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2024-12-03 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yuwenmi小编整理了《拉贝日记》观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南京大屠杀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1

  原来,拉贝1950年去世后下葬于此。到了1985年,由于墓地租用期已到,无人续约,管理部门便将墓碑进行了拆除。此后,墓地便一直没有任何标识。1997年,拉贝的墓碑从其子女家中移出,通过中国使馆转移到南京的大屠杀纪念馆。由于柏林的墓地一直无碑可认,连拉贝的外孙女也曾走错路,将访客带到了其他地方。

  没获得“历史名人墓”称号

  墓园管理者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南京市曾多次希望柏林市给予拉贝墓地“荣誉墓地”的资格,但被柏林方面否决。柏林市政府的理由是,这块墓地的租用期从1985年到2005年间曾经断过约。但熟悉内情的人士则披露说,其实财政窘困的'市政府是不想为这块墓地支付费用。这样,拉贝墓地就不属于“历史名人墓”,也没有永久免费竖碑的权利。目前,南京市已承诺支付拉贝墓地20年的费用。今年10月,南京将向柏林赠送一座拉贝半身铜像和底座。

  与拉贝墓地相比,人们可以在德国海德堡市的拉贝私人博物馆寻找到一个完整的“拉贝形象”。这座小型博物馆是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开办的。在鲜花绿树的簇拥下,一座拉贝半身青铜像矗立在博物馆的院落中。记者看到,雕像基座上刻着“南京好人”4个大字,下方还竖着水泥制作的一本《拉贝日记》。一地鹅卵石,则象征着南京大屠杀众多的遇难者。这座雕像是由留德中国学生发起捐赠的,为的是唤起更多人对历史的记忆。博物馆内展示了20余本拉贝撰写的书籍,还有实物、剪报等珍贵的文献史料。最吸引记者注意的,是曾被拉贝保护的602名南京市民留有手印的花名册原件。

  “拉贝热”在德兴起

  早年间,拉贝作为纳粹党员的身份曾令德国人相当忌讳,更不要说为其捐款建像了。十多年前,发行量不大的《拉贝日记》德语版也没有引起德国老百姓的关注。不过,此次电影《拉贝日记》在德国的上映却引发了拉贝热。

  近来,到拉贝墓地和博物馆参观的德国本地人开始增多。记者在德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格拉夫柏林书店看到,该店专为拉贝书籍开辟了小展台。由埃尔文魏克茨撰写的《约翰拉贝》还登上《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榜。除了书籍,展台上还有拉贝雕像、拉贝DVD等出售。一位顾客对记者说,“以前我只知道奥斯维辛,现在我知道了南京。”

  拉贝电影还引起学术界关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成为德国一些东亚研究所的新主题。拉贝故乡———被称为“汉人之堡”的汉堡市也正在筹划为拉贝竖碑立像。难怪德国中国问题专家认为,拉贝已成为德中两国的“友谊使者”。

  南京大屠杀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2

  南京人对拉贝有深厚的感情,因为他对南京人乃至全体中国人来说是个大恩人。可是对于拉贝先生的了解,我们也只是知道个轮廓。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的拉贝。原来他在票选安全区主席的时候也有顾虑,他也曾站在德国的角度,认为日本接管中国有利于德日之间的战略合作,他也曾做出交出战俘的决定。

  这些充分显现出拉贝只是个凡人,绝不是被完美光环笼罩的神人。

  在此当选安全区主席之前拉贝有所顾虑,站在他的角度来看,这种顾虑很真实。一个即将携妻离开中国的人,却因为一场会议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换了谁,我想都会犯愁。

  好在威尔逊大夫从中激将,留住了拉贝。

  当然,简单的激将只是促成拉贝做出决定的最终导火线

  最主要的是拉贝本人也对这片土地眷恋不舍。

  影片利用穿插的资料影像揭露当年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

  同时也有令人悲愤的百人斩比赛画面。

  这一点,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此外,与《南京南京》一样,导演也安排了一个有点人性的日本少佐。关于这个,《拉贝日记》里对他的描写几乎是点到为止,其余日军继续扮演恶魔的角色。

  这一点,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导演FG和陆川一样想告诉观众,日本部队里还是存在好人的。

  但两位导演最大的区别是,FG懂得营造历史的'整体,而陆川却一个劲的描写稀有的个体。

  当然,《拉贝日记》也并非十全十美。

  我相信很多看完电影的观众都会对张静初不满。

  张静初在这部戏里根本就是个多余的角色。

  第一,剪了头发,你还穿旗袍?明摆着怕日军不知道她是个女人。

  在这点上,《南京南京》就很真实。

  第二,弟弟为救姐姐,开枪射杀两个日本人。这段戏没什么不妥,问题是张静初是不是脑袋缺根筋?居然穿了身日本军官的衣服逃跑。

  你穿日本军服是为了躲避日本人,这点可以理解。

  我不理解的是,你在偏要挑军官的衣服,而且你明明不懂日语,你还出此下策。如果没衣服,可以从日本兵的上扒件内衣和衬衫,偏要选外面穿的军服,深怕别人不知道你是“长官”?

  (我所在的影厅内,所有观众对此段情节的出现一致表示不满)

  此外,如果一定还要挑刺的话,拉贝在救赎战俘的那场戏也有问题。

  当时拉贝表示他的司机会说德语,日本人问在场的俘虏谁会讲德语。

  有一个人畏畏缩缩地举手,那意思很明显,他“懂”德语。

  随后拉贝与此人简单的对话,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

  从举手的角度来看,说明当时那位战俘比其他人都有魄力,他想赌一把。

  既然如此,你就应该赌到底。拉贝与你对话的时候,如果你不是个白痴的话,你可以从他的眼神里找到一线生机。在这种情况下,你随便说两句自编的德语,拉贝也会救你一命。可结果怎样?你成了哑巴,你的魄力在面对拉贝的时候用完了?

  所以说,既然敢举手,就应当不是个白痴,结果却用无声告诉拉贝,自己是个白痴。这一点不符合逻辑。

  (但逻辑只趋向于理论,也许现实中真的有过这么一个角色,也许此人当时情绪很乱)

  拉贝在离开中国的时候,难民高声欢呼拉贝的名字。

  这一点与《南京南京》里难民下跪挽留拉贝完全不同。

  我更愿意相信下跪的说法,对当时的难民来说,一个救星的离开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总体来说,《拉贝日记》还是值得一看的。

  南京大屠杀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3

  电影拉贝日记,从亲历者角度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始末,是证实“南京”事件信息最为完整翔实的史料。1937年,西门子分部的负责人拉贝和他的妻子朵拉生活在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德国另派了一名负责人来这里接替拉贝的工作。在拉贝的庆功欢送舞会上,日军轰炸了南京城,随后日军攻占了上海。由于恐慌事件突发,拉贝毅然打开公司的大门为他的中国员工及其家庭提供避难。第二天清早,当战火熄灭,清查损失时,呆在南京城的外国人们开始商议在如此危险的时刻他们应该如何是好,最后他们决定设立安全区,并提名拉贝为主席。拉贝本想第二天就离开南京返回德国;但他最终决定要留下来,并且即刻认真地投入工作。当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在中国人民身上残忍发泄并施以暴行的时候,拉贝和他的同伴们机智勇敢地与日军周旋,艰难地为南京老百姓提供安全区的保障。二十多万的老百姓涌入安全区,由于人数超出太多,安全区的补给越来越困难,但是拉贝和他的同伴们没有放弃。日本想要清除安全区,拉贝用机智与勇敢与日军对抗,直到各国大使邮轮抵达南京,安全区才幸免于难。最后拉贝和他的.妻子在德国政府的命令下回国。

  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20年的德国人,拉贝对中国很有感情,很熟悉中国,当他看到许多人在大门边等待开门,他命令打开大门,让那些人进去。如果这只是出于人的善良或本能的话,那他决定留下来,担任安全区主席的时候,他就是达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度,目睹了南京大屠杀之后,那他所作的就不仅仅是从人道主义的高度出发了,那是对生命的尊重,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特别是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本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

  杜普雷女士为了保护女学生,以防止虱子为由给女学生剃发,与日军据理力争,因一次没有满足日军的要求,日军就地射杀了所有的战俘,从这以后她就自作主张私藏战俘。威尔逊大夫一开始非常敌视拉贝,他不相信这个纳粹分子会留下来帮中国人做事。后来渐渐接触之后,他觉得拉贝做的很卖力,而且他识破拉贝为安全区倾家荡产也不声张,这时他对拉贝的态度转为敬佩了。

  南京大屠杀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场灾难,幸而有这些无私的外国人,给予了我们中国人帮助,几十万的中国人在他们的帮助下没有遭到日军的屠戮。南京大屠杀固然是我们民族的痛,但是在痛的时候,也不要忘记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记住痛,更不要忘记爱。

  • 相关推荐

【南京大屠杀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相关文章:

拉贝日记观后感04-27

电影南京大屠杀观后感范文(精选27篇)09-15

战争电影《南京大屠杀》观后感(通用13篇)05-18

电影《南京大屠杀》观后感400字(精选15篇)12-13

南京大屠杀电影观后感400字(精选11篇)12-15

小狗拉维拉的宝贝03-19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12-11

电影观后感多篇观后感,电影10-15

电影情书观后感 情书电影简介观后感11-19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精选18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