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快乐的课堂作文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快乐的课堂作文 篇1
今天的语文课堂精彩极了!老师让我们亲身体验了一次当工程师的感觉,这节我们上的是《詹天佑》一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当工程师的感觉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难”。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那么,现在就看一看哪一位同学适合当工程师吧!
老师让我们自己在纸上画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谁画好了,就到黑板上画出自己画的设计图。有些同学举起了手,老师点了程林钢和孙腾飞两位同学,程林钢大步流星地走向讲台,孙腾飞则胸有成竹,走到讲台边一跃而上。程林钢画了居庸关的设计图,采用了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王金璇给程林钢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从上面往下开凿呢?”程林钢这个小工程师抓了抓头,又看了看书然后说:“因为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所以不能从上面往下开凿。”说完以后,教室里掌声一片,程林钢自豪地走下讲台。
该孙腾飞讲解他画的八达岭隧道设计图了,“八达岭隧道长约1100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用竖井开凿法最省工省力,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这样就会把工期缩短一半。”李树赞给孙工程师出问题了:“为什么从最低点打井,而不从最高点打井呢?”孙工程师犹豫了一会儿,说:“这样做能少挖很多土,既节省时间,又能省力气,所以选择从最低点打井。”这时,老师发现李树赞偷偷地捂住了自己画的设计图,老师一看,原来她是从最高点打的井。我低头一看,哎呀!我也是从最高点打的井。看到同学们出现的失误,老师意味深长地读起了文中詹天佑说过的话:“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听了这句话,我又一次想到:当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实在是太难了!
这节课上,我懂得了很多很多,原来当工程师是那么不容易,詹天佑实在是太厉害了!我真的很佩服他。以后我也要像詹天佑那样,面对困难义无反顾,决不低头,长大成为一名杰出的有所作为的人。
快乐的课堂作文 篇2
快乐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没有快乐的作文课会扼杀学生的天性。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喜悦与乐趣而乐于写作呢?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尝试让学生快乐作文,让作文课快乐起来。
一、多媒体激发兴趣
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但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如,教学片段作文肖像描写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肖像描写要适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特征方法时,我选了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肖像的两个片段,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肖像,再借助多媒体显示闰土的两幅画像,比较两者的不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之感,有效增强了感染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
二、动机激励热情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热情。”我们可从成就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
1.采取各种办法,让学生的作文获得发表的机会
如,一方面可积极地开展指导和组织学生向校刊、报刊的投稿活动,另一方面可自编学生作文选辑。这样一来,能够鼓励学生“冒尖”,给写作比较突出的学生提供了写作平台,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带动写作的风气。
2.从语言的交往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写作兴趣
快乐的课堂作文 篇3
这个月,我们班分了八个自主学习小组,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让我们小组共同学习,于是我们小组分工合作,你回答一个问题,他回答一个问题,在小组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发表,所以每人都有机会,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又可以一起讨论,还可以在一起读书、写字,也可以为我们组胆小的人鼓劲。比如贾世阳平时老不发言,现在发言的时候也很多啦。汇报的时候,小组一起出动,因为觉得有趣,我们举手发言很积极,所以,每个人展示的机会也多。
我们每个人都很喜欢这样,因为,这样我们在一块又开心、又快乐,不用一直挺直腰板坐得一本正经。有时侯,我们在一起讨论,意见不一致,还会吵架,一会儿又和好如初。所以,我们很喜欢这种学习形式,希望永远这样。
【【必备】快乐的课堂作文3篇】相关文章:
我的快乐课堂作文11-24
快乐的课堂作文【精】09-29
【热】快乐的课堂作文09-25
快乐的课堂作文【推荐】09-15
【热门】快乐的课堂作文09-02
快乐的课堂作文三篇11-18
快乐的课堂作文7篇10-22
快乐的课堂的作文(6篇)12-14
快乐的课堂的作文6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