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国第一季最新观后感

2023-06-02 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航拍中国第一季最新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纪录片《航拍中国·江西篇》以独特的视角——上帝视角,向观众展现了江西省的地理风光和人文风情,结构上可依动画制作的江西地图导航分为6个部分,形式上走马观花而不失探究,内容上简雅质朴而不失俊逸,看似单一的航拍镜头俯视芸芸众生,然则所到之处百转千回于绵延不绝的山川风情、忽远忽近至鄱阳湖沧桑的岁月年轮、碰撞在真实性画面与艺术性编辑的字里行间,表达出“江西之美”的主题。

  影片的6个部分犹如诗歌的分行排列,不但使影片在形式上充满美感,而且让影片得以通过真实的地理风貌展开叙事。然而,叙事的层次也很讲究,大体上可从三个层面体现出“江西之美”的主题:

  大自然的珍贵献礼——高空航拍的魅力。

  影片以庐山着手,航拍镜头一路向南,越过牯岭和白鹿洞书院来到西海。四个景点组成影片的第一段落,为接下来一整排绵延不绝的山川风情做了铺垫,为整部影片山水两脉做了引子。等于影片6个部分前3个可以归纳为山篇,后3个部分可以归纳为水篇,山篇以庐山统领,水篇以鄱阳湖驾驭。这些风景在高空航拍镜头下都显得气势恢宏,山依靠水的滋润、水环抱山的巍峨的画面频频出现,引人入胜的同时,令人不由得发出对大自然的感叹。

  古人民的智慧结晶——低空航拍的细腻

  高空航拍让观众领略了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低空航拍则进一步让观众看清了造物主之下人类智慧的结晶。

  影片前半段高空镜头翻山越岭——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低空镜头也适时抓住了其中的人文风情,比如近距离拍摄连四纸、悬棺安放、毛泽东旧址。与高空镜头的严肃性不同,低空镜头的调度更为灵活,景别也多元化。同样,在表现婺源村落和客家人的文化古韵时,低空拍摄也体现了应有的价值,推镜头和拉镜头呈现出马头墙、天井的时代变迁,升镜头和降镜头则左右逢源,勾勒出其独特的细节;烧瓦塔在一套全景、中景、远景的组合调度下火光四射,晒秋在均匀的移动镜头和快速叠画中向阳而生。

  影片后半段沿江而上,拍摄鄱阳湖和赣江,以及赣江滋养的城市。相比于崇山峻岭,江水则显得婉约得多,镜头多以低空拍摄为主,由此更能体现其生命的律动。无论是客家人的梯田、围屋,还是赣南两市的浮桥、楼阁,低空镜头都很好地展现出了它们的美,样式和作用也都被一一读解,仿佛是对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结晶的礼赞。

  历史文化的哺育传承——音乐、解说词、剪辑的张力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但通过此片我反而更能深刻认识到艺术性对纪录片的重要,就像没有灵魂的人只是一具躯壳,没有真实性的纪录片仅仅只在名义上叫纪录片。然而,并不能说有了灵魂的人就一定优秀,他还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知识技能,同样优秀的纪录片也应该在真实性之上补充更多东西,那便是在纪录片范围内决定艺术性的配乐、解说词和剪辑。

  影片的配乐众多,但可以听出主题音乐只有一个,而且用了两个版本演奏,第一个版本出现在28分钟讲述长江的段落,包含高音女声、大小提琴、钢琴等乐器,配合厚重的男声解说词,仿佛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来。第二个版本在48分钟讲述南昌赣江东西岸的夜景,主要以钢琴为主,既符合现代都市的丰富和奇妙,又诠释了人类对建筑这一艺术的古典追求与传承,历史的气息也随着这份追求扑面而来。

  “江西之美”可能远远不止于此,但影片依然优秀。从《航拍中国》这个大主题不难理解,它个性十足、特点明确,因此难免会有无法涉及的地方。不过,一部作品,只要能通过合理的艺术手法,将主题表达出来,就足够称得上优秀。最后,再让我们回味下那些未能提及的“江西之美”的航拍镜头:

  赣江支流中下游,落星滩、鄱阳湖,降水浅没茫茫草原,冬候白染海阔天空,鸬鹚笑江豚戏水,白鹭坐龙南围屋,傩班夜豫章闹市,滕王“序”金碧永存。

  • 相关推荐

【航拍中国第一季最新观后感】相关文章:

《航拍中国》观后感_看完《航拍中国》有感05-24

航拍中国第一季江西观后感01-31

《航拍中国》第一季个人观后感11-08

航拍中国第一季观后感范文11-16

《航拍中国》的观后感想03-08

《航拍中国》的观后感08-08

航拍中国观后感07-06

航拍中国的观后感06-17

《航拍中国》观后感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