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日记》是继《女生日记》、《男生日记》走红网络之后,北京大学再次推出的纪念毕业季的微电影,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看看下面的星空日记观后感1000字(通用5篇)吧!
星空日记观后感1
《星空日记》讲的是一个乡下孩子,从小有一个摘星星的梦想,但却一直被人嘲笑,在现实和梦想中徘徊。在北大的四年里,他学习了经济学,天文学,俩个完全不同的学系,代表着他的现实和梦想。纠结徘徊中他渐渐长大,渐渐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渐渐一点一点的糅合这现实和梦想的差距。整个微电影中,现实,梦想,爱情,亲情交替,一点一点阐释了北大精神。
微电影开头,主人公说自己来北大之前已经成功忘掉自己的梦想,可是果真如此吗?那一段孩童声音的梦想“摘一颗星星,首先,你要有一把梯子,然后,你要有一个夹子,星星很烫,不能直接用手摘。”虽然听上去很幼稚,也有一点点可笑。可是这却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梦想,一个很朴素却又很伟大的梦想。可是,毕竟这只能说是一个梦想。在那个乡下的环境里,没有人会把天文当做是一个职业,更多的只是当成一种笑话。所以,主人公一直被嘲笑着,而这在父亲知道他要上天文学时体现的一清二楚。摔书本,摔笔,生气,这也许就是主人公的可悲之处。
十八岁,母亲去世,家里欠债,大学志愿改报经济专业。那是,他哭了,哭得很伤心很伤心。我想,这眼泪里,包含的不仅仅是对他对母亲的不舍和思念,还有他对梦想的放弃,对现实的屈服。
大学第一年,报到,主人公想,从那时起,不会再让人笑我,北大将是他新的起点。努力的把自己的生活做成一张全是对勾的表格,可是在那一张满满对勾的表格后面,我想隐藏的确实一颗空虚全是叉的表格吧。因为那并不是他想要的。
这样去定义一个人?是他所处的位置?不是!是他前进的方向。可是方向到底是什么?在北大那个有无数可以随时进去的课堂里,他再一次迷惑了。
“如果梦想是一件衣服,那天文学是我穿不起的品牌”很形象的比喻,却能很好的阐明现实和梦想的差距。梦想真的如此遥不可及吗?
星空日记观后感2
看这部微电影第一遍,自己就哭得稀里哗啦的。一个穷小子,从小立志摘星星,想学天文学;后来生计所迫,学了经济,坚持旁听、辅修天文学。虽然获得国际投行的工作邀请,但是最终撕毁协议,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用自己出色的毕业设计征服了天文系的评委们。
就让梦想比现实,高那么一点儿吧。
小时候在家中,每当有亲戚朋友来串门,小孩子不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当叔叔阿姨面带笑容地、用和他们平时说话不一样的温柔语气问:“孩子,以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会自豪地说:“我以后要当一个科学家!”这种社会期许的回答自然能够收到良好的反响,大人们听到以后总会交口称赞,说这孩子真懂事。
“我一直在逼自己长大,逼自己走正确的路。”懂事,而不是梦想,伴随我从小到大。每一个阶段,我都生活在社会的意见里;这也要拜自己出色的社会化所赐。我不至于像影片中的主人公那样,因为坚持自己的梦想而挨打、被嘲笑。我相信任何一个性格正常的孩子,经过常规的家庭熏陶、学校教育,都能通过社会化而习得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所认可的一套价值。除非,家长或学校试图通过暴力的方式改变现实。
在来到北大之前,我并未成功地忘掉自己的梦想。我记得接到招办老师电话的时候,问我想报什么专业,我欣喜地说:“德语。”电话那头短暂的沉默,然后说:“抱歉,德语系今年在山东没有计划。”
“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你的现实。”男主角做得最正确的一个选择,或许是选修天文学双学位,而不是从经济学院转专业到天文学。想从政管转专业到外院学德语,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做得最“错误”的决定——我自认为我坚持了自己的梦想,得到的却是家里冷冰冰的回复:“你要是敢转专业,你以后休想得到家里的一分钱。”
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们终于改变了回复:“你要是敢转专业,我们就不认你这个儿子。”
于是我还是觉得,现实支撑了梦想。等到父母确信我不会有任何“非分之想”以后,辅修和双学位他们也没怎么太多插手。不过现实是,大一上绩点太低以至于不够修德语辅修;到了大二,兴趣转向了社会学,于是选了社会学的双学位。
我直到现在还暗自庆幸没有告诉父母,北大的双学位除了CCER的经双,其他都不是教育部级别承认的学位。我还很庆幸我向父母撒了谎,说我的成绩不够修经双;不然估计要被逼着修个经双,可是自己数学又不好脑子又笨,经世济民个蛋,最后还不是经家济自己。
突然发现做这种决定不需要多么宏大的理由,没人在意修双学位是出于功利目的还是从小到大的梦想。梦想,存在自己心里就好。
来北大的学生不可能都像《星空日记》的男主角一样,出身贫寒、坚守梦想、绩点第一、实现梦想。至于男主角的未来,影片也没有展示。选了天文学这条路,注定和很多基础学科一样要苦苦耕耘,不知什么时候能多发几篇paper熬出头,真正让人类的.知识领域扩展一点点。这对于一个坚持梦想但是家境一般的学生来说,能不能在这个时代经得住物质的匮乏、家庭的催促,真的是个未知数。
但是这就是北大最好的地方啊!至少,你可以享受选课辅修双学位的自由,而不是学校教务规定你只能修这几门课、每个学期都安排好、一切按部就班;至少,你可以在4年的本科生涯中,让梦想高于现实;至少,能让梦想发亮那么一会儿,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暂时的安宁。
以及欢迎大家报名社会学双学位,别看它不怎么火,可是必修学分多得一比啊。
星空日记观后感3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会想起我们北大的一部著名的微电影《星空日记》。它讲述了一位少年追逐自己的摘星梦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朱军所扮演的老师用讽刺和蔑视的语气念出孩子的作文:“我的理想,摘星星”。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在那一刻,伤害了一个孩子如同泡沫般脆弱的心灵。难道一个孩子不能够拥有做梦的权利吗?难道拥有一颗做梦的心就有错吗?
梦想犹如浩瀚夜空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无尽的黑夜中指引着我们的方向。梦想的星光,虽微弱却一直闪耀,虽遥不可及却常驻银河。梦想不分高低贵贱,就像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或许,我们应该思考,有多少次,我们的梦想被粉碎在我们自己手中,有多少次,我们的满腔热情被自己无情的否定,又有多少次,我们对自己说:“不,这太难了;不,那根本不可能;不,我根本没有那个时间。”殊不知,有多少看似不可能的幻想正在便利我们的生活,又有多少不可能的梦被人们从星空中摘下。
所以,尽情的梦想吧,让思维绽放光芒。在这个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只有敢梦想,才能有创造。作为新时代有着旺盛活力的年轻人,我们不该让懦弱制约了我们的脚步,不该让顺从禁锢了我们的思想。能打败我们的,不是社会的浮华,也不是生存的约束,只是放弃了梦想的自己。在青春的大好年华,我们有资本,有潜力去梦想,去闯荡,如同《星空日记》的主人公一般,去追寻自己的摘星梦。
星空日记不应该只是放在那里,我选择将他翻转,日记星空。
尼克胡哲曾说:“nogoalistoobig。nodreamistoofartobefetched。”只要我们敢想,愿意去想,用群星点缀夜空,前方的道路便不在黑暗,洒满星光。
星空日记观后感4
《星空日记》是北京大学今年推出纪念毕业季的微电影,这是一个关于追梦的励志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何晓冬,从小就有着一个梦想——摘天上的星星,对于一个家境困难、长相困难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让人为难的奢侈梦想……
五岁,他第一次因为梦想挨了父亲一记耳光,从此他的星空开始黯淡。十六岁,他第三十一次因为梦想被人笑话。十八岁,母亲去世,为了还债,他不得不听放弃自己钟爱的天文学,报考经济学专业。
终于他不负期望,考上了全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他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做成全是一张对勾的表格:在中国最知名的大学,身边有中国最精彩的老师和同学,学经济,获得了校方的学费减免,自己还在勤工俭学……
正如他自己所言,“如果梦想是一件衣服,那天文学是我穿不起的一个牌子。”但繁忙的生活没能打消他心中微弱的梦想,在学习经济学的期间,他也会偶尔奖励自己一下——旁听天文学的课程。也因为偶尔去天文课当旁听生,他认识了一个对他生命中有着举足轻重影响力的老师——王老师,第一个不仅没有嘲笑他的梦想反而不断鼓励他去追梦的人。
但为了家庭的经济,为了不再受到别人的嘲笑,他又一次屈就于现实。他决定用现实去支撑他的梦想。终于他成为了全班第一个获得国际投资银行工作邀请的人。从此,他再也不用担心有人笑话了。同时,小时候那个摘星星的梦想又开始变得明朗起来。于是,他又重新去上课。这时,他才发现,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你的现实。
于是,他决然放弃外资银行抛出的橄榄枝,参加天文系的毕业设计。现实与梦想之间,这一次,他选择了梦想。他又一次选择了郑重向人们说出那个无数次被嘲笑的梦想。可是这一次没有人笑了,因为何晓冬做到了,他不仅抓住了星空,而且还带给了更多人星空。于是,全场哗然,何晓冬的星空梦不再被人嘲笑,而是点亮了更多人心中梦想。
我们不得不说,故事的主人公,何晓冬,是有毅力的。历经千辛万苦,受尽各种挫折,面对好几次暂时的屈就,他都没有彻底放弃心中“摘星星”的梦想,最终才能抓住了星空,并且还带给了更多人星空。
都说,不忘初心,放得始终。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的梦想是被早早扼杀在摇篮里,死在了别人的闲言碎语当中。我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伟大志,奈何别人会说我不自量力;我愿“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奈何总会有人告诫我:别忘了拥有这样美好愿望的海子卧轨自杀了;我想“一生一代一双人”,奈何社会总会层出不穷地曝出“小三”事件……梦想本就十分脆弱,偏偏还要抵抗来自现实四面八方的压力和攻击。于是,有多少人就此放弃梦想,面对现实。
《星空日记》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何晓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唯有努力拼搏,唯有将梦想高出现实一点,我们的生命之花方能绚烂开放!因为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你的现实,是梦想为我们的现实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梦想给了我们奋进的动力。每个人的生命都仅有一次,请让我们的梦想高出现实一点吧!
星空日记观后感5
今天看到了一个北大的立志宣传片,十分感动,有许多感慨。
《星空日记》讲的是一个男孩子,从小有一个摘星星的梦从小就被人嘲笑,在现实与梦想中徘徊,在北大的四年里,他学了经济学,天文学两个学系,代表着梦想与现实。纠结中渐渐长大明自自己想要的。
电影开头,主人公以为自己来到北大已经放下了天文,忘记了,这时有一段童声正是主人公小时候说的:“摘一颗星星,首先,你要有一把梯子,然后,你要有一个夹子,星星很烫,不能直接用手摘。”听上去很幼稚也很可笑,但这是一个孩子朴素而伟大的梦想,但没有人把天文学当一个职业,只是当作一个笑话,父亲也不支持他。
十八岁母亲去世,他改了志愿,家里欠着债他哭了,眼泪中含着对母亲的思念和不舍,还有他对梦想的放弃,现实的屈服。
大学报到第一年,主人公想不会有人笑话他了,北大是他的新起点,努力的将他的人生做为一张满满的都是对勾的表格,我知道他的心中是空虚全是叉的表格,他知道这不是他想要的。
在课堂上老师说:“怎样去定义一个人?是他所处的方向?不是!是他所前进的方向。”而主人公心里所想的是:可是方向是什么?在北大那个有无数可以随时进去的课堂,他迷惑了。
王老师在和他的谈话中,他赞赏了他的梦想,可是在对于这个梦想被人笑话而放弃,王老师笑了然后停下:
“笑了,现在笑完了,又能怎样?是啊笑完了,那又能怎么样?能怎么样?一百多年,我们就是被人嘲笑了一百多年后才来到这的!”可是主人公选择了辅修天文学双学位,可是对于已经被笑怕的他现实更重要。
第四年,他有一个机会,想找一个公司实习,支持他天文学的学位,可是,老板倒了一杯酒把简历撕掉告诉他:“这才是最重要的,醒醒吧,别做梦了。”他放弃了:“再见,星空,你好,现实。”
他去面试,很快传来消息他在全班第一个获得了国际银行的邀请,在车上他拿着应聘纸,对面的孩子唱着小星星,他再一次哭了,他不怕别人笑话他,再也不用了。
别人对他说过一千次:“别做梦了。”可王老师说:“梦才是最真实的。”主人公发现:不是现实支撑了梦,而是梦想支撑了现实。”
他放弃了工作选择了天文,再见,现实,你好,星空。
他站在舞台上,面对评委,过往的经历一一唤起,嘲笑,无尽的嘲笑,最后王老师的话响起,结束了无尽的嘲笑“笑完了,又能怎样?”
“如果人只能活一次,那就让梦想比现实高一些吧!”面对何晓冬的作品,王老师笑了,在场所有人惊讶的起身鼓掌,而他自己也愣了,手伸向一颗星星,从此便有了勇气。
我看了许多遍,感触的十分多。现实很残酷却艰很温存,我相信一个温暖的地方让你在残忍的现实中坚持你的梦想,过程会很漫长,痛苦但结果总会很好。
这部电影给我们上了一课,只有努力拼搏,才会让梦想高出现实,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现实,人只能活一次,那就让梦想比现实高一些吧!
【星空日记观后感】相关文章:
星空日记观后感01-29
星空日记观后感(精选6篇)04-21
星空日记观后感500字10-12
星空观后感07-05
《星空》观后感09-02
电影《星空》观后感03-08
仰望星空观后感06-27
《仰望星空》观后感03-17
《仰望星空》的观后感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