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的孩子观后感

2023-12-14 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透过观影,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刻的感悟。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石的孩子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 1

  今天看了部很好的影片——《黄石的孩子》,影片讲述的不是共产党的伟大,不是 民党的腐败,也不是日本军如何残忍地屠杀中国人。它讲述的是一个外国人和一群中国孩子在一起相处时所发生的事。影片的播出也不是为了激起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憎恨,它说明中国人民难以忘记那些帮助过中国人民进行过伟大历史斗争的人。

  故事的主人公,何克,一个牛津大学毕业生,和平主义者。本来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但他却来到一个充满战火硝烟的中国,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场面。作为一个记者,他应该把在中国发生的一切告诉全世界,他是这样想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但事事难料,最后他不得不与一群中国孩子在一起。

  一开始何克的到来并不受欢迎,他遭到了以石凯为首的一群孩子的暴打,因为他是外国人,因为他们正遭受着由日本人带来的灾难,由外国人带来的灾难,所以他们排斥甚至憎恨外国人。着就是中国的闭观锁国所带来的后果。闭关锁国使中国与外界失去联系,失去交流,失去发展。所以他们排斥何克,不接受何克,总是在捣乱、搞破坏。

  但何克并没有因此而离开,他为了这些孩子的吃、穿、住、学习与安全,他一直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没一件事。种菜、与孩子们一起打篮球、修理发电机、教孩子们英语。面对六十多个古怪的孩子,面对他们的捣乱与破坏,他没有责备,没有打骂,也没有发脾气,他只是在尽最大努力将破坏减少到最小,他一直在语言与行动来证明他对每一个孩子的`关心与爱护。着需要多大的忍耐、多广的心胸。 时间证明了一切,何克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成功了,孩子们接受了他,他们能与何克打成一片了,他改变了着群孩子,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小青、石凯、老四是最典型的。

  小青,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沉默寡言,但他却是第一个接触何克的人,也是第一个向何克学习英语的人。他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他学到了,他教其他的人,让他们也能学习,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但可惜的是最后迁移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自杀,我想那是因为他不想离开这个给了他暂时安定生活的地方,他不想再流浪,不想面队现实,战争和家人的死亡给他沉重的阴影,迁移给他的压力太大,让他喘不过气来,所以他选择了自杀。也许,自杀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

  石凯,一个可怕的充满仇恨的人,仇恨得能闻到日本人的味道。当他们抓到那两个日本侦察兵时,尽管何克固执地认为不能杀他们,但何克还是杀了,是仇恨让他杀了那两个日本侦察兵,是仇恨让他看到日本人就想杀,也是仇恨让他断送了性命。他也是一个充满叛逆的人,一开始总是与何克作对,叫人暴打何克,叫人撕掉何克糊在门上的纸,破坏发电机。但他还是改变了,这就是何克的魅力,何克的伟大,这也是人心的软弱。

  老四,老四是何克从路上抱回来的。老四说过这样两句话:一句是对着丽说,我看见狼了,但我没有哭;一句是对着何克的墓碑说,我长大了,不尿床了,如果狼来了,我会对它说,你走开,狼就会害怕,就会走开。这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两句话,但你多读几遍,细心体会一下,你就会发现,这后面有不少的感动,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

  最后何克为了这群孩子的安全不得不走上丝绸之路,走小长征。要带领这么多的孩子走这么长的路,中途又充满这么多的困难,这是多么的难,但是何克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这群孩子又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这正验证了陈汉生所说的:中国是最能忍耐的民族,只要保持我们的头在水面上,还能喘气,任凭苦海怎么翻滚,都不会被淹没,正是这群孩子有这种精神,正是有何克的支撑与鼓励,他们才能历尽艰辛到达山丹。

  影片的后面,有为老人说何克是一个完人,但我不这样认为。的确,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但他是否这样想过,如果他能注意自己的身体,能保护好自己的身体,那么他就能继续和孩子们在一起,他能为这群孩子做更多的事,能教会他们更多的东西,他的人生价值也将会更大。

  但不论如何,一个外国人能为了一群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孩子这样无私的奉献直至献出生命。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怀念与感激,这样的人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永远不会忘记。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 2

  刚刚看完了《黄石的孩子》,有一些小感动。

  虽然影片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对白都比较好莱坞化,但那一份平淡中不经意流露出的感动,依然让我回味良久。

  没有弥漫的硝烟,没有横飞的战火,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甚至都没有丝毫的煽情,导演仅仅用最平实的镜头,却展现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一个伟大的英雄。

  乔治何克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正如托尔金所说,小人物成就历史,何克为我们书写了一段关于爱和坚强的历史。何克从战火弥漫的中国拯救了六十多个孩子,他做的并不多;他为这六十多个孩子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这就足够感到我们。

  我实在无法想象何克是怎样在当时那种艰难的情况下带着六十多个孩子徒步穿行了五百英里的距离,导演甚至也没有用过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们的“长征”,但当何克和李到达山丹,看到那样一座破庙时的喜悦表情时,我们也许就可以明白这一路上的艰辛。

  影片的结尾,是几位今天仍然在世的“黄石的孩子”讲述何克的故事,“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生日,我们都说我们的'生日时7月22日,那是何克去世的日子”,这一刻,我真的感动了。

  在这样一个爱国主义情绪过于火热的时候看到一部平凡的讲述抗日战争的影片,确实多了几分思考。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 3

  朋友们的怂恿下,我时隔3个月,再次踏入电影院观看这部《黄石的孩子》,我承认,对于这部电影,我并不是一个好的观众,当在影院正襟危坐了125分钟之后,我仍无法像一个影评人或者和身边的朋友一样,对这部浑身上下散发着好莱坞味道的大—片品头论足,甚至在四周灯光亮起的一刹那,我竟陡然感到有些眩晕,任由记忆中那几幕并不怎么煽情的场景肆意闪过。

  这是一个平凡的故事,甚至有些拖沓、冗长的故事。乔治·霍格,一个为了了解真—相的英国记者,深入战场进行报道。不幸被日军俘虏,差点丢了脑袋,后被新四军杰克·陈解救,在逃离治病之时,偶遇日寇屠杀过后幸存下来的60多名性格各异孤儿,语言不通的乔治承担起关怀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当战争的阴云临近之时,他又引领着他的“孩子”们踏上了西去甘肃山丹的行程,沿着中国的古丝绸之路跋涉千余公里,历尽艰险,越过雪山来到沙漠的边缘逃避战火,却又不得不面临新的人生故事……

  确实,除却开头处南京大屠杀的惨景再现,以及孩子们头上偶尔飞过的侵略者飞机,山水如画的影片画面中,绝少涉及血腥、残酷的战争,更没有王侯将相的纵横捭阖,甚至连好莱坞大—片惯常的煽情桥段都绝少出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一个大人,几十个孩子挣扎求生的细节,堪称琐碎的生活片段。

  对此,有人将其解释为西方导演特有的浪漫情怀,就如在霍格的菜园中高高挺立的向日葵,在生存之外,更流露出一种西方人对生活莫可名状的坚持,甚至是迥异于中国人对待这场战争的轻松感。然而,这部影片真的令人感到轻松吗我扪心自问。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诚然,琐碎的生活细节和孩子们幸福的.笑容,几乎令我们忘却了战争,但当我看到那因无法忍受恐惧而上吊自杀的孩子惨白的脸庞,那因为仇恨而早早学会破坏、杀戮的孩子手中碎裂成两半的日本士兵家人合影和他那冷漠得几乎可以掉下冰碴的眼神时,我的心脏仿佛被一只手狠狠地攥了几下。

  有些疼痛,更多的却是难言的羞耻。

  无法忘记,影片开头处南京街头的疯狂屠杀,荷枪实弹的“野兽”将成群的国人驱赶到一起,再用机枪和刺刀肆无忌惮地收割生命,最终付之一炬……

  无法忘记,中国—军队溃败之后,英国女医生在他的中国同行拉扯之下,不得不放弃倒卧路旁的中国伤兵时回顾的哀伤眼神……

  同样无法忘记,一个英国人为了他的中国“孩子”免于被抓壮丁命运而锒铛入狱时,中国—军官义正词严的斥责话语:孩子们身上的血也是中国的……

  恰如影片结尾时,几个当年的“孩子”用他们苍老而又真实的声音追忆的霍格:“他是个完人,是没有任何瑕疵的完人……”

  然而,在“完人”的对比之下,我们又看到了怎样的国人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自己。回忆至此,除了感佩于主人公霍格伟大的人性的光辉,我的心中,更多的竟是难以言喻的哀伤,久久不散……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 4

  曾经在电视剧里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我活着都不怕,难道还怕死吗!”从话里不难听出,对于说这话的人来说,死比活着更容易。死是一种解脱,脱离苦海,而活着却是苦海无边。《黄石的孩子》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发生在极其恶劣的情境下的故事。

  在抗战时期,我国惨遭日本法西斯的蹂躏,横尸遍野,战火弥漫。一个叫乔治·何克的英国记者,带着六十多个性格迥异,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沿着古丝绸之路历尽千辛跋涉,逃避战火……,最终他保护着这些孩子们,来到了一个叫山丹的地方,并在这个世外桃源安定了下来。而他自己也把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影片是根据乔治·何克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的。

  在历史上,乔治·何克虽然没有白求恩和约翰·拉贝在中国那么人人皆知,但在甘肃山丹至今还矗立着一块英国人的石碑,以纪念他在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千里救孤的伟绩。

  乔治·何克出生在英国一个优越的家庭,父母是一生都将精力放在了致力于和平事业的反战人士。在二战初期,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为了告诉世界,残酷战争的真相,何克去过许多国家,即目睹过对战争漠不关心的美国人,也看到了被战争狂热所蒙蔽的日本人。最后他来到了遭到大屠杀浩劫的南京,亲眼目睹了惨遭涂炭的中国人民。这也激发了他千里救孤的决心。

  用好莱坞的手法拍摄一部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肯定有些拧巴,最明显的就是乔治·何克的那一腔热血和他热爱和平的理想应是本片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却没有赚到多少眼泪,而片子中的许多时间都用来描写他和那些孩子怎样相处,怎么打动孩子,反而倒让我觉得何克和那些孩子始终都有种生疏感,最终也没有哪个打动人的细节把这种距离抹平。

  如果片子早早就进入他保护着这些孩子,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历尽生死,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山丹,把这段经历放大讲的话,可能会更好看,节奏也不至于这么拖沓,故事会更加感人。而那些他和孩子的矛盾冲突也可以在这里多加一些。

  乔治·何克、周润发所饰演的陈汉生和女医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也都有着各自奢侈的理想,片中的几个道具也把他们在那个残酷的岁月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做了诠释,比如女医生随身携带的留声机;何克为女医生准备的咖啡和插在花瓶里的野花,都为影片增加了浪漫的色彩。

  我最喜欢片子的结尾,那些被何克冒死救下来,勇敢地活到今天,见证和经历了幸福生活的人们,用采访的方式,让他们再次回忆起那段经历时,所有的感受是那么的真实:在那个战争年代,有一扇门时随时打开的,有的是支撑不下去,走了进去,比如小青,有的是被无情的战火吞噬的,而何克却打开了另一扇门,一扇通往和平和自由之门。摄影机带领我们穿越时空,认识更多的像白求恩、约翰·拉贝和何克这样的英雄们。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黄石的孩子观后感01-28

美国黄石公园作文01-28

美丽的黄石公园作文12-23

游黄石寨作文05-21

黄石中考优秀作文:沿路的风景08-25

黄石公园游记作文01-28

黄石中考满分作文:沿路的风景01-18

2016年湖北黄石中考满分作文:亲切的怀恋01-27

2016有关黄石中考作文题目:亲切的怀恋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