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的1500字观后感

2024-02-01 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智取威虎山》的1500字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智取威虎山》的1500字观后感 1

  "八亿人民八个戏",这虽是当年人民大众对红色经典样板戏席卷全国长达十余年之久现象的一句玩笑戏言,但后人却亦可从中感受得到样板戏这一政治意义远大过文艺价值的创作形式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所具有的非凡影响力--它已深深地扎根于一代国人的心中。而作为这八部戏之中相对最具故事性的《智取威虎山》也因其自身不俗的艺术价值而得以传唱至今,成为样板戏留给当今社会屈指可数的珍贵记忆之一。似乎这样"俗套陈腐"的艺术形式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也已成为必然...然而,一向固执的徐克却从不这么想!

  作为京剧《智取威虎山》忠实听众、同时也是小说《林海雪原》忠实读者的徐克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前往内地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智取威虎山》,而当历经重重考验后,在昔日梦想终于实现之时,老爷也为观众献上了一出精彩绝伦的革命大戏。而平心而论,除徐克之外,似乎也真的再难找到一位如他一般屡次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华语导演,也只有在老爷的掌控下,《智取威虎山》才有可能焕发出全新的时代活力与风采,就如同他当年在《笑傲江湖》、《青蛇》中所做的一样。

  改编《智取威虎山》这类普通大众都耳熟能详的作品无疑是需要勇气的。一味照搬原著的话无疑只会落伍于时代,而改编尺度太大则同样会引来骂声一片,稍有不慎便会落得个"两边不讨好"的局面,而如何令影片既能够尽可能地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又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原著情节也可谓是决定影片成败的关键。所幸,老爷找到了他心目中解决难题的秘诀;更幸运的是,这一秘诀也得到了观众的共鸣。用徐克自己的话来说,他看到了《智取威虎山》中关于"江湖和时代英雄的关系"的角度并将其呈现在了大银幕之上,于是,一部被徐克赋予了当代侠义精神的革命大戏也就应运而生了。

  徐老怪再次用他力挽狂澜般的表现让这支小分队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与意义。

  在影片中,处处都在流露出"江湖和时代英雄的关系"的影子。无论是203小分队还是土匪帮,在当时混乱不堪的年代和被局限在"威虎山"的小背景下,都或多或少地被赋予了江湖儿女的气质。而在这之中,杨子荣与少剑波都是时代造就的英雄,少剑波身上流露出的依旧是广大观众熟悉的坚毅军人形象,而杨子荣则不然。在徐克的精心设计下,杨子荣的角色被赋予了"亦正亦邪"的双重属性,在战友面前他刚正不阿,亲和力十足;在敌人面前则与他们称兄道弟,黑话粗口说起来也是毫不含糊,昔日样板戏中过于"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在新版的面前顿时也就相形见绌。也正是由于角色性格的丰富多变,也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可信,从而让杨子荣在银幕上变得魅力十足,也更为人性化。

  除此之外,影片还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夹皮沟一役,一来突出展现徐克所关注的视线角度之独特,二来也借此机会表达对黑泽明的敬意。黑泽明在《七武士》中可谓将"江湖与时代英雄的关系"探索到了极致,也正因如此,徐克曾不止一次尝试向这部经典致敬,而在有了之前《七剑》不甚成功的经历后,此番在《智取威虎山》中,观众就足以清晰地看到导演向大师致敬的这场夹皮沟保卫战:以寡敌众的解放军战士通过周密精心的布局和钢铁般的意志最终成功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以失去两位重要战友的惨痛代价唤醒了怯懦村民们的斗志。所有的这些设置与《七武士》几乎如出一辙,虽然武士刀换成了枪炮,但其中所弥漫着的战友情义与英雄气概却没有丝毫的改变,纵使导演在场面调度以及细节方面的呈现比之黑泽明仍有差距,但却丝毫不影响这一段落成为全片武戏部分的'最精华所在,令人在惊叹之于也深感钦佩。

  抛开韩庚这一条"引线"不论,影片整体的叙事节奏非常紧凑明快,没有丝毫多余的部分,完整地交代出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从开场的仓库激战起到中段的上山打虎再到结尾的密道大战,整个过程可谓一波三折、高潮迭起,通过多机位的剪辑变换与跟拍镜头、慢镜头营造出非常亢奋的战斗场面,也更加令观众感到酣畅淋漓;而与此同时,影片的文戏部分也毫不含糊,特别是杨子荣与座山雕、八大金刚、栾平斗智斗勇的场景更堪称是精彩绝伦,配合一口纯正东北腔所营造出的喜剧氛围可谓是很好地缓解了观众在武戏场面时紧绷的神经,最终使得影片得以文武兼备、张弛有度,整个观影过程也显得畅快无比。这种感觉,也真是久违了。

  不论徐克如何为影片改变切入故事的维度,《智取威虎山》所歌颂的核心主题仍与传统京剧中相一致,但却因其更为现代、丰富的表现方式而更易于被时下观众所接受。可以说,徐克又拍了一部样板戏,但却是一出走板不走样的全新大戏,老爷也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向观众证明,主旋律样板戏也同样可以拍得精彩纷呈、血脉喷张,就如同"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口号一般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智取威虎山》的1500字观后感 2

  昨晚和好友去影院观看了徐克导演的3D《智取威虎山》电影。从故事的完整性和3D效果角度,《智取威虎山》都远远超出了我的期望值。故事情节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样板戏的缘故,不需要很用心就能看得懂。尽管故事的大体梗概和结局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可是这并不影响我们观影时的投入和享受。再加上和好友一起观影的缘故,心情好极了。

  1、悬念一:

  电影开始后,我有点懵了,我们是来看《智取威虎山》的,怎么荧屏上出现的是现代人的镜头?难不成走错了电影厅?我又问我身边的她人,是否也是来看《智取威虎山》,她说是。可是,怎么是现代人的镜头呢?怎么是一帮现代人在玩笑中,其中一个却选择在电视中看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后来,才知道,影片开头这个看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年轻人,就是电影《智取威虎山》设计的一个人物----小男孩“栓子”未来的孙子。终于看明白后,我笑了,徐克也玩起穿越了。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穿越的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且不觉得是生硬的嫁接或夸张的跳跃思维。

  2、悬念二:

  座山雕的脸部形象,足足让我一忍再忍中期盼等待了40分钟。未上映前,想看此片的人都知道,主演是张涵予和梁家辉。k ,也不知导演是怎么想的,一直在那么长的时间内欣赏不到梁家辉扮演的座山雕的脸部模样。

  不过,这份期待和悬念还是很值得的,梁家辉不愧是演技派,再加上化妆后贼眉鼠目、秃头的外观,把座山雕的凶残、冷酷、果断、狡诈表现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这也对观众那么长的期待给了很好的安抚和满足。

  3、张涵予扮演的杨子荣

  说实话,我对历史不感兴趣,对一些基本的历史资料也不太清楚,看电影前,办公室同事曾问我:“《智取威虎山》是《林海雪原》里的事吗?“,我一愣。电影开始后,屏幕上出示,我才知道,电影《智取威虎山》就是取材于作家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至于杨子荣,我也只知道他是咱样板戏里的英雄,至于关于他的事迹以及围绕他的`相关历史背景我是一窍不通的。

  可是,电影中张涵予扮演的杨子荣却彻底征服了我!他,黑黑的肤色,性感的络腮胡,磁性的有穿透力的声音,一上场就把我吸引过去了。接下来的电影剧情中,张涵予扮演的杨子荣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足智多谋、身怀绝技、沉稳干练的打入敌人内部的卧底形象。

  4、余男扮演的马青莲

  说实话,马青莲浓妆下面无表情的一张脸,让我看了很不舒服。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才知道她是作为座山雕试探兄弟忠诚度以及自己泄欲的工具而存在的,且她总是在他的暴力下苟活着。一个女人,这样的存在有啥意义呢?

  当看到,从杨子荣那里,马青莲知道自己的儿子栓子还好好的活着的时候,她惊讶、激动的样子,我才意识到,原来,她活着,就是为了有一天和可能活着的儿子相聚的。这个信念支撑着她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母爱的伟大力量又一次得到了印证,也让我又重新认识到:女人,最重要的角色永远是母亲,其次才是妻子、女儿或者情人。

  5、反面角色栾平

  汉奸栾平用上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机会逃窜投奔座山雕后,却在和冷静机智的杨子荣较量中,败于下风。栾平死前说的一句话让我们在大笑中有点可怜他:”我说了一辈子谎话,靠它步步高升,一直顺利。今天,第一次说真话,竟然没有人信。“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当没有人相信你说的时候,你说的真话还有意义吗?

  现实生活中,不也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么?这就是百口莫辩,这就是人言可畏,这就是唾沫星子淹死人,这就是不讲诚信害己的活生生的例子,这也证明了”群人“自古有之。呵呵,还想到了莫须有的罪名。

  《智取威虎山》的1500字观后感 3

  近日,重温了一遍《智取威虎山》这部影片。观看过后,我对一个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那就是“集体主义”。

  电影一开始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东北平原,这里有一支人民解放军的小分队,在团参谋长203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

  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与山上的土匪,流窜到我军后方祸害百姓。侦查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

  一场斗智斗勇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整部电影情节生动,跌宕起伏,丝丝入扣,波澜壮阔,新增加的几个人物入情入理,为烘托出主人翁增色不少,还有影片中人物谈吐的风趣幽默,令人捧腹大笑。处处体现了集体智慧与力量是无穷的。

  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解放军小分队的一次小行动,各个解放军战士各有所长,分工明确,把座山雕的一帮装备精良下山打家劫舍的土匪打的落花流水,苍茫逃窜。要是解放军战士毫无组织,莽撞单干,就算能战胜匪徒,也是伤亡惨重。正是因为他们是一个集体,他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才能毫发无损的赢得战斗。

  在村庄防卫土匪的那场战斗中,解放军战士团结一致,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用汽油桶装上炸药包从而提高了炸药的威力,令匪徒心生胆怯。

  正是这一股团结和不怕牺牲的力量,人数单薄的'解放军战士成功打退了来势汹汹的土匪,保护了村庄。在攻打威虎山的时候,战士们横渡鹰嘴峰那一幕令人赞叹不已,那不是团队协作精神的力量与智慧吗?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协同合作。每个人都要将自己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

  总之,团队精神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精髓。否则就如同一盘散沙,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在怎么优秀,如果和一个团队比起来,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就是团队精神重要性的直观表现。

  在如今的社会,这样的精神似乎也消失殆尽,每个人都在极力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考虑集体的利益。也许会有人说,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敌人,团结起来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了。

  是的,敌人是没有了,可是我们还有影响社会和谐的两面人,他们在团队里面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去破坏我们整个团队的利益,试问我们怎么才能实现伟大民族的复兴梦。这个复兴梦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智取威虎山》中讲述的不仅仅是解放战争胜利初期的剿匪斗争,他所表现的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一种精神。她是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她永远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她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骄傲,更是我们现在的标榜。

  我体会到作为一名辅警,一定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要有坚强的意志、勇于拼搏的气魄、誓与违反犯罪作斗争、坚决不放弃的信念,不会因为中途碰到困难而退缩,发扬三五九精神。向主人翁学习,学习他们吃苦耐劳,大无畏的精神,学习他们坚持不懈、不放弃的精神,学习他们为了党和国家还有人民的大无畏精神,为共产主义奉献宝贵的一生。

  《智取威虎山》的1500字观后感 4

  写在前面:对普通观众来说,《智取威虎山》给人印象深刻的势必还有贯穿全片的土匪“黑话”,东北雪乡间的“黑话”台词给全片烙上了鲜明的个性印记,如果说,“撒娇”、“匆匆”、“早更”、“微爱”这些都市爱情片可称之为“小鸡电影”,那《智取威虎山》就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公鸡电影”,雄性荷尔蒙“炸裂”感十足——套用“绺子”里的黑话,就是一部“局红管亮”之作。而片头片尾的现代“穿越”戏份,乃是为了让这个“老态龙钟”的故事勾连上当下的年轻观众,这种处理值得肯定,至于最后的“彩蛋”体现,也是为了考虑现在的电影大环境,可以理解。

  我想很多年轻观众不仅是误会了徐克,更多的是误会了“样板戏”。所谓“样板戏”,的确饱蘸着极“左”年代的意识形态指向和教条化的艺术表达形式,但妖魔化“样板戏”也跟当年神化“样板戏”一样不可取。譬如《智取威虎山》(《林海雪原》),作为一个经典的文艺作品,早就有过小说、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多个不同的文本样貌,此番被打造成3D版的贺岁大片,也符合时下电影圈流行的“大IP”理念——《爸爸去哪儿》都能搁在电影院里放,况《智取威虎山》乎?

  剥开狭隘的教条偏见,《智取威虎山》(《林海雪原》)乃至绝大多数“样板戏”(“八大样板戏”)其实都是典型的商业类型片故事,符合最流行的好莱坞剧作法,试想一下,哪部大卖的好莱坞大片不是“样板戏”?当然好莱坞的身段更灵活,更与流行文化相结合,而且灌注了西方的意识形态内涵——所以,如果把狭隘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僵化的表现手段给去掉,《智取威虎山》为代表的“样板戏”都可以在当下的电影市场里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智取威虎山》不仅是徐克的情结,也给其他香港导演留下了深刻印象,譬如成龙就一直有翻拍《智取威虎山》的念想,可惜一直未能实施,只是在《A计划》里用了其中的经典桥段——水警卧底进海盗团伙将之一网打尽,与《智取威虎山》里我军卧底进土匪窝子将之一网打尽,显然是“一水一陆”的镜像版本(连其中的关节设计都如出一辙)。徐克1991年还(联合)编导过根据漫画改编的《财叔之横扫千军》一片,也有“财叔”乔装卧底进伪满皇宫最后荡平日军毒气基地的叙事结构,再看看《智取威虎山》,是不是颇有似曾相识之感?

  ——这也再次证明了“样板戏”作为商业类型片故事的“本来面貌”,须知当年这些舞台作品乃是面对全国数亿民众的宣传教化之作,容不得娇柔做作的“艺术家个人表达”,加之江青“十年磨一戏”才能出精品跟“老戏”抗衡的创作理念,又集结了全国的'文艺精英参与创作,留下经典也不足为奇。而且《智取威虎山》的原作小说《林海雪原》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小说作者曲波当年曾亲身参加过东北剿匪作战,杨子荣深入虎穴生擒匪首“座山雕”也是真实的战史故事(《智取威虎山》片尾出现了杨的真实照片)。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当然避免了矫饰与空洞(不过片中解放军战士自称“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似有不合史实之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在我东北军队中普遍使用应比片中时段晚一些)。

  有了商业类型故事的曲款“暗通”,也不难明白徐克执导《智取威虎山》其实是顺势而为、用人之长,依托娴熟的商业片叙述技巧,自然能把一个解放军大胆卧底的剿匪故事讲述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而且影片对于“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的致敬也显而易见:不仅片中几次出现了京剧画面,在演员表演、台词设定、场景美术乃至角色化妆上(譬如杨子荣浓厚的“眼影”),影片也烙上了深刻的京剧戏曲美学印记。

  甫一看去观众可能略有出戏,但随着剧情的推演,这些源自戏曲美学的艺术特点与影片的整体调性融为一体,从而使影片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电影美学”特色——当下中国电影(无论“商业片”还是“艺术片”)的美学特质其实基本上是由国外电影奠定的,而《智取威虎山》无意间在挖掘本土电影特色的路径上给新世纪的中国电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徐克的作品有不少都有着源自戏曲美学的“中国电影美学”特色)。

  作为一部最新的贺岁大片,3D特效技术也给《智取威虎山》插上了视觉奇观的翅膀,譬如经典的“打虎上山”桥段就在电影中呈现为栩栩如生的杨子荣打老虎场景,看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杨子荣在座山雕帐下的应对、解放军小分队在夹皮沟的抗匪战。

  又让人想起《新龙门客栈》《七武士》等武侠剑戟片里的刀光剑影和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趣味——这一来二去的,已然把《智取威虎山》锻造成了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年度大作。当然,这里也要特别提及《林海雪原》小说原作者曲波先生遗孀刘波女士的大度,老人家给了徐克以空前的创作自由度,声言:“随便改,只要拍得好看就行。”此一态度,想必是不少电影人梦寐以求的。

  对普通观众来说,《智取威虎山》给人印象深刻的势必还有贯穿全片的土匪“黑话”,东北雪乡间的“黑话”台词给全片烙上了鲜明的个性印记,如果说,“撒娇”、“匆匆”、“早更”、“微爱”这些都市爱情片可称之为“小鸡电影”,那《智取威虎山》就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公鸡电影”,雄性荷尔蒙“炸裂”感十足——套用“绺子”里的黑话,就是一部“局红管亮”之作。而片头片尾的现代“穿越”戏份,乃是为了让这个“老态龙钟”的故事勾连上当下的年轻观众,这种处理值得肯定,至于最后的“彩蛋”体现,也是为了考虑现在的电影大环境,可以理解。

  当然不是说《智取威虎山》完美无缺,节奏感、台词,某些情节、角色特别是配角的处理都有可商榷之处,但总的来看,这仍是一部“公鸡中的战斗机”。对电影创作者来说,《智取威虎山》无疑是一个极好的示范,已经可以考虑将前传《奇袭奶头山》以及《白毛女》《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其它“样板戏”作品重新搬上大银幕的计划了。

  《智取威虎山》的1500字观后感 5

  《智取威虎山》过去看过京剧,很多经典台词今天还记忆犹新呢。

  看到网上说被拍成了电影,说实话,没想看,不想看重复拍的东西,总会有比较,也未见得比以前拍得好。有点教条哈。

  一早上微信消息提醒,看到朋友来消息说,看了电影《智取威虎山》说:"一个字,好看。"我心说了,这是一个字吗?

  接着我就开始在网上找,累得我不行了,也没有找到,忙得我没回复朋友的话,到了晚上我还是不死心,于是去海外中文网的影视人生论坛找,好心网友给了链接算是看上了。

  其实早自己找的时候就找到了,但开头怎么是纽约啥啥的,我一看这不对,被人掉包了。所以没有看,这个链接我耐心看了几分钟结果这就是《智取威虎山》。果然不同凡响。 是说一小子从纽约回来开始的。

  刚刚听说这个电影的时候,看到好多影评,褒贬不一吧。但多数都说它脱离了原作,脱离了原来的版本,人们看过老版的,看过《林海雪原》书的,肯定不买账。

  其实当今社会,已经没人再去考虑跟以前有什么区别,是不是遵循原著之类的了,有个故事就可以编电影,拍电视连续剧了。只要拍得新潮,只要有人看,然后就能有票房。

  别说,我不管原著啥样,也不再想过去的杨子荣,就看这部电影,本着这样的思想,我是越看越觉得好看,一阵阵的'还挺紧张的呢。像那个真老虎扑过来的时候,像那些大石头砸下来的时候,像那一颗子弹嗖地飞过来,然后咔嚓咔嚓响着,再呼呼地叫着,然后特夸张地炸了。3D效果我在iPad上都看出来了。

  尤其是最后,把座山雕和杨子荣弄到飞机上一顿折腾,简直跟007好有一比,特惊险,看着真是紧张。

  回想电影的场景,如果跟过去的相比,如果跟林海雪原相比,那就别看了,但如果说有一部片子,新的,就叫《智取威虎山》,说实话,挺好看的,如果让我也说一个字,那就是:值得一看!

  这部电影,还可以说一个字:太酷了!

  演员演的也不错,杨子荣,看他演过不少电影,电视剧的呢,不过没演过这样的角色,这部电影他也挺成功的,一个字:演的不错!

  人生就是给自己找乐,看剧也好,逛街也好,做饭也好,工作也罢,都是要在快乐中享受,别看也别想那些实质的东西,除非你专门去琢磨那些。否则就看热闹,享受人家表演的过程,也只有这样,咱人生才能说是一个字:快乐多于烦恼。

  《智取威虎山》的1500字观后感 6

  你知道智取威虎山这部电影吗?它由《林海雪原》改编。

  讲述了1947年冬,解放战争初期,东北牡丹江一带,主角为团参谋长少剑波率领的三十六人追剿队。故事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就是杨子荣,特别是那段打虎的戏,颇为精彩,颇为好看,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下面,让我给大家讲一讲这段故事。杨子荣上山后,准备靠在那棵落满积雪、干枯枯的树干旁小憩一会儿,于是将马栓在了旁边的树干上。也可以说他运气差吧!你瞧!他这才刚闭上眼睛没多久,就听见一声马鸣。他猛地睁开眼睛一看,自己的马前脚抬起,看起来非常着急,杨子荣瞻前顾后。突然,目光锁定在了一个黑影上,只见那个黑影蹑手蹑脚地走来,像极了一个小偷。它越来越近,越来越近,逐渐出现了它的轮廓,仔细一看,居然是老虎,只见,它一步一步往前走,踏在积雪上,印出一个个脚印;两只眼睛瞪得死圆死圆,闪烁着贪婪的目光。

  我们再来看看杨子荣这边,杨子荣刚看到老虎时,一时半会儿有些惊慌失措,他的第一反应是要逃,于是他准备赶紧骑上马,然后立刻逃走,这样还能有生的希望,怎料那马不听话,居然没带上他,就自己逃跑了,你看看,这下子活的希望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幸亏,这马还给他留下了一把长枪,老虎一看杨子荣发现了它,于是干脆就飞奔过来,溅起了一蓬蓬雪屑,杨子荣急中生智,敏捷地爬上了树,并向树下的老虎开了一枪,这一枪,并没有怎么伤害到老虎,就像是我们撞到东西,蹭了皮一样,它仍是能奔跑、跳跃、进攻,那老虎露出了它锋利的爪子,它想爬上树,但上不来,尖爪在树皮上抓了一道道裂痕。这时,杨子荣所在的`树“咔”地一声断了,这正中老虎下怀,它张开血盆大嘴,狂吼着,杨子荣赶紧抱住了树干,努力向上蹬着腿。他碰到了上面的一根粗树干,于是,又向上一跃,死死地抓牢了树枝,又用尽了力气,站在了粗粗的树干上,他神情紧张,绷着脸,准备着随时发射子弹。老虎一看不妙,它不能上到树上去,只好又不紧不慢地踏着积雪,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另一头的小树走去,这老虎也真是聪明,既然它能跳上小树,那么就一个一个像跳梅花桩那样,跳到杨子荣所在的树上。突然,老虎从杨子荣的身后猛扑过来,只看那老虎的血盆大嘴是越来越近,还有二十米,十米,五米……近了,更近了。忽然杨子荣猛地转过身,将枪打在了老虎的腹部。又响起了一声马鸣,这次吸引了老虎的注意力,这算是马救了杨子荣一命。

  这马可是带他入山和出山的交通工具啊!若是没了马,那么杨子荣可就要冻死在这茫茫大雪之中了。因此,他赶紧一边用子弹射击老虎,保住马的性命,一边跳下树,跑到那把最开始马留给他的长枪面前,他弯下腰,捡起长枪。对老虎来说,这马捉不着了,那只能去抓人。杨子荣射击着老虎,那叫一个百发百中,但却对老虎来说没有什么关系。老虎猛冲过来,撞在杨子荣身上,杨子荣跌倒在雪地上,雪被飘起来,又缓缓落下,老虎腾空而起,杨子荣抓住时机,拿起长枪向老虎“呯呯呯”地射了好几枪,终于,那凶猛的老虎死在了枪下。老虎还流着血,滴在雪地上鲜红鲜红的。而杨子荣却躺在冰凉冰凉的雪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这时,一群土匪从远处骑马奔来……

  你看看,我说得没错吧!这故事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杨子荣才打完老虎,就遇到土匪了,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另外,我们还要学习杨子荣那种临危不惧,英勇无畏的品质。

  《智取威虎山》的1500字观后感 7

  很好奇一个香港导演如何改编红色主旋律的影片,也带上年轻时对小说《林海雪原》的印记,也想体验一下3D特技的观影效果,带着这么多预期走进影院。

  基本的故事情节未变,还是文革前电影版和京剧版的线索,经过徐克的二度创作,就有了比较鲜明的徐克特色。故事情节精剪为三大块,夹皮沟村庄保卫战、杨子荣打虎上山和攻打威虎山,是因为这三大块最能发挥徐克动作片特长和他认为的侠义精神。前者,他的目的完满达到。而后者,我却不以为然。

  在夹皮沟保卫战里,徐克把他擅长的动作武打红色3D大片换成枪战。影片里各种打法神出鬼没,汽油桶装炸药包炸飞出去,如同大炮威力无比;用棉被做成屏被把土匪分段拦截,分段消灭;狙击手的神射,一枪一个;还有单挑肉搏等等,用智慧,用战术,更是用解放军的英勇精神,以二十多人的小分队消灭了三百多号土匪,也算是创下了以少胜多的战例吧。在这多少令人眼花缭乱的枪战中,徐克发挥了他3D特技的想象,烟光四射,子弹速飞,雪堆崩裂,大场面立体的效果,把观众拉置现场,看得惊心动魄。可贵的是,在令人炫目的枪战中,他并未忘记情节的演进且逻辑严谨,又处处埋下伏笔,为最后攻打威虎山做了针线绵密的铺垫。

  攻打威虎山是此片的高潮,是夹皮沟保卫战的升级版。徐克在此大显身手,坦克大炮机枪各显神威,枪炮雷鸣,火光冲天,山崩地裂,乱石飞云,把大动作大场面用到极致,还有各种惊险奇特的打斗动作设计,强烈冲击着观众的听觉和视觉。所有在前铺垫的线索和伏笔都百川汇合,杨子荣终于拿下座山雕,与小分队胜利会师。本来在此剧终,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观众也还沉浸在故事情节和强烈的视听场面里回味无穷。可是徐克还觉不过瘾,再来一段杨子荣座山雕在飞机上的打斗情节,任性地向观众炫耀他的特长。但这一失真而荒诞的结尾实在是狗尾续貂,虽然华丽炫目,却是艺术的一处败笔。

  但是影片令我感动的不是这些炫目的特技,也不是情节设置的技巧,而是贯穿于整个战斗中将士们的胆略、英勇和顽强。在徐克和一些影评人那里,这是一种江湖侠义快意恩仇,如真的做这样的诠释未免狭隘。我认为这是战士们朴素坚定的军人精神和情怀。小分队与夹皮沟的村民大多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可为这个村庄和村民浴血奋战,甚至牺牲,因为他们是人民的军队。有一场戏很耐人寻味。村民们聚集在一间屋里,被外面的炮火吓得战战兢兢,害怕从前土匪劫村的悲剧重演。负责守护他们的小分队卫生员白茹说:别怕,这次有我们呢。女性的柔美和坚定与屋外战士们英勇杀敌相辉映,道出了战斗的意义,人民的军队为人民,这是小分队的灵魂,也是这部影片的戏魂。看来导演的主观意识和影片的客观表达形成了矛盾。

  这就关涉到文艺创作的规律问题了。徐克既然接手了这样的题材,而已融入题材里的灵魂是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了。进入创作的境地,作者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只能沿着情节逻辑的和性格的必然走向推进,才能达到本质的。有时作品的面貌和结局与作者的初衷会完全不同,而作者的意志只能服从笔下的人物和情节。或许小分队的这种精神与徐克心理的侠义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但影片先天的题材内核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身份的'定位,展示出来的已超出了徐克的主观意识。这一点也许徐克自己也没有预料到的。

  人物形象也是如此。徐克和某些影评说杨子荣是有点匪气的江湖英雄似的人物。虽然在他们心里杨子荣的形象是如此定位,但影片给我们看到的仍是解放军侦查员的英雄形象,杨子荣打虎上山,与八大金刚麻溜的黑话对答,与老三的试探与反试探,与座山雕周旋时的斗智斗勇,与突然而来的滦平先发制人的对决等主要精彩的桥段,是前电影版和京剧版为作为解放军侦察员的杨子荣度身定做的,徐克全盘照搬。实际上就已认同了这样的形象定位。戏中表现出的所谓匪气是为卧底练就的伪装罢了。何况,影片不断时空切换,京剧杨子荣向影片杨子荣穿越,也向观众不断提示其身份的相同性。加上饰演杨子荣的演员张涵予年少时小说和样板戏留下的烙印,他的表演从骨子里透出的仍是解放军侦察员才具有的气质。无论是递放情报时的机警,还是劝说老八要像人那样活着,还是对被蹂躏人群的悲悯无不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他身后还有一支解放军小分队,还有他总挂在心上的小栓子和村民们。他在威虎山上所做的一切以及最后的胜利,都有广阔和深厚的思想情感基础,这些都是单刀匹马行走江湖的侠客难以做到的,尽管徐克很想把他塑造成那一类人,或者认为他就是那一类人,但是因为无法舍去与老版相同的情节和小分队的群体基础,杨子荣不可能事实上也没有成为他心目中那种样子。徐克为形象新增添的一些情节如与马青莲的几场戏,非但没有一点匪气,反而丰富了作为解放军侦察员独特的性格和心理。就连最能表现他匪气的土匪扮相,在匪气得犹如妖魔的八大金刚里一站,也是一身凛然正气。当人物形象在笔下活了起来,就会有自己性格发展的逻辑,作者只能顺其自然,而不能做任意的改变,徐克对于杨子荣就是如此。主要情节和根本内核都不变,这一点,正是影片成功翻拍的关键,而大制作波澜壮阔的锦上添花,让影片更有震撼力。

  与那些大动作的枪战场面相比,我更喜欢小分队滑翔林海雪原,飞跃老鹰嘴那些无比壮美的画面。

  白雪皑皑,林海茫茫,小分队身穿白色披风,飞一样地滑翔。动作矫健帅气,画面壮阔灵动,与此同时,远处传来京剧“穿林海……”的音乐,音画合一,动人心弦。据说,徐克以此向老片致敬。

  老鹰嘴山崖险如天堑,凭一条飞索,战士们如同天兵天将飞跃而过。动作惊险而又潇洒,衬托出这支队伍的英勇无畏。

  徐克拍的很艺术,其功力可见一斑。

  观影前,很担心少剑波和白茹的形象与想象的不同,小说里,少剑波是年少英俊的203首长,白茹是美丽活泼的小白鸽,他们的故事是小说最浪漫的情节,曾激荡无数少女的心。还好,饰演者林更新佟丽娅没太令我们失望。

  • 相关推荐

【《智取威虎山》的1500字观后感】相关文章: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07-03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07-03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04-30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08-21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10-31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04-30

智取威虎山电影观后感08-25

《智取威虎山》500字观后感05-18

智取威虎山观后感5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