结果,全班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现在回想,深感愧疚。学生们脑子里没有材料,叫他们怎么写!于是得出结论:想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依据是占有大量的材料和学会选材。
“不知道写什么”是小学生习作的第一道难关。“一件难忘的事”,让学生几分钟内说出十件没什么问题。“我喜欢的小动物”,学生张嘴说出十种也该不成问题。但为什么这样看似简单的题目拿到作文课上,学生们却“没的写”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选材能力不强,脑子里“库存”太少。解决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能力的培养上下大功夫。为此,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发现强制性地积累材料,不仅起不到作用,还浪费时间。于是便搞起了各种活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精彩十分钟”活动,即每天抽出十分钟时间,由三名学生讲述一段话,说人说事说感受,也可先写在选材本上照着读,要求是:让别人听懂你的意思。例如:
“教师节快到了,同学们都积极准备礼物送给老师,我也不例外”。
“上星期五,我校举行了班级篮球对抗赛,我们班取得了胜利,我真高兴。”
说这样一两句话费的力气不大,但将它收录在选材本上,作文的快乐底气便多了一分。刚起步时,学生常关注一些学校发生的事情,随着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视角由大环境转向了小空间。如:
“上星期日,我家来了一位小客人,它可淘气了。我干什么,它都不放过,抱着我的胳膊又咬又亲。我亲切地喊它淘淘。你可别误会,它呀,是邻居王奶奶养的一只小花猫。”
“周末,爸爸让我把数学作业本拿出来给他看,我怯生生地将得了‘B’的作业打开,羞得脸上象起了火一样。头低得不能再低,真想找个窟窿钻进去。我不敢看爸爸的眼睛,却能感觉到他目光的锋利,我真是后悔极了,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马虎了!”
看,生活是丰富多彩,他们的视角由学校转向了生活小镜头,这样的片段怎能不受欢迎呢?随着同学们对此项活动习以为常,我又将竞赛的气氛融入其中,每天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最精彩的片段,那么小作者的名字将登在后黑板的“今日明星榜”中,学生们的热情日益高涨。短短的十分钟已不能满足他们“我要说”的激情。久之,点名上台已变成争先恐后;“精彩十分钟”也已成了“快乐一堂课”;要求也由当初的“听明白”到后来的“受欢迎”。为了这三个字,学生们可做了不少努力,他们不仅要使自己的选材本日益“丰满”,还要精心选择“自己独有的,别人不知道”的内容--这也是平时我总教他们的选材原则。这样一来,一项小小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积累材料的习惯,又提高了他们的选材能力,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久而久之,学生们渐渐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有了交流的欲望,到了作文课上,学生自然会不吐不快,一篇篇佳作也自然从笔端倾泻而出,“我要写”的欲望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创设情境,激发灵感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而小学作文教学长期受着旧教材模式的影响,遵循着“审题——写作——批改——讲评”的传统作文教学过程,使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就犯难,甚至还害怕,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所以我一直探讨,能否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从而让学生想写,善写,乐于写。在教学中,我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摸索门路。作文指导课《礼物》来说吧。那是语文第十册积累运用七的习作教学,是自由命题作文,对此类作文,学生喜欢,老师也喜欢。应抓住孩子们特有的好奇心,以礼物为线索贯穿整堂课,围绕礼物创设不同的情境:第一份礼物是小卡片,但上面却包含着素不相识的朋友(我们班学生)的浓浓的友情,在这份特别的友情感召下,拉进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所以在以下“为老师拍照选景点”的情境中,孩子们报以回馈这份特别的友情的心理,兴致盎然,迅速进入到口语表达的情境中来,使课堂马上进入状态。
接下来是对第二份礼物的认识,也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其实就是一面镜子,把它装在书包里,便产生了一个个悬念,让孩子们沉浸在激动、兴奋、怀疑和迫不及待的情绪中,此时,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是有感而发的,特别是猜礼物的样子的时候,大胆的想象充斥了整个课堂,有的说是一个鱼缸,供人欣赏,有的说是一件衣服,可以变换颜色,还有的说那是一块蛋糕,吃了可以变超人,逗得听课老师笑出了声。孩子们的想象被激活了,有效的拓展了学生思维。作文教学就应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去大胆的创造自己心目中的神话,让他们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桥梁,去放飞自己的思维和情感,用自己的心灵更自由的去体验和感悟,使自己沉浸其中,乐在其中。最后,在真相大白时,学生的心情是复杂的,也是变化的,由一种“大失所望”,到“恍然大悟”,悟出道理后又产生了好多感受,想说想写想表达。情感是写作的血液,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要有知识方法的指导,更应从学生的年龄、经历、兴趣入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写作活动中来。
第三份礼物是送给学生的一段话——“把写作当成一件快乐的事,睁大眼睛去观察,敞开心灵去体会,在万众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在体验后积累,在积累后与人交流,分享你玩的经验,分享你成功的滋味,分享你成长中的所有真实感受——这就是作文。”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这节课乃至以后所有的作文课都不是一件难受的事,在以后的生活中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真正去体验作文的快乐之所在。
- 相关推荐
【快乐作文课堂总结】相关文章:
课堂作文:快乐的课堂01-27
课堂话题作文:快乐的课堂01-27
课堂作文:快乐的课堂(优秀作文)01-27
快乐的课堂的作文06-16
课堂的快乐作文05-15
作文:快乐的课堂05-09
快乐课堂的作文11-27
快乐的课堂作文07-19
快乐课堂作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