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写春节回家乡的作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写春节回家乡的作文1
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离别五年的家乡——西芹坪山峰。
又一次回家乡,我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又能见到外公外婆和一些小伙伴;发愁的是又得爬那条又长又滑的山坡小路。随着飞速转动的车轮,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五年前……
那是一个春节的前夕,天下着小雨,让人感到阵阵寒意。在西芹等了两个小时,才等到开往家乡的车。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在半路下车了。妈妈对我说:“外婆家比较高,没有公路上去,得走五里山路才能到。”我看了看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泥泞小路,山上只有稀拉拉的一些竹子,周围没有一幢房子。我心里直埋怨:“怎么住在这个鬼地方呢?”妈妈看了看我,没说什么拉着我朝山路走去。这条小路本来就不好走,又下雨,黄泥加雨水使得小路表面又烂又滑。我踮着脚小心翼翼地向前走。一路上,到处可见坟墓。山风吹过,我既寒冷又害怕,一不小心,我滑倒了,干净的衣服沾满了黄泥,后来还是爸爸背着我走……
“唉,这次回家想必还得走那条山路,住那百年的旧木房,我可受不了……”正想着,突然“哧”的一声,车停了。妈妈说:“下车了。”我向四周望了望,到处是新砖房,周围绿油油的竹林环抱着。我惊奇地问:“我们来这里干什么?快走吧。”妈妈神秘地笑了笑说:“别问这么多,等一下你就知道了。”我们来到一座楼房前,只见外公笑容满面地出来迎接我们。我疑惑不解,难道这就是我五年前回来过的家乡吗?外公高兴地介绍说:“这几年,农民开荒种果,种植反季节蔬菜,搞科学养殖,又开发了当地的资源,办了几家竹制品厂,很多人都富起来了。我们还响应党的号召大搞先行工程,你看,这条公路就是由原来小路扩建的,现在坐车就可以到家门口了。”说完,他乐呵呵地笑了。
听了外公的话,我感慨地说:“这儿的变化真大啊!这全靠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
写春节回家乡的作文2
春节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的重要的,因为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跟自己的亲人一起度过春节,我跟爸爸妈妈也是一样回家陪爷爷奶奶过春节。
腊月二十七,爷爷奶奶每次都是笑盈盈的在村口等我们。二十八的中午是纪念先祖的日子,奶奶和妈妈会忙一上午,准备忌品,放在堂屋中央的八仙桌上,爷爷和爸爸会很虔诚的点上香烛,烧些纸钱。
最喜欢的是跟爸爸一起贴春联和花边,春联是找村里的老太爷写的。二十九早上,奶奶把用干面烫成的浆糊交给爸爸我们就开始贴春联了。我把春联一张一张分好,爸爸用刷子粘浆糊涂在春联的`反面,爸爸一边贴我一边读,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百业兴旺五谷丰登”…门上,猪圈,鸡窝到处都贴上红红的春联。家里顿时一片喜庆,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真正的过年,是从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开始。奶奶说,农村里年夜饭是一年中自己款待自己的一次,一定要有豆腐、芋头、鱼,吃得越好来年越兴旺。
大年初一早上,一家人都会早早的起床,我会第一个冲到爷爷奶奶房间他们说:“爷爷奶奶新年好,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他们也会把很多祝福送给我。这时候,妈妈已经把热腾腾的汤圆端到了桌子,一家人围着桌子,喝红枣茶,吃汤圆。
家乡的春节真是年味浓啊,让我想要的春节感觉又回来了,希望以后每年都能回来过春节。
写春节回家乡的作文3
一放寒假,我就盼着回老家过年。但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离春节还远着哪!
待到爸爸妈妈收拾行李那天,我惊奇地发现,明天就要上路啦!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乘上火车出发了。火车每次进站,我都十分高兴:我离外婆家又近了一步!
傍晚,我们到了。我兴奋地跳下车,冲进了外婆家的小院。
外婆正在内屋切香肠,见我来了赶忙放下菜刀,跑过来,说:“哟,我的小乖乖回来喽!”我很激动:终于看见外婆了!虽然外婆又黑又瘦,但依然精神、健康。
外婆家是两层楼,我最喜欢那里的楼梯。二楼的台子上是我常常玩耍的地方。护栏是铁丝勾的,有大白鹅、大熊猫、小鱼等各种各样的图案。大年初一的时候,我和外公外婆去院子里放鞭炮。外公点了引线,我就捂着耳朵,赶紧“逃”到楼梯上。
但我觉得,看鞭炮似乎比听鞭炮要有趣得多。过一会儿,大家都起床了,吃过早饭,我们去乡下拜年。乡下有许多我平时看不到的鸡、鸭、羊、猪和兔,我太喜欢了!在乡下,家家户户都挂上灯笼,贴上春联,到处都能听见啪啪啦啦的鞭炮声。
大年初二、初三也是如此,大家都穿上新棉袄,表示年年都有新气象;尝糕饼,希望步步高升;尝果子,说好听的“祝福语”……
我太留恋这里了!但是我得走了。我多么希望过春节啊!因为我的家乡在遥远的江苏。
在春节,能见到慈祥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在春节,能得到压钱和糕点;在春节能体验到亲人间最温暖的祝福……
写春节回家乡的作文4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相信每个家乡都有不同的风俗和特色,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吧!
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中旬就开始了。
腊月二十三日,是传统的“小年”。这天,人们要把灶台打扫干净,杀鸡宰鸭送灶君爷爷上西天。腊月二十八前后,人们选择吉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这时,千家万户都忙碌起来,包粽子,炸“油角”,做“煎堆”……
除夕,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到了。家家赶做年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内贴上了各种各样的年画,挂上了新日历,房间换上了新洗的床单、蚊帐。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除夕夜家家灯火辉煌。在外工作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夜幕降临时,全家人便团团围坐在桌前吃饭,大家举杯互祝,有说有笑。吃完饭后就要守岁了,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一到子时,鞭炮声雷鸣般响起来……就这样,除夕夜噼啪噼啦的来,又噼啪噼啦的去了。
正月初一,也是春节的高潮。这天,人们不许杀生,洗头,扫地。早上,要互相讲吉利话祝贺,给小孩们压岁钱。吃罢早饭,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般涌上球场看打篮球比赛。球员们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他们的娴熟技艺。人们围在一边观看,不停地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声。
元宵上市,春节的最后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热闹非凡,敲锣打鼓。全天节目不停,“舞狮猫”“轰狮子"“炸狮子”“放鞭炮”……精彩极了。街上人山人海,有的在逛街,有的在观看。到了晚上,还有歌舞表演、放烟花等活动。最主要的,这一天还必须吃“元宵”,它代表圆圆满满。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啊!
正月十六,人们要在傍晚杀鸡拜神,春节在这天正式结束,一切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写春节回家乡的作文5
我的家乡过春节有许多习俗,比如说过年要吃饺子,要在门口横竹竿,放鞭炮等习俗。我最喜欢包饺子、升火,和吃饺子了。
饺子有不少别称:扁食、角儿、角子、粉角、水点心、水包子等。是中国传统面食。我们初一早晨开始包饺子,听奶奶说,初一早晨的时候吃菜的,是因为想让下一年过的素素静静,30日时吃肉的,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很充实。大家一起包,我也一起包。但是我包出来的饺子总是站不住,软软的。经过努力我包成了一个好饺子,这个饺子很有力。
开始升火了这是我的看家本事。我先捧来了一些柴火,找了一些塑料袋。我把塑料袋点着,放在灶膛里,我赶紧放柴火,结果把火压灭了。我又向里面放了塑料袋,提前把柴火压在袋子上,心想,这下它可灭不了了。我点燃塑料袋,火灾蔓延,烧到柴火那里,果然把柴火引着了。这个方法成功了,我忍不住欢呼起来。姑姑往锅里到水,我赶紧把火升旺,怕大家吃不上饺子。我扇呀扇呀,大冬天竟然出了一身汗。水很快就开了,姑姑往锅里下了饺子。我又往里加了一大堆柴火,火旺极了,但我还在扇,因为怕火灭了。不一会,柴火烧完了,我又往里面加了不少柴火,再扇。开锅了,姑姑把盖子拿起来,热气像原子弹爆炸一样冲上房顶,极为壮观。等热气散了,姑姑把香喷喷的饺子捞出来,端上桌,我把火熄灭,洗洗手,也上了桌。
看着诱人的饺子真香,我不禁馋涎欲滴。在吃饺子之前奶奶一而再再而三地对我说:“千千万万不能掉饺子,也不能数吃了多少个!”一说开始吃,我拿起筷子就狼吞虎咽,一会儿一盘就over了,又干了半盘。啊,真饱呀,真是一顿美味的晚餐哪!
吃完了,爸爸给我讲了一个饺子的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不关心国家大事。一位大臣出主意对他说:“你如果每天上朝,再请一个人给你做100种不同的菜吃,你就可以长生不老。”于是皇帝就天天上朝。过了99天,厨师没菜可做了,就把白菜、羊肉剁在一块,用面皮包起来煮了给皇帝吃,皇帝吃后说:“这道菜最好吃,叫什么菜呢?”那个人想:这哪有名呀,是偏菜。就叫扁食吧!“回皇上,叫扁食。”饺子就这样传下来了。
过春节是我一年都盼着的事!
写春节回家乡的作文6
大概要追溯至二十年前,我大约五岁,那时提起过年,我们差不多同龄的伙伴们高兴得就像一只顽皮的猫儿,在家中蹦蹦跳跳的,那股兴奋劲儿——简直像当上皇帝一般。
像我们那时的孩子,因为过年会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饿,大一点的孩子更可以摆脱平日的“劳役”,因此会开心个不停。
或许怪那时的日子太过清贫,平日里要吃得上一顿好的是极不容易——吃得上肉的人家很少,一般人家除非是有贵客来的时候,孩子们才勉强可以解一解馋;或就是在走亲戚,“吃酒”的时候。那时候,寨里要是谁家有红白喜事,帮忙的大人总是带着孩子,并且趁人不注意把一两片豆腐或其他什么吃的塞在自己孩子的嘴里。
又或许是那时的生活过于枯燥,所以人们在玩的都比较简单,快乐也简单,但大家都很知足,生活平平常常的过,日子顺顺溜溜地流。那时过年,大人们总喜欢凑在一起玩纸牌,玩牌的方式简简单单:一副扑克变换着玩“上游”、“怪噜”、“三五反”之类,输了的就罚站或钻“板凳脚”。(我就是那时常跟在父亲身边问这问那的,现在还清晰记得那些玩牌的花样。)大家共娱共乐,输了牌却赢回快乐,大家都觉得自己是胜利者。
父亲喜欢在大年初一、初二的白天和晚上翻起民间手抄或刻印的《柳荫记》、《八仙图》之类的书唱个不停,他周围就围着妈和其他年轻年老的妇女,动情处大家唏嘘喟叹,有的还流眼泪,听不明白的时候大家就议论纷纷。我们那一带像父亲年龄差不多的男女都会“唱书”,几年前回家过春节还听父亲给妈唱了几段,很是动听。
对我而言,那时爸唱书的声音就是最好的音乐,所以对一些如“攒十字”、“莲花落”之类的唱腔至今还有印象。那时寨里有一台唯一的收音机,音乐从那个小东西里飘出——很悦耳,多是些“朝霞——啊——映在——阳城——湖上——”,偶尔也飘出“何日君再来”的感慨。但这种奢侈的声音我们很少听到,有时只是在较远处聆听。有收音机的那户人家很少放歌给我们听,一般要有客人来或过年的时候才能听到,更别说是亲自看看摸摸那“小家伙”了。我的记性一向很好,只要那家人放歌,我听一遍就能“哼唱”了。
那年头,寨里没有通电,收音机只能用干电池,舍得买电池的人家很少——别说用收音机了,就是用手电筒的人家也很少,我们家那时点的是煤油灯。用油灯灯芯也不敢做大,晚上睡得很早,一般晚饭后就洗脚熄灯就寝;有时熄灯后坐在火炉边听母亲讲“老熊婆”、“七姊妹”和其他的民间传奇或鬼故事。那时听鬼故事时尤其着迷,但一定用坐在爸和妈之间,不敢靠近门,生怕有个东西推门而入把我抓去。我哥不同,从小到大都不相信有鬼,晚上再怎么黑也敢出去解手——我那时最佩服他了!妹妹还在呀呀学语,只有哭的份,享受不到我听故事的高兴和怵悚。但不知怎的明明害怕,却用缠着妈一遍又一遍的讲,自己就一边听一边幻想一边害怕了。
至于玩的呢,就简单得过分了。除了“抓瞎猫”、“躲猫儿”或学唱花灯外再无其他花样,但那时过年,我们就成天跳来跳去,唱来唱去,变换着玩熟悉的游戏,快乐无穷。有时被大一点的孩子欺负,哭一阵鼻子,又笑眯眯地跟着玩去。
“过年”这一词在那时是什么概念?我只记得那种兴致了。以至以后长大在寨里老祖公那里听他“摆大传”,读那些《征东》、《征西》的几百部“大传书”都无法把儿时的记忆抹灭。
但这些年,从我九八年起异地求学直到工作数年后的今天,我对过年的兴致淡得很,真有“过年如过关”般艰难的感觉,真正感受到一个成年人的悲哀了。
要说这几年,要穿有穿,要吃有吃,要享受有享受,哪里不比儿时的条件强?家里不是早有了彩电、音响了吗?不是有三五好友常在一起把酒言欢吗?但总觉得少了些实在。
过年真正的快乐是属于孩子们的。但我对他们的玩法有些不一样的感触。很多孩子在家看套碟,对武侠大戏里的动作津津乐道,大一点的孩子们聚在一块玩着纸牌输压岁钱,也有凑在屋子里看大人们“砌方城”玩通宵的。
而我现在的娱乐也只是看看春节的电视节目和玩玩麻将了,偶尔对着麦克风唱几首歌。回家过年又有什么好玩的呢?不过是为了陪着双亲,一家人吃汤圆,一块看“春晚”,话话家常,如此的简简单单。只是给儿时给我唱书讲故事的父母一丝宽慰,让他们在年老的时候感受到全家团圆的满足——作为父母,或许他们每年的愿望不过如此。
【写春节回家乡的作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