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海情》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海情》观后感 篇1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海情》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剧一开始就展现了当时西海固“吊庄”移民政策,涌泉村有的人家里三兄弟只穿一条裤子,一个水窖、一头驴、两只羊、两笼鸡就可以让自己的女子嫁给别人,娃娃们不上学都想着跑到外面去打工挣钱,县里送来的扶贫鸡都快被吃完了。可见当时居住在大山里的人们日子过的有多艰难。“吊庄”移民就是把一部分人从山里头搬迁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开荒拓土、发展生产、建设新的家园。
我对剧中的马得福、马得宝兄弟两印象深刻。马得福是一名基层干部,从他的身上能体会到现实中那些致力于脱贫工作的基层干部的身影,他从农校毕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追回涌泉村里“逃跑”的吊庄户。从苦口婆心地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再到之后的东西协作扶贫政策出台后,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他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品质值得称赞。马得宝最初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他当过小偷,下过黑煤矿,为了找尕娃甚至去过新疆,回到家乡的他在凌一农教授的帮助下最先盖起了蘑菇大棚,成了金滩村先富起来的人。马得宝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踏实肯干,坚持学习,即使输在了起跑线上也能走上人生巅峰。
白校长无疑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他本是来农村支教的,有着大好的前程,却选择留在农村,心甘情愿地做着一名乡村教师,从任课老师到校长,记录了一个男人从少年到年老的几十年时光。他几乎为教育事业付出了所有,甚至都没有时间好好照顾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他与全村人为敌,在所有人都想要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的时候,只有他在坚持教育的重要性。他只是希望孩子们能在短暂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了孩子们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他经常用自己的工资补贴学生,最后不惜卖掉闽商捐赠的电脑给学生买校服,修操场。他用肉身去拦车,把未满16周岁的学生硬生生的抓回来上学。为了孩子们的教育,他一个一个的家访,自己的眼镜碎了,镜腿断了,琴坏了。都没有想过第一时间去修,他在意的只是学生的未来。这样的白老师真的太让人心疼、难受了,看剧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为他落泪。当孩子们合唱“春天在哪里”的时候、当他为了孩子们的教育和学生家长争吵的时候、当他和得福闹翻的时候、当他不被理解遭到女儿麦苗指责的时候、当他被撤去校长职务却依旧为教育局的新政策开心的时候愿世间有更多像白校长这样的老师,也愿他们能够幸福。
麻副县长出场次数并不多,但是却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反感,弹幕上纷纷要求对其严肃处理,甚至有要求撤职查办的。事情的起因就是金滩村的双孢菇种植被记者宣传了出去,麻副县长看到了报道,以为找到了一条可以推广的脱贫致富模式,以及一条快速累积政治资本的路子。他仅凭一纸报道未经调研就向县委书记汇报要开现场会的提议,实际情况是金滩村因大量种植双孢菇,供大于求导致市场饱和,双孢菇已经卖出了白菜价。此时此刻应该想办法打开销路,尽量减少村民的损失。麻副县长从马得福处了解到了这样的情况,也听到了不支持开会的建议,但是他还是坚持要开这个现场会,并没有向书记汇报真实情况。现场会上,马得福为民请命,硬是把实际情况说了出来,麻副县长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被来参会的市委杨书记狠狠地批评了,现场会变成了双孢菇推销会。
滴滴“攻坚水”,穿破“贫困石”。6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积减少80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脱贫攻坚虽然已经收官,我们要以闽宁为榜样,激发弱鸟先飞敢干、滴水穿石苦干、愚公移山实干之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山海情》观后感 篇2
《山海情》是一部土得掉渣,讲述扶贫工作的电视剧,这样的题材对于年轻人来说并不讨喜,可就是这样一部剧却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在豆瓣的评分是9.4,获得了成功。
一部伟大的作品,应该是直击人心,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一部作品。文学的伟大在于直抵人性的本质和灵魂最纯粹最柔软的地方。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大多数的成长是伴随着苦难的,在一个接着一个苦难的磨砺折腾中,铸造涤荡着自己。
剧情真实不做作,演员实力派。身为80后的西北人,能够感同身受其中的一段苦难。不过我发现看这部剧的也有很多90和00后,他们不能感受那段时期,但是他们从西海固人的苦难中重拾了自己在新时代继续前行的信心。看着剧中强大演技派明星的刻画,把一个个人物演活了,主演有黄轩、张嘉译、闫妮等实力派演员,另有王凯、白宇、陶虹和祖峰等人气颇高的演技派加盟。高手过招,每一场戏,都让人看得酣畅淋漓。闭上眼睛你就能喊出每一个不同个性的人们的名字——水花、德福、德宝……
电视剧的受众是大多数。杨绛先生说:当你身居高位,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缘看到世态真相。这部剧更加贴近我们老百姓的底层发展,一个人想要从一个阶层跨越到另一个阶层是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奋斗是从古至今不变的主题,金字塔顶端的人们毕竟是少数的,看这部剧的是一直在为讨生活和讨前程而奋斗的大多数人。
情节丝毫不刻板,生活气息中有着不绝的笑点。不仅布景黄土漫天十分真实,演员造型也脸上衣服上都是土,让观众很轻易就能带入到剧情中。这些人物是真实的。记不清落泪多少次,记不清笑了多少次,很多时候忽然抽泣,不是默默地流泪,很剧烈,是什么打动了我,是那一份质朴的真实,也是无华的写照,是纯真的情感,是不屈命运的毅力,太多太多了,和记忆里的一样,似乎就是自己童年的故事,感慨岁月的变迁,一代又一代努力地改变和延续。笑与泪,没有任何的刻意煽情,来的都是那么自然和通透。一张张熟悉却又不熟悉的面孔,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演绎着生活百态的每一个生灵,改变,奋斗,终于建成梦想里的“塞外江南”。
《山海情》观后感 篇3
脱贫攻坚剧《山海情》戳中你的泪点了吗?由黄轩、热依扎领衔主演的伟大佳作《山海情》最近刷屏了,剧中那道地的西北方言、那质朴的人民群众、那顽固的奋斗理念、那赤城的改革之心、那坚定的爱国情怀无不让我感动和震撼。尤其是在剧情最后当贫穷、落后、艰苦、简陋、恶劣的大戈壁被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之时,那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让我深受感触,因为那翻天覆地的改变无不显露了国家扶贫政策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山海情》的每一个瞬间都能让人泪目,尤其是当马德福为了让全村通电而去求人办事的时候,他把尊严、面子、体面和形象都抛之在外了,因为对他来说造福人民、尽心办事就是他全部的信仰,所以为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为了自己的梦想所期,马德福只能不辞劳苦地奔波在家乡和变电所的道路上,尽管他总是被拒绝、总是你被敷衍、总是被打击、总是被辜负。当然,努力的人都将会是幸运的人,马德福的举动感动了人民、感动了领导、也感动了上天,所以他成功的让全村都过上灯火通明的日子,他这种敬业精神、爱民精神、和爱国精神让我打心里觉得佩服。
而女主角水花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伟大女性,尽管她命运悲苦、经历曲折,但她绝不是一个轻易认命、轻易服输、轻易放弃的人,所以每次当她极力热爱生活、把握机会、珍惜生命的时候,我总是会忍不住为她点赞。而剧中让我最为激动和震惊的就是水花拖家带口回吊庄的那一幕,为了满足吊庄通电的要求,为了趁机改善自己一家的生活,为了拼命改变自己的宿命,水花拉着自己瘫痪的丈夫、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子在路上艰难行走了七天七夜,那四百里可歌可泣的道路让我感受到了水花的伟大和坚韧。
马德福和水花都是像水一样温柔的人,但是为了心中的信仰和追求,他们却像仙人掌一样那么坚强和励志,他们这种努力、拼搏、改革、上进、积极的态度和品质很是感染人和启迪人,我想我们每个青年都应该像马德福和水花一样用一颗赤城之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幸和挑战。
《山海情》的演绎让我真切看到了祖国的强大,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怀,更让我感受到了无数公职人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我真心为《山海情》这部紧佳作点赞!
《山海情》观后感 篇4
看完《山海情》,完成观后感,原本只是一项寒假作业。我对于“庆祝建党100周年”这个标签并没有多大兴趣。想到干巴巴的官方台词更是抵触。可我不得不完成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后,我只想说一句:“《山海情》真香!”
这个快餐时代,从2倍速降到1.5倍速,最后到1倍速,是我们观众对电视剧的最高评价。
降为1.5倍速是因为这部作品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那场没有对白的戏——水花逃婚后,为了父亲又折回,水花一直盯着得福,无言。最难过的时候只有无言。她想对得福挤出一个笑,那是对得福的安慰,也是对自己的安慰。可她又好想哭啊,哭她命运的可悲,但现实又不允许哭,那是她最后一丝的倔强。就好像小孩子家家强忍着哭一样,只见她嘴角颤抖,不知应是笑是哭,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一滴也没有落下来。短短几秒的特写,道尽无奈、委屈、难过,却没有愤怒,没有绝望,让人看得心里五味杂陈。
我感受到了演员对这个角色的用心,甚至是与这个角色合二为一,她不仅知道水花是怎样的感受,还能告诉观众水花是怎样的感受。演员不但演绎了水花的苦难,还诠释了她的善良、聪慧、顽强、能干、任劳任怨、积极向上。这是一个展现新时代中国女性不一样的特质的角色。
选女主演不一定要绝世美色,但一定要会说故事。此“说”非彼“说”,不用嘴说,用肢体语言,神态表情,用心说。
当看到各个角色恰到好处的反转,我又降为了1倍速。
马喊水通晓人情世故,有远见,那李大有则是对立人物,去吊庄带着吊庄户逃走,去了金滩村经常吵闹着要回涌泉村,因灌溉麦苗不见放水就带着村民打群架,为种蘑菇的事闹到儿子离家出走。前面的剧情好像给他树立了“恶人”形象。但当金沙滩的村民告诉他其他村给枸杞熏硫磺卖出高价,让他也可以尝试这么做时,他坚定地说不熏。他相信一定会有人吃出他卖的枸杞没有熏过硫磺,会有人抢着买他的枸杞。整村搬迁政策出来后,他用他那小傲娇的方式默默支持着。
当时我还想着是编剧想给他强行洗白,可后来仔细琢磨,这才是一个圆形人物,一个活生生的人啊!他有固执、自私、没远见的一面,但他也是每一个纯朴无邪、知恩图报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化身。
白麦苗,一开始也是一个极其令我厌恶的角色。动不动就对自己的父亲发脾气,甚至有时候有些无理取闹。可有时候想想,我不应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她,我又何尝没有做过这样伤父母心的事呢?后来她去福建打工,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海吉人而感到自卑,她自爱,她爱自己的根,她用实际行动证明海吉人也是很优秀的。
凌教授,原本以为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授,没想着会有反差萌。不仅有超高的理论学识和培菌技术,他会来到凡间,与劳动人民共同体验劳苦生活,为了不让劳动人民失望,自己垫钱为他们支付报酬,甚至教训那些黑心商家,与他们打了起来。
这部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不是活在云端的神仙,他们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是剧中的角色,也是我们。
我作为一个观众,真的觉着现在的电视剧,很多已经不能被称为“作品”了,只能说是影视行业商业化的产物。为了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篡改历史,闹剧化,偶像化,流量化,劣质塑料感,注水严重,剧情拖沓且趋于统一,老掉牙的套路,海量的复制,这些都像抽烟机上的残油,厚重、污浊不堪,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而《山海情》则是观众心中的月光。这是一部至真至纯的作品。这部剧并没有用官方语言跟我们讲一些漂亮的大道理,而是用生活化的艺术使我们感同身受。用剧中人物的故事诉说着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这不是偶像剧,却比偶像剧有更大的魅力。布景风沙满天,演员灰头土脸,十几年前将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就是什么样的,是最原汁原味的。甚至是各种名称“涌泉村”“水花”“水旺”“喊水”也记录了劳动人民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表达对水的渴望,对生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部剧让我知道原来看影视剧也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说法。
《山海情》观后感 篇5
最近在看《山海情》,主要讲的是扶贫工作。目前看了8集,我看到了一代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他们贫穷,但是有奔头,目标明确。而反观当下的我们,或仅仅是笔者我,生活在这么好的年代,却常常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究其原因,是否是给我们的选择太多,出路太多所导致的呢?
在《山海情》中,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生活变得更好,多么朴实又可贵的念头啊。“让生活变得更好”,在不同的年代本就有不同的阐释。在《山海情》中,“让生活变得更好”指的是能吃饱,能穿暖,能挣上钱。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上一辈人梦寐以求的愿景我们轻易就能实现。那“让生活变得更好”是指什么呢?随着网络的兴起,我们看到了自己这方天地以外更大的世界。曾经的“吃饱”变成了“吃好”,“穿暖”变成了“穿好”,“挣上钱”变成了“挣大钱”。就此推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仅仅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了新的变体而已。那么精神世界的空虚、迷茫和不知所措又是从何而来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将两者进行一个比对。在《山海情中》,就以广大农民为例,他们考虑的事情是庄稼,深耕、播种、除草、施肥,一件一件来,一年一年过,为此欢喜为此忧。而务工人员嘞,他们考虑的是“找到活儿”,工钱是多少,工作时间是多少。而公务员,则考虑的是怎样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农民,帮助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实现幸福的生活,做出自己的政绩。当然,剧中出现的还有企业家,专家教授等不同行业领域的人。反观21世纪,职业有:创业来的企业家、公务员编制、事业编制、专家学者、从事小商品经济的个体户、自媒体等等。这样看来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交通地日渐便利,我们的职业发展前景越来越广,出路越来越多样。那么多样的选择是否是导致年轻人迷失的主要原因呢?可能吧,但说到此,笔者想到了很流行的一个词,叫做“斜杠青年”。也就说,在当下,我们不必死守着一份职业,从头到尾。那么照此说来,多样的选择并不是导致迷茫的本质原因啊?!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笔者想要先谈一谈“外出务工”一词在21世纪新的解读。如果提到“外出务工”,我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首先想到的是“农村”“贫穷”“青年劳动力”。但是,时代变了,“外出务工”也有了新的代表性阐释。外出务工,不仅仅指的是农村人,而更多是城市人,尤其是念过书、见过市面的年轻人。他们想要走出欠发达的地区,去往大城市,开创一片天地。他们告别了父母、远离了朋友,渴望在繁华的大都市找寻自己的一方净土。临近过年,这种感觉更是分外强烈,笔者相信自己最后也是会成为“外出务工”的一员罢,这是父母的期望,也是笔者自己对自己的交待,但是这也意味着自己要远离亲人,远离家乡。不是说,一代更比一代强么?为了我的下一代不再遭受此等分离的痛苦,我也希望自己真的能在“外”扎下根来。
如果说“外出务工”是笔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那么笔者的精神追求在哪儿呢?我觉得这才是真正让笔者在这个年纪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根本原因。在20多岁这个年纪,好的一点是我们可以大胆地对未来畅想,但悲哀的一点是所有的畅想都还只是畅想,感觉什么都会实现,都可能只是想想而已。牛年到了,24岁了,今年的我也愈来愈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但是,这个方向充斥着不同的声音,我惊慌、恐惧、希望人陪。但是,理智又分明告诉我,这条路只能你自己一个人走,所有的后果也只能你自己一个人来扛。
有人说,“人最怕没有目标。”我不怕苦,不怕难,但是我最怕我的方向本就本就不适合我自己。这些天来,我无数次地怀疑自己,又无数次地坚定。但我始终告诉自己,我不知道做这件事情的结果是怎样,但我不做我一定会后悔。所以,人生在世,我一定要往前冲,不回头,为了不让自己后悔,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
“迷茫”的反义词就是“坚定”罢。到了这个年纪,哪有结果肯定是好的的好事呢?我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不回头!
《山海情》观后感 篇6
电视剧《山海情》展现给我们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将西海固的人民群众吊庄移民搬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探索脱贫发展办法,将风沙走石金滩村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剧集的开始,得宝、水旺、尕娃、麦苗四个孩子和比他们稍大一些的水花姐,在家里偷拿了钱,带上吃的,天不明就从家里逃了出来,他们跑啊跑啊,是为了逃出这整天让他们吃不饱饭的大山,也是为了保护着水花姐逃婚。从天不亮看到水花也跟着逃了出来,我就已经开始流泪,一直到他们坐上了火车,被得福追上,一个个又被揪了回来,我的眼泪就没有停下来。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山海情》真真地是拍出了真情实感,赢得了共情共鸣!让我们知道了跨越山海!筑梦脱贫!
《山海情》观后感 篇7
近期终于能够有时间把2021年开年红剧《山海情》看完,给编剧、导演、演员们点赞。故事讲的是1992—2016年,宁夏西海固吊庄移民的扶贫故事。
扶贫是过去3年国家重点关注的话题,这部剧里面涉及的两个词比较让人触动,一是关于“穷病”,而是“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关于“穷病”,剧中很多人在90年代里面没有赚钱的门路,只会在山沟里面开荒种地,看天吃饭。村里面没有医生,没有正规的学校,没有像样的老师,没有电和自来水,几乎就是一穷二白的状态。可以理解剧情中的事情应该是真实的,而很多人身上的思想不开化,思路的局限性也是当时时代人的问题。这样的贫穷是一种病。是思路限制,是没有基本的文化,导致了这样的贫穷,所以穷病的根源不管是环境上的,还是在思想上。
2、扶贫中强调“受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移民吊庄是为了拉平一些基础的差异,让这些得了穷病的人可以有公平享受社会发展红利的机会。山沟沟的限制,没有基本的可能性,所以国家创造了条件让他们能够去移民新村。有了最基本的保障,然后是种蘑菇的技术,经商的方式,还有土建还有种种,有了“渔”的方法,才会好日子,才会有未来的新生活。
现在社会我们不缺基础,不会轻易的得上穷病,但是也有一技之长,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愿国家扶贫事业早日完成,小康社会早日到来。
《山海情》观后感 篇8
山海情一集不拉的看完了,意犹未尽。可称得上这些年难得的好剧。
这部剧的剧情充盈,饱满 ,架构紧凑,连贯。内涵丰富。整体下来,演的自然,看的酣畅,没有故作的高潮,也没有装慘的可怜,剧中水花丈夫挖水窖被砸也就一个镜头,再出现时就是伤残了,没有过多的渲染那种悲情。但现实生活不就是这样吗?真正的痛苦除了自己扛着,还能咋样,怎样不都得往前看活下去,外表那么柔弱的水花,拉着丈夫 孩子在漫天风沙中出现在金滩村的时候,怎能不感动观众。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题材的作品,全剧没有那种高大上的口号,只有实干的行动,通过演员的整体演出,体现出来满满的正能量,没有唧唧歪歪,卿卿我我的表演,却体现出了真正令人感动的亲情,友情,爱情。
特别是这部戏的导演和服化道用心用情,把演员刻画的细致入微,剧中每个演员的表演也是鲜活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贴近生活,接地气。就像网友们说的笑着笑着就哭了。面对平凡的世界,苦难的人生,乐观积极的活着,也许这就是生活。
现在网上一片声的叫好,充分验证了那句大实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些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奇装异服,油头粉面,装萌卖傻,故作噱头,虚无缥缈的烂剧,你让人怎么去看。
《山海情》观后感 篇9
首先咱不是影评家也不是什么专家学者,咱就是一个普通的百姓,这几年基本上不怎么看电视了,最近听说《山海情》这部电视剧很火就忍不住打开电视看了一下,谁知一看不要紧居然停不下来了,大有想一口气看到底的感觉,纵观整个剧情给人的感觉就是4个字,真实,感人,现实生活中似乎就是这个样子。
要说什么有什么美中不足,我觉得马德福不是个完人,从以下几点就可以看出,当德宝得知工程款没有首先给自己结而对哥哥耿耿于怀,哥哥为了弟弟道欠兄弟二人渴酒德宝的一段话似乎听出了弦外之音,其实说白了德宝想告诉弟弟的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我混好了你们都跟着沾光,接下来事实也证明了他的确也那么干了,移民村安置工程给了他弟,尽管合理合法,但如果现实中谁又能说的清?
还有跟水花的关系,这种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暧昧还是婚外情?似乎都有似乎都没有,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美中不足才显得马德宝更像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山海情》观后感 篇10
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村干部的帮助和国家政策的帮扶下,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探索脱贫发展办法,建设新家园,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从看第一集开始就欲罢不能,超级喜欢,我觉得这是近十年来我看到过的最完美的一部电视剧,没有之一。不论是剧情,还是节奏,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找不到任何瑕疵。作为一部扶贫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其给人带来的震撼和感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服道化的用心,演员演技的极致扎实,都能马上让观众感受到那时候的贫穷和苦难,经过大家不断探索最终摆脱贫困,拥有美好的大结局。
然而摆脱教育的贫苦,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扶贫”直指致贫落后的根源,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对此要发挥“互联网+”的强大优势,用心用情用力助燃教育扶贫之火炬,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孩子提供平等、开放的远程教育平台,缩小东西部教育资源差距,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成为提高教育脱贫质量、完成好东西协作扶贫和对口支援这项硬任务的重要推手。
樊校长一线代课,引领教师们走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的创新之路,构建了“问学AI”翻转课堂。他创造性地提出了“AI”就是课堂的灵魂,“AI”既是指人工智能,更是指教师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人工智能主要是线上教育,精准实施数据反馈,真正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问学AI”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课堂,教师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着眼点,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好学、勤思、力行,培养坚毅、自律、求真的品格。我校“问学AI”课堂的教育模式正是发挥“互联网+”的强大优势理念。它正如一架桥梁担负着优质教育资源互联共享的使命,承载着十一中教育振兴的希望。
《山海情》观后感 篇11
电视剧《山海情》,讲述的是福建扶贫工作队帮扶宁夏西海固,从贫瘠的涌泉村移民到移民新村闽宁村,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这么一个老之又老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小老百姓为了生存下去的点点滴滴,观看电视剧时,心中明白结局早已注定,人物形象却耐人回味。
呕心沥血的闽宁村支书黄轩,扶贫县长郭金飞,扎根村小的祖峰,县委书记闫倪,王凯,对口办主任姚晨,一个个大腕级人物倾情演绎,将人物形象拿捏得恰到好处。那些帅气的男星女星,曾经活跃在荧屏的花花世界,演绎着各种虚无缥缈的爱恨情仇,痴男怨女,宫闱秘闻……给人一种轻浮的错觉。如今扮演土得掉渣的老百姓,竟然十分到位,不由得钦佩其演技了。难怪豆瓣评分达到空前的9.7分,充分显示出观众的喜爱程度。
山海情最成功的地方还在于给了观众一个全新的视觉,将一部政治题材的电视剧拍成了一部下里巴人为生活打拼,基层干部充满着浪漫情怀的现实题材故事。
精明强干的代理村主任马喊水,短视而自私的李大有,穷则思变,相信爱拼才会赢的得宝,水花们,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人。
我喜欢编剧和导演严谨的叙事手法,接地气,不拖沓,突出重心,福建专家,扶贫县长,村支书,村民思想的起起伏伏,科技扶贫,整村搬迁,庭院经济,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扶贫专用语,看了十分亲切。三兄弟共穿一条裤子,为了一头牛一口水窖卖女……都是现实中真实发生过的事,导演推演得自然流畅一点也不生硬造作。连政务工作的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官僚主义也暴露得恰到好处。被观众津津乐道的还在于《山海情》在创制上的匠心——从演员口中地道的方言、脸上粗糙的红晕、眼角的皱纹、衣领上的黄土渍,到具有年代感的旧物件道具……剧组一方面有意营造出了一种质朴而粗砺的艺术风格来呼应西海固地区原生态的环境,同时又以极高的细节还原度营造了浓郁的生活质感,将那些浸润着生活本真的土气息和泥滋味传达给观众。所有这些,最终达到了一个目的—感人。我家某个老扶贫干部不止一次悄悄抹泪。
《山海情》观后感 篇12
最近电视剧《山海情》热播,该剧讲述了在国家政策帮扶下,在闽宁扶贫协作下,大伙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山海为远情相近,闽宁同是一家人。自1996年以来,福建派出11批180余名挂职干部,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24载风雨兼程,24载砥砺前行,他们用身躯扛起了对口帮扶的国家使命,用汗水浇灌出宁夏脱贫的致富果实,用心血铸造出“山海协作”的盛世华章。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心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服务的念头,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干事创业的劲头,摆出“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乡村振兴的势头,真情相融,智志相辅,昼夜兼行,汲取“山海”精气神,烧旺基层“三把火”,让“三把火”照亮人民幸福路,举“三把火”走向乡村振兴路。
真情相融,烧旺基层“服务之火”。“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山”为宁夏,“海”为福建,将山海融为一体、焕发生机活力的,是对口帮扶宁夏工作队员不断引导贫困户解放思想,教育大家伙更新观念,带领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增添收入渠道、扩宽致富门路。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厚植真情为民的情怀,以最为纯朴的情怀扎根基层,把根深深扎在基层大地;更要培育心系群众的沃土,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融入群众,把情源源融入村民心中。在基层立下愚公之志、下足绣花之功、耕好责任之田、烧旺基层“服务之火”,树立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提高人民至上的服务站位、坚守造福一方的服务初心,秉持为民谋利的服务操守,竭尽全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十足、幸福感持续蔓延、安全感稳步提升。
智志相辅,烧旺基层“奋斗之火”。“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包容开放的“东南风”如春雨般滋润着西北大地,唤起了宁夏人民“自我脱贫”昂扬斗志,激发了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谱写了闽宁协作将“干沙滩”建设成“金沙滩”的新篇章。经过24年的久久为功、接力攀登,贫困群众已全面脱贫,在这24年激情燃烧的脱贫岁月中,智志双扶引领了脱贫潮流。而今,在“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之时,基层党员干部要智随志走、志以智强,以改革攻坚的智慧获取人民幸福生活的契机,用艰苦奋斗的志气引领群众干事创业的潮流,通过智志相辅,烧旺基层“奋斗之火”,携群众一块实干笃行,同人民一起砥砺奋斗,与大伙一道共创未来。
昼夜兼行,烧旺基层“振兴之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脱贫摘帽不是脱贫攻坚的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而乡村振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而是指日可待的品质生活。涌泉村日日夜夜的开拓创新,桩桩件件的脱贫故事,展现了“闽宁协作”下的“中国造”,为我们迈向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参与者,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者,我们肩负着新使命,面临着新挑战,但也赶上了新时代,迎来了新机遇,我们要乘势而上,昼夜兼行,勠力创新,捕捉新机遇,打造新思路,尝试新方法,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担当、“敢为人先,敢于亮剑”的魄力,积极整合乡村闲散资源,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颜值面貌,打造乡村回归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烧旺乡村“振兴之火”,走出一条记得住乡愁、留得住风情、保得住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山海情》观后感 篇13
23集扶贫主题电视连续剧《山海情》迅速走红,取代传统大众认知里的流量剧一举获得豆瓣的超高分,“拍案叫绝”“诚心力作”“有血有肉”……在满屏由衷的夸赞中,我也不禁加入了追剧的行列。心中有情,方能跨越山海,他们如此,我们亦应如此。
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宁夏,因涌泉村的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居住,政府实行了吊庄移民政策,在福建省的全力帮扶协作下,在一批又一批吊庄移民的努力中,涌泉村终于整村移民到了闽宁镇,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建起了美好的家园。
他们为贫困的生活付出艰辛。故事以马得福和张主任来到涌泉村开篇,因着首批移民吊庄的7户人家跑回了涌泉村。我被镜头中农民生活的状况深深震撼,黄土地、土窑……比起现今整齐、干净的农舍可谓相去甚远。因为自然环境的缘故,村民们一日三餐仅有土豆为食,做饭的土豆不舍得削皮,半大孩子委屈着喊出“我吃土豆吃够了”,政府分发的“扶贫鸡”也被村民们吃得一干二净。“县上领导来了,正巧我们就剩这一只扶贫珍珠鸡了,做了给你吃!”村民淳朴又带着愚昧的热情款待让人心生悲凉,“扶贫先扶志”,起初涌泉村的村民们无法摆脱等靠要的思想,难以迈出改变现状的第一步,只能不断为贫苦的生活付出艰辛。
他们为未知的未来奋力奔跑。在全剧开篇,涌泉村的四个孩子在水花结婚前带着不愿出嫁的水花“出逃”,一整夜跑了30里路,终于坐在火车上憧憬远方,却被找来的得福带回了家,“出逃”宣告失败。之后孩子们外出打工,扒火车时尕娃跟随火车去了新疆,表哥得宝为找寻尕娃踏上了新疆寻亲路,其他两个伙伴麦苗和水旺通过福建对口帮扶去到莆田打工,四个孩子都踏上了不同的道路,未来即未知,但他们有向着未来奔跑的勇气,莽撞却不曾后悔地奔向未来。全剧的最后,四个童年时伙伴的孩子们顺着父母当年“出逃”时的路奔跑在山坡上,当年的黄天厚土已成为如今的绿水青山,首尾呼应,向前奔跑,即便向着未知前面定有光明。像极了整村搬迁的涌泉村,即使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仍旧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终于收获了幸福的生活。
他们为美好的生活保驾护航。在经历过动员、争吵、劝说后,涌泉村迈出了移民吊庄的一步又一步。扶贫干部马得福的工作却没有因此而轻松一些,通水、通电、盖房、发展产业……他始终奔波为村民们解决问题的路上。闽宁,取福建的闽字和宁夏的宁字,正是福建对口支援宁夏的缩写。闽宁镇的建设离不开宁夏自治区和福建省的大力帮扶,离不开以民生为己任,掏自己腰包增群众信心,带领农民真正脱贫致富的凌教授,离不开所有为移民搬迁付出的人们。看着闽宁镇的日子越过越好,作为中国人由衷地感到骄傲,作为青年干部更是感慨万千,闽宁是千千万万脱贫攻坚故事的生动写照,心中有情,方能跨越山海。凭着这股劲、这片情,农民致富的路会越来越好走,祖国也会越来越强盛!
《山海情》观后感 篇14
在看《山海情》的过程中,我被剧中的凌一农教授身上所流露出的精神感染,凌一农的扮演者是黄觉,我还特地查了下这位教授的原型是谁,他是福建农业大学教授林占熺。剧中的凌一农是一位不拘小节、刻苦钻研、乐于助人和无私奉献的人,我想现实中的林教授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剧中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凌教授准备离开闽宁镇去新疆治沙时,剧中的大有叔发现得福和得宝给凌教授他们一行安排送行宴,大有叔说外面还有其他人要给凌教授送行,当凌教授推开门的一瞬间,发现数不清的农民拿着自己晒干的或平常舍不得吃的食物给凌教授带走,那一刻确实能感受到当地的百姓发自肺腑地感激凌教授带领他们种植双孢菇,最难得的是双孢菇滞销后,他作为科学技术人员,亲自跑到外省跟人谈销售,最后,谈下来抛开对外销售运输等成本之后,还差两毛三,凌教授知晓后便用自己的钱垫付给百姓,他的胸怀是博大的,即便在滞销后受到百姓的冷言冷语,仍旧保持热心肠。这种人太难得,但以此也可看出当时扶贫专家和基层干部的艰辛。
如果你发现自己“停止思考”,就应该把不必要的东西剔除掉,我一直只想手机里的软件控制在十个以内,事实上却没有办法,这个社会需要主动和被动产生连接的事物太多,我没有逃避的心理,只是觉得这种多余的“束缚”在影响人的思考力。特别是读到一些振聋发聩的话时,这种感受就更为明显,倘若这种感受出现,即便你已然知晓,下一个十分钟你仍旧会沉浸在低迷的快感之中,也仍然要珍惜那思考的十分钟,因为,还会有更多的“十分钟”。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控制不了一些事情,而是既有的现状让人无法掌控,因此,才会生出许多不必要的忧愁。
看这部剧的过程中,也被得宝这位角色所吸引,他看起来有些憨憨的,好像不是那种把握全局的人,但通过他做的一系列的事情,可以看到他不仅是一个仗义、孝顺和能干的人,还是一个特别有商业头脑的人,不然,凌教授也不会受其感染,把他当作一位非常好的徒弟。得宝去新疆做过苦力,又去挖过煤,又成为金滩村第一个种植双孢菇的人,他也是第一位尝到种植甜头的人,但他不止步于此。得福也慢慢的从心底里认可这位总惹事的弟弟。剧中得宝和麦苗一直互生情愫,不过麦苗自去了福建之后,因为视野和经历发生变化,总感觉在对得宝的情感上发生偏移,我还未看到结局,但已知晓他们最后的结果。麦苗还在“记恨着”得宝没有带她一起去新疆找尕娃,换作任何一位男人也不会让自己心爱的女生跟着自己远走他乡,而且,也毫无准备。
这部剧的质感和整个情节的走向都很能吸引人,特别是张嘉益和尤勇扮演的马喊水和大有特别能让人一下子进入到那种古朴的情景当中,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就是这个样子,让人在观看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前段时间,也有在看张嘉益演的《装台》,不过觉得剧情节奏有些缓慢,就没有继续往下看,现在也很少看电视剧。我想《山海情》这部剧的男女主角应该是能拿奖的,他们对人物的刻画也特别用心,大家都是在用方言说台词,不管是对于剧中所呈现出来的房屋,还是人物的服装造型都特别贴切,当时看王雷演的《平凡的世界》也是这种感受。
《山海情》观后感 篇15
春节假期,我观看了电视剧《山海情》,这部扶贫剧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宁夏西固的移民在国家政策号召下、福建对口帮扶下将飞沙走石的荒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一部剧、一群人、一种情,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
这部剧代入感很强,故事情节和场景贴近现实生活,接地气,近人心。所有演员均操着当地方言本色演出,因语言不通,还搞出不少笑话,增添了不少魅力。这部剧很土,却是真实农村场景的再现。涌泉村民家中那用格子布拼成的花门帘、那家家户户的土围墙、那亲切的大喇叭……让人在观看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受到触动,于细微处震撼人心。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人都是有情感的,谁也不愿意被迫离家,可是由于村子里太穷了,马得福的弟弟马得宝带着水旺、尕娃、麦苗和水花姐,天不明就从家里逃了出来,最后一个个又被揪了回来。孩子们带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在辽阔贫瘠的大地上奔跑的镜头,让我感受到那是贫瘠生活中的活力和诗意。当得福批评着把四个弟弟妹妹拉下来,从身上掏出了自己所有的钱让水花坐火车离开,让我为之感到,得福爱着水花,他已经尽力了。
为了移民,张树成和马得福挨家挨户,苦口婆心说服动员,移民的好处。终于动员了两批涌泉村的社员移民搬迁到了吊庄村,可是在第二次搬迁半路上遇到了沙尘暴,又返回去了三四户。两次搬迁共59户。村子里尚未通电,达到六十户人家的指标才可以通电。为这事情,得福半夜去给镇站长求情,去县里找领导,均未获得批准。正当得福实一筹莫展时候,李水花用手推车拉着丈夫和女儿,顶着风沙,七天七夜行程400余公里来到了安置点!这一情节令我深受震撼,我突然明白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的。正是水花的到来,搬迁户从59增加到了60,正好达到了通电的标准。吊庄村通电的事情终于解决了。
剧中,一个个平凡人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情”字,在西北农村,黄土高原的这一片土地上,有一群人怀着炽热的心,不放弃求生的欲望,为了一件事情而努力。
得宝不仅是一个仗义、孝顺和能干的人,还是一个特别有商业头脑的人,得宝去新疆做过苦力,又去挖过煤,又成为金滩村第一个种植双孢菇的人,他也是第一位尝到种植甜头的人,但他不止步于此。
福建农科院教授凌一农专家,带着徒弟和双袍菇菌来到村里教村民们种双袍菇,除了传授种菇技术,还要帮着销售,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自己掏腰包垫付农民卖菇的钱。我被凌一农教授身上所流露出的精神感染。
再苦再穷不能没有教育,白崇礼是那个村的'小学校老师兼校长,他是最可敬的人!白校长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白校长坚持天天放学后到小明家里给他补课。他不惜搭上自己的前途,卖掉了捐赠的电脑,给孩子们定做了校服,修了操场,……白老师是好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高尚的师德。
随着画面从最初的苍凉贫瘠一直走到最后的苍翠辽阔,从最初的原始落伍走到充满着未来感的勃勃生机,内心又跟着时代奔腾了一次。
这是一部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好作品,真实、深情又严肃。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马得福、张树成、陈金山、吴文娟、凌教授、白老师等一群人,为了让移民过上承诺的好日子,上下一心,齐心协力,为移民解决困难,不推诿,敢担责的精神,感动着观众。
《山海情》观后感 篇16
看了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电视剧主题是围绕“扶贫”展开的,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从西海固地区吊庄移民到玉泉营地区,从无到有地建设着他们的新家园,村干部马得福操心着通电、灌溉用水等桩桩件件的问题,他足够努力,却不自信未来什么时候来,大有叔说的好“未来是啥,未来就是都还没有来”,在这个过程中,村干部马得福承受着很大得压力,直到国家新的扶贫政策出台,福建对宁夏的扶贫事业进行对口援助,并建立了合作样板闽宁村,陈金山凌一农等一批优秀的福建干部、技术人员为闽宁镇洒下奋斗的汗水,帮助得福找到了未来的方向,村里的年轻人通过劳务输出,种植大棚蘑菇等收获了自信。
电视剧开篇就是一望无际的黄沙戈壁,除了沙子就只有吃沙子的人,自行车是这里唯一的交通工具。从农校毕业的马得福工作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从吊庄移民逃回来的给劝回去,到一个逃回来的人家里,大白天的在炕上睡觉呢,不是因为累了要休息,实在是因为兄弟俩人穿一条裤子,兄弟出去办事,把裤子穿走了下不了地。对于村民来说,最好的食物也就是个窝窝头,一年到头不开荤,就算有也是村主任带头偷吃政府下发的扶贫珍珠鸡。深爱着德福的水花,因为穷,被父亲李老栓以一个水窖、一头驴、两只羊和两笼鸡的价格卖给别人做媳妇,水花不想就此认命,连夜逃出了村,直奔还在修建的铁路,准备去外面的世界打工。
当马得福在火车上找到了逃跑的水花时,水花窝在车厢的角落里,泪眼婆娑的问他:“你是要抓我回去嫁给安永福的吗”,得福没有说话,用他自己的话说即使是当了干部,也还是一样被别人看不起,也一样娶不起水花,在他心里也不希望心爱的人嫁给安永福,他掏出几块钱,躲闪着水花的目光,笨拙的递给了心爱的姑娘,告诉她,有多远就跑多远,你一个女娃娃在外面,要好好照顾自己,保护自己。当第二次安家上门来时,就要打起来时,水花回来了,与得福对望时候,没有言语,只是默默的流泪,水花已经下定决心,要嫁给安永福了,最后的对望是对过往的绝别。
《山海情》是国产剧的真正水准,主创们将其具象化,用极尽真实的刻画让人物从那个年代活过来,让观众进到那个年代去。最后得福娶了水利局局长的女儿,得宝买了房,娶了麦苗,生意越做越大。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未来。
《山海情》观后感 篇17
近期热播的脱贫攻坚剧《山海情》,讲述了扶贫干部如何带领人民群众将飞沙走石的“戈壁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塞上江南”,感动之余让观众对于扶贫有了更深刻明晰的解读。这是闽宁人民的“山海情”,更是每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经”。
学做“不屈不挠”的战狼,勇于开荒扶贫。战狼披荆斩棘、坚持不懈,象征着无畏的拼搏精神。《山海情》中的戈壁沙滩,缺水少电、山高路远、风沙漫天,扶贫干部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基础建设、封闭的思想观念等多重阻碍。但以福宁村原村党支部书记谢兴昌为原型的主人公马德福原型却如“西北狼”一般,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从苦口婆心地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以勇于拼搏、敢于斗争、忠于信仰的战狼精神,始终保持敢闯敢干、勇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带领村民们共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学做“任劳任怨”的黄牛,勤于教育扶贫。黄牛埋头苦干、辛勤耕耘,象征着质朴的奉献精神。剧中白崇礼校长原型是黑虎庙小学张玉滚校长,几十年如一日在山里守着,只为改变山里娃的命运,以微薄收入资助了300多名学生。教育让新的理想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需求信息潮水一般涌进贫困地区,打破了阻碍城市与乡村流动性的“闸口”。教育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唯有如耕牛般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方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俯首甘为孺子牛,平凡人也能撑起祖国的“脊梁”。
学做“振翅高飞”的雄鹰,善于技术扶贫。雄鹰斗志激昂、搏击长空,象征着远大的逐梦精神。剧中凌一农教授原型是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曾在福建宁夏等13个省120个县指导菌草技术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的农民增加收入做出重要贡献。正是有“凌一农”“陈金山”等一批载志而翔、博采生芳的“雄鹰”式扶贫干部,凭借自身的卓越才干,将先进技术用于脱贫致富,善于抓住机遇,敢于革故鼎新,才能舞好脱贫“指挥棒”,引导致富“总旋律”,带领村民们奏响幸福生活“新乐章”。
《山海情》观后感 篇18
近日,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该剧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引导下,在福建对口帮扶下,宁夏西海固移民通过艰苦奋斗,将黄沙弥漫的“干沙滩”建设成为充满希望的“金沙滩”。剧中的真实、真情、真干令人感动,而在脱贫成功的背后,正是因为有跨越山海的闽宁情谊,有俯身一线的扶贫干部,有拼搏奋斗的人民群众,汇聚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东西协作的战略眼光是重要前提。福建对口援助宁夏,并建起合作样板闽宁村,产业帮扶、劳务输出等系列举措,带动着闽宁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的日新月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伟大战略决策,是先富帮后富的生动画卷,更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中国方案”,充分彰显出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而现在,我们构建了更加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就需要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让“山”“海”携手、让“东”西协作,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扎根一线的扶贫干部是关键所在。脱贫带头人马得福,不顾条件艰苦、不顾环境恶劣,操心着通电、灌溉用水等大大小小问题,一心带着百姓们脱贫致富,在他身上,有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于担当,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克难,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向这群扎根一线、冲锋在前的扶贫干部们一样,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把责任担当牢牢扛在肩上、把人民群众稳稳放在心中,不畏困难、接续奋斗、砥砺前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满当当的幸福感。
拼搏奋斗的人民群众是坚实保障。开荒拓土、新建家园,涌泉村吊庄户们靠着努力和汗水,一步一步地在飞沙走石的土地上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无论是在脱贫攻坚中,还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我们都要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做到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切实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进而转化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山海情》观后感 篇19
近日,扶贫剧《山海情》正在热播,剧中的主要演员可以说有些“灰头土脸”,讲的也是“土”味方言,毫无“美颜滤镜”可言。可正是这样的“土气”干部,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带领群众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下接地气、拥抱土地,勇做身在一线、心系群众的“土”干部。
甘做为民服务的“春泥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奉献,是党员干部的本色,说到底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前面,吃苦、实干在前,享乐在后。党员干部要甘做为民服务的“春泥土”,时刻牢记为民初心,涵养为民情怀,恪守为民底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怨无悔为人民奉献。要主动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村情民情,搭准群众的脉搏,俯下身子听民声,“民生”跟着“民声”走。要主动到艰苦复杂的一线去,经受基层锻炼和考验,以苦为荣、苦中作乐,以“实”字为本、“干”字为要,以实干求实绩,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勇做担当实干的“禾下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员干部要有实干的精神,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实做细各项基层工作,兢兢业业,玉汝于成,做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奋斗者。要在工作岗位上扑下身子踏实干,甩开膀子大胆干,撸起袖子带头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敢攀高峰的昂扬锐气、敢为天下先的拼搏斗志,在创新创造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必做信念坚定的“爱国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新中国,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之“根”,扎实的信念之“源”。党员干部应当经常性地开展党性教育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灵魂深处来一次“大拷问”,从思想根子开展一次“大扫除”,坚定爱国情怀,补足理想信念之“钙”。
《山海情》观后感 篇20
近期在热搜频频出现《山海情》,在超高的流量和口碑,还有同事的疯狂“安利”下,我也开始“追剧”。片名中的“山”指的是宁夏,“海”指的是福建。电视剧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在国家扶贫政策引导和福建对口帮扶下,从1991年到2016年,历经艰难万险,脱贫致富。25年时间用了23集,短小精干不拖沓,这部扶贫剧用“实力”证明,自己堪当扶贫“爆款”。
搬迁,是为了以后的更好生活。贫困,究竟因何而来?可能是环境局限、历史成因、思想观念……为打破“干沙滩”的僵局,西海固这个出了名的“瘠苦甲天下”的地方,开始了移民搬迁。只有走出去,才能有希望,也正是如此,“干沙滩”逐渐建成“金沙滩”,百姓也过上高品质的农居生活。回到现实中,有很多村庄都有这样的搬迁历史,笔者所在的村就是这样一个村——赵家台村,因为受地质灾害影响,举村搬迁,新村经过科学规划,通过民宿旅游带动经济增长,留下一段“搬出山上‘世外桃源’,迁入山下‘幸福人间’”的佳话。
教育,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剧里的水花和马得福就是对比,水花聪明漂亮但是身不由己,父亲为了贪图几只羊和鸡就定下了亲事,丈夫残疾,一辈子过得含辛茹苦。而马得福,没有其他出路的他通过读书考大学,最后进了政府单位。除了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教书先生的无悔付出,如同剧中的白老师,一辈子为了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白老师们的执着坚守,农村教育才有一线希望。如今的教育条件虽然不如以前那般艰苦,崭新的课本、全套的水彩画笔、被电子屏幕代替的“黑板”……可是教育的使命,从未改变。教育,才能让孩子们走出这一方天地,改变这一方天地。
扶贫,光给物资是坚决不行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能够认识到扶贫光给物资是不行的,我们已经学会开始依靠当地环境、优势劣势,实现“因地制宜”,科技扶贫。正是这样,在这漫天黄土的环境下,涌泉村的村民开垦戈壁,种植蘑菇,于是有了蘑菇、有了红酒,当地羊肉走了出去、洋芋也走了出去,成为外地人眼里的香饽饽。可以说,对口帮扶很重要,精准扶贫也很重要。当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他们带着技术特长、一身本领投身到农村工作中,有的招商引资、有的销售农产品、有的搞着环境治理……在建强基层组织、为民办事服务、加强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让帮扶更加精准,让扶贫出实效,打通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正是《山海情》里每一个具体人物的奋斗,共同构成了这部伟大的扶贫剧,回到现实中来,所有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背后,都蕴藏着种种感动与温情、拼搏与力量,也正是因为每一份不放弃的坚守,共同汇聚成这个时代最响亮的旋律。《山海情》虽然剧终了,但“山”与“海”的这段情,留下我们许多应该思考的地方。
《山海情》观后感 篇21
《山海情》收官,豆瓣评分高达9.4分;戳心、动情、耐品,是观众在弹幕上自发给出的评价。一部“扶贫”题材电视剧竟能破壁破圈引发全年龄层观众的追剧热潮,这对当下现实题材主题剧的创作具有值得讨论的标杆意义。
生活显影,夯实现实的厚度
毋庸讳言,主题剧创作容易形成用艺术图解主题的套路,造成主题与故事的游离,影响观众的接受。《山海情》关乎“扶贫”这一重大主题,但观众却没有感觉自己在看“扶贫剧”,“剧”本身的艺术魅力让“扶贫”这一主题成为了潜藏在其中的后景,而生活自身则浮出了水面。
让主题“隐形”,从而让生活自己展开对主题的说明,是《山海情》给人的突出印象。也就是说,故事虽然被置于国家东西部协作扶贫攻坚的政策环境中,但电视剧并没有采用通常依靠外部人物和动力来推动叙事,相反整个故事的展开都建立在村民从西海固到玉泉营、闽宁镇,从涌泉村到金滩村历史命运的变化中。从一开始吊庄移民政策实施遭遇的困难,到依靠福建对口帮扶输出劳动力和寻找到养菇产业,再到行政区划转移导致闽宁镇诸多新问题的解决,观众看到的是在这块贫瘠土地上艰难讨生活的人们,是如何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依靠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摆脱贫穷的全过程。电视剧没有强行创设过多的离奇情节,也没有塑造任何全能的扶贫英雄,甚至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主角和配角的明确区分。剧中矛盾冲突都来自现实生活本身,许多人物本身也有生活原型。如凌一农教授的原型是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的菌草研究专家林占熺,剧中凌教授为打消菇民种植怕亏损的疑虑,说出“赚钱归你,亏了我赔”的承诺,林占熺在现实中也说过。
由于有丰厚的生活基础,电视剧摆脱了以苦煽情和以喜避实的两种常见创作取向,以一种正剧的艺术样态深入细腻地讲述了一段西海固人自己的“内生”故事,让农民成为主体与观众的生活经验相互激活,造就了主题剧中可贵的别样风景。
细节可感,增强故事的密度
如果说深入生活给《山海情》打下了一个稳固的基础,那么丰富可感的细节则让该剧形成了一种高品质电视剧独特的质感。
电视剧营造了西海固和戈壁滩独特的地理空间,为人物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环境。封闭干旱的涌泉村,飞沙走石的金滩村,黄土垒砌的简陋房屋,尘土飞扬的小学操场,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了故事规定的时空环境中。而随着故事的展开,土坯房变成了砖房,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小汽车,破旧的衣服也换成了洋气的西服。同时,在这些环境中还有相应的时代细节来丰富支撑,如马得福报到时玉泉营吊庄办公室墙上的海吉县和宁安县的地图,储水的水窖,送海吉县女工赴福建打工的汽车车牌(宁D属固原),闽宁村奠基的日期等,都和现实实际完全一致。
电视剧除了在大的环境细节上颇为考究之外,在具体环节上也体现出“细节控”的追求,这突出体现在人物的服饰妆容和行为细节上。在该剧的前半段,由于处于多风沙的环境中,我们看到所有人物的破旧衣服上几乎都沾满了黄土沙尘;由于缺水缺蔬菜,嘴唇干裂面色黝黑成为村民的普遍样子,没有一个白净的面孔;甚至得宝给麦苗信封上的地址059户与之前吊庄移民登记表上的签字画押都是一致的。兄弟三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为一个水窖,一头驴,两只羊,两笼鸡就把女儿嫁了;马喊水鞭打得宝时用泥浆水沾鞭子……种种细节对西海固地区的贫困境况进行了生动还原。而陈金山第一次与马得福相遇时的鸡同鸭讲,在风沙中劝得福时因吃沙而频繁吐口水和捋头发,李大有脱鞋砸儿子时扬起的灰尘和半截不同颜色的小腿等,也都和具体环境和时代严丝合缝。
丰富可感的细节增强了电视剧的信息密度,形成了高度可信的故事场域和朴实的艺术质感。而时空环境的物理转换与故事世界的艺术推进、人物精神世界的无形升华又形成一种同构关系,从而给予观众一种沉浸式的艺术观赏氛围,体现出电视剧艺术创作的手工匠心所能带来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表演入微,挖掘人物的深度
电视剧始终是人的艺术,是电视剧的生命之所在。而角色自身的生命则要由演员来具体赋予。因此,演员能否在生活基础和细节支撑下开掘人物的心灵深度,塑造出典型人物形象,是电视剧与观众共情的核心。《山海情》并非通常意义上有明确主角的电视剧,而是随着剧情的进展形成不同阶段的故事主体。但由于演员阵容的强大和演技的突出,反而为观众塑造出了众多让人称道的人物。
祖峰饰演的白老师甚至都不是剧中的重要角色,但却用他精湛的演技给观众奉献了一个可亲的父亲和可爱的老师形象。在送别女儿和劝返打工学生以及带领学生合唱的两段戏中,祖峰通过恰到好处的表情动作,在举手投足之间把一个对女儿有愧疚又爱得深的爸爸,一个把学生当孩子还要忍受误解的校长的无奈和坚韧演绎得荡气回肠,看哭了观众。黄觉饰演的凌一农教授也让他一洗长期以来在观众心中形成的文艺片男主角的刻板印象,把一个倾心为民、诚恳率真、脾气火爆的专家刻在观众心里。热依扎饰演的水花,朴实善良聪明敢干但却遭受生活的折磨。漂亮没有成为她的包袱,反而成就了极具反差的人物效果。在种菇的重头戏中,年轻演员白宇帆饰演的得宝和黄轩饰演的得福也可圈可点。当菇棚里长出了第一茬蘑菇的时候,在兄弟俩用手和眼睛抚摸蘑菇的动作中,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快乐,甚至形成了和兄弟俩一起“云养菇”的进程式收看。
其余人物的表演也各具特色。尤勇智把事事都要三思、处处都想占便宜、得了好处就嘚瑟但关键时候不含糊的大有叔塑造得有血有肉;张嘉益、郭京飞、姚晨、闫妮等人饰演的角色,虽然是故事的外围,但也都各有自己的人格特点。马喊水对村子的情况熟悉在心,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儿子们的事业;陈金山点子多敢想敢干足智多谋,才能逼迫凌教授教村民种菇;吴月娟和杨县长作为福建援宁和宁夏当地的领导干部,在关键时刻推动了故事向前发展。
这些演员卸下了偶像包袱,抛开了颜值管理,全情投入到这些黄土地上的人物内心深处,以细腻入微的表演塑造了一批充满泥土味儿的荧屏形象。有了这些饱满的人物,电视剧就有了情感温度,观众也才能与通过他们所传达的道德人格、思想观念和时代精神进行认同。
价值升华,体现时代的高度
主题剧当然有明确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但如何让它们走进观众的心中却并非易事。《山海情》在激活观众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电视剧的艺术创意让价值升华,在和观众情感的相互激荡中实现价值传递。
剧名就颇有意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创作者价值传达的一种理念。山和海,分别代表了东西协作扶贫的两方:宁夏和福建。虽然是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让双方走到了一起,但真正牵动他们的,还是对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的深情。这样,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宏大追求、东西协作扶贫的使命责任就转换成具体可感的人物命运。
这首先是得宝得福两兄弟的命运。得宝从因家里穷读不起书试图离家出走,到中间从新疆回来种菇致富,再到后半段干工程发财与心上人麦苗结婚;哥哥得福则因父亲抓阄让自己读书吃了公家粮,但却失去了心上人水花,于是致力于吊庄移民事业,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自己也家庭圆满。两兄弟的人生跌宕与国家扶贫攻坚的历史进程相互递进,形成一种同频共振的紧密关系。观众从兄弟俩的人生境遇中自然能体会到国家发展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这也是涌泉村和闽宁镇村民的命运。从一开始抵制吊庄移民,到后来主动移民搬迁,从家徒四壁食难果腹到福建打工盖新房种蘑菇脱贫致富,以大有叔为代表的村民从生活的实际改变中体会到了究竟是什么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其精神世界也得到了冲刷和革命。而白校长的坚持与遭遇,也形象地说明了脱贫不仅仅关乎赚钱,还是一个与读书无用论等落后观念长期斗争的历史过程。
这还是陈金山、凌教授、杨县长、张书记等领导干部的命运。他们是扶贫攻坚的执行者和推动力。他们将自己的智慧、才情与青春热血奉献给了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事业,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再确认。当凌教授离开金滩村的时候,村民们对他依依不舍的送别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他不过是要再赴新疆开始另一段同样的旅程。
在这些平凡人物的身上,时代的高度便耀目可见。党的领导,国家发展,东西扶贫,父女情,兄弟义,男女爱,都在历史叙事中升华成为现实价值,让电视剧情理交融,入眼入心。
《山海情》观后感 篇22
这段时间扶贫类的电视剧在网络上很流行,可谓是群星携手扶贫。像《山海情》和《江山如此多娇》,这两部电视剧都有很不错的口碑。
《山海情》里面的故事不是特别的离奇,它讲述农村普通人的生活。它十分的真实,并且把很多细节都拍摄出来了。如果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一定会觉得这部剧活灵活现。让观众越看越喜欢。
《山海情》的演员,可谓是众星云集。像闫妮,张嘉译,姚晨,陶虹,热依扎等等。都是有实力有演技的演员,之前也有很多经典的作品。
扶贫这种新题材,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闫妮和张嘉译之前播出的《装台》很好看,很也很吸引人,相信很多人也看过。
其实《山海情》之所以火爆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有这些有实力的演员参演。它很注重细节。我们可以在剧中看到。每一个细节其实都很贴近于现在农村的真实生活。
这都得益于导演孔笙。孔笙拍电视剧是出了名的严格。不得不说他也是一个细节控。
因为是扶贫剧,所以也是农村的题材。要把这部剧拍好拍得真实,就要从人物的道具、服装以及动作上下功夫。下面我们就给大家盘点几个,剧中明显的小细节。
张嘉译饰演的马喊水。他里面爱穿着一件白色短袖。那件衣服的衣领已经破烂的不成样子了。但是他仍然穿着。剧中很多农民跟他的情况是一样的。
在现实生活中,农村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坏了以后舍不得扔就接着穿,或者是在做农活的时候穿。因为即便它脏了或者坏了也无所谓。
而剧中所处的环境是一个还未脱贫的村子,所以穿着这样的衣服,其实也很反映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生活水平。
还有很多情况下他们爱把布鞋当作拖鞋来穿。剧中的李大有,就有这种习惯。李大有的白色衣服经常是脏的。因为随时要干活的原因容易弄脏,所以穿着脏衣服就不怕它再脏。
在农村这种情况也很常见,这并不是懒,而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的常态。
《山海情》不仅仅是反映了普通人在农村的生活,而且也有讲述从农村到了城市生活改变的样子。
当一群女工来到城市。他们首先改变的就是她们的穿着,干净整洁。随着在城市里面的时间长了,皮肤也变得更加白嫩。这都是看得见的改变。
其实最反映现实和细节的还不只是农民。导演对领导的办公室,也有很明显的细节布置。
闫妮饰演的马县长,她办公坐的椅子已经脱皮。在早些年,沙发或者椅子脱皮还接着用,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也侧面反映出了。地方普通官员的廉洁和节俭。
《山海情》观后感 篇23
电视剧《山海情》大结局了,的确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意味,后半段剧情推进过快,感觉从得福妻子高青峡上线后,剧情就明显变快了,也有很多观众说这部剧烂尾了。
我个人觉得,《山海情》结局显得乏力,劲头不足是有的,但是说是烂尾也不太客观。
毕竟最后一集,该交代的都交代了,每一个主要角色的结局都说得很明白,只是说剧情太快了,我的确是没有看够,后半段剧情又太赶了,说实话,我看到20集的时候,真有种只看到一半剧情的感觉。
而且结局也是和开头遥相呼应了,这部剧的开始就是在涌泉村村头的黄土坡开始,那里有得福得宝兄弟、尕娃、水旺、麦苗几个年轻人梦想开始的地方,他们都从那个贫瘠的土地上,闯出了一片天地。
最后他们也是回到了涌泉村的旧址,只不过此时的涌泉村再也不是荒凉贫瘠的村子,而是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可以说结局展示了几十年的绿化成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曾经几个年轻人极力逃脱的故土,如今已孕育着无限生机,这就是他们的人生写照啊,也是这部献礼剧主旋律的一个缩影。
所以说,个人认为,《山海情》烂尾谈不上,但是遗憾的确是有的,还有就是,最后用孩子来引出旧村环境变化是有点生硬,可能是导演要体现两代人的不同吧。
当初那几个年轻人已经长大了,而如今得福他们带着孩子回来,多少有点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的意味,无论是扶贫还是保护环境,我们后人也是在享受着先人打拼下,创造的成果。
话说回来,《山海情》中涌泉村村民整体搬迁的前一天,村里举办了百家宴,其中可以看到,村民对于故土的不舍,但是也可以看到,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而我最想说一下张嘉译扮演的马喊水,可以说剧中马喊水这个角色,不仅自己活得很明白,他让自己儿子也活得很明白。
在马喊水播完涌泉村最后一次广播后,他看着已经收拾好的物品,是有一个由笑到哭的情绪转变的,此刻张嘉译诠释出了马喊水这个人物的心境。
可以说他是最支持自己儿子得福工作的,不过要说对于故土的情节,他也是最不愿意离开村子的,他也是一个善良的人,毕竟照顾得病的妹妹多年,一般人没有那个耐心的。
不过他也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有明确主见的,整体搬迁,这件事对于村民,是利大于弊,所以说个人的情感,他是可以不去考虑的,因此在这件事上,他在大家面前从未流露出过不支持的意思。
只有在这件事大局已定的时候,他自己一个人躲着偷偷哭一会,后续多年后,他会和村子里的人提及这件事吧。
同时他对儿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之前就因为得福说村子里的人是“刁民”,马喊水对得福发生了这辈子最大的火,因为得福越界了,越过了马喊水给儿子制定的行为底线,做人做事,有些原则问题,的确是不能犯的。
得福如此,得宝也是一样的。
百家宴的时候,水旺不是骑着摩托进村了吗?尕娃还说过,你骑个摩托能拉啥?水旺说能拉风。
这像是大有叔儿子的风格,这里不是说他不好啊,从大有叔不用硫磺熏枸杞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淳朴,是个实诚人,不过有时也的确爱出风头,这个没什么奇怪的。
但是在得宝水旺四人一起去村头给尕娃的父亲留话的时候,可以看到,得宝是骑着自行车驮着麦苗的,得宝的车呢?
显然得宝也是深受父亲马喊水的教诲啊,那就是作人要低调,不要忘了本分,车是不能开进村子里的,得福如此,得宝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这就是马喊水教育出的儿子,自己活得明白,也要让自己的儿子活得明白。
【《山海情》观后感】相关文章:
《山海情》观后感800字(通用7篇)04-12
电视剧山海情观后感800字08-12
情谜的观后感07-10
观红叶情的观后感03-17
情系玉树观后感03-12
燃情岁月的观后感07-11
情与法的评判观后感05-16
《恋恋师情》观后感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