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大搬迁之一·英雄无泪》观后感

2022-02-02 观后感

  【篇一】

  作为一名首钢人,我对首钢搬迁有一种独特的心境,特殊的情感,但一想到用5年时间把钢铁产业从北京搬迁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曹妃甸,将造就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临海而建的大型现代化钢铁基地时,我又多了许多期待。首钢人正是在历史性的告别中,实现了时代性的跨越。展示出来的是首钢人一诺千金的沉实与厚重,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现代工业史诗。同时也折射出中国钢铁工业在市场经济困境中突围的艰难历程。

  而今的首钢京唐公司,作为京津冀产业合作的重要一环,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钢铁的严冬考验着每一个钢铁企业的生存能力,相信京唐公司一定能够在这场考验中绝地逢生,创造出属于京唐自己的奇迹,因为京唐有着一批将首钢发展视为自己毕生事业的职工;拥有220余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了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符合当前市场的生产理念;产品定位是高档精品板材,从小饮料罐到巨轮甲板,从家电外壳到汽车车身,从油气管线到电子器件,产品高端市场定位准确,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相信,优秀、勤奋的首钢人一定会利用好京唐临港靠岸的地理优势,驾驭好世界最为先进的设备,生产出世界一流的高端产品,成为中国钢铁业的新坐标。

  【篇二】

  近日,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钢总公司、北京贺朗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大型纪录片《首钢大搬迁》,正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黄金档播出,观众关注热度持续走高,好评不断。 《首钢大搬迁》讲述的是新世纪之初,首钢人因北京市环保要求和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影响,从而走出北京在曹妃甸建功立业,实现“钢铁强国梦”的感人历程。根据影片资料,整部《首钢大搬迁》分为三个段落,分别为“痛别北京城,还首都一片蓝天。”“冲破国际技术封锁,走向自主创新之路。”第三部分则是“植根循环经济,走向未来。”

  据导演肖童介绍:《首钢大搬迁》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钢铁强国之梦”为主旨,贯穿于全片。 在谈到《首钢大搬迁》创作初衷时导演肖童回味道:“08年,广东一位朋友找到我,问我能否以工业为主题拍摄一部纪录片,当时我没敢答应。原因是工业题材难拍,你总不能把纪录片拍成宣传片吧!” 肖童敢于接手《首钢大搬迁》正是因为这次谈话。从2008年开始,肖童无时无刻都在思忖着工业题材,当《首钢大搬迁》制片人将历年的素材交给他过目时,肖童欣然接受了这次挑战。 “经过这几年的思考,我觉得有些想法趋向于成熟。当我接触“首钢大搬迁”之后,故事架构很快便在脑海中构建起来。”

  肖童在内容架构上没有再去挖掘“首钢搬迁”深层次原因,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塑造新时期“钢铁英雄”层面上。按照肖童的说法:首钢搬迁的原因早已度过了社会舆情阶段,况且新世纪初围绕“首钢是否搬迁”的媒体舆论大战世人皆知,再去陈述已毫无意义,倒不如把镜头对准大搬迁历程中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上。” 肖童的叙事手法往往习惯于将故事架构在一个宏大的主题上,然后再在宏大中见细节,《首钢大搬迁》亦是如此。在肖童眼中,这里所说的“细节”绝不是镜头意义上的特写,而是大事件进程中的个体命运,哪怕个体单元中一个微小片段,都可能构成整个主题的关键故事。 “工业题材难,就难在叙事上。除人物生活工作场景之外,很可能大部分镜头都是工厂里的设备。比如说首钢的炼铁高炉,要采取什么样的视线和角度来讲述它们的故事?工友们与高炉朝夕相处,很多人把它们当成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伙伴,那么我在第一集《英雄无泪》中就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为了使《首钢大搬迁》画面语言,不再是生硬的“概念解释”,肖童在撰稿时采用最平实的语言来陈述,并对炼铁高炉等静态景物以“人性化”手法来拉近镜头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影片更具亲和力。正因此,《首钢大搬迁》得到了观众的追捧。 “这个‘人性化’要把握一个度,太过则文学化,太少则无法渲染氛围,解说就会变成名词堆积。之所以使用最质朴的语言来解说,就是因为词藻华丽会失去这部片子的纪录风格,就会使画面与解说之间增加隔离感。”肖童如是说。 据悉,《首钢大搬迁》共分6集,每集40分钟。目前正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连续播出。

【《首钢大搬迁之一·英雄无泪》观后感】相关文章:

首钢大搬迁观后感范文09-08

《首钢大搬迁》纪录片观后感01-28

《英雄泪》歌词07-23

《首钢大搬迁之四·巨人之梦》观后感01-28

《首钢大搬迁之六·飞越未来》观后感01-28

热播纪录片《首钢大搬迁》观后感01-28

无泪天使08-06

《无泪》歌词10-23

2016大型纪录片《首钢大搬迁》观后感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