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空城》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一位朋友的小说里,主人公说她在十四岁以前就已经通过阅读而在心里模拟完自己的整个人生。除了情。而在安妮那里,情总是以一种绝望的心态表达的。甚至“只是等待一次情,也许永远都没有人。可是,这种等待,就是情本身。”这样的人生的确是悲凉的,这样的情也只有在等待中、在内心里不断地描模中成长。不需要其它人的参预。如果情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而生活又的确如同昆德拉所说——永远只是停留在草稿状态,甚至连一张草图都算不上。那么安妮笔下的人物,她们甚至不愿意拿起笔来作这种尝试,而只是在心里想着就够了。
不,这样说是不完整也不尽准确的。她们还是有所的,而且在安妮的其它小说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种感情是被具体操作体验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想象阶段。“她喜欢的男人,是地铁里陌生的英俊男人。冷漠的,遥远的。隐含了所有的想象和激情。始终无法靠近。无法对谈。无法拥抱。就是如此。”“她喜欢看到这些散发着自恋气息的男人。他们的心里不会有太多淳朴温暖的东西。却有淡漠的眼光和深藏的狂野激情。”在《告别薇安》中,安妮对这些人有更详细的描述,他们激情饱满,但对和自己同床共枕而受孕的女人说:“你应该小心一点。那是你自己的事,本不应该发生的。”
这种是真实的吗?或者说它是我们常识理念上的“情”吗?(请原谅我不得不借助常识,否则这篇文章对于我自己也将一无是处。)
“她有点烦躁。她不喜欢他又提起这个问题。因为她觉得自己的自私也有责任。她早就预料到,自己的出现,会带给他某种困惑和伤害。”“她有些歉疚地看着他。她总是有杀伤力。对自己。对别人。”这种特点是何其眼熟,因为它们也恰恰是那些地铁里的男人的特征。他们是同类,是一些对感情异常无力虚弱的人。在他们那里,感情绝不可坚久耐用,这不符合这样的美学观点——美往往是最短暂的。
是什么样的深刻体验才能导致如此决绝的态度?情和其它一些难以尽述的价值一起沦陷了吗?它只存在于想象,而和草稿无缘了吗?安妮的小说似乎有着最广泛的心理基础,连我也能从中找到强烈的共鸣,过去岁月留下的残痛激励着我跟随她们的足迹走向荒凉。
但在这种心态里我们不难看到同样的流俗——看景不如听景。如果不是从多角度去作进一步的观察,而只是从一点上固执地看下去,了解真相的机会将大大减少。严重一些说,在很大程度上难免纠缠于某种情结上难以自拨。但安妮的人物似乎从不听劝,她们的自信超出了她们的智慧,她们将自己抛弃在一个特别的区域里,憧憬着阳光同时又害怕被它灼伤。
“她坐在喧嚣中,把自己的头发散开来,闻着它散发出来的清香。她感觉很饿。她在人群中张望着。也许很快就会有一个男人出现。他会把她带回家里。给她热水和食物。而她是流浪途中的一只动物。没有任何目的。经过的每一个城市,对她来说,都是空的。她把脸藏在自己的手心里。然后哭了。”安妮自由飘乎而又平静冷酷的文风第一次变得有些和绚,她基本上是以悲悯的目光在注视着她们,她热她们。虽然那些困惑仍是难以解答的。
人生如果已经贫乏到只是一张草图,我们为何还要固执地不去涂鸦一番呢?
【《空城》观后感】相关文章:
《空城》歌词05-08
关于空城歌词01-28
《空城》观后感09-02
空城计的故事01-18
《空城计》观后感09-03
天空城市历险作文01-30
再说“空城计”作文03-07
历史典故:空城计01-28
空城计后传-500字02-01
诸葛亮的空城计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