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观后感

2022-08-20 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浒传》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浒传》观后感 篇1

  暑假来临,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书籍阅读的范畴,其中就有《水浒传》。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珍宝。《水浒传》真实地描写了北宋时期宋江领导的一支起义军形成、壮大至失败的全过程。

  小说中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天真、直率的“黑旋风”李逵;疾恶如仇的“花和尚”鲁智深;有胆有识、干练果断的“行者”武松;正直、聪明的“浪子”燕青。也有让人切齿痛恨的人物像高俅,蔡京、童贯、梁中书、蔡九知、贺太守等等。

  水浒一百零八将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智多星”吴用。别听他的名字叫“无用”,可他的能耐大得去了。在梁山中还是个军师呢!我喜欢他是因为他特别聪明。他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吴用用计劫了法场;卢俊义、石秀被关大名府死牢时,吴用用计放火烧翠云楼夺取了大名府;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他计谋很多,深受梁山好汉们的尊重。

  小说中不少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如智取生辰纲、大闹清风寨、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等一系列故事情节都描写得绘声绘色,让人百读不厌。

  作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传》,真是实至名归,名副其实。

  《水浒传》观后感 篇2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每当那熟悉的悠扬婉转的歌声响起,我的心如火热的炉中煤,滚烫滚烫。《水浒传》给人的感觉也像这首歌,荡气回肠,振聋发聩。《水浒传》作为四大经典之一,广被观众们叫好,甚至万人空巷。他的艺术水平非常高,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却加剧了人们对它的解读,让文人墨客在书卷里品味那一缕摇曳的芳香。

  乱世出英雄,英雄逢乱世。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有那智多星吴用,为梁山指点一二;豹子头林冲,统领泊中将士;及时雨宋江,救人于危难。好汉们多是逼上了梁山,做起了“贼寇”的生活。这所以被逼上梁山往往是因为朝廷佞臣的算计,而且与其他“贼寇”不同的是,他们杀富济贫,不抢劫良民,而思替天行道。

  《水浒传》中,有几个情景令我难以忘怀。

  一、是帝臣的腐败。

  特别典型的是高俅的发迹。高俅原本在药店工作,收入卑微,不学无术,是一群喽啰的首领。最后经多次引荐遇见了太子,太子爱好踢球,与几个陪脸的玩耍。高俅踢得一脚好球

  他变幻莫测的球技令当场的人拍案叫绝,受到了太子的赏识。这是高俅的运气。后来太子继位后,封他为太尉,有忠臣质疑皇帝:高俅只会踢球玩耍,不能给他官做。可皇帝的回答是:官可以学着慢慢当。这是一种多么腐败的思想啊。高俅小肚鸡肠,无恶不作,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

  二、是宋江的愚忠。

  宋江出生正门,世世代代只求护国护民。但宋江误杀阎婆惜只好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甚至闹到要劫法场的地步。宋江坐梁山第一把交椅,但是一心想招安,想完成夙愿。可是他低估了朝中的奸佞势力,把招安想的太单纯。高俅被生擒而未被处死,让林教头饮恨而亡。宋江的想法却是向朝廷示好。想提高招安的筹码。招安真的是一条很好的道路么?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世道唯利。

  林冲之所以在狱中免去杀威棒,是给了狱吏银子;杨志犯下了错误,赠送了两件玉器;押解人员也是收了上面的金银而答应完成使命。这赤裸裸地反映的世风世道。这也折射出当今社会的诟病,走后门,送礼,靠一些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尘沙阻足,枫叶遮眼,何时才能捧一瓢清泉回味它的滋味。

  四、梁山好汉的归宿。

  兄弟们一个个加入梁山,才使得梁山有了浩大的声势,这里是人间的天堂,有伶人起舞,骚客放歌,有马上乘骑,有百里穿杨。可是到最后,兄弟们的归宿是凄凉的,宋江,花荣,李喝毒酒而亡,鲁智深出家,有些人不愿做官而纷纷告别。当上官的兄弟又时常受到佞臣的刁难。

  《水浒传》是史诗般的巨制,看江山如画,看俊杰屈伸。

  让我们铭记经典《水浒传》!

  《水浒传》观后感 篇3

  寒假里,我观看了电视剧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看了后我对《水浒传》有了些了解,知道了梁山好汉个个都是英雄豪杰,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这其中最让我难忘感动的要算李逵背母了!

  李逵的孝心深深感动了我。他因“犯罪”被迫背井离乡去江州充当牢子,有幸结识宋江,最后和宋江上了梁山。上梁山后,在他自己大碗吃酒大块吃肉时,不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还在家里受苦,所以决定下山去接他的母亲来梁山享福。到家后,发现母亲由于日日夜夜思念儿子,竟然双目都失明了。李逵心里很过意不去,痛哭了起来。他跟母亲说要带她上梁山享福去,母亲欣然同意了。途中,因为口渴,李逵便把母亲放在一棵大树下,自己去取水。等他取水回来时,那棵树下只有许多血迹和一点头发,却不见了母亲踪影。他沿着血迹找到了一个老虎窝,知道可恶的老虎吃了自己的母亲,便悲痛地举刀冲了进去,杀死了三只大老虎。

  梁山的英雄豪杰个个都有自己的事迹,如宋江醉酒写反诗、武松为兄报仇、林冲被奸人所害……最后这一百零八个好汉却被招安,许多好汉以身殉义了,令人感慨万千。

  我非常敬佩他们的爱憎分明、忠义双全的高尚品质。

  《水浒传》观后感 篇4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施耐庵,作者以精湛的笔法描写了北宋年间,奸臣当道,皇帝昏庸,残害忠良的社会背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水浒传》描写的就是以宋江为首的108位梁山好汉反抗朝廷的故事。

  星期天,在耕读书院,我们栋梁班的小君子一起观看了电影《水浒传》的某一章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电影里每个人物的精彩表演让我们是身同感受,我们在下面看的是义愤填膺。

  这一章节故事简介,高太尉之子,高衙内调戏林冲之妻,林冲见是高衙内,虽然恼怒,但还是忍了,谁知高衙内贼心不死勾结林冲的好友陆谦出卖了林冲,哄骗林冲的妻子去救林冲,趁机调戏林妻不成后,陆谦高衙内又设计陷害林冲说他有谋杀之罪,林冲就这样被刺了面颊发配沧州,陆谦又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在途中杀害林冲。两位公人一路上不断的变法折磨林冲,就在他们准备要结果林冲的性命时候,却被一路跟着的鲁智深给救了。

  看完这段电影,我为林冲正直善良而感动,也为他的愚忠和胆小怕事而气愤,他把高俅高衙内等恶人想的太过善良了,他竟不知人家是要取他的性命,他还幻想着能重新做官,本来有逃跑的机会,他竟然坐以待毙,不是鲁智深,他早已命丧黄泉了。他实在是太倒霉了,他结交了陆谦那样一个小人,见利忘义,残害忠义之士,屡次加害于他,不过他也是幸运的,结交了鲁智深这样一个忠贞不二的好朋友,俗话说的好∶患难见真情。人要分清朋友的好坏,就得要共同经历一些磨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要盲目的交友,近君子远小人,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我们就要广交一些像鲁智深一样的益友,当然我们对待朋友应该肝胆相照,坦诚相待,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益友,只有这样才能终身受益。

  宋朝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百姓反抗,是因为恶人当道,皇帝昏庸,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水浒传》观后感 篇5

  大碗吃酒,大口吃肉。论称分金银。李逵那粗犷却又豪气万千的声音似乎又在耳边回荡。《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很早之前就被编成书籍拍成电影影电视以供人们闲暇时阅读或者观看。

  剧中以各个回合讲述了一百零八好汉被逼反正水泊梁山,却最终以宋江为首接受朝廷招安在大战方腊的过程中伤亡殆尽。第一次谈论《水浒传》,是在和父亲散步聊天的时候却被爷爷阻止不许谈论。当时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水浒传》是一部投降主义的书。

  后来,看完这部电视剧之后。我不禁开始幻想,如果宋江不是一开始就坚持接受招安。明知朝廷奸臣当道还秉持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这一切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或者说,如果水泊梁山不是以宋江为首而依旧是晁盖,那这108位好汉的结果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或者说,自从那108位好汉决定效忠宋江那天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们的结局。每个人都有执念,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像武松打虎那样有着扭转乾坤的实力和信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怎能作为用兵之道呢? 在这奸臣当道,兵荒马乱的年代。明知统治者昏庸。却固执地坚持己见,让所有信任和依赖他的朋友们,兄弟们都这样白白的葬送了性命。不知道,宋江饮下毒酒的那一刻,心中可曾后悔?

  人的一生,其实短暂而又前路未知。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无力回天就要懂得适可而止。有时候,懂得放下也不失为一种解脱。否则,如果成了一生执念,便会作茧自缚害人害己。

  《水浒传》观后感 篇6

  就在暑假期间,我看了一部电视,这部电视名叫《水浒传》。看完这部电视,令我感受深刻,我被这梁山这108名好汉所做的事情佩服的五体头地,同时也被他们的团结、友谊、有爱心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所感动了。

  《水浒传》这一部电视主要内容是他们所有的人被迫上梁山,开始了替天行道的大事,他们经历了种种困难,抓来的人们,不但不杀,还把他们当亲人一样看待,看见有困难的老百姓,给他们分粮食,分银子,替他们分己痛苦。

  我和《水浒传》梁山泊108名好汉所做的事情比起来,简直是差的远远的了。记得又一次,爸爸刚给我1个月的零花钱,我准备用它来买一些东西,于是我自己上了街,去找我需要买的东西到了十字路口,一个要钱的在街道一旁要钱,我看见别人都没给他钱,于是就:别人都没给那个人钱,我为什要给他钱呢?想着,我就绕着他走开,可是越想=向前走声音就越大,我看他很可怜,然后我就看了看手里的钱,想:给还是不给呢?想了一会我走了,看完《水浒传》这本书我真后悔。

  观《水浒传》真是感受深刻。

  《水浒传》观后感 篇7

  翻开了这本在我家书柜里尘封已久的《水浒传》,扑鼻而来的是股股书香气息。当我深入其中,细细阅读时,渐渐感觉到这一段段文字在为我们描绘出当时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在其间贯穿始终的是一曲绿林豪杰的忠义悲歌。

  这部英雄传奇写于元明之际,它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故事。这支武装共有首领三十六人,有名有姓的将领共有一百零八人,大部分人是被权贵逼迫得走投无路而投奔梁山的,当中不乏各路英雄豪杰,其中有王候富豪、书生铁匠、猎户渔人、屠夫刽子。他们在山东、河北一带反击官府,劫富济贫,深受普通百姓的拥护。梁山英雄都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如果用客观的眼光来看这些人,他们只能算是盗贼流寇,可他们却重“忠义”之道,“忠义”是吸引、凝聚梁山好汉们以及他们的行为准则。

  原本,这“忠义”是好事,可是要“忠”于朝廷实在让梁山英雄们无法容忍。“黑旋风”李逵便动辄大喊“杀去东京,夺了王位”,但是因为“义”,好汉们无不跟从大哥宋江,最后一起为朝廷效力,因而最终把梁山大军引向了投降朝廷的灭亡之路。当“忠”是十分艰难的,在借刀杀人式的争讨后,一百零八将就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二十七人回朝,而宋江仍以忠义自诩,彻底将梁山断送得干干净净。

  就这样,以前的成功不再重演,梁山好汉们失去了原有的色彩。一百零八将似从天上来,又重回云中去,他们的干戈征战,成败荣辱,到头来都只不过是一场噩梦罢了。无能为力义英雄的故事,这支武装共有首领三十六人,在没落

  岳苏锐 辅导教师:郭庆龄

  《水浒传》观后感 篇8

  自从上个学期开始看小说《水浒传》原著,我就一直有一个愿望:想知道书上描写的那些古代兵器,比如方天画戟之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看了电视剧《水浒传》,总算看到了那些兵器的形状,同时也了解到了古代打仗时如何排兵布阵,如何破阵等等。

  电视剧把很多情节和人物拍得非常生动,比如《梁山泊好汉动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场面非常宏大,《武松打虎》、《风雪山神庙》、《醉打蒋门神》等精彩故事都非常生动,让人看了还想看!

  对比原著,电视剧作了一些改编,象《醉打蒋门神》那一段,书上只是简单几句交代武松用“玉环步鸳鸯脚”将蒋门神踢倒,而在电视剧中却让武松跟蒋门神打了很久,双方都用了很多招数,打得非常精彩,这样可看性更强,才能更吸引人看。而原著中一些描写公孙圣“作法”之类的迷信活动,电视中就舍弃了,要是完全按原著拍,观众一定都不会相信。

  我发现也有一些改编改得不是很好,比如书上讲到秦明与呼延灼交战,大战五十回合都不分胜败,而在电视剧中,不到一个回合就被呼延灼一鞭打下马来。

  我觉得电视剧《水浒传》总体来说拍得还不错,遗憾的是,没有拍到梁山好汉破大辽的部分。

  《水浒传》观后感 篇9

  这种pk法好像有点特殊,把两部完全不同的电视剧拿来比。但也不是完全的“关云长pk秦叔宝”,这是因为水浒与三国之间本来就有着很多联系,二者的.作者就是同一人(这话有点不严谨,但老罗一正一副,也算说得过去)。

  水浒与三国,最大的区别就是:三国有正史与演义之分,编剧可以在二者之间取舍;而水浒那就没什么正史之说了,只能以小说和民间的一些传闻为准。我对《新三国》的看法是:和正史差得远(年份年龄一团糟),和演义相比也改得较多(经常有以bug去修复bug的现象)。而我对《新水浒》的看法是:基本忠实于原著,对原著中的bug改得还算漂亮。比如将鲁智深打桃花庄放在从五台山回东京的路中,这是原著中很大一个bug。想想从山西回河南,怎么回跑到山东去转一圈?《新水浒》将这一段放在鲁智深救完林冲后从沧州返回东京的路上,地理位置就正确了。

  从电视剧本身而言,《新三国》用的是同期声+后期配音,有名有姓的人物基本六成以上都是原声;而《新水浒传》则完全用的后期配音,可能除了张涵予是本人配音以外(他本身就是配音演员出身,本人配音也是情理之中),基本都是配音。这一点我是倾向于《新三国》的做法,多用演员的原音可以使得演员对角色的诠释更加完整。当然了,《新水浒》用的配音演员都是一线的大牌,音质是没得说的。但我还是说一下李立宏老师的情况,李立宏这次配了晁盖和卢俊义两人。李立宏的声音很特别,听一下就能听出来,可能我觉得他不太适合在同一电视剧中为多人配音,因为他的声音实在是太特别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晁盖和卢俊义有一种“置换”的感觉,前者死了,后者来了。当你闭上眼睛听时,更有这种感觉,卢俊义就是晁盖附体。再加上晁卢二人在梁山上的地位,更加有穿越之感。

  《水浒传》观后感 篇10

  几近一月的时间,终于看完新版水浒传,因先前并未读过水浒传全书,因为步步留着悬念,并不知晓水浒传之人物来龙去脉,因为也就看得仔细,观新水浒传有感。梁山聚义108好汉,至最后仅有数人善终,奸佞小人残害忠良,皇帝昏聩听信谗言,宋江带众兄弟心怀忠君报国之心,奉召征讨方腊凯旋而归,最后竟尽遭蔡京、高俅、童贯等人暗算,英雄气短,令人唏嘘。

  (一)呼保义宋江,及时雨公明

  宋江,本是郓城县小吏,因阎婆惜之事犯下命案,刺配江州,年岁渐长而未建功立业心生愁绪,酒后在浔阳楼题下反诗,虽起初并不想落草为寇,但此时被晁盖等所救,被迫上梁山落草。其后虽梁山泊声势日壮,四方好汉慕名来投,但始终萦绕在宋江心头挥之不去的是贼寇的名声,而宋江之为聚义,其终极目标也正是洗刷掉贼寇的名头,实现心中原先报国安民之志。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以及梁山108将最后的结局来看,或许该笑宋江人等愚忠,莫不如在梁山泊占山为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快活,但是以当时封建社会制度之下,君即是国,忠君即是报国,宋江的选择虽讨得最后毒酒身亡的悲剧,但是仍赢得身后千载流芳。电视剧的最后宋徽宗为宋江建立祠堂,香火祭祀,但以身前事来看,这又有何用处?忠臣良将已死,宋岂不亡?宋徽宗岂不为辽所虏?可以讲,梁山泊大败朝廷两次讨伐声势甚威之时,宋江所思忖梁山前途之选择,无外乎两条:招安和造反。造反,成则推翻大宋,建立新朝,但宋江自忖梁山泊不足以推翻宋庭,造反失败则要落下千古骂名,惹得身后耻辱。若此,则也唯有招安一条路可选择,如此看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宋江素以忠义闻名,号称山东及时雨,自从聚得108好汉,提及招安之事招致下层的反对,此时便可看出梁山聚义虽已兄弟相称,但已分出高低贵贱,阶级分化。后来经过大小战役招来的秦明、呼延灼、关胜、董平等人本是良将,他们心中之念想也是来梁山躲过一时败军之过,随宋江招安后希冀能官复原职,洗脱贼寇名声;而对下层地煞系列诸好汉来说,本身多数出身贫寒卑贱,上得梁山得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已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有几人关心什么身后名声,现实的小康生活才是他们最满足的。我们可以讲下层地煞兄弟胸无大志,但是最普通人来讲,梁山上的生活平安富足,又岂不是寻常人等地平凡理想?总好过在现实中受人欺压、忍饥挨饿。因此,上下层的理想已然不同,但是决策权仍然在上层宋江等人手中,宋江、吴用等的招安决策也正是基于上层招降军官的利益诉求,而下层地煞的兄弟们,也只有跟从公明哥哥鞍前马后,直至抛却现有的安居生活,沙场厮杀献出生命“以报知遇之恩”了。

  可怜宋江虽招安成功,征讨方腊得胜而归,加官进爵得以为官一方,施展自己的施政纲领,但终究敌不过奸佞一句谗言一次暗算,命丧黄泉。

  观水浒108将,论武功当属卢俊义、林冲、关胜、呼延灼等人,论名头卢俊义、花容等社会上层名声响彻河北山东,但领导人却是呼保义宋江。很多人愤愤宋江何德何能怎居头领之位?笔者猜想,宋江之为梁山108好汉头领,基于以下几点因素。其一,宋江为小吏期间帮扶穷困,数次如此义举为江湖好汉所推崇敬仰,也就为自己打下了道德形象的基石;其二,宋江早期为官及刺配流芳期间结识一帮嫡系兄弟如花容、武松、戴宗、李逵等人,这位日后树立自己的亲信派系打下了基础;其三,宋江于晁盖有救命之恩,且获得元老林冲的鼎力支持。宋江于头领晁盖的交情使得其以下进入决策高等,且元老林冲极力劝进,也就意味着老一代创立者的支持,那些后来之人又有何话可说?其四,梁山发展壮大过程中,攻打祝家庄、青州等战役中宋江亲自出征,又亲自招得许多良将,使得其名声和威望日益高过晁盖;其五,宋江从谏如流,对吴用的计策言听计从,不执拗冲动,这方面强过晁盖,晁盖也因此丢了性命;第六,宋江体恤下层兄弟及军士,为自己赢得下层的支持,打仗有所损伤之时,宋江必亲自探望受伤兄弟,为其涂药疗伤,此等感情攻势为自己赢得了下层的支持;最后,是宋江的个人魅力,宋江虽武功不高,生得黑汉模样,但是为人忠义,这正是至高无上的江湖结交法则,自我控制力强,不近女色,镇定自若,具备领导气质,其常常一副若有所思状便使人觉得深不可测,综上,宋江之为梁山头领,也是必然选择。

  (二)林冲

  林冲,是又一位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梁山泊元老级人物,原本东京80万禁军教头,后带刀误入白虎堂,被高俅陷害,刺配沧州一路又百遭折磨,差点在野猪林丢了性命,幸得鲁智深一路相随护送,在沧州又遇柴进接济,林冲本想就此安心充军,待到来日回到东京与娘子团聚,但无奈风雪山神庙高俅要对林冲赶尽杀绝,林冲怒发冲冠,杀陆虞候等人,而投梁山。起初受王伦嫉贤妒能,郁郁不得志,而后晁盖上山,亲自灭了王伦,此时林冲已经嗜杀成性,但林冲骨子里的谦逊忍让,让他让位于晁盖当了梁山之主。第二次关键换位时刻,时逢晁盖已故,林冲作为老一代创立者中武功、名望最高之人,继承梁山头领之位也可,但仍劝进宋江,而甘为麾下先锋大将。从客观条件讲,林冲虽具有一流的武功,但是其致命的优柔寡断的性格,又容易因仇冲动,并不适合做领导人,况且林冲结交,如鲁智深等又是鲁莽忠厚之人,没有类似吴用等谋士相助,也就只能劝进宋江。但是,林冲,却是读者及笔者喜爱的人物,其最终解决,却是含愤而死,令人扼腕。

  林冲选择宋江做头目,其终极目标是待到来日军威壮,杀回东京报冤仇。其与宋江短期的目标一致,但根本目标却出现了重大分歧,以至于高俅被捉之时不能杀他解恨,含恨忧愤而去。就此,林冲心中与宋江也就结下了疙瘩。宋江虽断发为誓,但无奈林冲早逝,宋江又被鸩酒毒死,此仇便不得报,含恨九泉。

  林冲,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被逼上梁山的人物之一。其原本幸福小康的生活因红颜祸起,却终生不得报此冤仇,这也就更激发了读者的怜悯与公愤,林冲也就成为笔者所喜爱的人物之一。

  (三)吴用、公孙胜

  吴用,是梁山起事最早的参与者,也是忠实追随宋江的梁山第一谋士。其本是村中学究,虽晁盖劫取生辰纲,而入梁山为二头领。起初晁盖当政时期,梁山并无甚大发展,直至宋江实际主政之后,梁山在宋江深谋远虑及吴用的具体筹划之下才招得许多英雄好汉,其间攻打祝家庄、青州、东平府、东昌府等战役中均有其出奇制胜的谋略。吴用虽看起来文面书生,为引得卢员外上山不惜设计破坏卢俊义好端端的地主生活,显得不够仗义且阴险狡诈,但是梁山若是都按江湖道义行事,没有小人谋略,恐怕也实现不了其实力的级数增长。江湖好汉往往最瞧不起白面书生,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但吴用用计策屡屡为梁山立下奇功,却赢得众将军与莽汉李逵等尊敬,也拜其足智多谋所赐。

  在晁盖攻打曾头市之时,吴用并未力劝晁盖莫去攻打,其间必有深意。诚恐此时吴用已深知宋江屡次出征成功功高盖主,此时晁盖急于证明自己老大的地位与能力,而此时劝谏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一言未发。相比此时,吴用已深知宋江才是自己应追随的英明贤主,而作此沉默。

  可怜吴用最终宋江命丧之时,在宋江墓前与花荣自缢而亡。

  公孙胜,天罡系列排第4位,拜其最早拉拢晁盖等起事,为元老级人物,但其身为道士,云游四方,对梁山的发展壮大作用并不大,但其也因此得以善终,修道而去。

  (四)鲁智深、武松

  鲁智深,是笔者最为喜欢的人物。在拳打镇关西那几节,鲁智深得以获得大量的戏份,因而在梁山众兄弟中,也是人物个性刻画的极为丰满的一位。其虽生得彪形大汉,鲁莽厚实,但行侠仗义,扶危救困,救得金氏父女;性格耿直,嫉恶如仇,拳打镇关西江湖传诵;力大无穷,惩恶扬善,倒拔垂杨柳名声远扬;护送林冲,兄弟情深,方见莽汉真性情;嗜酒如命,大闹五台山,而后滴酒不沾,遁入佛门,圆寂六合,算得善终。鲁智深圆寂之时自忖自己杀人无数,他也正是在佛门找到了精神依托,而得以对自己的一生做一个总结。

  鲁智深与林冲的关系非凡,林冲自娘子被害之后再无亲人,也将鲁智深当做自己亲兄弟,在林冲负气出走归来之时,宋江前面相迎,然鲁智深后面满吆喝一声,便与林冲相拥言喝酒去,可见此时林冲心中怨气未消,并不怎么理会宋江。鲁智深一路护送林冲至沧州之时,尽心妥帖,也体现莽汉细微的一面,其后鲁智深自立山头于二龙山,也是为了有朝一日招兵买马杀回东京去,为哥哥抱得血海深仇,因此鲁智深对于招安的态度同样抵触,但苦于没有发言权而只得服从,后面许多攻城战役也并未见鲁智深,可见鲁智深因为与宋江不让杀高俅,而倾向于林冲。他虽原是一个官吏,却最不稀罕官爵,加之对于招安的抵触,因而也就远离宋江决策核心层。

  鲁智深与林冲,也值得做宋江招安计划的一个棋子,在不由得自己的人生轨迹上前行,而兄弟二人同死于六和寺,也算身后相聚。

  武松,因为景阳冈打死老虎而名扬天下,也是出事之前名头已经风光无限的英雄,但仍因其兄大郎被嫂子及西门庆合谋杀害,武松报得冤仇而上了二龙山。武松也算是联系宋江与二龙山派系的一个任务,在其身上,有着其他好汉没有的气概,当街杀死西门庆抛尸于楼下,割下潘金莲与西门庆头颅供奉大郎,可见其心狠手辣,而最后擒拿方腊自断其臂,可见其英雄气概。而最后请求留在六和寺,也算是明智之举,也得以善终。

  (五)李逵

  李逵,面目黑丑,被人唤作黑厮,粗鲁莽撞,但却是宋江最忠实的伙伴,也是后期给的戏份最多的好汉之一,往往在处理重要事件(如第一次招安)的时候为军师吴用所用,发挥重要作用,而又往往大于其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常言哥哥还要个什么计策,俺一对板斧一路杀将过去,要了那厮的鸟头等惹得许多读者喜爱。

  《水浒传》观后感 篇11

  终于把86集的《新水浒传》看完了,感觉还挺好看的。以前有看老版的水浒传,看了好几次重复始终都没有看下去。

  喜欢看《新水浒传》的打斗招式,没什么重复,创新、新颖。虽然大场面会有点科幻感。人物选得不错,令我最难忘的应该是铁牛的角色。他心地纯真、孝顺,虽然鲁莽没什么大脑,他喜欢捏着一个人或者是说他忠于一个人和当他有酒有肉吃喝的时候是最可爱的!直到他到最后和宋江死去还那样突出。

  宋江:虽是大忠大义的匪领但过于愚忠,对招安之事太一厢情愿。同时也体现出不明主。其实看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我都不怎么喜欢这个人物角色了,感觉这人挺狼挺狠的,有仇必报,绝不含糊。(做人能做到这点我很赞同)……只是,对于招安这事中的做法,我不能苟同。水泊梁山兄弟死伤那么严重,我个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宋江造成的,朝中的奸臣未除,如何能够更好地为国家效力保卫百姓呢??

  卢俊义:梁山水泊的第二个匪领,把身边的人理想化、更加愚忠,但更突出他君子为人!最后连浪子燕青都知道的狡兔死,走狗烹。他都不愿意相信,最后惨遭小人害死。话说回来,想卢俊义的贵族之后,要他功成身退是件很难的事情,所以也就成了小人的美事。

  吴用:军师吴用,看到最后才看到他有多少表情。有点枉为军师,竟然没有算计朝中奸臣。

  晁盖:死得太早,难怪他恨!眼光短浅。

  林冲:心胸狭窄了点,总活在仇恨之中。

  ……

  个人比较喜欢花和尚鲁智深还有花荣。鲁智深:直爽、义气、有责任心、功夫不错、有点小聪明、有错必改,即使带点鲁莽,心地还是善良的。从最初的假和尚到最后的真和尚,直至为忏悔而自杀,可怜可悲。

  《水浒传》观后感 篇12

  花荣,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人物。他善于射箭,外号小李广,这可不是吹的,名不虚实。

  花荣是宋江过命的朋友,宋江杀了人,摊了人命官司,之后来到清风寨投奔了花荣。当时宋江被矮脚虎王英等人抓住了,一问是宋江,大家都称大哥,摆宴祝贺。王英抢了刘高的妻子强迫做压寨夫人,但是宋江是正人君子,就把刘高的妻子放了。刘高的妻子不但不领情,还诬陷宋江为贼。在上元节的时候,刘高将宋江神不知鬼不觉地抓走了,严刑拷打宋江。我佩服花荣是正人君子,为了朋友不惜自己的官职、生命,为朋友两肋插刀。花荣闻之大怒,领着手下人闯府救回了宋江。但是,刘高告状,青州知府派镇三山黄信,假装调节刘高和花荣的关系,邀请花荣去刘高的府里摆宴,但是,吃着吃着,刀斧手上来将花荣与宋江擒拿。然后刘高和黄信两人,押解着宋江、花荣赶奔青州。

  幸好路上清风山的好汉燕顺、王英、郑天寿救下了宋江、花荣,把吓得都尿裤子的刘高抓住,并杀了他。黄信只好逃回清风寨写信求救,知府得信后命霹雳火秦明带兵征剿清风山。三位头领和宋江讨论再三,想把霹雳火秦明抓获。宋江有爱将癖,想出计策,想收服秦明。他先让花荣出阵与秦明大战,然后假败,花荣一扭身,故意射中了秦明的盔缨,又把秦明困在当中,最后设计策,收降了秦明、黄信等人,和其他人一同投奔梁山。

  在路过对影山时,花荣看到了吕方、郭盛比武,两人旗鼓相当,但是两支画戟上的豹尾、虎尾缠在一处,两人夺来夺去,毫无用处。结果花荣一箭射去正射到两尾纠缠在一起的扣上,直接分开两戟,所有人无不震惊,实为小李广啊!上梁山后晁盖有点不信,当时正好天边有一群大雁飞过,花荣便抽弓搭箭,抿朱红搭弦扣,后手一松,只见一支三棱透甲锥冲上天际,弦响雁落。从此,梁山上的人非常佩服花荣的箭法,无人不崇拜。后来,梁山英雄排座次花荣位列为一百单八将中的第九名。又被命名为梁山泊马军八骠骑将军之首。每次听到花荣射箭,心生佩服,真是太神了,几乎箭无虚发。有一次好汉攻打盖州的时候,花荣见张翔用箭射中了孙立的马,花荣便一箭射中方琼,再一箭射张翔以振军威。杨端想要报仇,射出的箭却被花荣接住反被射死。射出来的箭都能被接住,真是太厉害了!

  后来,宋江和只剩下二十七位的英雄好汉班师回朝,宋江被高俅、蔡京、童贯、杨戬四人陷害,死了。过了好长时间吴用和花荣闻讯赶来,他们两个为了兄弟,反正留下来也会被害,两人就在宋江墓前上吊自杀了。盖世的英雄就这样灰飞烟灭了!可悲!可叹!

  《水浒传》观后感 篇13

  最近,我观看了《水浒传》电视剧光盘,这部电视剧与原著基本相符,它讲述了宋徽宗时期梁山泊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结束的事,以宋为核心人物,演绎了一出悲剧。

  宋本是郓城小吏,因怒杀阎婆惜而逼上梁山。他不是第一个上梁山的人,为什么当上了梁山的首领呢?这是因为他有领导才能,而且为人乐善好施,意气深重,是妇孺皆知的“及时雨”。但梁山上有领导才能的人有很多,为何只有宋才能担此重任呢?我想是因为后者。例如柴进和宋对待武松的不同态度,柴进是把武松当成看火的,而宋却始终把武松当兄弟看待,宋有此二胜,众人有此二败,他焉能不坐第一把交椅?但宋的愚忠,却让我对他的敬佩大打折扣。他的愚忠,害死了七十二位兄弟,七十二位好汉顷刻间变为七十二个冤魂,断送了一百零八位英豪的前程。他应该意识到,朝廷在招降他们之后,都没让他们进京,就把他们派去征讨反贼,朝廷的用意,就是要坐收渔翁之利呀!吴用、林冲等人曾屡次劝阻,可他就是不听,他的固执,酿出一场悲剧,害死了自己,也害了众英雄。

  但不管怎么说,《水浒传》这部电视剧篇幅浩大,画面及其壮观,是一部让我喜爱的片子。

  《水浒传》观后感 篇14

  央视四大名著在上个世纪相继问世后,前三部水平不错,尤其是《三国演义》,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可当《水浒传》问世后,却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删减太多,太多的重要情节都被忽略掉了。其中个人感觉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演员的气质,许多并不符合其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而且表演起来有的演员也多少有些做作,不够自然。比如鲁智深,发狠的时候总感觉有着很强的表演痕迹。而正在前不久,我从网上下到了水浒全集,在电视还没有公映之前已经先睹为快了。而个人感觉是,在翻拍往往广受争议的情况下(其实《水浒》也没有例外),新版的显出了诸多特色,令人眼前一亮,部分特征着实让老版黯然失色。

  人物之全,可谓有史以来头一遭。《水浒》原著里有许多凑数之人,一共也没出现几回,只是为了凑够上界108星而在书中昙花一现,而电视表现的时候就比书更为笼统,好在此版几乎已经囊括了70-80%的人物故事,在英雄排座次时,每个人都露了一次脸。不过也因此让更多的人物比原著更"昙花",甚至仅仅在排座次的时候才露一次而已。书中故事开头是上界108星下界,其中包括36天罡与72地煞,由此引发了108好汉聚义的故事,而这一新版则参考了原著这一特征,只不过把原著的事实变成了传说。据说有人有争议这会不会是宣传封建迷信--这一点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这都算宣传迷信,那么《西游记》难道也应当把神话色彩去掉才能播出?依在下拙见,倒不妨连传说都不要,完全按原著去播。这种"宣传"起不到什么真正宣传的效果,只不过是故事而已。

  此一版非常突出宋江的作用。虽然原著与此前的电视版也都循序渐进地表现宋江一步步如何走上梁山之首的位置,但并没有账低晁盖之意。此版倒也没加以贬低,但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宋江在江湖上人气之旺,已经远远超过了晁盖,即使晁盖不亡,恐怕他也是事实上的首领了。在大事的安排上(或者说书上表现出的内容中)除了打曾头市晁天王坚持自己出战外,其余基本都是宋江说的算了,宋江取代大哥恐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天王之死也是为了给宋江一个合理的登位理由而已。与老版不同的是,老版中的梁山好汉,无论是个人故事还是集团作战,几乎都是压倒性的优势(除部分必须尊重原著失败的情节之外,比如赚徐宁上山之前败于连环马阵),而新版则阵阵都并不轻松。即使是单个人物打斗,有时也不是那么容易,比如武松大闹飞云浦时,看得人惊心动魄,感觉危险重重,好在最终成功地杀掉了这些敌人。或许这样表现,更能体现一种真实感,而不是老版的"无往而不利"。打连环马、斗高唐,都费了一番心思,后来的燕青打擂也是很吃力地才赢下来。即使是破童贯和高俅,虽然优势明显,也不似老版让人感觉就是一个字"赢"。但斗争戏最令我个人不满的就是征方腊,整个过程有些太随意,斗得太简单,许多好汉居然是在方腊失势败逃时被杀掉,令人心中别扭。如果跟老版比,少了许多惨烈景象。老版中打方腊时,看着英雄一个一个地倒下,心中颇为疼痛,而这新版看着怎么死得都那么草率?不过无论是老版还是新版,打方腊都表现得过于简单,原著中的精彩完全没有体现。也无可奈何,毕竟写写容易,演出来就难了吧。

  招安,成了此剧的一个看点。小时候看招安,简直恨得要命,琢磨在梁山上快乐一生该有多好,招什么鸟安?忍着气看着宋江非要去招安的种种情节,忍着更大的气看着招安后如何承受不公最终导致灭亡…可是看过这版后,突然有一种感受,果如宋江所说,如果不招安,梁山人的前途何在?后世会把他们说成土匪强盗--这是宋江主要担心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事实是,如果不招安,他们的钱粮何来?一次次地侵州府去"借粮"?如此下去,梁山也只能是强盗行迹,而且也未必回回都能借得着,即使想在梁山快乐一生也未必可得。即使是今天,无论你在自己的领域混得多好,不受官方认可,就始终没有出头之日。也许现在就有不少人骂着宋江的招安,自己却拼命地去巴结官方,以期有一个好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宋江的招安是积极的,只可惜他生错了年代,在那个时代,招安了,就是他后来的结局。只能道一声无奈了。

  在看新版《三国》时,当时就琢磨张飞的扮演者,把张飞演得颇似李逵,后来听说他也演李逵,便一直期待。果然,看到《水浒》里的他,就更像那么回事了,虽然也不是特别完美,但比起他演的张飞要好了不知多少,比起老版温柔有余而凶狠不足的李逵也是颇有胜场。鲁智深比起老版也更入戏,在出场最多的人物中,唯独武松感觉缺乏点什么,多少有点不如老版的传神。与老版相同的是,仍然没有按原著用鲁智深擒的方腊,而是用了"武松单臂擒方腊"的典故来作为了结局。只是远不如老版擒得激烈而已。

  四大名著的翻拍已完其三,现在唯剩《西游记》了。喜欢浪漫主义题材的我其实最期待的正是这尚未问世的神话剧,据说会在今年学生们的暑假期间开始放映。只要不是过烂,我想我还是可以接受的,不似网上给予骂声。如果有一部剧让我骂到那地步了,估计我根本就不会去看,而我每次都争取去欣赏其优点。所以,无限期待啊!

  《水浒传》观后感 篇15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的施耐庵。

  《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真实地描写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塑造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等的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喜欢的人是鲁智深。虽然他不如林冲的忍辱负重,不如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如吴用的足智多谋,但是他的扶危济困,侠肝义胆的好品质,令我敬佩。当我看到他在上梁山时,因救民女金氏而打死当地恶霸镇关西,为避祸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为僧;在寺院因酒后闹事,在智真长老的推荐下携书信往投汴京大相国寺,在东京相国寺期间偶遇林冲并与他结下深厚的友谊。鲁智深的那种为民除害,替天行道的英雄本色,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读了这本书后,我懂得了:做事不能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莽撞行事,要用大脑去思考,要三思而后行。其实人生也是一样的,我们要用智慧小心翼翼的走出我们人生的每一步,不能意气用事,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想想我们究竟该不该这样做,这样人生的棋局才能走出辉煌的每一步。

  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它就像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值得我们去发掘,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精华吧!

  《水浒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丝丝入扣,它不仅仅是这些,而是在于留下了一段历史沧桑,成为千百年后,人们仍在津津品尝的永恒话题。

  《水浒传》观后感 篇16

  今年寒假,我读完了《水浒传》这本书,书中的许多地方不得不让我佩服作者的文笔以及其中反抗思想的自然流露。

  《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时期108位好汉聚义梁山泊,揭竿而起反抗贪污官吏的英雄传奇,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官民之间的悲壮画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同时向后人展示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和民族风情等社会现象。

  在《水浒传》中,最令我难忘的情节是武松打虎。武松身怀绝技,连续喝了十几碗酒都还不醉,还要去景阳冈。店家再三劝阻,可他还是不听。他来到景阳冈后,遇见了老虎,他不但没有往回跑,而是和老虎打了起来。老虎奋力挣扎,无奈武松力大,最后被武松给打死了。看到武松遇见老虎时,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看到武松把老虎打死时,我高兴地舒了一口气。武松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平时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根本连想都不想,试都不试就退缩了。这样做,以后怎么能成得了大事呢?

  在书中,还有一个令我难忘的情节。宋江带着他的朋友——小李广花荣来到梁泊山,在途中,花荣看见有两个人在那里使乾,但乾却刺到了墙上。花荣看见了,就一箭把乾给射掉了。那两人十分吃惊,忙问花荣贵姓。花荣报出了自己的姓名,那两人就打算跟着者宋江。宋江很高兴,就让他们跟着自己了。看到花荣将乾射掉后,我十分的吃惊;看到两人投靠宋江后,我很高兴。花荣却坚持不懈的练功,最后使得他武艺高强。而在生活中,我们学什么东西都喜欢半途而废,最后一事无成。我们应该学什么都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水浒传》让人过目不忘的就是英雄们的“忠孝义”,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古代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性格。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文学名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