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的作文

2021-08-08 故乡

  我的故乡

  关于我,我可能是个不孝子孙;关于我的故乡,故乡可能是一位无可夸耀的母亲。这么多年来,写过很多文章,似乎单单忘记了也要写一写自己阔别多年的故乡,这是最不应该忘却的忘却,就像我们常常感恩于素昧平生之人的一个微笑,而对朝夕相处的父爱母爱熟视无睹。为此,中秋放假回家,于仓促之间写完这篇心灵上的应命之作,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我只能先捡着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说,这样一来,彼此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很多。而所谓耳熟能详的,的确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几笔的,很遗憾,翻完中国《二十四史》,都未曾见得一位。说到项城,地广人稠,物产丰富,底蕴深厚,于阡陌之中走出几个草莽英雄有何不可?于草堂书斋之中走出几个治世能臣有何难哉?扼腕叹息之余,只好收拾起对故土文化底蕴的信任,再次用寻求的目光打量中国近代史。项城出现几个有共同认知的人物何其难哉!

  是他?难道只有他?

  袁世凯,这个人毋庸置疑是河南项城人,早几年在项城上学念书,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游记,游览的正是袁世凯故居。古色古香的木制门楼,在林立栨比的现代化商铺面前,显得寒碜而不协调,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是一座王府侯宅,袁府之内无甚稀奇,年久失修,经营惨淡,无奇花异草引人夺目,亦无亭台楼榭畅览其间。曲折回环的逼仄甬道,处处显示袁府空间之狭小。正堂之上,有袁世凯蜡像一尊,与历史印象略有差池,历史印象中的袁世凯,腰圆脸阔,四肢肥硕,此处乃是一位枯瘦干瘪的老头,戴着官帽,穿紫莽袍,以一代清官,彪炳千秋的模样展示在大家面前。不难想来,这是后世子孙,为美化祖宗而有意为之。这是一个败笔!乱改祖宗神貌是对祖宗之大不敬,历史只会去伪存真,追本溯源,由此看来,这尊蜡像实为历史上腌臜小丑技穷之作,不用说,这尊蜡像决不可能长久于此处接受游客的瞻观。

  正堂右侧有一耳室,卷宗几案,珠宝字画。卷宗记载着袁世凯的仕途行履,珠宝字画为袁世凯当年把玩过的珍爱之物。斯人已去,府邸空矣,与人之一生,英雄如何,百姓如何,死后皆为土灰,如这卷宗,滴墨蘸香之余,无不昭示着历史风雨缥缈,无论你从哪里来?无论你到哪儿去?无论你要干什么?周匝几翻,最后颓然殊途同归,英雄与懦夫并肩,文人与流痞为伍,走在奈何桥,你能奈若何?!生前浮华,死后凄凉,若泉下有知,不知是恍然大悟心中释怀,继而抚掌大笑,还是为未尽之遗命颓然泪落。

  如今之袁府,只能当做一遗址,万不能看成一处景致,因为实在没有令人一睹为快之处,正堂左侧,是几个捣鼓古董生意的人立的柜台,他们不时的有几个稀罕物展于柜台,游客挤肩争睹,家里有宝贝的,让行家估个价;想弄一两件珍宝传给后代的,在此等待机会买入,这或许是来袁府最直接的目的!不知当年叱咤风云的袁世凯,在天有灵看到今天这样的景象该做何感想?

  历史总是以他独特的诙谐方式嘲笑着众人,任你生前地位显赫,权柄盖天,哪怕有使黄河逆流的本事,一旦死后,香火繁盛倒也不妨,若人丁不望,偌大的府宅只能让虫儿,蛛儿做巢结网,或许成为某个流浪汉,遮风挡雨的避难所,风雨飘摇,凄凉不堪。袁世凯本人,有子孙百人,人丁不可谓不旺,然,他铸就的千古恶名也需要子孙来背,子孙们背不动,只好弃他而去,散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忘记显赫的家庭背景,忘记祖宗遗臭万年的骂名,撇开家族的牵连,过着自己的生活。这些年,他们闯荡四方,多有建树,扬言要把项城建成一个国际贸易大都市,前提是,必须在史书上抹去袁世凯不光彩的一面!这当然是痴人说梦,不晓得袁家人现在有多大财力竟然口出狂言;历史上的污点恐怕没人能够抹去,历史是超越时空之物,凭个人意志难以转移。袁世凯,这位历史上翻江倒海似的人物,这位曾经把中国搅的混乱不堪的人物,这位连外国人都如雷贯耳的人物,只能带着历史不可洗刷的污点永恒在国人的记忆!

  二

  我于十年之前来项城念书,念的是初中一年级,而后一直在项城念书,一直念到高考,历经六七年,对于项城的一切都非常熟悉,现在走南闯北,鞍马劳顿,一看到项城的市标,心中所有的劳累都倾刻间化为乌有。本质上,项城在我精神上就是我的家园,我的母亲,我心灵的栖息地。虽然在地域上,项城离生我养我的地方还有一段距离,然而,我绝不会因此而勉强自己消减项城在我心中的分量,忘却它曾经对我的濡养!

  我这次归来,身心俱疲,本没有打算劳神苦思涉猎新奇之事,事情却总是出乎意料,于车上,我就看到一个小学模样的校舍挂着“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的条幅,这让我大为惊骇,我在此念初中的时候,学校主张分数才是硬道理,考的好就是好学生,考的差的就是差学生,为此,我整日为学业所累,成绩马马虎虎,差强人意。

  语文老师夸我学习用功,说我是雷打不动,我觉得这个词语用的真的是恰如其分;后来数学老师又说我坐怀不乱,这个形容词的确不怎么生动形象,却一直是那个辗转反侧的年龄梦寐以求的呀!如今几年不见,学校改头换面,另立考核标准,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当时我想,看来,项城这几年是遇到一个对中国文化深有体会的领导了,也只有这样的领导才能提出这样的口号。

  多年来,项城教育一直是豫东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每年都有数十人考上中国最高学府,这是项城人民的骄傲,同时也是项城人民的一块伤疤。考上高校的学子固然很多,却鲜有高质量的人才,我的一个在广东读研究生的表哥说,过年的时候还在图书馆里努力学习的一定是从咱们这里考出去的学生。后来他又说,即使学习很努力,到社会上也只能算个中等,欠缺的东西太多了,而且项城的学生们,不是哪里欠缺补哪里,而是盲目的认为分数就是王道,久积成弊,不知悔改!如此,踏入社会怎么会不跌几个跟头!

  往事已已,现在项城有斯人掌管教育,后辈学子自然都是文武双全饱读诗书之士,当然,树人之路,任重而道远,然,精神既然已经医好,何惧征途路遥。

  我正这样想着,路入穷途,车往左侧一拐,又重新踏上新的征程。只是我没想到,前方所设路障,竟是为了保护一座按资排辈都属小字辈的水闸。为了保护这座水闸,不惜多绕出一段路程,毁坏良田数百亩,让人瞠目结舌。

  中国大地上从来不缺古物遗址,倘若这样一座不起眼的水闸也要保护起来,那要保护的古迹可就多了。可以想象,当初决策者们为了保护这样一处古迹还是煞费苦心的,首先,没有让人心悦诚服的理由说服众人它存在的历史价值;其次,在耕地面积有限的项城毁坏百亩良田是否得不偿失?

  这其实,就是涉及到如何向子孙后代交代的历史大命题。要我说,旧的水闸扒掉,建立一座新的现代化水闸是对历史最好的交代。因为历史的价值,需要历久也需要更新,更新的历史也是历史。比如,我上学的时候,听说有关专家在商讨重建圆明园,若是看够了那些残垣断壁,大可进行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摧毁,建成高楼大厦,建成游乐场,建成什么都好,就是千万别再建成圆明园,因为历史上只有一个圆明园,它已经毁灭,对历史的复制,其实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浪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

  三

  一个标语,一座水闸,两不相干的事情,萦绕在脑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的故土,我挚爱的项城人,似乎永远摆脱不了这样的宿命。就像有人说,项城的女郎凡是上过大学的都是不怎么讨人喜欢的,这话说的很中肯。

  项城的女性心理最能揭示这座城市的性格,也最能解答标语的进步与水闸格格不入的带来的迷惑。

  项城女性凡是上过大学的,在学校一定是奋发向上的,但是,她们的努力多半出于某种自以为是的自尊,可是,她们一旦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就会格外的看不起那些学习上不如自己的学生,“差生而已”,她们时常这样说。可是呀,她们的确也没读过多少书,但是她们就是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自信着,自尊者。以后你要真的超过了她们,这没什么,她们会说“小人得志,运气而已”。她们多半在达到某一个高度后,不会再做任何努力,并且坚信自己会永远站在某个制高点。于是,永远是这样端着架子横眼活着,蔑视着一切攀爬者。

  就像这标语让人由衷的觉得项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由得不投以敬佩的目光,然而,他们的成功往往也会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固步自封,妄自尊大。留下些说不清,道不明,甚至好无用处的东西,让后世去膜拜,去瞻仰。

  有时候想,那位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研究的当权者,他能让学生去学习“温良恭俭让,礼义仁智信”,着实不易。如果他自己不愿只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而是愿意多读几卷书,自当明白历史的深刻含义,也就不会苦心孤诣的去保护一座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开始走向生命终结的水闸!

  二次奉献

  得夕阳但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登上六十岁生日的平台,好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向后看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向前看是重新开始的另一个起点,把自己过去的一切锁进记忆里,整理思绪加入到另一个新的开端——第二次奉献的队伍。

  经过六十年的风雨里程,体验了成功、失败、曲折、艰辛、欢乐、痛苦的滋味,我和许多人一样,在人生这条坑坑洼洼的路途中,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人生这个永恒的话题,已被数不清的哲学家、文学家、伦理家、进行过无数次的解剖和阐述,这个老话题,却也是个神奇的话题,常谈常新从不过时。我不是社会学家我只是个不起眼的凡人,只知道过一天要有一天的作为,为世人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消费。

  在当今的社会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类寿命延长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了测定,将人的一生分为五个年龄段,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这个年龄段的划分,将人类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年轻了10岁。

  每年都有一大批老同志从各行各业的岗位上退下来,开始另一种生活,朋友,不要泄气,面对现实,直面人生,自强不息,有所作为,去展示自身的价值,度过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根据自己的特长,重新选择自己的位置:如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教育、提供咨询服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等等等等。关心下一代成长,把人类的知识和生产经验,传播给我们的后来人。

  借以这种形势,我不能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打发自己的后半生,前半生的理想、希望都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泡汤了,只留下可笑的回忆。我要抓住实实在在的现今,种花、养鱼已经开始做了,重新拾起笔,书写自己平凡的人生,哪怕只有一个人看,受到丁点启发,也算自己做了点牛毛事。有的网友提醒我,谈写作没有实际意义,这我清楚,不图成书,只图兴趣爱好!

  一、从健康的角度考虑,把精神调到最佳状态,看书学习,充实时间。

  二、带着前人的点拨,继续在人生的隧道里探索!

  三、带着知足常乐的心态,投入现今火热的时代生活!

  四、扬起生命的风帆,紧随时代的洪流继续奋力前行!

  谷底蒺藜(93——墙倒众人推)

  墙,是人修的,小墙小修大墙大修,私墙私修官墙官修。

  墙,是隔界的,界墙有的镂空有的森严,镂空只为示意,森严不可等闲。

  墙,维护秩序照顾安全,避免杂乱脱却纷扰;墙,维护尊严保护财产,陆地天空横亘底线。

  墙,年久失修腐朽颓废,虫盗蚁噬风雨飘摇;墙,钢浇铁铸坚挺锋拔,兵器护卫光电骄傲。

  墙,比邻的两边或者多角,相安无事都好,倘若总是觊觎是非尚有旧怨新仇,就成了刀兵之界了。有的墙,似隔非隔,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好亲戚,虽有墙却无隔,无盟而盟。有的墙,日夜防范,纠葛不断,穷兵黩武扩军备战,心力交瘁。

  墙,有形而无形,看似有形而心里无隔即为无形,看似无形而心里有隔即为有形,心中有墙即是障碍,人与人之间有了障碍就不愿意沟通了。为什么产生障碍呢?一般的是利害关系,更多的是心理关系,还应当看到层次关系。

  墙,是为需要服务的。有的墙,需要加固加牢;有的墙,需要扒掉连通。防患于未然,心中要有墙;拥堵而成害,推墙变通利。

  有的墙,坍塌了,赢得了欢呼雀跃,因为这堵墙是祸害。有的墙,不坚实,引来了忧心忡忡,因为这段墙是虚掩。

  墙,倒了,是众人推倒的吗?是喊号人的力量吗?

  墙,立了,是众人修建的吗?是主意人的出资吗?

  是,又不是。墙,需要有,就该有,不需要有,就不该有。

  墙,无论是修建还是毁弃,尽管需要有发令者,还是需要众人的劳作,机器需要人操纵,炸药需要人填装,水泥钢筋需要人摆弄。

  墙倒众人推,不管是倒前还是倒后,众人的心里都有数。

  墙立众人抬,不管是立前还是立后,众人的心里都有谱。

  像宠物一样地生活

  我们普通的人能像宠物一样地生活吗?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不能,一定不能!要不,我们不就成了动物了吗?那怎么成啊?其实,我倒觉着,不是成了动物或者成不了动物,而是我们普通人永远无法得到如此身份的认定。我说身份的认定,可能会有人觉着矫情。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真是不如一只宠物的。

  宠物,那是有钱人才会想的事,或者是闲着无聊的人才去摆弄的。你见过一个背着一卷行李、手里提着一把大铲、在各色各样的小广告上找工作的人会牵着一只狗或者提着一个鸟笼子吗?这个时候,你才觉着,我们更多的人是不具备宠物那样的身份的。

  身份就像一张无形的网一样地笼罩在你的周遭,你信也罢不信也罢,它将你与另一个世界隔成截然不同的两个空间,一个自在、得意、自居,一个拘促、卑微、谦恭。这两个世界,使得普通人变得微不足道。“高端”成为时尚,“消遣”成为自然,这绝不是普通人世界里的生活。

  周日,早起,在路边一个小餐馆吃早点。一个老太太一手拉着一条狗,一手提着一个鸟笼,慢吞吞走了进来。餐馆里的人都抬起眼来,向三位致敬。

  这家路边的小餐馆是我常来的,因为,这里的早点便宜,而且有我喜欢的豆腐脑。我也像其他的腰包扁扁的食客一样,看着这同时进入的三个生命。老太太将鸟笼放在本来就不太大的方桌上,手里的狗将舌头伸得老长,不知是嘴馋还是不屑,总之,两只眼在人们身上打转。老太太根本不在乎,仿佛这里根本就没有其他人一样自顾自地跟她的鸟说话,那词儿都极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此反复了两回,老太太便说上句,那鸟就对下句,餐馆中的人们都不知该说什么。一边吃着早点,一边听着这人与鸟的对话。

  突然,一个孩子好奇地跟着老太太与鸟一起读起了这首诗,这下子,老太太不高兴了:“少说话,你有口音。教会了怎么办。”她张大嘴指着孩子吼了起来,把孩子吓得躲在了妈妈的背后。大家都抬起头来,看看那个无助的孩子,又看看得意的老太太,不知如何是好。

  口音?这是个刺耳的词。对于许多外乡人来说,这是多么大的符号啊。因为,这标志着你不是这个城市中的人,不是能够享受这个城市中任何一个有着本地户口的人应该享受的福利。你不能在这里买车,因为你不能在这里上行车执照;你不能在这里买房,因为你没能拥有这个城市的户籍;你什么都不能。而来这个餐馆吃早点的人,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没有这样一个标志身份的户籍证明。他们不论男女,不论老幼,都哑然了。

  是啊,用不着检查你的身份证,口音已经明白地告知人们,你们就是外乡人。你连与这里生活的鸟儿、狗儿对话的权利也被无情地剥夺了。我们,我们这些带着口音的人,竟然不如一条狗,一只鸟。

  这刺痛了谁?刺痛了每一个来这个城市打拼的外乡人。他们失却了什么?是自信?自在?自由?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却了尊严:做人的尊严。他们没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在这个城市中,操着各种口音的人们,就这样低着头生活着。

  儿子突然不高兴了:“奶奶,请您尊重那个哥哥点儿。”儿子声音提得很高,似乎在给自己打气。

  老太太显然生气了:“小毛孩儿,学好吧。”边说边提起鸟笼拉着小狗离开了。

  儿子一脸茫然地站在我身边儿。

  “儿子,吃饭吧。”我无奈地拉了拉儿子的衣襟。

  “爸爸,我要是能像小鸟一样就好了。”他懊丧地说。

  我也无语。我知道,他所在的学校被取缔了,他连上学的地儿也没有了。

  像小狗一样地生活,像小鸟一样的生活,这是让我伤心的话,但是,我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有主人这样宠着我们;因为,我们有口音。

  我们想要像动物一样的生活都遥遥无期,何谈宠物一样地生活呢?

  最后的,我的名

  走在漫漫长路之时,我忽然会想起还未完成的旅途,然后顺着光阴,一路的疾行,从未回头看一眼。

  只是岁月同着 不老的时光,悄然在我眼前划过。可惜,我看不见。摇摆的风吹动我的鬓发,散落的树叶覆盖住我来时的路。我忘记了前进。

  因为风景很美,却不是我可以拥有的。

  闭上眼睛,城市很喧闹,但是聆听到像花儿枯萎的声音,建筑坍塌的堡垒。梦里有人在哭,也有人在笑。

  总是这样,浑浑噩噩,不知今夕何夕。可能是有的东西在时光昂然前进时,埋没掉了。我想。

  小心的捡起掉落在肩上的树叶,翠绿的颜色却都是斑驳。把它夹在书本里,想在时光静谧之时拿出来写一些什么。不然,我总是怕自己忘记,然后在某一时刻又突然记起。反反复复。

  或许把它雕刻成某一人的样子,或许看着看着,我就会忘了曾经的苦涩,就会好好过着现在安稳的生活。

  不吵不闹,不骄不躁。

  然后在某一时空,有人会告诉我,我的名字,我的过去。即使我早已面目全非。

  我多么的不想被阳光照射到,吸干了水分,痛到扭曲,直至风化。就,再也不会有人记得我的存在。

  我忘记了很多个日日月月,年年岁岁。在午夜梦回,才会有人告诉我,我的名。

  他说,我的名字叫做回忆。

  不老不死。

  珍惜当下

  你我仅是相识,从未相知,我知道这里有个你,你或许也知道这里还有个我。仅是这样,你的突然消失,却让我阵阵心疼,可想而知你得父母,你的朋友,他们将承受怎样深刻得痛苦,尤其你的父母,他们多想代替你去那个世界,而不是忍受白发人送黑发人这般刺骨得痛。

  你一定和大多数人一样,幻想过人生。幻想着将来有个幸福得家庭,令人羡慕得社会地位,受人尊重得工作环境……你也一定抱怨过,抱怨自己得出身环境,奔波得劳累,赚钱得不易,亦或不觉完美得爱情……

  而你一定不曾想过,这些幻想,这些抱怨,在你无法预知得一刻戛然而止。

  这条你来去数不清次数的路,见证过你的欢笑,你的哀伤,却从这一刻,它再也捕捉不到你的身影。你也一定不曾想过,你和这个世界的告别是这样的情景。上天就这样带走了你并未完整的生命,连最后的挣扎机会都不留给你……

  就这样,那或许本可以更加精彩的生命之旅结束在这与之格格不入的季节里……

  而被上天眷恋的我们是否该庆幸?庆幸我们还可以睁眼看到今天的日出,庆幸我们还可以诉说着我们的哀伤,庆幸此刻我们的一切还一如既往。或者我们是否该惋惜?惋惜那些白白从指尖滑过的时光,惋惜我们在大好年华上承载了太多烦恼,惋惜我们曾肆无忌惮地伤害过他人,惋惜我们给过去那些年留下太多不美好的回忆……

  可无论怎样,那些过往不管是美好或者不堪,终究已经定格在那一刻,由不得谁再去改变,与其这般无所价值的惋惜,不如从现在这一刻开始,珍惜当下。珍惜上天带给你的每一次日出。

  无论它是否是你需要的温度,至少它让你的世界有了色彩;珍惜上天将一群人带到你得身旁,无论好坏与否,毕竟他们让你明白一些事理;珍惜上天送给你的周遭环境,无论平顺坎坷,所有终会让你成长……

  珍惜当下吧,至少少一些忧伤,多一点快乐;少一些抱怨,多一点平和;少一些安逸,多一点斗志……

  一抹晕染在高空的 “密卷云”

  ——陆游晚年诗作写照

  近读《宝鸡日报》一篇气象报道:“昨日下午5时,晚霞映红了天空,突然市区头顶上云像被什么东西拽了一下,从块状、团状拉成一根根云条……长的像玉梭,短的像羽毛,铺展在湛蓝的天空上,像一幅极美的画。”另附了一张画面阔大、壮美、奇诡的晚霞彩照。这就是气象学说的密卷云,是由于高空空气强对流形成的。

  看了报道心有所动,蓦然想起“英雄迟暮”四个字,又进而想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我想,这幅图画同陆游那充满着瑰丽、静美、凄婉的晚年诗作何其相似!陆游的晚年生活不就是一抹晕染在高空的“密卷云”么!

  陆游是我崇敬的古代诗人之一,他不少激昂慷慨、大气磅礴的爱国诗篇从年轻时代就镌刻进我的脑海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些充满着豪情壮志和必胜信念的诗句,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每每咏读这些诗句,都不禁热血沸腾,不能自已。陆游在他的暮年还写出了“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悲壮诗句,为其一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陆游不愧为南宋时代的民族英雄。

  但近读陆游留给我们的大量诗歌,尤其是他65岁退隐山阴乡居的二十年间,所写的那些描写农村田园生活闲适、静美和抒发个人感情世界凄清、婉丽的诗歌,我对陆游又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陆游不但是一位勇于上阵征战的战士,也是一位对安定、幸福生活充满向往的性情中人。这生活中的另一面,只有在他解甲归田、远离战阵和政治漩涡之后,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一个真正的战士是在是在风云激荡的战斗中冲锋陷阵的勇士,是生活中的强者。但他不可能一生都生活在战阵之中。在战胜归来或战争间隙,他也需要休整和保养自己,也需要月白风清和鸟语花香。陆游在65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山河半壁沦陷、金兵虎视眈眈的风雨飘摇之中,主张兴师北上收复失地的主战派和主张妥协投降、媾和偏安一方的主和派的争斗,构成了南宋政治斗争的主漩涡。陆游在自己40多年的仕宦和从军生涯中,以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不懈的战斗精神同投降派进行了顽强的争斗,写出了大量爱国诗篇。为此,他也屡受投降派的打击与迫害,多次被罢官还乡。这些曲折的经历,在陆游心灵深处必然留下累累伤痕。

  我把陆游比作一头雄狮,在大半生的残酷争斗中它既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英雄本色,也在浑身上下留下了滴血的伤口。现在它老了,不得不退出战场,回归自然颐养疗伤了。我想,归隐山阴老家过起田园生活的陆游,正是这头回归自然颐养疗伤雄狮。

  离开政治漩涡、归隐田园的陆游究竟怎样生活?这时他的思想并不平静,兴师北伐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仍然激荡在心,在大半生的战斗中留下的伤痕需要抚平,年轻时爱情生活的坎坷不免又浮上心来。如果说过去他一心一意在冲锋陷阵,无暇它顾,现在退出战场闲下来后,他的生活就必然会显示出另一个样子。这就如本文开头说的密卷云那样,在多种因素的激烈“对流”之中,“块状、团状拉成一根根云条”,呈现出更加丰富、更加靓丽的风采来。

  翻看着20年间陆游写下的6000多首诗歌,其内容之丰富,风格之多变,正是这抹“密卷云”的真实映像。

  这些诗歌中,从数量上讲,抒发爱国情怀的已经变得少多了,这同他在中年时期的诗歌形成了很大反差。这并不奇怪,那时战斗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容,现在不同了,摆在它面前的是自然田园,是桑麻渔樵,是耕耘劳作。但是战士总是战士,那种爱国情怀依然在激荡,在支撑着他的生命。他在劳作之余、风雨之夜回忆当年,依然会如临战场,昂扬激愤。

  我还记得过去有一个老木匠的故事:老人已是风烛残年,卧病在床。一天孙子拿着斧头在砍一个木框,砍得歪歪扭扭。老人看不下去,竟突然从床上一跃而起,捉起斧头几下就把门框砍直溜了。孙子大为吃惊,说爷爷返老还童了。我想,此时的陆游就像这位老木匠那样,见到斧头浑身就充满了力量。最典型的就是他那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听到深夜的风雨之声,竟忘记了年老体衰,还想着身临战阵,为国戍边。这种豪情壮志,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还有他68岁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句,表现了对沦陷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壮志未酬的慨叹。直到去世的前一年,眼看此生收复失地无望,还写下了《示儿》诗,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的的壮志在他死后能够得以实现。

  但是,此时的陆游写得更多的还是描述田园生活的静美、闲适与辛苦的诗歌。这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记录。此时,陆游在诗歌中的角色,已由冲锋陷阵的战士转换为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的观赏者、绘画师,转换为与父老“把酒问渔樵”的乡民和“老惫扶犁杖”的老农。如果说开始一段,在一些诗歌中还时而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感叹,后来就几乎陶醉于这种闲适平静的生活之中了。这些作品,或羡慕田园生活的静美,或赞赏大自然的美景,描绘了一幅幅田园风俗和自然风景的画图。

  1204年陆游80岁时曾写过一帧长达7米的巨幅《自书诗卷》,选书了自己当时诗作8首,这些诗可视作他晚年田园诗的代表作。且看第一首《记东村父老言》:

  原上一缕云,水面数点雨。夹衣己觉冷,秋令遽如许!

  行行适东村,父老可共语。披衣出迎客,芋栗旋烹煮。

  自言家近郊,生不识官府,甚爱问孝书,请学公勿拒。

  我亦为欣然,开卷发端绪,讲说虽浅近,於子或有补。

  耕荒两黄犊,庇身一茅宇,勉读庶人章,淳风可还古。

  入秋微雨之中,陆游走访东村父老。主人披衣相迎,并烹煮芋栗招待;唠起家常,陆游听主人说他在阅读孝书,高兴地接过翻看,见其中浅显的文字对教育孩子颇有益处,深为感慨:种地有两头黄牛,遮身有一所茅屋,又努力阅读《孝经》的《庶人章》篇,淳厚的古朴之风又可回来了。这是多么纯朴和谐的邻里关系啊!

  第二、三、六首分别描绘了乡村的自然景色,如:

  秋高山色青如染,寒雨霏微时数点。兰亭在眼久不到,每对湖山辄怀歉。(《访隐者不遇》)

  度堑穿林脚愈轻,凭高望远眼犹明。霜凋老树寒无色,风掠枯荷飒有声。(《游近村》)

  苍桧丹枫古渡头,小桥横处系孤舟。范宽只恐今犹在,写出山阴一片秋。(《渡头》)

  着墨不多,一幅兰亭“青如染”美景,一幅农村霜树枯荷图画,一幅古渡孤舟的秋色,都耀然纸上。可见作者已深深融入这乡野的景色之中。

  第五、八首则抒发了安于农村闲适生活的心境:

  老来胸次扫峥嵘,投枕神安气亦平。

  漫道布衾如铁冷,未妨鼻息自雷鸣。

  天高斗柄阑干晓,露下鸡埘腷膊声。

  俗念绝知无起处,梦为孤鹤过青城。

  《美睡》

  万物并作吾观复,众人皆醉我独醒。

  走遍世间无着处,闭门锄菜伴园丁。

  《杂书》

  老来胸中峥嵘豪气已一扫而净,气静神安,尽管被褥冷得似铁也未妨碍自己酣睡。一觉睡到天晓鸡鸣,梦里竟然还化为仙鹤到蓬莱游了一回。题为《美睡》既有调侃亦有自足之意。《杂书》则将这种心境上升到理性高度:吾反复观察世间万物,没有容我落脚之处,只有回归田园才是最好的出路。陆游在这里发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呼喊,不免又让人想起他“壮志未酬”的慨叹。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首描绘农村风俗画的诗,一首题为《泛湖至东泾》:“春水六七里,夕阳三四家。儿童牧鹅鸭,妇女治桑麻。地僻衣巾古,年丰笑语哗。老夫维小舟,半醉摘藤花”。另一首题为《父老饮村酒有作》:“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荞花漫漫浑如雪,豆角离离未着霜。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醉看四海何曾窄,且复相扶醉夕阳”。陆游此时已和家乡父老融为一体,这种温婉自然的农家乐成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可是晚年的陆游,还有一个在年轻时受过创伤的感情世界需要平复,这就是他和原来的妻子唐婉的爱情。他20岁时和表妹唐婉结婚,感情深厚,可是母亲不喜欢唐婉,硬把她赶出家门。26岁时,他们重逢在故乡的沈园,陆游写下了有名的《钗头凤》;其中“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的诗句凄美动人,感动了历代年轻人。此时脱离了紧张的仕宦和军旅生活的陆游,对唐婉的思念又与日俱深。

  退隐山阴之后,陆游几乎年年都要去沈园,以睹物思情,唤起对唐婉的思念之情,写下了许多凄婉的诗篇。现摘看几篇:

  1199年也就是陆游七十五岁时游沈园,写下了“沈园怀旧”两首:其一: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其二: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第二年又写下了“梦游沈园”诗二首,其一: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其二: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四十多年过去,唐婉的“惊鸿照影”和“玉骨”“墨痕”依然深深地镌刻在心间。

  直到1208年,也就是陆游去世的前两年,他还拖着衰老的身子再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陆游对唐琬最后也是最深的怀念。

  可见,这种对唐婉的生死之恋与深沉思念,也是构成陆游晚年诗作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当然,陆游晚年也还有不少教育子女的诗作、朋友往来的诗作和其他诗作。

  综上所述,陆游晚年的诗作交织着报国杀敌的豪气和壮志未酬的慨叹,交织着对农村自然景色的陶醉和田园生活闲适的向往,交织着对真挚爱情的执着和对深爱情人的思念,在南宋风云变幻的文学高空中,犹如一抹密卷云,显得阔大、壮美、多彩、绮丽,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靓丽的风景线。

【我的故乡的作文】相关文章:

关于故乡的作文:我的故乡08-09

我的故乡-故乡作文800字09-13

我的故乡在远方,描写故乡的作文08-11

故乡_我的故乡作文500字05-22

作文精选我的故乡11-04

我的故乡作文09-02

故乡的我作文09-18

我的故乡作文09-17

我与故乡作文10-10

我的故乡作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