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作文

2022-04-30 国学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学经典作文 篇1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诗词作为其中的一支,它通过朴实的文字、优美的韵律、凝练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儿时的我,就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咿呀学语的我,每天便随父母拿着鹅的图片诵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虽不明其义,但那简短的句子却朗朗上口,令我牢记于心。每次在电视上或乡下见到鹅时,这首《鹅》就会脱口而出。

  大一些时,幼儿园的老师教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并不完全懂那些句子,但在我心中种下了要珍惜粮食的信念。

  读小学时,我已经能够读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是那么雄奇壮丽,也能够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亲情是多么可贵,还能够体会“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不一定那么准确,但我对诗词的理解在逐步加深。

  升初中后,随着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我读到了更多优美的诗词。当读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时,我不禁热血沸腾,真想披甲上阵,与诗人共御外敌;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操时,我不禁被深深折服,立志要忠诚爱国,为伟大的祖国奉献一切;当读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放与洒脱时,我倍受感染,告诉自己事无完事、人无完人,不要过于计较得失;当看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哀与无奈时,我禁不住神色黯然,深深体会到了诗人的愁绪……从诗词中,我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爱国,学会了洒脱,学到了优美的语言。

  中国的诗词,细腻处如少女情怀,欲语还羞;豪放处似天马行空,徜徉恣肆;悲伤时如杜鹃啼血,寸断肝肠,激昂时似金戈铁马,锐不可挡。中国的诗词,国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语言中的精灵,它是会燃烧的句子,它激励我前进,它指引我提高,它将一直伴着我成长。

国学经典作文 篇2

  中华上下五千年,古人的智慧,在一本本经典中沉积下来。《诗纪》、《礼记》、《论语》……从这一本本经典之中,我感悟到了——

  ——惜生命。《周易》之中有这么一句话:“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间最大的道德竟是生存、是生命。正如《庄子》所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是的,只有生存,才算得上有德性,也只有爱惜生命,才会爱身边的事物。但有些人却不会去珍惜他那宝贵的生命。有一个男子,竟为欠债还不上就准备跳楼轻生。这样就是不应该的了。钱乃身外之物,如果你死了,那不就真成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牺牲品了吗?而且,如果真为钱而放弃了生命,想想也不值呀。可是有人说,珍惜生命是贪生怕死。不,不是这样的。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十年,卧薪尝胆,吃遍了苦头,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保住性命,报那覆国之仇。只有有了生命,才懂得珍惜生命,才会懂得去爱惜别人的生命。

  ——贵宽容。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宽容了每一条河流,大海才如此辽阔;正是因为接纳了每一片云彩,天空才如此美丽。宽容也是一个人必须拥有的品德。唐朝的唐临有一次去吊唁一个朋友时,仆人却拿错了衣服,但唐临去说他今天不宜伤心,也没有去追究这事了。还有一次,仆人为他熬药时熬得不够精细,唐临也不说破,只是说:“今天天气阴沉,不宜吃药,这药,就倒掉吧。”这怎么不是一个大丈夫所应有的宽厚仁慈之心?但是去有许多人抓住别人的一点错误不放,这样的处世之道是不行的,我觉得应该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才能算得上有包容心的人。

  ——尚勇敢。“见义不为,无勇也。”勇敢,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有一个小女孩,在一次庙会中被人别走,但她却勇敢地与强盗周旋,在他身上留下了记号,最后还机智逃脱,这就是勇在一个小女孩身上的体现。我觉得勇不一定必须要斗歹徒、抓盗贼,而是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个小事之中。如主动提出老师讲错的地方,主动承认错误等。“悍戆好斗,似勇而非。”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看上去挺勇敢,但这不是。像有些人在马路上放开车把骑行,闯红灯,这些不是勇敢,而是危险而又鲁莽的。所以勇敢是在危急时刻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所做的正确措施。

  ——别善恶。“勿以晋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恶分别是一点点积累的,但是,是不是坏人就一定是不可饶恕的'呢?陈寔是东汉人,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小偷为偷他家的东西而藏在房梁上,他没有说明,只是召集子孙们说:“不要沾染上那些坏习惯,否则,久而久之,品性就坏了。房梁上的那人就是这样。”那小偷听了,急忙下来磕头认罪。陈寔说:“看你的样子也不像是坏人,想必是被生活所迫,回去要深刻反省自己呀!”说着,又叫人送了两匹布给他,那小偷千恩万谢地走了。你看,善恶本是一念之间,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平时的坏习惯而使品性败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相信古人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也能为我们带来帮助的!

国学经典作文 篇3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块纯天然产生的翡翠玉石,如果不历经细致的打磨抛光,就不容易变成一件价值连城的玉石。人如果不学习培训,不遭受文化教育,他便不清楚做人的道理。

  有一个故事讲:有二块具备灵气的大石头,被挑到一座寺院里来打造出佛像。之后,大家发觉第一块石头品质更强,因此先用第一块。但是,在打造出全过程中,那块石头感觉十分痛疼。它对雕刻师说:太痛了,我不会做了!快停下来!雕刻是由于它不协作,只能慢下来。

  雕刻师对第二块石头说:现在我要雕刻你,十分痛疼,你可以憋住吗?石头说:我可以承受,你雕吧!果真,在雕刻全过程中,石头沒有叫一声疼。它被雕刻变成一个详细的佛像。

  佛像开光后寺庙来膜拜的人许多 ,因此和尚们将第一块石头粉碎把他作为铺路石铺在大门口供大家踩踏。

  人如同石头一样,务必要历经打磨抛光才可以变成受数万人膜拜的佛像不然,不历经磨炼就只有变成在一般但是的铺路石了。

  在学习方面大家一定要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实质,发奋学习,积极主动发展,塑造好自身的个人目标;长大以后做一个对别人和社会发展有奉献有协助的人。

国学经典作文 篇4

  国学如同精致的布料织成的一件袈裟,上面镶嵌着很多的美丽的砖石。那钻石就是整个袈裟的亮点。国学又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树上的果实就成了整个大树的代表,是大树的亮点。没有钻石的闪烁,袈裟就不会价值连城,没有果实的诱惑,大树就不再吸引人。国学也如此,国学的亮点是国学更有价值。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便是智慧。人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自然有很多东西是不懂。但由于人们的攀比和懒惰之心,使人把不知说成知道。用这种方式来获取人们的赞赏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越是体会到被赞赏的快乐就越要以“知”代不知。从而使你本来的对知识的渴望冲得一干二净。最后远远不及以前。所以孔子说得好,实事求是的学习的态度是一种智慧。说谎的那种小聪明,在这种高大智慧面前小如砂石。同学们也喜欢这中小聪明:老师讲完课,问同学们懂没有.异口同声说“懂。”但是到考试时就抄别人的作业了。

  平时老师说“取长补短。”正是映衬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一个人都与优点和缺点。然而我们人有个习惯。总是看见被人的缺点而看不见自己的缺点,总是看见自己的优点,看不见被人的优点。正是由于这个习惯,使人“不识庐山正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无法发现并改正缺点。这时我们需要一个挚友,就是能大胆说出你缺点的朋友。他使你发现你发现不了的不足,因为种种原因,让你不得不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别人与自己有了解清楚了,自然就“其不善者而改之。”

  国学与现实联系的很紧密,只要你留心发现,你将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国学,处处皆亮点。

国学经典作文 篇5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

  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

  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

  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

  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

  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

  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

  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

  《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

  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

  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细读《论语》,颇有感触。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

  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

  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

  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

  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

  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

  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

  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

  “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

  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

  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民族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经典作文 篇6

  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从口头创作的民歌到贵族祭祀的乐歌,口中喃喃地念着这五百多年的人间百态,心中有然而生的敬仰与盎然,似细水,长流……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好一个痴情人!

  独立风中,仿佛自己所怀念的恋人真的就在河的那边。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只要心中还保留着那份强烈的感情,道路漫长难行怎样?崎岖难攀怎样?坎坷回旋又有何妨?

  大片碧绿的蒹葭和痴情人内心积攒的感情相交融,和痴情人离情别绪的感受相一致,于是,蒹葭成了离爱情最近的植物……

  芣苡

  找回洒遍山村的每一个角落,被青葱的树木掩映的山坡无处不洋溢着生气。添加妇女兴高采烈的前去采集芣苡。

  时而拾起掉落地上的芣苡,时而一把一把的从茎上捋取芣苡,时而手持衣襟兜着摘来的芣苡,时而把衣襟把衣襟掖在腰间用来装芣苡……

  怎样清丽明朗的意境!

  怎样愉快喜悦的心情!

  怎样热爱劳动的人民!

  低眸,继续浅吟这首回环复沓的小诗,哦不,是这首赞歌——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撷之……

  君子于役

  都说,黄昏最容易勾起人们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鸡儿回窝,牛羊归圈,有一次沐着夕阳的余晖远眺,服役的丈夫却依旧不知归期。山村妇女那深深切切的思念谁人知?那无可奈何的愁烦谁人懂?只一声深情的呼唤冲口而出:“曷至哉?”

  只是,战争的残酷,征伐的频繁,又怎是一个山村妇女所能左右的?满腹惆怅,满腹惦念,即使喊出,天各一方,又怎能听见?

  闭目呆立,那迷离怅惘、深沉绵渺的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呵!干吗苦苦的追寻所谓神圣、所谓深刻?看看手中的《诗经》,不正是么?听听“雎鸠”的欢快鸣叫,闻闻“东山”的战火硝烟,看看“七月”的悲惨生活,在《风》、《雅》、《颂》的每一个角落,感悟——不朽的经典!

【精选国学经典作文锦集六篇】相关文章:

【精选】国学经典作文锦集六篇04-26

【精选】国学经典作文锦集五篇04-23

【精选】国学经典作文锦集九篇04-23

精选国学经典作文锦集5篇04-08

精选国学经典作文锦集五篇04-05

【精选】国学经典作文锦集8篇04-01

精选国学经典作文锦集8篇03-31

精选国学经典作文锦集7篇03-31

【精选】国学经典作文锦集9篇04-27

【精选】国学经典作文锦集6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