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观后感1000字

2024-05-22 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末代皇帝》观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末代皇帝》观后感1000字 1

  神思者的《故宫》,是一首我很喜欢的曲子。

  每次听到这首曲子,一种大气磅礴又不失空灵的感觉油然而生,让人仿佛在黄昏时刻置身于紫禁城,缓缓漫步在故宫中。

  从明朝皇帝朱棣打造这个巨大的皇城以来,在中国的土地上,故宫已经风风雨雨经历了数百年的光阴。

  帝王将相犹如过眼云烟,而故宫依旧默默在那里,守候着来来往往的黄色脸孔。

  个体于历史洪流之中,不过都是卑微的存在。

  只是,沉迷于权力之中的人,往往像是中毒一样,罔顾常识,自想着自嗨。结果历史洪流一来,根本毫无招架之力。

  溥仪,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尽管在封建皇朝里是一言九鼎的君王,但在时代的波涛中,也不过是身不由己的恒河粒沙。

  溥仪的权力来源就是生殖器,而不是自己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来去都由不得他说话。

  所有的封建帝王,都没有办法逃脱权力更迭的难题:第一代的君王开疆扩土,后来的二代、三代,大部分都是在君王的.庇佑之下成长起来的,没有办法了解建立一个体系的复杂性。就好像一个创业的老板,经历过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风风雨雨才能获得成功,并获得下属对其权力的充分认可。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根本都没有经历过市场上的洗礼,如果接班的话,往往败掉家业的概率大一些。

  但从溥仪的经历来看,他不像是一个败家子,反而更像是一个傀儡。

  电影《末代皇帝》里,行将就木的慈禧,把溥仪指定为接班人,让他远离亲生父母和兄弟,作为这个风雨飘摇帝国的接班人,根本没有考虑他愿不愿意,也不会考虑这个合理还是不合理。只要是皇室人员下的蛋,满足她畸形的继位条件即可。

  此后,溥仪的亲生父母和兄弟看到他都要下跪。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除了他的外国老师庄士敦还把他当成一个人看之外,在大部分宫廷里的太监奴婢和官员严重,溥仪就成为了“非人”,一个高高在上的、空洞的人。

  庄士敦除了教会溥仪一些知识技能外,还给他弄了辆自行车,也会挖掘他的一些天性,将一些西方的现代观念和社会运行机制告诉他。然而,在这个巍巍皇城中,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和封建朝代的运行机制,又怎么可能是一个老师所能左右的?即便溥仪想改,也是积重难返,更何况,那时候年轻的溥仪,又何曾懂得庄士敦复杂的心情。

  在电影中,溥仪还非常重视和庄士敦的关系的。在老师去天津看他的时候,送别庄士敦之际,他还特意叫上乐队,奏乐欢送他。庄士敦后来也写了一部书叫《紫禁城的黄昏》,成为了《末代皇帝》电影的重要资料。

  然而,历史宏大的叙事下,个人的情感显得如此的无关紧要。

  从辛亥革命到袁世凯登基、张勋复辟,再到1949年故宫城墙上换了新面孔,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溥仪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短短数十年期间,风云变化的中国大地上,溥仪沉沉浮浮,反复被人利用,但却最终幸存了下来,成为电影《末代皇帝》的主题。

  辛亥革命的枪声在紫禁城上空响起,溥仪和他的家人不得不离开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那些依附于封建皇朝的奴仆们,如丧考妣,人生没有了方向,四处逃散。

  纸醉金迷的生活过久了,在日本人的怂恿之下,溥仪又做起了昔日的皇帝梦,在满洲国成为了日本人的傀儡。

  伪满洲国成为历史问题后,本想在车站厕所里自杀的溥仪,仍旧未能如愿,最后被关进了东北的监狱里,一直到后来的大赦。

  电影的结尾,在某个黄昏的日子,溥仪走进故宫,从椅子的座位下掏出一只盒子,盒子里装着一只蟋蟀。

  这个盒子,就是当年还是小孩子的溥仪,举行登基仪式的时候哭闹,从一个大臣那里拿来的。

  也许电影导演在告诉影迷,在他的眼中,溥仪的一生也许就像那只蟋蟀那样,身不由己。

  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又有多少人的命运,能够真正由自己操盘呢?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历史老人面前,没有任何人能够逆势而为,溥仪并不是个例。只是所有沉迷于权力毒药中的人,不愿意去相信罢了。

  《末代皇帝》观后感1000字 2

  2018年11月26日星期一,据外媒报道,《末代皇帝》的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逝世。早就听闻该电影是一部经典之作,在又一伟大艺术家逝世时,这部电影再一次被公众广泛提起,我也因为近期时间相对宽松于是决定看一下这一部经典的电影。

  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溥仪是一个悲剧人物。

  溥仪三岁就离开亲生母亲,登基做了皇帝,在宫中长大。到了约莫六七岁的时候,溥仪的弟弟进宫看望他。两个小孩子相处的这段戏,是第一处体现作为一个皇帝的孤独的片段。溥仪问弟弟,是不是别的小孩子也跟他一样,弟弟反问他没有见过其他小孩子吗,没有人跟他一起玩吗?溥仪说,皇帝是不能到宫外的。

  我觉得这是一件可怜的事情,一个小孩子本该自由自在地成长,可惜溥仪只能在宫中由一群太监、宫女服侍长大,没有同龄的小伙伴,不能走出皇宫。作为一个皇帝,一个天之骄子,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

  不久,中华民国成立,溥仪的弟弟对他说,他已经不是皇帝了,溥仪非常生气,他不相信,两个小孩子爬到宫墙上看到了总统,溥仪还是觉得这一切不是真的,他去质问底下的大臣,为什么要建一堵墙,他真的不是皇帝的了吗?溥仪去找从小抚养他长大的奶妈,可惜奶妈要被安排送走,溥仪说,她不仅仅是他的奶妈,她是他唯一的陪伴。偌大的皇宫,成群的太监宫女,还有先帝的后妃,居然没有一个是真正陪伴溥仪的。

  溥仪十几岁,来了一个名叫庄士敦外国的老师辅导他,我认为这个外国的家庭教师的教育对他后来的`改革思想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处让我触动的场景是,溥仪的亲生母亲逝世,溥仪试图去见母亲最后一面,可惜城门被锁上了,阻挡了溥仪的去路。溥仪感到不满,他爬到屋顶上试图抗议,可惜大臣们不会妥协,尽管庄士敦老师也为溥仪求情。溥仪根本出不去,连见自己亲生母亲最后一面都不可以。

  溥仪成年了,应该册立皇后和妃子了,他看中了的女子却不能成为皇后,他对他的老师说,他连自己的妻子都不能选择。

  高高的城墙,重重的城门,将溥仪困在了深宫之中。

  溥仪在位时,由于皇帝的身份,不能出宫,无法与外界沟通联系,不能见识到外面的世界;中华民国成立,溥仪退位了,他依然被人软禁在皇宫,愚蠢的大臣依然相信只要还在这个紫禁城里,溥仪就是皇帝,他们依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大臣。

  我之所以认为溥仪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是因为身为一个天之骄子,一个皇帝居然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他手中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死大权,掌握着最高权力,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正如网上所说的,溥仪永远打不开那扇大门。

  《末代皇帝》观后感1000字 3

  国庆假期期间,我看了一部叫《末代皇帝》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意大利的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写的是中国最后的一位皇帝——溥仪,也就是宣统皇帝。一个外国电影写的却是黄色的中国故事,总是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

  溥仪三岁登基,是全世界唯一一位登基三次退位三次的皇帝。爱新觉罗氏,字耀之,号浩然,英文名亨利。祖父是道光七子,咸丰弟弟奕,外祖父荣禄生父载沣为光绪帝之弟。

  他是一个住在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里的皇帝,但却如同在一个四面都是高墙的监狱里的犯人。而他第一次看到其他小朋友,是六七岁时遇到比他小两岁的'溥杰,外面不管发生了什么都不能出去,只能靠着地板听声音。有一次,他和溥杰一起上课,溥杰说了一句:“你现在不是皇帝了,外面是中华民国,外面有大总统。”溥仪听后更加想出去。溥仪再长大一些,想出去,但士兵看到他就像守城的将士看到攻城的敌人,马上关上紫禁城的大门,还手拉手成一个人墙,气的他把自己的宠物白老鼠给扔到门上撞死了,可以看出他的气愤。后来他近视了,他的老师庄士敦先生给他配了一副眼镜,大臣们他还给他选了两位姑娘,一位是皇后,一位是妃子,就连自己喜欢的人也不能自己选。他在宫中就是一个吉祥物,长大后在伪满洲国就是傀儡,还成为民族罪人,被送进监狱,最后六十四岁病逝。

  电影最后的结局是他回到了自己的家——故宫,他回去时还要买门票,当他小心翼翼地坐上龙椅时,被保安的儿子发现了,小男孩告诉他:“这里你不能坐,这里是皇帝坐的地方,我是保安的儿子,我住这里。”溥仪告诉他:“我以前也住这里。”“证明给我看。”随后溥仪走到龙椅上,掏出了五十多年前大臣陈宝堔送的蝈蝈,交给了他,男孩看着蝈蝈,当他再看溥仪时,溥仪已经不见了,只留下黄昏和紫禁城与男孩。看到这一幕,我忽然想起电影里提到过溥仪的老师庄士敦先生回英国后写下来一本书,叫《紫禁城的黄昏》。而在想起溥仪悲催的一生三岁入宫,却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中年时他当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成为民族罪人,进了监狱;晚年回到自己以前的家还要买门票,这就像在笼子里的那只无人问津的蝈蝈。

  这部叫做《末代皇帝》的电影讲述了中国清朝最后的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的一位皇帝。如果是中国人拍这部电影,充满了中国辉煌的历史。但是在意大利这些外国人拍出来的讲述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末代皇帝.》,却是充满了讽刺。讽刺什么?讽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讽刺这三次登基三次退位的皇帝,还是讽刺当时中国腐败的官员和腐败的社会?

  这就是由外国人拍出来不一样的中国电影《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观后感1000字 4

  电影的第一幕,是溥仪在候车站割腕的情景。

  画面切到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临近驾崩时,年幼的溥仪被从家中带至皇宫。至此,他便被封为皇帝,万历皇帝。他走到父亲身边:“阿玛,回家吧。”可他父亲只是对他重重地磕了个头。

  登基仪式上,紫禁城内满是大臣、太监和宫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听到了蝈蝈的叫声,他穿越人群,循声来到一个太监面前。太监满脸谄媚,递过装了蝈蝈的罐子:“若皇上喜欢,这就是皇上的了。”这时,他三岁,眼中只有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六岁,与皇弟练字时,皇弟不小心说出口:“你已经不是皇帝了。”在溥仪的追问下,皇弟带他爬上皇城的屋顶,只见一群卫兵护送着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大总统登上城阶。“我还是皇上吗?我不明白,我一点儿也不明白。”少年,听到城外学生因割让土地而起义的`呼声。学生们很气愤,他也很气愤,可他不被允许踏出城墙外一步,即使是他亲生母亲过世也不能过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监烧了账本。

  之后,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可笑的是,他没有死在火车上,还有更多的屈辱等待着他。

  所有他爱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都对他紧闭。

  儿时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赶,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亲去世,他骑自行车想出城探望却被哨兵拦在城门。他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婉容皇后离开,他起身追去,却只看得轿车的背影渐渐远去,大门慢慢闭上。不论友情、亲情或是爱情,刚尝到拥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剥夺。他寂寞,他实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电影结尾时,故宫管理员的孩子问:“你是谁?”“我是中国的皇帝。”孩子无邪:“如何证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过栏杆,从皇座下摸索出一个竹罐,像孩子一样笑着递给了小童。小童诧异,打开破旧的竹罐,竟有蝈蝈从里头爬出,唱着当年一般的欢快的歌。回头溥仪早已不见人影。

  魔幻现实的手法,把时间拉回他三岁时,从太监手中接过竹罐的那一刻。可这之间,不知已经过了多少韶光,好像这一切都如一场幻梦。那是他与那个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几年,也不过如蝼蚁。

  他就是这竹罐里的蝈蝈,从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这皇宫之内。最后蝈蝈爬出,获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纵然贵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顺着历史的江流而游,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他什么也不能改变。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回家都需要买门票的人,如何不让人感慨。

  《末代皇帝》观后感1000字 5

  溥仪这个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争议,有些人觉得他很无能,有些人觉得他很可怜,也有些人很羡慕他能做皇帝,每个人对他的看法都不一样。前几天看了一部有关溥仪的一部电影《末代皇帝》,让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让我对他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这部电影是外国人所拍摄,当我开始看的时候,就很佩服导演能对中国的文化如此的了解。这部电影讲述了溥仪的一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人的大起大落和他的绝望与无奈。溥仪从三岁的时候就当选为皇帝,当时的他根本不知道皇帝这一次意味着什么,也不懂一个末代皇帝将要面临的曲折,只有他那份天真和对世间事物的好奇,这让我一开始就对他怀有同情心。

  虽然溥仪做了皇帝,有了充裕的物质享受,但是也是最孤独的,他没有家庭没有朋友,有点只是紫禁城那华丽的牢笼,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对于国家和天下他也做不了任何决定。当他弟弟和他说外面还有个皇帝的时候;当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想跑出去却被拦下的时候;当他看到紫禁城外面传来阵阵的呼叫声的时候,他明白了自己只是一个被软禁的.皇帝。电影中溥仪几次绝望的看着城门,大声叫着:“Open the door!“却被无情的拦下,。溥仪的一生都被一道门禁锢着,既想挣脱又充满了依赖。那些牢笼既是束缚他的围城也是给他保护的外壳,正如他透过宫门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贫民、乞丐、学生,他自知无法适应那种生活,但又想摆脱被那种被囚禁的生活。让人觉得实在可悲。

  溥仪青年的时候给他的老师说过,他想改变这一切,改变这里的规矩,但是他却无能为力,成年后的他,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他被日本人所利用着,他也明知自己被利用着,他却想反利用他们,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老年的时候,他被监狱所关押着,关押了10年,直到最后他才被放出来,但是监狱的生活也可以说是他的觉醒期。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岛一个被人唾骂的囚犯,让他经历大起大落,囚犯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最后他成为了一名花匠,过着平静的生活。

  电影的结尾是他一个人去了自已以前生活的地方,还告诉了门卫的儿子,自己是中国的皇帝,并且从龙椅下拿出他一直藏着的蝈蝈,看到电影的最后,让人会有种莫名的悲伤,溥仪就像这蝈蝈,本来属于大自然的,却被关在笼子里,蝈蝈是人的玩物,溥仪却成为历史的玩物。

  《末代皇帝》观后感1000字 6

  在同学家作客,我在上网,朋友则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着电视频道。刹那间,我停止了上网,回过头去,叫朋友倒退二个频道。那肯定是在放电影《末代皇帝》。因为只有这部电影的配乐,让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种内听出来。它是我个人认为的所有电影中最好的配乐。自从《末代皇帝》诞生以来。其配乐的主旋律似乎已经成为了西方人心目中标准的中国声音。至少在近年来的很多描写中国的西方影视和音乐作品、乃至是电子游戏配乐。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觉的音乐。而这种类似的旋律其根源来自于《末代皇帝》。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其实几年前我已经看过这部电影。可是当我在电视机里再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动的。因为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不只因为那完美的配乐,还有那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历史。可能是因为溥仪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宫和东北的“皇宫”我都去看过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仪的命运是一段什么样的命运。当溥仪站在讲台上高呼“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的时候,我被感动了。应为我也曾经坐在那个会议厅的椅子上面对着空空的'讲台。我们似乎是一对从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经擦肩而过。而今天相遇了。

  我们总应该对历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么样的历史。很多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当我们津津乐道的谈论慈禧凤冠上的珍珠镶嵌在蒋夫人的鞋子上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知道,正因为如此,溥仪才投靠了日本人。当我们谈论溥仪投靠了日本人时候,我们还应该知道,他居然有勇气大声告诉日本人: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他是一个人,我们不能把他缩为一个符号。他是一个有着我们一样的情仇爱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个无奈的世界。他和光绪一样,生来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命运,拼命想做点什么。却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可怜的皇帝!

  其实我们远没有资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们承受着常人受不了的压力和苦难。清庭的腐败其实和他们个人没有关系,他们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兴,戊戌变法,也有他们的重要的功劳。他们并不懦弱。他们没有放弃。他们每天零晨两点起来批奏章。没有一天休息。他们热爱他的国家、他的民族。可是他们无能为力,真的无能为力。但历史却不能给他们一个起码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说些题外话,为什么西方人对我们中国的历史把握地要比中国人还要深?真的是因为有些人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不是。在历史前面,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实都是旁观者。记得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叹道,中国第一档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宫档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馆中条件优越,查档免费,还有空调。但是在案前埋头苦读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国人。也许这就能说明问题所在了吧。

  《末代皇帝》观后感1000字 7

  他的一生一直在经历被迫的离别,唯一从没有离开过他的只有谎言。他不断接受着单边的表面信息,永远找不到立场与之辩驳,最终只能带着怀疑死去。这是一个万人之上的傀儡的故事——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离别和欺骗,是我认为溥仪人生中的两个关键词。离别是可以感知得到的,尽管每次都赶不上;但欺骗却只在暗地里贯穿着他的一生。溥仪在儿时就被困在一个对他来说是真实存在过的乌托邦,众人都愿做围墙里的表演者,满足小皇帝的一切要求。他们为了继续活在大清王朝的世界里,或是为了留在宫里谋取贪污利润,而对溥仪隐瞒外面的世界。直到溥仪终于发现墙外的异样,又同时经历了奶妈的离开,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处于一个巨大的谎言里,被困在自己原本引以为傲的虚假王国,但那时他还太小,没法认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溥仪在长大后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和自己万人之上的地位带来的责任,他想改革或者逃离,做能配得上皇帝称号的人。可他虽不昏庸,但确实无能。无能使他再一次落入日本人真诚表象的陷阱,身在局中还自以为可以利用别人重建自己的帝国。我能理解他的行为,如果你没有价值,就不会被利用。二者似乎是共生共存关系,可我依然不想被利用,也不想成为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作为处于当时社会中的最高地位的人,能接收到的信息面极其狭窄。那些狡诈的人总是带着一副真诚外表,在猎物已经陷于牢笼中才露出真实面目。

  溥仪作为战犯被关进监狱里后,前半生的经历激起了他对世界的怀疑。他不相信同监房里的那些人会悔改,他们的服从只是为了避免惩罚;他认为曾经的仆人是被狱长派来监视他的,自己正在被软禁。他拒绝招供或是悔改,因为认为自己唯一的错误就是被人欺骗而开始了长达半生的傀儡生活。他只不过是又落入了新一个当权者的手里,这次他决定要保持怀疑,绝不再像自己的前半生一样轻信别人的一面之词。但直到在幕布前看到二战的纪录片时,溥仪才刚看到完整的世界,然后悔过,狱长成了他尊敬的人。他有了新的世界观。

  只要曾被欺骗过,身后就会跟着欺骗的影子。“吃一堑长一智”对于敏感多疑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你害怕再次遭受欺骗,然后开始猜忌一切值得猜忌的事,患得患失,忽略真正的重点和他人埋好的陷阱,然后再次被人欺骗,循环往复,直到变得极端偏执。我似乎就已经在这条路上走远了,看到溥仪说想要利用日本人时、看到他质问狱长时,我就像看到了自己。当人恐惧周围的.一切时,别人的真诚也被我怀疑,别人的恶意也被我忽略。

  常人又何时不被人欺骗,我们每个人活在社会中,就是活在谎言中。看完电影之后,我突然感到作为一粒渺小的沙砾或许也有些好处,平凡人的一生可能会经受到的最大谎言也不过是关于情感与金钱。溥仪经受的那些欺骗关乎国家与社会,当谎言的泡沫破裂后,他需要承受的的是一次次内心的崩塌、重建、再崩塌。我甚至觉得溥仪的无能是片面的,他能够顶住压力活过漫长的一生就已经足够伟大。

  《末代皇帝》观后感1000字 8

  周在北京故宫参观的时候,脑海里不断回放起电影《末代皇帝》中的经典画面——年少的溥仪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内飞奔,长廊两边则是高达数米的红墙。他在不停地奔跑,只为了追上被强行送走的阿嬷(奶妈)。最后,他来到了偌大的太和殿广场上,广场上空无一人,只剩下斜阳投下的影子,以及几声乌鸦的啼叫。

  终其一生,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都像这场追逐戏一样,无奈且徒劳。他不但无力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无法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当他年少时,他以为作为皇帝,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让其它人做什么,其它人就会做什么。但是,当阿嬷被送走时,他无法与她见上最后一面;当他的生母去世时,他被禁止离开紫禁城前去吊唁;当他想要清算紫禁城内太监官僚的贪污情况时,他们则联合起来把库房付之一炬;他三岁登基之后的第一次离开紫禁城,也是在军阀的枪炮逼迫下成行的;他以为日本人会帮助他建立一个独立平等的满洲国,没想到自己成为了日本侵华的傀儡与工具;当他反日的皇后(妻子)被日本人强行送走时,他能做的也只是不停地奔跑,然后面对紧闭的宫门与守卫的士兵。在奔跑的时候,他一定会想起几十年前,他正是像这样想要追上被送走的'阿嬷;当面对紧闭的宫门时,他也一定会想起几十年前,他正是像这样被拦在紫禁城的宫门内,无法前去吊唁刚刚离世的母亲。

  我非常喜欢像《末代皇帝》这种史诗般的电影,类似的电影还有《阿甘正传》《霸王别姬》《活着》等。在我看来,《末代皇帝》的结尾让人有一种时空交错的魔幻感,这让电影主题得到了升华。尤其是电影的最后,年老的溥仪在刑满释放后,自己购买门票进入紫禁城。他在太和殿中自己曾经坐过的龙椅后面,找到了一个旧时的小盒子。当盒子打开时,一只在他年幼登基时玩弄过的蛐蛐钻了出来。在我看来,这只蛐蛐正是溥仪的象征——他从登基时候开始,便被禁锢在「盒子」内;直到老年经过解放和改造之后,他才完成作为个人的「解放」。

  最后,抛去故事剧情不谈,作为最后一部、也是最知名的一部在故宫内取景(包括内景与外景)的电影,《末代皇帝》也非常值得向对故宫建筑、对清宫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推荐。

  《末代皇帝》观后感1000字 9

  最近有了解到清末的最后一任皇帝溥仪。找来了《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来看。溥仪是中国的最后一任皇帝,按理说这部电影应该是由中国人来拍摄的。可因为很多原因,这部电影的拍摄和发行是有意大利人完成的。并且这部《末代皇帝》曾荣获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这部电影将溥仪的一生娓娓道来。自从三岁起登基就从未理解江山之中,在他心里当皇帝可以看见大臣身上的蝈蝈、可以随意使唤宫里上上下下的人;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通过戊戌变法实现救过救民的理想,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清朝,他被迫退位统治。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被日本人以复位的借口控制,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日本投降后,准备逃亡的溥仪又被苏联红军俘虏带到了苏联。新中国解放后他被押送回中国。在从俄国回来的火车他猜测自己必死无疑,便在火车狭小的卫生间里自杀,但又被解救。回国后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后来又收到毛泽东主席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这个人很复杂。不能简单的用好坏去评判他。他自幼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自以为以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众生的命运,可实际上他的能力还不足够撼动整个时代,改写历史。面对新政府和日本侵略者,他做出了极其盲目愚蠢的决定,他无法看清接近他的日本人只是想利用他实现侵略目的的真实面目,他放弃支持新政府而是依靠日本侵略者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中国封建帝制一直以来景仰的皇帝其实也会盲目,也是一个善良的无知的平庸凡人。这部电影以一种平静冷淡的镜头,向观众展示了溥仪这一不凡而又平凡的一生,展示了一个不凡而又平凡的人物性格,这也是这部电影值得称赞的地方。

  《末代皇帝》观后感1000字 10

  他的身份是皇帝,可他没有他的祖先那样英勇,也没有像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君主一样去四处谋求国家的扩张与发展。他只能守着他那小小的紫禁城、那群代表封建禁锢的太监和老臣老妃和羁绊他的女人们。他曾试图反抗但没有用他甚至连他自己都改变不了。他始终是那么孤独。

  这是在说一个悲剧的朝代的没落,一个悲剧的人物,一桩悲剧的婚姻 ,一个历时几百年的朝代在最后的年头已是满目疮痍,被腐蚀得千疮百孔。他在外头天翻地覆的年代里,在红色的高墙内苦苦支撑,自我欺骗,自我沉醉。溥仪对这一群人他们的欺骗,在赶走了他的心爱他之前,对他们的情绪并不太抵触。可但那群人一再的'去烦他去伤害他,使他无法忍受,他开始反抗,想去掀掉那一切,所以他对外国洋师傅很感兴趣。他知道列宁,他会对富兰克林感兴趣。但他是亡国之君,他无能为力,他希望改变他那小小的宫廷,可当他失去那小小的宫廷时他开始堕落,最后沦为傀儡。

  影片在视听语言的方面可谓是十分精彩。其影片的的主色调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始变化,房子是红的连整个画面都是篇红的,而到了后面庄士敦来后溥仪也长大了画面开始出现一些诸如绿色、蓝色,画面也没有开始那么显得偏红。无论是皇宫和人物都不是如开始那样大红大紫的。着装连作为皇上的溥仪都是一身蓝色的素装出境,那些个老妃也是身着黑衣,只有在那极具中国特色的选妃仪式上才又用上了大红作为组色调,而后在太监们放了大火烧了库房后,就没有很艳丽的的颜色了。而灰色负责划分现实与回忆,但最主要的是划分的是溥仪人生中不同的各个阶段。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甘粕告诉他他的妻子外甘粕遇后·当起身时窗外的夕阳慢慢的黑了下去,这是对人物内心的一种外化,他内心世界对外界的最后的一丝残阳也熄灭了,剧情下面他做出的事都显得合理,这是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人物刻画上影片也是运用得很好。在溥仪受审时进门椅子上有一支粉笔主审,那位极为脸谱化的人物叫他把他的名字写出来,那么溥仪就不得不弯下腰在地上如同臣服一般,本来还板着的脸马上显露出了一种小人得志的笑容,加上他那极为可笑的台词“我们不强迫你坦白,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这句让人感到可笑的台词将当时的人们内心的问题败露出来。一是 : “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 既然一清二楚又何必来坦白?第二点又是在这一句的人称上一句我们将当时党内人治色彩极为浓厚的特点败露出来一句话可以解读出那么多信息导演也是煞费苦心。而后在溥仪割掉辫子后将其抛在地下,皇后和贵妃将其拾起,贵妃惊呼好重,这其中所蕴含着不仅仅只是辫子的重量,还蕴含这沉重的封建礼教和老旧的迂腐的封建思想,溥仪通过割辫子的这一动作来完成与之的决裂。

  该片在回忆与现实的转场方面运用了镜头语言的相似性来转场有语言的相似性,例如开场的溥仪自杀时敲门声勾起了他的回忆画面就切到了1905年这是通过相似动作来转场。还有一种是通过台词来转场如在在他第一次受审是他说;想改变所有的事。镜头紧接着切到他要断发的那场戏。而其中有一段也是仅有的一段转场不是以溥仪来转场,而是以典狱长读书来实现转场的。

  皇帝这个称谓是一种身份,这种身份代表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地位。一旦被确定也就意味着被限制,有无数的条条框框去告诉他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还有你以后应该或者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从一出生就要担负起许多人的责任来甚至都不能做一个正常的人,因为你本身就要和其他人不一样。可能一开始的身不由己就是许多继承人的悲哀 。

  • 相关推荐

【《末代皇帝》观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末代皇帝》观后感(精选15篇)05-26

经典观后感我读经典观后感12-15

观后感重返狼群观后感08-23

[观后感]红高粱观后感05-24

《鹬》观后感 鹬观后感02-28

《冰雪奇缘》观后感_观后感10-06

小孩不笨观后感-观后感09-29

超级战舰观后感-观后感09-17

圆明园观后感模板-观后感06-16

画皮2观后感-观后感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