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英雄传观后感

2022-05-06 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东归英雄传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东归英雄传观后感 篇1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看完了《东归英雄》,我的耳边仍然萦绕着片尾曲那悠扬又有些感伤的旋律。

  说实话,在观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我从内心是排斥的。回归、英雄、民族历史……在央视的预告片中,尽管画面不错,但这些词语的汇合,代表的可能是对于我们一贯电视剧表现方式的一种想象。但是,无意中看了几集后,我却被吸引住了,甚至到了结尾的时候,忍不住,热泪盈眶。怎么说呢,这不是一部看上一段就会让人欢喜的片子,但是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却又恰恰能收获感动。

  不为别的,只是在这个理想荒芜、英雄不在、雄性渐失的年代,它还可以唤起人们心中仅存的那一点的豪情。全剧对于英雄的书写和美好爱情的赞美,让人心驰神往。

  被誉为“18世纪最伟大的长征”的土尔扈特部的东归,对于以往的我而言,只不过是以往历史课本中的一小节,但通过剧中的演绎,我感受到了历史行进的沉重和伟大。在前有哥萨克骑兵拦截后有俄军尾追的情况下,汗王渥巴锡带领部族人民强渡乌拉尔河,穿越哈萨克草原和奥琴峡谷,又在土尔阶河击退了拦截部队,最终在付出10万人死亡的代价下辗转踏上了祖国的领土。这段东迁的历史悲壮异常,但是导演在表现方式上却赋予了全片一种古朴而从容的美感。莽莽苍苍的蒙古草原、怒潮汹涌的滚滚马群、矫健骁勇、重情重义的土尔扈勇士,情真意切的性情女子……伴之以时而悠远高亢、时而宛如游丝的深情牧歌,每一个镜头似乎都是导演对于故土和遥远记忆的美丽乡愁,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结。

  在观看过程中,这种题材和表现方式的反差一直困惑着我。一路东进的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严寒、饥饿乃至于屠杀,这是一段辛酸、悲壮、残酷、震撼人心的血泪史,为何到了最后,竟然让人体会出了一种淡淡的诗意,犹如听马头琴声,悠扬中感受到它特有的苍凉。也许历史上,这就是属于那个马背上的民族特有的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才能让他们怀揣对于自由和阳光的渴望,一路东进,百折不饶。而身为后代的导演夫妻身上遗传的民族气质,也造就了影片的大从容和大淡定。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幸运,在这一幅幅不断丰满、逐渐完善的历史和现实想象的史诗图景中,导演构筑着关于自己民族的历史寓言。这种关注可能缺少了一种更加深远立体、追求历史真实和现实展现的图谋,但是也恰恰由于这种匮乏,反倒使得全片体现出了一种史诗般的歌咏格调,

  沃巴锡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苦难和光荣。他作为可汗的孩子,小时寄养在牧人家中,这是他最快乐的日子,但当他获知自己的身份之后,高贵的出生并没有赋予他挥霍不尽的权利,而更多的是一种艰难的责任——东归,这是一种苦难和荣誉相伴的担当。通向荣誉之路的代价是身边亲人的不断逝去。青梅竹马的爱人央金,身体虚弱,自知不能随丈夫一同返回太阳升起的地方,在东归之前,主动投入伏尔加河;年迈的养母,为了除去渥巴锡的后顾之忧,也消失在了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的天地之间;而亲生的儿子作为人质,尚被扣留在宗主国俄罗斯;而自己的兄弟达什敦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而死在了东归路上……一个男人连自己的亲人都保护不了,如何保护自己的族人,这是沃巴锡的痛苦和迷惘。他也动摇过、沮丧过,在佛祖面前寻求救赎。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渴望回家的蒙古男人,身后的路上安睡着为东归付出生命代价的同胞。但为了不去惊醒这些疲惫却高尚的灵魂,他只有一往无前地行进。最后儿子阿萨赖的出现,将他的困境扩到了最大,如果自己的孩子都保护不了,他所有的选择又有什么意义,而保护了自己的儿子,则意味着前面所有的坚持都付诸东流,他难于决断,这是人之常情。但儿子从怀中掏出女皇亲手佩戴的金十字架摔到地上,大声说,我不要做汗,更不要做东正教徒,最后拔枪自杀,一切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上流淌的也是蒙古族人的血。这种果敢和对于信仰的致死追随的信仰,是一种流淌在草原民族身上的气质。而儿子的毅然也成就了渥巴锡的一种平淡。他主动汇成了东归人群中的普通一员,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家之路。这是一种凤凰涅磐般的回归本真,需要的是看淡生死的信仰支撑。

  这样的结局打动我,就在于这个民族对于信仰的一种从容,更是一个民族用强大的精神信仰征服另一个物质装备更好民族的奇迹。东归英雄最后已经不是沃巴锡一个人,而是已经成为了整个部落的共同称呼,一个英雄泛化为整个为了自由信仰的部落,成就了属于那个马背上民族的史诗。

  每个民族都有塑造自己英雄人物的方式,但对于爱情,人类的感情却是共通的。爱情,我在《东归英雄》中看到的却是那么一种无奈和决绝。无奈和决绝,这两个词语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意思相悖的,但在整个剧中却是贯穿的。悲剧色彩是全剧爱情的基调,但那一个个美丽而倾情的的女性却赋予了全剧一种飞舞的灵动,令人怦然心动。茨冈姑娘赛妮娅美丽奔放,放荡不羁,她是与东归毫无关系的,但是为了成就心爱的男人的使命和理想,最后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阿萨赖,也献上了对爱情的不悔陈诺;而俄罗斯公主娜塔丽娅则与沃巴锡处于不同阵营,不同阵营、各自立场的不同充满了言说的尴尬,怦然心动而又欲言又止的遗憾令人怅惘,但她最终为沃巴锡身上敢于执着理想、承担责任的气质所打动,最终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帮助沃巴锡的阵营中并且牺牲了自己。这两个女子,一个是吉普赛女郎,一个是波兰贵族,她们的爱情是热烈而奔放的,尽管最后结局有情人天涯相隔,但是灵魂相依相偎,至死不渝。在一定意义上而言,这两段爱情就是蒙古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生如夏花,璀璨明亮。

  除此之外,收集令牌的宗金,为了成就丈夫理想而主动投水自尽的央金,守候在死去爱人身边终生不渝的查勒米娅……这些为爱倾情的美好女子共同为整个影片注入了一抹瑰丽色彩。

  有一段,夕阳西下,美丽的海边,俄罗斯公主娜塔丽娅袒露酮体,与沃巴锡共同驾乘白马互诉钟情,我觉得是全剧的点睛之笔。尽管酮体袒露,但是却没有任何猥亵之意,反倒是融入了蒙古族的一种奔放和不羁,也只有蒙古族的血统才能赋予画面和情节一种高贵的诗意,这是一种民族的气质。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看的片子,因为我对于这个民族和爱情表达方式的陌生才更加剧了我的感动。成千上万匹棕红色与棕黑色骏马在草原上排山倒海般地肆意狂奔,似乎感到这些马群跑进了自己的血管里,让每个细胞都变得狂野起来,但同时,激情与柔情交织、绝望与希望共生、群体命运与个体命运的冲突、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切的一切,都回归了人性的本来面目,让人在慢慢回味中感到心潮澎湃。

  生时果敢,死亦泰然,成为英雄,与爱人生死不离……这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但现实往往又背道而驰,我们常常会犹豫、徘徊,在日复一日的消耗中,原始的血性日渐消逝,渐渐平庸。

  这是我们普通人的生存困境,挥之不去、无所依托的困惑。

  而我在《东归英雄》中却看到了一种久违了的豪情,土尔扈特勇士从一出身,胸膛上就被烙上了狼的图腾,这应该是一个为战斗而生存的人种——越是成长越是坚毅;越是沧桑越是隽永。那些女子就是这些勇士身边独立的栀子花,只为他们绽放一生最美丽的荣光。

  东归英雄传观后感 篇2

  近日,观看了民族回归、团结、史诗般的电影《东归英雄传》,感触颇深,甚至催人泪下,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

  作为蒙古族一个支部,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的土尔扈特部,沙俄政治上分化瓦解土尔扈特部的内部力量,经济上不断缩小其领地,文化上实行宗教迫害,在军事上更是给土尔扈特部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不堪忍受沙皇推行的政治经济压迫和种族灭绝政策,他们的命运面临严峻的考验。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的民族压迫而走上了民族回归之路,他们冲破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祖国。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电影中,从千户长阿拉坦桑奉渥巴锡汗之命率数名武士护送东归路线图开始,沿途上尽见本族人遭沙俄军队荼毒的惨状,更有戈里高力率骑兵抢夺东归图。莎吉尔玛、阿布、桑格尔、戈里高力、妮妮娜等等,围绕“东归图”,贯彻其中的不仅仅是阴谋、浴血拼杀,有爱情纠葛和冲突,还有生离死别。最后,东归图被毁,桑格尔和“鹰”同归于尽,阿拉坦桑身负重伤,临死前,他把匕首交给女儿,告诉她,真正的东归图纹在他背上,要她把他背上的皮割下交给渥巴锡汗……东归的历程是辛苦的,甚至是痛苦的,是流血与牺牲,一路的浴血奋战,虽侥幸从山谷逃脱敌人的围困,一路上各种艰难险阻交替出现,无数的敌人和诱惑相继袭来,阻挡着一个坚强的民族东归故土的脚步,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到达伊犁剩下的人仅有出发时的一半,付出了巨大的的民族牺牲,但他们义无反顾,尽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回归的决心和勇气没有改变。

  当时,正处于康乾盛世的大清王朝,经过雍正王朝进行的诸如“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整治国库空虚等一系列改革的措施,经济发展、人民富足、国力强盛,连续击败了周围一些少数民族的分裂、叛乱和挑衅;在康熙王朝,经过雅克萨之战,击败了沙俄军队进犯,迫使沙俄签定了不侵犯的条约。康乾盛世的大清王朝在世界上综合国力排在前列,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土尔扈特部摆脱沙俄的统治,踏上了民族回归的艰辛之路、希望之路同时也是胜利之路。

  《东归英雄传》电影反应的仅是土尔扈特部回归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段,他们回归的历史不是用电影、也不是史书就能书写完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震惊了中国和西方。他们创造的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压迫光荣传统,可昭日月,将永远光耀史册,对新时期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国家的发展与富强,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包括蒙古族在内的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使少数民族当家做主。56个民族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关系达到空前的和谐,民族凝聚力的空前增强。

  东归英雄传观后感 篇3

  最近看了《东归英雄传》,这部悲壮慷慨的英雄壮歌,英雄们抛头颅撒热血,坚决要回归祖国,因为这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有稳定平静的生活。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早已被影片中的这些英雄们所折服,他们万众一心,义无反顾,感天动地的英雄气概令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

  这部电影讲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民族大迁徙——艰难的东归旅途。在沙皇残酷的统治之下,民族的生死存亡之秋,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发动了武装起义,率领十七万族人,经过八个多月一万多里的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与俄罗斯女皇派出的追兵的生死搏杀,却仍不屈服,九死而不悔,最后剩下不到七万族人,终于胜利到达祖国的边境——伊犁河畔。这次悲壮的民族大迁徙,在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敲章。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为了国家的统一,这也是值得的。这部影片的大部分故事是在马背上发生的,苍茫的天空,辽阔草原下的男儿,温柔美丽的草原女子,但是他们浴血奋战,绝不回头。到最后,他们“衣衫褴褛,形容枯槁,鞋靴全无”,很多孩子身无寸缕。正如歌中唱到的那样:“东归路,风沙连成漩涡,步步难,心被寸寸折磨,挽丝缰,不许烈马回头望,任凭亲人骸骨永埋他乡异国”不得不承认,他们付出的是血的代价。这部电影的精彩程度远超我的想象。草原千里闪着金光,风沙呼啸过大漠,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影片中那些苍凉而恢宏的画面,还有对故土、对民族那样一种光荣的梦想都可以在这部电影中感受到。不单单是这些塞外的迷人风情,还有蒙古儿女那种刚毅的性格,亦让人印象深刻,久久无法忘怀。

  《东归英雄传》虽然很精彩,但是电影反应的仅是土尔扈特部回归的一个侧面,一个片段,他们回归的历史不是用电影、也不是史书就能书写完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的英雄壮举,蒙古女儿们抛头颅撒热血,很多英雄的尸骨都在异国他乡,没有回到祖国,但是他们的灵魂早已回到了祖国人民的怀抱,他们为了民族大团结所做出的贡献,是世纪性的,他们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震惊了中国和西方。他们创造的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压迫光荣传统,可昭日月,将永远光耀史册,对新时期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国家的发展与富强,都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东归英雄传》的悲壮历史将不再书写,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坚持民族平等、坚持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包括蒙古族在内的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区,使少数民族当家做主。各个民族互帮互助,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一起迎来美好幸福的小康生活。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关系达到空前的和谐,民族凝聚力的空前增强。《东归英雄传》是历史中的一个奇迹,但是却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社会中不会再发生。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会越走越好,全面实现民族统一指日可待,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指日可待!

  东归英雄传观后感 篇4

  过年,因为天天下雨只能窝在家里陪爸妈看碟,没想到这部《东归英雄传》竟让我欲罢不能,连续几天沉浸在这个伟大民族艰辛万苦,力排众难,誓死追求自由,回归东方故土的悲壮情绪里无法自拔……

  渥巴锡、土尔扈特人、哈萨克草原、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以往这些只在历史书上出现过的名字,如今都鲜活的真实的出现在我面前。学生时代只是为了考试而麻木不仁的背诵过的历史事迹,没想到展开来的,会是这样一段辛酸、悲壮、残酷、震撼人心的血泪史!

  我忍不住为过去的自己感到脸红,那个一边学历史一边遗忘的自己,那个置身事外漠不关心的自己,我是真真切切得感受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沉重和伟大……每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也许都是一部腥风血雨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

  东归英雄传观后感 篇5

  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会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感。记得这首歌,不是因为《中国好声音》上它的再度传唱,而是这部以它为主题曲的电视剧《东归英雄传》。与这首忧伤而又昂扬向上的歌曲一样,土尔扈特人在外漂泊了近一个半世纪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故事同样震撼人心。

  土尔扈特部原本是中国北方成长起来的一个游牧民族,离家前已经在中国游牧数百年。然而,祖国的点点滴滴早留在了他们的心里,即使历经百余年的沧海桑田也阻挡不了他们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在回家的途中,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十七万土尔扈特人,七个月的时间,一万多里的归程,风雪、冰河、沙漠、沼泽、干旱、严冬、酷夏、追杀……然而,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与他们心心念念魂牵梦萦的故乡相比,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他们回家的步伐从未停止。

  还记得里面的场景,马景涛饰演的首领渥巴锡对族人说:“土尔扈特人,今天是决定我们或者回到故乡,或者停下了的最后时刻。但是这个权力我将交给你们自己,你们自己的心灵会告诉你们该怎样活下去。阿萨赖和我不再是你们的汗,我们大家一样,选择了我们的路,决不返回俄罗斯,去太阳升起的我们的祖国!”是啊,回到祖国是内心深处的呼喊,祖国与他们早已建立了血浓于水的联系。哪怕是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他们也会想尽千方百计回到那个让他们能够把心中千言万语的思念宣泄出来的地方——祖国。

  剧中,首领渥巴锡的妻子央金身患重病,为了不拖累东归的进程而选择了跳河自杀,成为“东归”献出生命的第一个人。渥巴锡的部下达什敦的夫人塞妮娅,为了救渥巴锡的儿子阿萨赖,中弹牺牲。在沼泽之地,渥巴锡的弟弟策伯克被陷了进去,央金的妹妹宗金舍命救了他,把他装上自己的马车,带他走出了死亡之地。一路上宗金负责收死难者的命牌——用来收藏人的灵魂,因为他们相信:死难者的肉体到不了家乡,他们的灵魂也一定能回到家乡。这种回家的信念早在他们的心中生下了根,就算是死亡也阻挡不了回家的脚步。肉体已亡,灵魂也会回到最初的地方——祖国。

  故事的最后,在即将靠近清朝海岸线时,俄罗斯公爵波将金将军拦住了他们。并以人质——渥巴锡的儿子阿萨赖来要挟他们,让他们回到伏尔加河畔,接受俄罗斯的统治。族人没有回头。他们毫不畏惧往前走。于是波将金命令开枪,展开大屠杀,一批族人倒下了,又一批的人接着前进,回归祖国的步伐是如此坚定、从容……最后,波将金将军的部下开枪击中阿萨赖,波将金将军说:“是谁开的枪?这是女皇陛下的教子!现在,以女皇陛下教子的名义,让他们离开。”渥巴锡抱着儿子阿萨赖尸体,义无返顾地回到清朝。看到这里,我们也许会质疑渥巴锡的决定是否正确?十七万土尔扈特人最后只剩下七万人,死亡者中还包括自己的至亲至爱。然而,回家是不需要理由的,在个人的小爱与族人的大爱中,他早已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族人。在东归的征程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生命的共同体,他们做的只是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继续征程——回家。

  看过这样一段话:所有的房子都会成为故居,所有的情节都会成为故事,所有的容颜都会成为故人。然而,这又如何呢?任时光匆匆流去不再,任人事变迁莫测,家永远是我们内心最依恋的地方。土尔扈特人虽然远离家乡,但他们想家恋家回家的征程却从未停止。只要有家在的地方,回家的故事就会一直继续。

【东归英雄传观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

东白湖之旅作文02-22

归_800字01-21

古东瀑布作文4篇12-06

爱情太假马旭东歌词06-27

马旭东致命温柔歌词06-21

马旭东此生的歌词10-22

归故乡_650字02-14

东坞山之行作文700字01-24

东环,放飞梦想的地方作文03-07

东谷湖作文通用15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