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造就和谐自我作文
海派在显摆时常用的一句话就是:“阿拉(我)那能(怎么样),那能”。想当年,即使“阿拉”钻着“鸽子笼”,但到外面也要西装领带,不管别人怎样的嘲笑他的假领头,但“阿拉”还是那样的不以为然,装着阔佬显牛逼,里子不重要,只要形象有了,面子也就有了。这也许就是最体现“阿拉”的“和谐自我”。
“和谐”一词还真是一个现代新词,且还极其的热门。从词义看,就是和睦谐调之意。从社会或群体层面看,反映了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如今海派要“造就和谐自我”,大概就是想抽身于这个背景或环境,独自来解剖自我。否则,作为一个个体怎样体现和谐关系呢?
人有七情六欲,若是某个因素出现了矛盾冲突,自然也就不和谐了。当然,有矛盾并不都是坏事,就人生而言,矛盾也是人生成长的对立统一。正如海派所悟的一样:“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不知当年海派领衔提出“解放思想”的口号,是因为自我的不和谐,还是因为需要被和谐呢?都说人有灵魂,正是人的灵魂主宰着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也正是因为人的情感和欲望经常出现矛盾,所以人的灵魂也常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有两种人最富“和谐自我”,一是能自我超脱的人,常被人称为“乐天派”或“逍遥派”,但这种超脱也是暂时的,只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而已。另一种就是没有意识、没有灵魂、没有欲望,也不知疼痛、不知痛苦的疯子,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吃了“AX神经阻断药”的横路敬二。(日本电影《追捕》中的人物)
在“阿拉”的灵魂中是“那能”对待自我的情感与欲望,“那能”处理自我心中的“坚硬”与“柔软”的呢?终于从“阿拉”的历史教科书中找到了答案。崇尚英雄是否太坚硬,革命史矛盾冲突是否过于显现了,所以“阿拉”决心把他们剔出历史教科书。历史不是帝王将相写的,是人民写的,所以把领袖删除了,转而替代的盖茨又“那能”代表人民?意识形态少了,思想清空了,灵魂也就荒芜了,“阿拉”自然也超脱了,自我也就和谐了。“阿拉”不仅是这样造就自己,也是用同样的方法造就自己的门徒门生,并高喊着:
“阿拉,你看多么神奇的新干线,一直走,不要向两边看,你就会融化在时空隧道里!”
第二篇: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
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弥合凶悍锋芒。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
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想,无论猛虎,是在需要勇敢的时候迎难而上,还是在蔷薇盛开的时候迷醉芬芳,都是我们造就和谐自我所需要的两种品质。于是,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铮铮誓言,回荡天际。那份骨子里的坚韧,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人生信条,时时恪守,刻刻遵循。
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我们不愿再看到专制君主的暴戾恣睢,不愿再听到不古人心的日渐冷漠。只是希望,坚硬之余,人心中的柔软可以裹藏尖锐的棱角,温存人性的美好。人心之柔软,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是特蕾莎修女给予流浪汉的拥抱,是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祷的“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不甚苛求,尽享流年温润,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在坚硬的壁垒下,重新拾得爱与感性的回归。
同样,所谓柔软,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我们不愿看到,心的柔软之处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流血受伤,更不愿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刚硬的外壳蹂躏的体无完肤。所以,只是希望,柔软之余,人心中的坚硬依旧可以承担起生命之重,依旧可以在疤痕遍布之后,不改初心。
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