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

2022-08-03 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 篇1

  “当爱已成往事,文峰塔挺立,山河犹在”。整部影片除了人物与故乡的矛盾拉扯出了对家乡的思念,还从各种不同的场景中展现了人们对山河的回忆。影片的三段,分别讲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而相应的,电影的画幅也对应了4:3、16:9、2:35:1的三种比例,导演用画幅和比例来讲述时间线,以此来诉说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让观众去寻找其中的“山河”和“故人”。

  片中一头一尾舞蹈呼应,同样的节奏,不同的内涵。从洋溢的舞姿到稳重的步伐。舞动着的是对岁月的致敬,对往事的回忆,对故土的留恋。伫立的文峰塔在傲雪中静静地看着沧海桑田,时代的变幻,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成为了故土的回忆符号。一小串钥匙联系了梁子与涛儿的爱情和友谊,联系着涛儿对孩子的怀念与不舍。它打开了梁子多年的心结,打开了Dollar未来故乡的追根溯源,打开了每一个人对故乡的回忆。

  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 篇2

  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分别给我们对故乡、故土之情做了最好的诠释。三个人的名字早已说清了三个人不同的命运。涛儿,涛声依旧;晋升,发财升高;梁子,山间梁柱。

  涛儿始终呆在家乡,她见证了流年岁月里城市的变迁和发展。这片土地赋予了她的生命,她的爱情,她的事业和她牵挂的人。她的留下是扎根于故土的留恋,是乡土中的家国情怀。

  晋生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不断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在时代的最前端行走。然而,作为时代宠儿的他,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和对金钱利益的追求,即使生活在发达的澳洲,也因不会英语而与澳洲主流社会脱节,最终还是选择在自己所熟悉的本土文化中生存,与自己周围的老同乡聊天度日,诉说着对故乡的思念。

  梁子,一个淳朴憨厚的矿井工人,他在得知自己一直爱慕的涛要嫁给张晋生时,他最终选择离开汾阳这个伤心之地。他漂泊到了河北邯郸,在外地继续矿下谋生,使他重返故土的是他的肺病。由于病情恶化,走投无路时的他,最终还是回到故土。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下,理应产生不同的想法。但在《山河故人》中我们看到的是在时代变迁下的人们对故土的思念,是文化回归,是故土中的家国情怀。

  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 篇3

  以前看过贾樟柯的小武、世界、小山回家、还有三峡好人的一部分。小武是我影响最深的一部,这部电影唤起了我小时候对父辈的记忆,剧中的人物的举止、说话的方式、审美都有他们的影子,女主角在KTV唱歌一段特别的让我感动。山河故人中有一段在迪厅跳舞的场景,老实说我常常听说却从未真正见过,那段很美。看山河故人的时候就想起来如果我所认识的一些人能在荧幕上看看他们自己,那一定很动人。

  电影中的场景有巨大的荒诞效果,群山之中精致的飞机场,雾霾下的县城,一片片的基建场面,人显得孤独而寂寞,反差,突兀,没有美感。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之外,都是孤独荒诞的场景,人如蝼蚁,不知为何而生,和现实那般相近。

  山河故人,最后的张到乐如果象征着我们的未来,那这未来就如张到乐本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该不该回去找自己的妈妈。就像他所说的那么多年过去了,妈妈还是那个妈妈,还是那个故人吗。这份情怯,没有答案。张到乐恋母,恋的那般理所当然。可是当张到乐亲了他的老师之后,老师回应他,让我感到惊讶。怎么会呢,他不过是需要一个情感的依恋而已,你为什么要回应呢,他是小孩,而你是成人啊。然而,她当然可以爱,但是电影对她的感情还传达的不够那么理所当然吧,或者是我不够了解另一种文化环境的原因。

  电影最后,她仍旧养着一条狗,那条能活十五年的狗可能早死了,但是对狗,对活物的感情却无法消失。从她开始跳舞那一刻,突然有一瞬我感觉,我好像就一直在等着她跳这段舞,整部电影就是在诠释这一段舞蹈所含的孤独、温情、爱恋、苦楚、不知所以的现实、青春。这样的人怎么会老呢。又该怎么想象她的死亡。是人也,难以忘怀。

  梁建军,一拳头的力量含有炸裂感,后来掉在沈涛眼前的飞机也有炸裂感,这是电影中常常展现出来的一种节奏。梁建军,一怒一恨之下,誓不回来,可是肺不好了。如果死了,埋哪儿呢,还得回来。他的妻去找沈总求助,在大狮子下,两人都是侧影,可是两人的身份、处境仍旧被展现出来了。当然,发财了的沈总门前的两只大狮子,与梁建军生活境遇的压力,那股张力,彻底。梁建军,出走并没有像惯常的故事情节,就此打了翻身仗,发财致富、衣锦还乡。并没有。挖煤的仍旧挖煤。搬砖的仍旧搬砖。他借钱时所想到的第一个朋友就是当初离开时一起吃肉喝酒的好兄弟。很好,朋友还在。这段十几年后的戏份,不仅交代了乡亲依旧,还牵出老朋友们的现状,续上了再次会面以及后面的情节。梁子很自然地再也见不到远在上海的张晋生。开头张晋生与梁子的诀别那一刻,真,善,也美。

  看电影迟到十分钟左右,错过了开头。看电影的状态,是边看偶尔和同伴互相弹幕。植入的苹果品牌、张晋生的口音、故事年代,以及十年后那段科幻片里的电子产品。张译是我们最熟悉的话题。还觉得梁建军的妻子比沈涛好看很多。叶倩文那首歌,后来知道是,珍重,统计出现了三次。看得不严肃,检讨与否,是另一个话题。

  我们后来讨论,这电影讲了什么啊。剧情比较弱,人物的性格形象则非常强烈,如果剧情能更戏剧,那大概也会吸收更多的票房,但这不是生活,不是贾樟柯的电影。画面美。时代的印记非常多,这也算是贾樟柯电影一个特点吧。混搭感强、人物结局模糊,留白多,留给观众自己填充,好看。一个时代的巨变,身在其中很难感觉,被呈现出来则极具震撼。

  除了人情温暖,如何还能走过这百年孤独呢。在心里起舞吧。

  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 篇4

  几年前看到过贾樟柯导演本尊,在中国美院放映他的《三峡好人》,从细节看出他是个过度注重羽毛的人。那时候他和张艺谋因为艺术片和商业片在院线排片等问题闹得很僵,有一种势不两立的感觉——而今,他的影片仍在坚持非商业路线,而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多,从前不久不获批准上映却被传播得沸沸扬扬的《天注定》,到如今这部新作《山河故人》,他在审视,也在探讨中国人的情感、生命状态,只是对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区分不再持有那么决绝的态度,他在杭州发布会时明确表示,希望有更多新导演能冲破这层"壁垒",超越他们这一代导演。

  看完《山河故人》这几天,一直听叶倩文的《珍重》。这首歌如果不是贾科长在电影中重复了几遍,估计无人会对这首上世纪90年代发行的歌曲有什么兴趣。可是它相得益彰地出现在影片中,很平均地在三部分里都出现了一次。每次都放了前奏和很少一部分,却一下子烘托了气氛。起初并不明白贾科长为啥要莫明其妙放一首粤语歌曲在电影里,显得格格不入,继而觉得那是90年代,香港台湾流行歌曲肆虐的时代,小年青追求流行的东西,所以放在片中并不觉得突兀,但是这首《珍重》仍显得出跳。就像贾科长电影中有意"植入"的一些隐喻和象征,它起着点化和烘托主题的作用,虽然只是一首歌而已,却有其每次出现时的不同蕴意。

  比起贾科长别的电影,这一部竟然显出一点时尚的感觉,大概与后面发生在2025年澳洲的故事相关。这部电影三段式的分割与连接,其实很有意思。1999年的故事发生在山西汾阳,煤矿粉尘扑面,三角恋情的纷争最终尘埃落定;2014年仍是在山西,但已是事过境迁,离婚的离婚、患病的患病,岁月的沧桑和贫富悬殊都显出来了;2025年则到了澳洲,人物也转移到下一代,已无家可归,家已经成了挂在脖子下的一串钥匙。

  电影的叙事其实很简单,一个地方上有点姿色和文艺细胞的女人,被两个男人争夺,最终嫁给了有钱的那一位。没钱的那位远走他乡,最终落得肺病返回故乡,才发现女人已经离婚,孩子跟那个有钱男人去了上海,然后再去了澳洲。多年后,孩子在异国他乡长成了小伙子,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与父亲语言不通,成了完全的"香蕉人"(ABC),他试图寻"根",却发现大海茫茫……

  其实三段电影有连贯,讲述的是一家人的故事,看起来也很通顺,但主题的统一性上仍显得有些差强人意。所谓的"山河故人",从我们臆想到的"乡愁"中剥落了,它前两段看起来是对一段婚姻故事的戏弄和调侃

  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 篇5

  这部电影是我喜欢的好电影,会不自觉的让你跟着电影过一回人生,然后唏嘘不已;也许好的电影,就是看别人的故事,感叹自己的人生;也许好的电影,就是没来由的被触动,好像一根刺,扎到你原以为已经麻木的神经。

  故事从时间上分三段,跨度差不多三十年,那些时代感很强的影像元素,像讲个不动声色的故事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徐徐展开,那些微凉的清晨,那些暮色四合的日子,那些故人,都被不知不觉的代入又消失,过往的日子不再,很多人来不及说开始,来不及说再见,就成了故人,是老朋友也是想不起的记忆,不变的只有冻了又化的河、黄了又青的山,以及汹涌前流的时间……

  电影就是纯叙事,庆幸没有落入俗套的窠臼,没有什么大团圆,没有那么多交代前情旧因,有的人过去了就过去了,就像人生哪有多为什么啊,那些有过的发生的正在的相识、相知、相爱,麻木、分手、怨与恨以及再见永不见,没有原因!没有原因!没有原因!也或者早已忘了原因。时间就是忘记,忘记了初衷,忘记了誓言……

  电影里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孤独,世界繁华,人来人往,每个人内心深处依然孤独,像宿命。不要奢望永远的拥有与爱恋,朋友、家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世界越快,这段路越短,来了又走了,亲了又远了,有人在有人离,不必互道珍重,人生就是珍重。

  山河故人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片尾的雪中独舞了。没有人能陪你一直走到最后,而每一个在你旅程中出现过的人,请自己珍重,独留我自己任性独舞!

  最后一刻场景最感人,也最升华。已年迈的涛,松绑遛狗的绳子,雪中独舞!漂亮!感动!配乐就是这首Go West。

  有疼痛的牵挂又怎样!有离去的故人又怎样!人生路程过半又怎样!自己一人独过又怎样!漫天大雪花,涛忍不住,松开狗,应该是欣喜的,在Go west音乐中欢快的起舞!

  这一刻,无需多言;这一刻,人生欢喜;这一刻,时光有温情;这一刻,人生有意义!

  感谢这个电影,让我凭空生出感动,释放了一点情怀,多了些思考,放下一些执着,释然并感动。借片中贯穿全剧的配乐“珍重”对所有的人说:余生请多珍重!

  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 篇6

  再看一遍电影《山河故人》,有很多的感触。

  第一个感触是:如果我是梁子的话,我会选择去向张晋生妥协,让自己消失在沈涛面前,把张晋生想要的都给他。因为我知道,我没有任何理由去与张晋生抗衡的,张晋生太大太强了,我和他完全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如果和他抬杠的话,到最后吃亏的还是我。这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智慧。而电影中的梁子并没有这么做,最终只能落下一个悲催的结局。而张晋生呢,他什么都没有损失,不会因为梁子的抵抗而改变些什么。他想要的东西是很容易获得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而已。而梁子在他眼里,顶多是一个小小的绊脚石而已,对他根本够不上威胁。而那晚张晋生对梁子说的那些话,我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实话:梁子和沈涛不合适。只是当时梁子还不明白这些。最后呢,张晋生想要得到的东西基本上也都得到了,他就是属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那一少部分成功者。

  我在想如果当初梁子懂得那些道理的话,不去向张晋生抵抗的话,最终的结果应该会好很多。或许张晋生会帮助他(他们俩是发小),给他机会,让他一步步地往上爬,去获取一些资源。或许在梁子落难的时候,张晋生会拉他一把。总之,他们还是好朋友,还是发小,梁子或多或少会得到他的帮助。这点很重要。所以,在自己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妥协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你向某人妥协的时候,主动地避开与对方交火的时候(这种交火可能是因为对方引起的),对方会觉得欠你一个人情,在必要的时候或多或少地会帮你一把。

  第二个感触是:只有少数的成功者才占据着社会的大部分资源。他们可以用自己手上的资源去换取他们想要的很多东西。而大多数的普通人,是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的。提供给他们的选择范围也是很小很小的。他们当中,也不凡会出现几个人挤进富人的圈子里,但其概率是极其微小的。万人当中就成就那么几个,而且成就的这几个人当中有很大部分是靠运气获得的。真正努力的人未必能够成功。

  而那些原本就占有社会资源的那一少部分人群,会更加地努力,更会想办法去巩固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让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别忘了,能够获取到社会上的资源的人大多是这个社会的精英,是比我们聪明得多的人。他们懂得比我们更多,比我们更知道如何去换取资源。就这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别去相信电视上所看到的一些败家子官二代富二代什么的。告诉你,真实生活中,官二代富二代们都非常的平易近人,很和善的,他们从小就拥有优越的.环境使他们有很高的素养,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识别出来,他们是很受欢迎的。我就结识过几个官二代富二代,他们对人都很友好,比一般的普通人更善良。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在这种社会资源不合理,不平等的情况下,该以何种方式去看待这种不公平,以何种方式去生活呢?

  我觉得首先要尊重事实的存在,承认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化。这是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接受和面对的事实,这也是很难做到的一点。但是,任何形式的抵触与逃避都是无济于事的,任何形式的反抗都是很愚蠢的,社会不会因为你的反抗而会发生一点点的改变。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尊重事实的存在,向现实妥协。在承认事实存在的情况下,去想办法如何让自己每天都过得舒服些,平和些。快乐些。自己学会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价值体系。尽可能多的是,心平气和地面对、接受和理解这种不公平性,而不是如何去评价这种不公平性,这没有一点儿意义,社会本来就不完美。

  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出身不可控,运气不可控,努力可控。当你没有选择余地的时候,努力是唯一的变数。当你有选择的余地的时候,选择(运气)比努力重要。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个个人都可以用多种维度去定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身份、地位、名誉、富有,这些东西都很美好,但都不是我们所能够把控的东西。生命不仅仅有高度,还有深度、宽度和温度。去追求这些无功利性的东西或许能解放我们的人生。

  愿每一个生命都得到绽放!

  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 篇7

  作家余华说,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时间到底有多强大?贾樟柯用他的方式向我们给出了一个答案。

  从中国山西偏远的小县城到遥远南半球的广阔澳洲,贾樟柯在电影《山河故人》中构筑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平台,并将其分隔为三段,将一个女人,涛(赵涛饰)的半生岁月娓娓展开。在开篇的第一段故事里,年轻的涛在纠结的三角恋中选择了富有的煤矿老板(张译饰),决定与其结婚。到第二个故事,已经离婚的涛,面临了父亲的过世以及儿子的离。第三段则是围绕已经长大的涛的儿子(董子健饰)与他的中文老师(张艾嘉饰)的相恋展开。三段故事层层推进,伴随着时代的更替,浓郁的乡愁始终萦绕在城市的上空。冷峻克制的影像,朴素的人物特写,不合时宜的喧闹声,贾樟柯依然选择了用他特有的形式刻画个体与大环境的格格不入感,人与人之间粘稠的联系,那份独特的疏离感和暧昧气息都细腻而考究地在影片中呈现出来。导演的情绪冷静又压抑,让人猝不及防的唏嘘之感却自然而然地流淌于影片中。

  对于三段故事的描绘,贾樟柯选择了 以1.33:1、1.85:1和2.35:1不同的画幅来呈现。如果说考究的画幅设计是为专业电影人打的一剂肾上腺素,那么导演使用的那两首贯穿影片的歌曲则更能直白地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也许无法读懂导演镜头里丰富的电影符号,但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尤其是在结尾,那首被赋予时代意义的《GO WEST》再次响起,女主角涛不动声色地跳着舞,白茫茫的雪地和她脸上的表情一样平淡,承载着她的故事太有生活感,既乏味又丰沛,那股化不开的无奈情绪如同缭绕的白雾一样,使得涛的舞蹈显得如此沸腾,感人至深。

  从《站台》到《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再到《山河故人》,贾樟柯好像一直在变,但似乎又从来没变。那份对待真实的态度一直都在。记得贾樟柯在他的电影手记里曾说过,从某时候开始,有一些东西总让他激动不已。从街头喧闹的人群到小吃摊里冒出的白汽,写实的生活感都成为他镜头下的素材。也许导演不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但却拥有一双擅长捕捉生活气息的双眼。在文化文本研究中,有个关于情感结构(Structures of Feeling)的概念,是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提出的,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从中体验到的意义与情感价值。在这个定义范围内,贾樟柯把“漂泊”变成了影片“情感结构”的主旋律, 而“现实感”成为他独有的拿手特技:当对真实的刻画到达一定程度后,从现实提炼的情绪就变成了浪漫的诗,每一帧都充满了鲜血淋漓的诗意,连感动都是猝手不及的。

  值得一提的是,和贾樟柯之前的电影相比,在《山河故人》中,导演将触角延伸到未来,构造了其影像表达的全新面向。从这一个层面来看,贾樟柯是极其野心勃勃的。他不再满足于描绘变更的大环境对个人的桎梏,而试图将自己对未来时代的思虑融合进影像的新语境中,也许讲述的故事不是那么完整,但是诚恳的人文情怀却让人动容。在诗意的外表下,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是为观众留下了有更多回味的可能性。

  总体来说,《山和故人》是个挺简单通俗的故事,甚至连第三段中的忘年恋也是以粗线条来推进。平淡的故事,包裹于静谧的画面中,却成功地触动观众的情感,让人莫名地心有戚戚焉。只能说,贾樟柯确实擅长捕捉生活里每个平凡无奇流逝的日日夜夜,那些伴随年岁不断变迁的私密而无法形容的吊诡情感,就像一座暗涌的风暴,我们看不见充满戏剧性冲突的惊涛骇浪,但却无时无刻感受到无法抽身的那股力量。就像李宗盛唱的那首歌“时光不再,啊,时光不再”。时间的力量无法阻挡,人们无处可逃,但庆幸的是在贾樟柯的影像中有一块休憩地,那是现实生活特有的朴素质感。

  爱人的背影,城市的风,你曾听过的那首歌,最细微的琐碎,全部都变成记忆被搁在画面里,这些无聊而模糊的碎片,就是现实最原本的样子,我们经历的生活被赋予意义,我们逃到影像里喘口气,这大概就是观众总能在贾樟柯的镜头里找到共鸣的原因,毕竟,真的没有人可以绕过时间这条河。

【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山河故人》 观后感04-28

山河故人 观后感09-18

《山河故人》观后感范文02-17

山河故人歌词04-30

《山河故人》观后感800字09-23

观《山河故人》有感04-12

山河的歌词03-22

气壮山河11-18

家乡的山河作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