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2022-10-12 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周一,直到看完电影,我才得知,香港知名导演尔冬升的外婆竟然是蒙古族,我忍不住在想,他是带着怎样复杂的感情在外婆的故乡把《海的尽头是草原》拍的如此细腻感人。

  时间回到1959年,全球各地发生着种种大事,苏联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而在东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犹如春日里的倒春寒,席卷了刚刚成立十周年的新中国。三个春秋,像黎明前的黑暗,朦胧中的中国人民在饥荒里匍匐前行。

  南方各地洪水肆虐,冲散了无数家庭,饥寒交迫中的.人们被迫抛子舍女,留下了成千上万个孤儿。无依无靠、流离失所的几万个孩子稚嫩的恸哭声,喧嚣了全国上下。各省的民政局奔走求助,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当时已是饿殍满地,根本无力喂饱这几万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

  在一次中央会议上,负责妇幼工作的同志遇见了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请求他帮忙支援些奶粉。乌兰夫回到内蒙古发现当地因自然灾害连奶粉都难以生产,思忖再三,他提议把孩子们接到内蒙来,送给当地牧民收养。就这样,1960年,来自南方各地保育院,前前后后几千名孤儿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车,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了北疆草原。而同样在饥饿边缘游走的草原人民一见到孩子,就亲切的收为己有视如己出,奉行了这片土地上最朴素且纯粹的生命哲学——“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等待迎接新的黎明。

  以上是“三千孤儿入蒙”的历史,也是内蒙古在共和国的特殊时期饱含家国情怀的故事。而电影,则是以此为背景,述说了一个上海哥哥寻找当年被家人遗弃的妹妹的故事。男主人公杜思瀚幼年时,母亲因无法养育两个孩子把妹妹杜思珩遗弃在了保育院。60年后,在母亲弥留之际,杜思瀚带着母亲一生的执念踏上了寻亲之路。

  妹妹杜思珩在1960年来到内蒙古后被善良的蒙古族牧民萨仁娜、伊德尔夫妇收养,在这里,远离家乡的孩子们试着融入新的环境和家庭,所有的不安与伤痛,都被感天动地的草原民族的大爱逐一化解。最终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学会了敬畏生命,并坚韧成长,在蒙古高原落叶生根,这一刻的他们,也有了新的名字---“国家的孩子”。

  海的尽头是草原,而生命的尽头是广阔的时间,在讴歌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主题下,不同于其他主旋律电影略显单薄的喊口号,故事更多的是在细节处捕捉温情,以粗犷但富有哲理的情节阐释了大爱与私心的平衡:领养家庭的哥哥那木汗为救妹妹杜思珩而牺牲后,她一夜长大,最终成为这个牧民家庭的“哥哥”---她是那木汗生命的延续,她终于不再因年幼时“被遗弃被领养”而纠结于身份认同,她开始真正接受自己并知晓了生命的意义;而当年为了不被妈妈抛弃,把自己弄成重感冒留在了上海的哥哥杜思瀚,在懦弱中逃避了一辈子,最后在找到妹妹后,坦诚并释怀,重新成为了“哥哥”。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有了最优解。

  电影的最后,两位阴阳相隔的母亲以对话的方式完成了影片主题的升华。站在广袤的草原上,已经百岁的萨仁娜额吉对着天空诉说:“姐妹啊,虽然我们未能见面,感谢你把这么可爱的女儿生下来,这样我们才共同把她抚养成人!”牧民母亲那双粗糙的手掌,在天地间,用守望相助书写了人间真情。个体生命有着数不尽的阴差阳错,中间夹杂着奉献、妥协和包容,所有的人与事,虽有缺憾但也圆满了。镜头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永远坚信“腾格里”的意愿及命运的安排,是全片中主创团队对蒙古族图腾精神最深刻的诠释。

  草原啊,永远不会消失,民族精神啊,也永远不会荒芜,在不同的时代里,她都会化成甘霖,流经之处,肥沃土壤,滋养大地,最后奔流入海。彼此搭着肩膀的手足们,就像波涛里的浪花,千千万万的同胞们,紧密连结着海与草原,在苍茫的草原深处,永无尽头,永垂不朽!

【教师《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相关文章: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精选7篇)09-26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09-26

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精选5篇)09-26

看《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精选6篇)09-26

观《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精选6篇)09-26

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精选6篇)09-26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10篇)10-10

观看《海的尽头是草原》的观后感(通用5篇)09-26

看《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6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