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忆中的元宵节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忆中的元宵节作文1
今天是正月十四,明天就是元宵节了,我们这儿俗称小年。集市就在家门口,也没有心情去转。儿子呢,也不像我小时候那样,缠着父母去给他买烟花,而是找同学玩去了。感觉这样的节日和平常没什么两样。真的,节日,要的是一份兴致,一份盼望,一份欣喜,一份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对于这样一个传统、隆重的节日,我心底的欢喜哪儿去了呢?我小时候的小年哪儿去了呢?
小时候的小年是多么的快乐,多么的热闹,尽管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它带给我的却是满满的欢喜,父母浓浓的爱……
小年前,我们这儿会有三天集市,正月初九、正月十二、正月十四,记忆中的小年,父亲总会在这三天去集市上,零零碎碎地买些吃的菜啦、肉啦,但最重要的,每到小年,父亲一定会也总不会忘为我们姐弟几个买一些烟花,所谓烟花,其实就是那种很简单的 “娃娃”, 它就是一个娃娃形状,可以站在地上,父亲用火柴点着它头上的“小辫”,它就会放出五颜六色的小礼花,能有半个屋顶那么高,有时父亲会用手拿着,让它对着墙壁绽放。吃完饺子后,小弟总会嚷嚷着让父亲点娃娃,我们也总会说:“别心急,这得等到天黑了再点,不然会看不到它的彩光。”于是,我们也和小弟一起慢慢等待天色渐渐暗下来。
首先,母亲给各路神仙、祖辈仙人“送元宝”、烧香,我们跟着母亲一起磕头。接着就是上灯了,上灯是很忙活人的,各个门前两旁,压水井旁,大门前,厕所内等都是要它有光亮的,我们把手指细的小蜡烛点着,然后在地上滴点蜡泪,把蜡烛粘在需要上灯的地方,这就万事大吉了。这时候,院子里、大门前亮了,红红的小蜡烛摇曳着温暖的小火苗,欢喜到了我们的心里。这个时刻,对大人来说,最欢喜的是没有风,点着的蜡烛不会灭,这证明今年会有一个好收成,如果有风,点着的蜡烛会被风吹灭,母亲便自言自语地说:“今年怎么不收灯呀?”从母亲的语气里我们听出了大人的担心。于是,在上灯有风的时候,我们便会用小手罩住蜡烛,不让风把火苗吹灭。没有商量、没有约定,家家户户几乎都在这个时刻上灯,自家的灯上完了,就该从家里跑出来观赏胡同里别家大门的灯了,大人拉家常,小孩子蹦跳着,然后再一同去当街转转玩玩,一村的人这都又集合到一起了。
记忆中的元宵节作文2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记忆中的元宵节作文2篇】相关文章:
6.记忆中的记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