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2022-12-27 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1

  无穷的正能量——重温《音乐之声》。

  刚刚落下帷幕的第87界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晚会上,一向搞怪的Lady Gaga以罕见地清新装扮,深情演绎了《音乐之声》中的插曲,不但让人惊艳于她扎实的演唱功底,更勾起众人对这部经典影片的无限怀念,正如随后出场的朱莉·安德鲁斯说的那样,很难相信,一眨眼就过去了这么多年!《音乐之声》已经上映50周年了,但其感染力依旧强烈如昔,好似金色童年般,虽已从手中滑过,但仍忍不住频频回首沉浸。

  看完颁奖晚会的当晚,我便乘热重温了这部经典影片,坦白说,许多情节如今看来略显陈旧,比如玛利亚非传统淑女的汉子格调,特拉普典型白马王子的高富帅模式,像极了近年东亚地区流行的偶像剧套路,而玛利亚作为家庭教师,遭遇特拉普家那群难以驯服、古灵精怪的孩子们,也可见到近年校园剧的影子,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它的魅力,重温过程中,发自内心的快乐油然而生,我始终带着愉悦的笑容,就同当年第一次观看它一样。为什么?因为影片散发的无穷正能量。

  女主角玛利亚是名年轻的见习修女,宗教的熏陶和简单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乐观、单纯的性格,前一刻还在担心无法胜任家庭教师一职,下一刻就YY一切都会好起来,并越想越开心,奔赴特拉普家的路上,甚至手舞足蹈跳起来,其夸张的乐天派性格,在很多人看来有点神经兮兮,为此修道院的修女们担心她的未来何去何从,初见时的特拉普上校更是觉得她是个惹麻烦的家伙,而正是她这种有些夸张的乐天派性格,让生活时时充满了正能量。

  玛利亚选取用自己开朗的人生观去影响孩子,而非用死板的说教去管束孩子,如当孩子们情绪低落时,玛利亚引导他们多想想开心的事物,并用歌唱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用最简单的心理疏导方式,教育孩子们学会自己管理情绪,很快孩子们就在她的带领下,得到了童年应有的快乐、简单,他们去郊游、去划船、去爬树,并一路高声吟唱,彻底摆脱了母亲过世后,特拉普上校军事化教育造成的沉闷家庭生活,孩子们的变化和玛利亚的生活热情,渐渐也感染了特拉普上校,让他最终走出了丧妻阴影,重新拥抱感情、拥抱生活。这完全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故事,因而感情、搞笑的部分即便略显过时也无大碍,这本就不是影片的主旨。

  影片在最后时分主题升华,应对德国法西斯的强权威胁,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协,坚决拒绝为纳粹服务,最终在众人的帮忙下,翻山越岭奔向自由,一种追求和平、完美的正能量闪耀剧终。

  不论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还是高境界的世界正能量,在人类社会都永不会过时,和平时,我们应乐观应对生活中的挫折,战争时,我们要坚定和平的立场,无穷的正能量是支持人类礼貌进程的动力,也是《音乐之声》经久不衰的秘诀。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2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乐之声》。虽然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还是会有新的感觉。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善良活泼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给他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玛利亚刚来时,孩子们并不欢迎她,因为他们觉得:谁都没法跟自己的妈妈相比。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最终她不但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们成为了一家人。他们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这部影片不仅画面美,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的音乐。孩子们为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唱起了玛利亚教给他们的歌《音乐之声》。上校无法相信这歌声会是孩子们唱的,自从他们的妈妈去世后,家里的气氛全变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欢笑,整天死气沉沉,就像一座军营。是玛利亚改变了一切,家里那久违的歌声和温馨又回来了。一曲歌罢,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看到这个场景,谁不为之感动?

  玛利亚初次离开修道院时,对未来很迷茫。她给自己打气: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他又会在别处开一扇窗。这句话触动了我,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要胆怯,不要轻言放弃。玛利亚面对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长嬷嬷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条溪,追寻心中的彩虹!玛利亚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披着洁白的婚纱,随着音乐的脚步,玛利亚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这部片子比我爸爸年龄还大,里面的歌曲都特别优美,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我都特别喜欢。

  好的影片历久弥新,有机会我还会重温这部电影的。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3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4

  在我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的英语教师给我们播放了《阿甘正传》和《音乐之声》两部电影。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美国音乐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受启发颇深。一是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人陶醉,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玛利亚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她跟七个孩子和家长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令我受益匪浅。给我此刻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忙。下头我就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信任是沟通的基础。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得到学生们的信任,有了信任,才会得到孩子们的尊重,也才能让孩子们理解你的教育思想,包括理解你的一切。剧中玛利亚尽管没有理解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可是她能够经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理解自己。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应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激各位今日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欢乐和温暖。”经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那里不但看出教育机智的重要,并且其实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取得孩子们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二、家校沟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方方面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玛利亚没有一味地听取家长要求对孩子们严格管理的意见,而是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委婉而坚决的反对家长的做法,经过自己的行动赢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和尊重,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作为教师应当让孩子们在学校里欢乐的度过每一天,发现并鼓励孩子们做他们想做的有意义事,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经过孩子们的发展变化,感化家长,赢得孩子和家长的认可和信任。这样家长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们。

  三、恰当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剧中七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阻止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他们的心灵,放飞了梦想,特别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时边舞边唱的游戏场景,无疑为我们供给了游戏教学的最好范例,这一点对于我们寄宿制学校来说启示十分大,我们的孩子们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学区和生活区,久了就会出现烦躁,所以我们应当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多参加户外活动,使他们欢乐的学习、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们的潜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本事。

  作为教师应当充满爱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己,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能,仅有真正到达一专多能,用自己的行动、学识和品格引领学生,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5

  在美丽的萨尔斯堡风光之中,玛丽亚在山岭间的草地上高声地唱着《The Sound Of Music》――――影片的开头就是这样明丽而欢快。

  女主角玛利亚是位年轻的修女,大自然的熏陶和简单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乐观、单纯的性格,前一刻还在担心无法胜任家庭教师一职,下一刻就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她天生的乐天派性格,不得不让修道院的修女们担心她的未来。

  初见时上校时,上校也觉得她是个爱惹麻烦的家伙,而正是她这样的乐天派性格,让生活时时充满了正能量。

  玛利亚并没有和上校一样用严厉的家教去管束孩子,而是选择用自己开朗的人生观去影响孩子。当孩子们情绪低落时,玛利亚引导他们多想想开心的事物,并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她用最简单的心理疏导方式,教会了孩子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很快,孩子们就在她的带领下,找回了童心,获得了童年应有的快乐生活,他们去郊游、去划船、去爬树,并一路高声吟唱,在柔和的画面中,他们宛若置身天堂,七个孩子如同天使一样跳跃欢唱,草地上、树林间、小河边、市场里处处留下了她们的莺歌笑语,彻底摆脱了母亲过世后,上校军事化教育造成的沉闷的家庭生活,玛利亚的热情开朗给这个家带来了一缕阳光,给了孩子们温暖和活力,也渐也感染了上校,同时也让他冰冷的心开始融化了。

  上校与孩子们齐唱《雪绒花》的片段,旋律优美动人,代表着这个家庭的转折点,上校重新感受到了温暖,走出了心中的阴影,开始重新拥抱爱情、拥抱生活。

  在最后时分影片的主题升华,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强权威胁,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协,坚决拒绝为纳粹服务,最终在众人的帮助下,翻山越岭,奔向自由,这是一种追求和平、美好的正能量。

  影片从始至终,都以爱与自由为主线,让人们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快乐和爱带给人们的力量与支持,爱的伟大与珍贵,并告诉人们,爱要从内心流淌,它可以感染身边的人,从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个个亲人爱起,最后便会演绎成为一种大爱,一种对国家的爱,一种对整个世界的爱,或许这就是这部影片历经几十年而不衰的秘诀,不论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还是整个世界正能量,在社会之中都永不会过时。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6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情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理想,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十分著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执着。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就应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人生没有永远不败。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理想。他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忙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上校,从此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对音乐的热爱让我感动。里面美丽动听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其中我最喜欢的歌曲是雪绒花。它出此刻整个影片的最后,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剧场里的气氛特别残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洁净的花朵,让人看到期望和春天。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7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Ray, a drop of goldensun……”每当这首熟悉的歌萦绕耳畔,我总会想起《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和七个孩子们玩耍的情景。

  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吧。音乐之声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配乐和最佳音响。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玛利亚本是一个修女,可是她太热爱大自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被院长介绍去冯·特拉普上校家照看七个孩子。到了那儿,玛利亚通过努力,让孩子们接受她,并重新让那个家充满音乐和快乐。上校爱上了玛利亚,并把她娶为妻子,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是,战争来了,让这个和谐的家紧张起来。没办法,他们想到了离开奥地利。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音乐之声》是一部成功的音乐剧,所以在这部影片中,诞生了许多世界名曲:《Edelweiss》、《Sixteen Going OnSeventeen》《The Lonely Goatherd》、《So Long,Farewell》等。最著名的是《Do—Re—Mi》。

  听着这一首首动听的歌儿,幻想着那一幕幕和谐美丽的场景,我的心不禁在问:是什么让孩子对玛利亚的态度有如此之大的转变呢?(从捉弄玛利亚到认玛利亚做妈妈)答案就是:爱的教育。是爱让孩子们有了这样大的变化和爱心的回报。设想:假如玛利亚也像前十二位家庭教师一样对孩子们,那么结果不难想象——她也会被赶走,成为第十三位失败的教育者。可是,她并没有那么做,相反她对于孩子充满爱心:当孩子们用癞蛤蟆和松球捉弄玛利亚时,她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理解孩子们;当丽萨从她的窗户外爬进来的.时候,她不但没有责备丽萨,还为丽萨作“掩护”……她没有批评孩子们,却让孩子们一个个心怀悔意,后来竟被感动的哭了。看!这就是爱的教育!是玛利亚的努力换来了孩子们对她的依赖,上校对她的信赖以及上天对她的眷顾。如此可见,爱的教育是多么伟大!

  除此,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以大自然中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地和碧绿的蓝天做背景,而玛利亚天性快乐无比,令人回味无穷。细细品味,这不正是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平、向往爱的感情吗?

  以后,每当我看到有关和平与爱的主题作品,总会不由地想起玛利亚和孩子们唱着歌,奔跑在草原上的情景。这时,我总会被爱所感染,变得欢快起来……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8

  一直都很喜欢这部音乐剧。曾在10多年前就买下碟片,想看时就拿出来看。而这次的教研活动,让我又一次欣赏了这部曾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1965年获奥斯卡金像奖的作品。每看完一遍,我就对剧中的人物、风景、歌声、笑脸、画面等又增加了一份喜爱。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剧中的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让我一遍又一遍地欣赏着。我喜欢女主角玛利亚的率真、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喜欢特拉普上校不畏纳粹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喜欢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喜欢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喜欢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的艺术氛围,喜欢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

  这部经典老电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了解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欢我们、接受我们,从而像爱妈妈一样地爱我们。

  片中很多情节我都很喜欢,如一开始的坐在松果上而不动声色的玛利亚,孩子们遇到雷电石害怕时想的favorite things,教孩子们学唱歌时的doleimi,在舞会上道晚安等等。不过最喜欢的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表演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在表演的时候7个孩子各有分工,不是说葛瑞塔和玛塔最小,就不用做任何事情。她俩也有自己的工作。玛利亚让每个孩子都参与了木偶表演,都经历了成功体验。

  最感动的的一段是上校和家人在演出时由于想起自己的祖国沦陷自己要被迫离开时哽咽着唱不下去,善解人意的玛利亚马上接上,体现了上校爱国、玛利亚爱家人的一种淳朴的情感,每每看到这时候,我的眼里也总是潮潮的。

  每看一遍《音乐之声》,我就一次被深深感动——感动于她以乐抒情,以乐动人;感动于她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感动于她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感动于她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我也希望我们能从影片中的人物身上汲取到精神营养,学习玛利亚身上美丽可爱的闪光点,从而让自己变得开朗、豁达、宽容、智慧,赢得孩子、家长、同事的喜爱。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9

  这是我第二次看《音乐之声》了,第一次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我看了这部片子以后就已经被它深深的吸引了。而现在在工作的时候了、再来欣赏这部经典老电影,又给了我不一样的启发。

  1、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

  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为什么没有最后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有了活力和欢乐!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所以我们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也应像玛利亚一样对孩子要有耐心,只有真正的喜欢孩子,理解孩子,孩子也会把我们当成“妈妈”一样爱我们。

  2、歌声代替叙述。

  电影中很多地方由歌声代替叙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剧情中,每句歌词都弥足珍贵地向人们讲述着人生路上要不断坚信的道理。比如对初恋的珍藏,不要执迷于年轻时一时的感觉,要耐心等待;比如修女院院长告诉玛利亚,修女院不是用来逃避现实的地方,对于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问题只有勇敢的面对并想办法去解决才能获得心灵的安静、平和和精神上的舒畅。

  3、幽默的歌表演。

  电影中许多歌曲都是以歌表演的形式进行了巧妙幽默的编排,如:《do,re,mi》是按照孩子们个子的高矮和跳楼梯的形式来形象的表演。《晚安,再见》最小的孩子是随着楼梯边往上坐边歌唱,也很幽默。又如孩子们躲在爸爸高大的背后探出头来伴唱,也融合了一种游戏的形式。这些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引用,相信孩子们肯定也会非常喜欢。《音乐之声》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更多的是孩子们和玛利亚歌表演时的一种幽默、有趣的歌唱形式,值得我在歌唱教学中运用。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10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人物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11

  我看了《音乐之声》这本书,深受感动。

  这本书主要讲:修女玛利亚受修道院委派,当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师。上校把他的七个孩子像士兵一样训练,家中没有一丝生活气息,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唱歌,用音乐感动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这本书时,有很多地方让人看了忍不住会发笑,却在笑的同时悟出很多道理。

  一开始,我看到这个家庭的这种状况,不禁感叹道:“多么可怕的家庭!”我觉得这家庭已经无可救药了。我看着这些孩子一次次搞恶作剧捉弄玛利亚,却想不到玛利亚竟会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们与她融洽相处!正是这么一个可怕的家庭,被玛利亚彻底改变了,这是什么力量?是爱!玛利亚的爱感化了他们全家,使人的心灵得到>温暖与快乐,并使人主动地渴望这种快乐!

  每当优美的歌声响起,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玛利亚的歌声,如甘泉滋润心田,如清风拂过心扉,如温暖的阳光融化冰雪,如闪亮的灯烛带来光明。美妙的歌声,美丽的景色,美好的心灵,使人沉浸其中。

  玛利亚用最动听的声音,消除了一切距离,音乐之声使人与人之间永远没有代沟。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12

  《音乐之声》讲述了1938年,年轻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到退役的海军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以童心对童心,让孩子们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上校也被她所感染。这时,纳粹吞并了奥地利,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役,并且在一次民歌大赛中带领全家越过阿尔卑斯山,逃脱纳粹的魔掌。下头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音乐之声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其实,我还是在护理美学课上才明白《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第一次观看也是在这门课上,然后自己有回到宿舍从头到尾认看过了一遍,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看了一遍又一遍,毫不夸张。我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从来不会轻易地放下。我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明白这部电影,但我又很庆幸自己很幸运地明白了她,很庆幸。

  说实话,我一向都不怎样喜欢欧美的电影,如果要究其原因,也许是我对外国的文化还不是那么的了解并理解,也许仅仅是因为我不喜欢英语,自己也说不真切。可是这部电影出此刻我的生活里,进入了我的视线,最最重要的是我爱上了她。

  我从来没想过感动在电影里竟然也能够用欢声笑语来表达,使我开心并感动着。一股暖流在心里缓缓的流淌着,温暖、欢乐、感动充满我的心扉。一种情愫滴在心上,慢慢晕开,渗进心里。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所以很多时候我宁愿看着杯具流泪也不愿看着喜剧欢笑,只为寻求那种触动心灵的感觉。

  林黛玉就是悲情忧郁的化身,而我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准确地表达我对林黛玉这个主角的喜爱之情,当我一遍又一遍的看红楼梦时,她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每一滴泪水都牵动着我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我并不是郁郁寡欢的人,虽然很多时候会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烦恼抑郁,可是更多时候我期待欢笑并且很容易欢乐,学校路旁开得正好的一朵花、一个孩子对父母幼稚的提问、晴空中的一朵白云……都让我会心的笑,展露笑颜。总而言之,我喜欢被感动,而这部电影感动了我。

  很喜欢这部电影里的景色,山川绵延、白雪皑皑、青草幽幽、野花点点、小河涓涓、晴空万里,真是美极。看着这一切,我的心就像白云般绵绵软软,又似指尖的一滴露珠般明亮而不耀眼。

  看着玛丽亚像大地的精灵般随心而歌、随意而舞,我的心似乎也要随着每一个音符雀跃跳动。然而羡慕之余随之而来的是淡淡的失落感。反观我们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要想找到那样一个地方真是难得很。然后一个沉重的问题袭来,在这样发达城市的人们的幸福感似乎并不像他们认为本该的那样。至少很多时候我看到的人们都是紧张而不能充分的喘息的,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自然,幸福感这种缥缈无形的东西主要取决于个人感受和个人想法,可是我认为它和环境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生活就是生活,即使不满也无法逃脱。努力适应,努力生活得更好,努力让笑颜在自己的脸上展露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怨天尤人从来都是行不通的。我们不是生活在那样贴近自然的环境里,那就让我们从这部剧里去感受那样的绵软以及那样的情思。其实我们的身边也存在着微小的自然气息的。

  当我走在学校道路上的时候,我会有意挨着道路两旁,寻找那些微小的存在,一棵独自在微风中摇曳的小草,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一片独特的叶子都让我心动,然后迎风微笑,世界是完美的,我告诉自己。我相信生命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感动,寻找感动,使之融入身体无法分割。

  如果要问除了电影里的景色之外还有什么使我无法忘怀,那么我会说是里面的音乐,虽然我对音乐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造诣”,喜爱与不喜爱全凭自己的感受,但我还是想谈谈我的想法。音乐是这部剧的题目,更是这部剧的灵魂。在音乐声中拉开帷幕,又在音乐声中圆满收场。音乐的旋律始终伴随着影片剧情的发展,不论是玛利亚的悠扬奔放,还是孩子们的活泼欢快,亦或是舰长的深沉优雅,都是发自一颗爱的心灵。

  《音乐之声》的资料是生活中普通的片段,正是其中几首韵调轻扬欢快、词句简单而烂漫的歌曲才使她变得美丽而感人,她以音乐抒发人类最淳朴的感情,像一朵清新而独特的雏菊,散发出迷人的清香,沁人心脾。音乐只是情感的载体,很多时候我听歌只是为了感受其中的欢乐或悲伤。在我的确定标准里,只要是能触动我的,让我有所思的歌曲都是好的。

  谈到里面的人物,必须要提的当然是女主玛丽亚,她是一个让人无法不喜欢的人。她纯真善良,乐观开朗,渴望感情,向往大自然的自由,同时也固执而无畏、不被世俗束缚。就像电影中修女们所唱“如何使月光在掌中停留”,月光般柔美而不受约束。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在上高中之前,我不相信世界上有这样完美的人,这样的人根本就只存在于童话之中,亦或是各式偶像剧里的女主。她们太过于完美,完美得让人无法触及。可是我此刻相信了,因为我亲眼所见,她就在我的身边,并且是我的好朋友,我高中最好的朋友。她和玛丽亚是如此的相像,我该感激上苍让我遇见了她。

  是她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看到原先人是能够这么简单而欢乐的。和她在一起的每一个日月都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也许开始你并不能完全读懂她们,可是她们总会有一种魔力让你不自觉的靠近,然后恋恋不舍,不愿再离开。

  如果你用看一般人的眼光来揣摩她们所思所想,那是对她们的亵渎。她们的完美有时候会让我自惭形秽,更害怕自己污秽的双手玷污那一份洁白。普通众生中的我,只愿这一世目视她们的完美,成全心里的念想。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13

  《音乐之声》是一部很有名的教育片,在学校学习时教师也曾带我们赏析过。而这次是第二次赏析这部影片,与第一次相比,感触颇多,也改变了自己的很多看法。

  从影片情节来看,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位自由奔放的年轻修道女玛丽亚被送到特拉普船长家做家庭教师。他们家共有七个孩子,特拉普船长在妻子去世后,一向用严格的军纪训练他的孩子们,孩子们一开始行为不端,赶走了很多的家庭教师。这一切在玛丽亚来到之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玛丽亚爱的感化下,孩子们变得活泼、有爱。在这之后玛丽亚也与船长产生感情,并结婚了……

  细品影片中的资料,很多场景中都蕴含着这位家庭教师的教育机智。比如在玛丽亚初到特拉普船长家,孩子在明白她是第一次当家庭教师时,就开始作弄她。她们在她的口袋里放青蛙,在她的板凳上放松果…想让她出糗。

  第一次看到那里的时候,总以为玛丽亚会与特拉普船长告密,结果却不是这样,玛丽亚告诉船长是自己得了风湿所以才不敢坐,并且对于孩子们的恶作剧,玛丽亚也是只字未提。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告诉船长让他好好“管教”孩子们不是更好吗?

  当这一次再赏析影片时,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我们往往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正如在影片中孩子们对每一位家庭教师都会恶作剧,我们只看到了问题,而没有看到原因,从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想要赶走家庭教师无非是想得到父亲的关注,因为仅有没有家庭教师时,父亲才会陪伴他们,其实也就是孩子们缺少爱。

  玛丽亚处理这种问题的方式是想告诉孩子们这种方式是没有用的,我不会生气,也不会告状,之后就是用爱去感化孩子们,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她亲手为每个孩子定做了一套衣服,在孩子们遇到问题时耐心陪伴,帮他们出主意……

  看啊,这是一位多么有爱的教师!

  她宽容、善良、机智,能带给孩子们真正想要的,真的很让人钦佩。

  这也不禁让我深思起来,在应对孩子出现纪律教育问题时,我们应当怎样做?

  正如《0-8岁儿童纪律教育》一书中写的:我们首先要看到孩子的行为,然后追溯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选择出最适宜的教育方法。仅有当纪律教育是针对问题的原因时,纪律教育才能奏效。相信影片中那些以前的家庭教师也使用过各种方法来应对孩子们的纪律问题,可想而知这些方法都不奏效,我想问题应当就是这些方法没有针对问题的原因。

  所以在今后我们在解决孩子的纪律问题时要看清行为背后的原因。

  比如当孩子出现打人的行为时,我们要观察孩子该行为出现的频率、特定场景等,这样来判定孩子打人是由于缺少关注还是语言表达本事欠佳,沟通本事欠佳……在判定原因后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纪律教育。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孩子们的状态。

  影片中孩子们时根据特拉普船长的哨声出场的,出场的方式让人不禁想笑,这宛如是军队训练一般,一种哨声一个动作,一板一眼。

  而在玛丽亚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孩子们活泼开朗天真,他们在一起在山顶上学习唱歌,在骑行时唱歌,在小河边唱歌……玛丽亚带着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经过大自然来学习音乐,在这一幕幕中我们看到了属于这些孩子该有的童真、可爱。

  与此同时我看到了一个教师的可爱之处,她懂孩子,明白孩子需要什么。

  在自然环境中,孩子们才能放得开,才找得到自己。

  她也懂得经过大自然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们,经过跳台阶、骑车等方式孩子们很快学会了基础的音调、音高……这也为他们今后学习歌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他们的父亲听到孩子们的歌声时都不禁吃惊、感动。连他都没有想到他的孩子会唱出这样的歌曲,不仅仅是有技术含量的歌曲,更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歌曲。这样的感情是怎样灌输给孩子的呢?是讲解给孩子听的吗?显然不是,是经过孩子们自身的感受力得到的。

  在幼儿园课程中,我们也将培养孩子的感受力放在我们的活动目标中。让孩子经过嗅听视味触等感觉器官来感受事物,也会设置课程让孩子们亲近自然,比如开设种植课,孩子们自己播种、施肥浇水、收获,这远比告诉孩子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有效的多。

  不仅仅如此,孩子们对植物也会萌生特别的感情,他们会关心爱护它们,有时还会蹲下轻轻抚摸它们,这些都是孩子天生的爱心,在自然的环境中,他们天生的情感都会萌发出来。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也让我难忘,就是在玛丽亚第一次来到特拉普船长家里的时候,孩子们做自己介绍,其中小男孩寇特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我叫寇特,11岁,我很任性。”

  玛丽亚点点头,紧之后寇特问玛丽亚:“什么是任性?”

  玛丽亚说:“那说明你期望像男孩般被对待。”这段简短的对话却也起起伏伏。

  寇特连任性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那他怎样会说自己任性呢?

  很显然是经过别人口中所说他得到的字眼。也就是我们说的为孩子“贴标签”。当我们为孩子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时,孩子就会以为我就是这样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在发展中也就会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机智的玛丽亚,她告诉寇特,任性是“期望像男孩般被对待”,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调皮捣蛋”。经过玛丽亚之口所说的“任性”,多了一分对小男孩的期待与信任,可见玛丽亚作为一名教师是多么的爱孩子,不将负面的评价带给孩子。

  在生活中,我们对孩子也需要放下我们的评判,因为我们不明白我们的一句无心之话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而我们所谓的给孩子的“标签”都是我们以为的,并不必须是事实。

  比如一个小男孩很爱哭,有人可能会说:“怎样像个女孩子一样?”“怎样这么爱哭”等等。

  可能这个孩子爱哭只是因为他发泄自己情绪的方式就是哭,而“爱哭”是不分性格的,没有规定男生就不能哭,一味的忍受自己的情绪是不健康的方式。

  当我们给孩子订下这样的标签之后,孩子可能真的就会朝这个方向改变,因为在他看来“你们都说我像个女生”,那么在这之后,可能孩子的更多行为也会偏女性化,因为这是我们给他的“定义”和“期待”。

  另一方面,当我们习惯为孩子贴标签之后,孩子也会习得这样的行为,也会习惯性地对别人的行为等作出评判,贴上标签。

  影片中的孩子们在第一次见到玛丽亚时,就为她贴上很多的标签。从这方面来看,这是一个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不需要别人来加以论断,因为这种事是没有对错的,可是是每个人都有差别罢了。在见到玛丽亚的第一眼,就有几个孩子说玛丽亚的穿着很丑,我们要看到,孩子们所说的“丑”是他们以为的那样,但换个人来看就不必须是这样的看法了。所以在应对孩子时一样,我们不能把这种主观臆断的方式带给孩子。

  那我们能够怎样做呢?

  其实很简单,放下我们主观的想法,描述事实。

  比如当一个小男孩遇到问题喜欢哭时,我们能够这样做,轻轻走到他的旁边告诉他:“我此刻看到你在哭,你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吗?如果你需要我的帮忙,你能够来找我。”

  然后能够走到稍微有点距离的地方,静静地等待孩子来找你。

  当孩子来找你时,你能够告诉他:“是的,当你遇到问题时,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才明白如何帮忙你。”

  经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看到的。

  这样的方式也是需要一次次的实践才行,孩子慢慢的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遇到问题时,用寻求别人的帮忙来代替哭。

  因为他会发现这样的方式比哭更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这也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的。看到孩子的需要,我们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了。

  一部好的影片,一字一句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去学习,每一次品味收获都不一样,从影片中我们不仅仅是看到别人,同时也是在看到自己,反省自己,这也是一次成长。我想下次再欣赏、品味这部影片,又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吧!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14

  在今天的社团课上,我们观看了一部幽默的电影《音乐之声》,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女人从修女到家庭教师的故事,当她还是修女的时候,她非常调皮,大家都不喜欢她。但是,她非常热爱唱歌。修道院有一个规定,修女不可以随便唱歌。于是,院长就把她赶出来了修道院。之后,她被一位舰长选中去做家庭教师,结果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她唱歌,他们的合唱团很有趣。她做得非常成功,这个故事被改编为电影,很受人们欢迎。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剧中的女主人公玛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是对快乐与幸福的一种追求。她起初认为只有进了修道院,才能修身养性,才是真正热爱主的表现,所以,她热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长却不这么认为,感觉她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家的家庭教师。在这里,她有七个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要教,他们调皮、开朗而又喜欢恶作剧,玛丽雅却以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他们的父亲----,最终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虽然遇到战争,却能感受到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与甜蜜。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爱,去了解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欢我们、接受我们,从而像爱妈妈一样地爱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优秀教师的标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体现,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15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忱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憧憬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抱负,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特别著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执着。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很多的困难时总是躲避,而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当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由于人生没有永久不败。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抱负。他们不情愿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戏弄历届的家庭老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怀他们,关心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伴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嬉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快乐和生气,布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转变了孩子,也转变了上校,从今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预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宠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

  上校家庭对音乐的喜爱让我感动。里面漂亮悦耳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其中我最喜爱的歌曲是雪绒花。它出现在整个影片的最终,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剧场里的气氛异样残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干净的花朵,让人看到盼望和春天。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16

  这个星期我们所看的一部电影是一部叫做《音乐之声》的电影,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老片子,是一部外国电影。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爱唱歌的修女的家庭老师经受,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让我来告知你吧!

  这位修女的名字叫做玛利亚,玛利亚在许多修女的眼中可以说是一个做事拖拖拉拉的人,做什么事都迟到。修女院为了转变这种状况,就把玛利亚调出去做家庭老师,玛利亚当然不情愿,所以一路上都好可怕,但是她不停的鼓舞自己,可是当她到达她所教的地点后,她的自信荡然无存,由于,她要教的人是一位上校的孩子,她当心翼翼地走进去,她误打误撞来到了一间没人的屋子里,她四处张望着,突然,一个管家出现在她面前,管家将她请了出来。上校出现了,他仔细认真地端详着玛利亚,接着,上校一拿出一个哨子,他吹响了哨子,紧接着,有七个孩子依次从楼上跑下来,并且按挨次站好。

  玛利亚看着他们,感到有些兴奋,由于她开头喜爱上这些孩子们了。慢慢的,玛利亚开头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并且开头教学,由于玛利亚爱好音乐,所以她教的就是音乐,她带领孩子们学起了音乐。首先,她将这七个孩子分成了不同的七个音阶,从小到大排列,分完了以后,她就教他们唱歌。我说过,玛利亚是一个超脱世俗的人,她不会像别人教音乐一样,把孩子关在家里,她成天带着孩子们出去体验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但是,这让那位上校很不兴奋,由于这让他丢尽了脸面,上校的孩子,尽然和一个老师成天在外面疯玩,这能不让他丢脸吗。

  最终,上校这次爆发了,玛利亚这次带着孩子们在湖里划船,观察上校来了,兴奋的向他招手,结果船翻了,他们掉进了水里,当他们从水里游上来时,上校已经忍耐到极点了,上校一气之下,说要将玛利亚解雇,玛利亚尤为震动,她感到绝望极了。就在这时,上校听到了从家里传来的歌声,上校停止了对玛利亚的训斥,开头追寻歌声的来源,他疾步走回家,观察他的孩子们正在唱歌,他感到特别的欣慰,就问是谁教他们的,上校的妻子将头一撇,朝着玛利亚的方向望去,上校立即明白了,赶忙跑过去向她赔礼,并且要求她留下来,玛利亚很兴奋她能留下来,但是,这时的上校夫人可吃醋了,由于,她不能忍受他的丈夫和另一个女的那么亲近。

  在这以后,玛利亚还让上校的孩子进行了木偶剧表演,等等一系列活动。我们的电影就放到这里,老师告知我们,最终玛利亚和上校结了婚,而且还进行了一次逃亡之旅。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了,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只有你想不到的!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17

  无穷的正能量——重温《音乐之声》

  刚刚落下帷幕的第87界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晚会上,一向搞怪的LadyGaga以罕见地清爽装扮,深情演绎了《音乐之声》中的插曲,不但让人惊艳于她扎实的演唱功底,更勾起众人对这部经典影片的无限怀念,正如随后出场的朱莉·安德鲁斯说的那样,很难信任,一刺眼就过去了这么多年!《音乐之声》已经上映50周年了,但其感染力照旧剧烈如昔,好像金色童年般,虽已从手中滑过,但仍忍不住频频回首沉醉。

  看完颁奖晚会的当晚,我便乘热重温了这部经典影片,坦白说,很多情节如今看来略显陈旧,比如玛利亚非传统淑女的汉子格调,特拉普典型白马王子的高富帅模式,像极了近年东亚地区流行的偶像剧套路,而玛利亚作为家庭老师,遭受特拉普家那群难以驯服、古灵精怪的孩子们,也可见到近年校内剧的影子,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它的魅力,重温过程中,发自内心的欢乐油然而生,我始终带着愉悦的笑容,就同当年第一次观看它一样。为什么?由于影片散发的无穷正能量。

  女主角玛利亚是名年轻的见习修女,宗教的熏陶和简洁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乐观、单纯的性格,前一刻还在担忧无法胜任家庭老师一职,下一刻就YY一切都会好起来,并越想越快乐,奔赴特拉普家的路上,甚至载歌载舞跳起来,其夸张的乐天派性格,在许多人看来有点神经兮兮,为此修道院的修女们担忧她的将来何去何从,初见时的特拉普上校更是觉得她是个惹麻烦的家伙,而正是她这种有些夸张的乐天派性格,让生活时时布满了正能量。

  玛利亚选取用自己开朗的人生观去影响孩子,而非用死板的说教去管束孩子,如当孩子们心情低落时,玛利亚引导他们多想想快乐的事物,并用唱歌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用最简洁的心理疏导方式,训练孩子们学会自己管理心情,很快孩子们就在她的带领下,得到了童年应有的欢乐、简洁,他们去郊游、去划船、去爬树,并一路高声吟唱,彻底摆脱了母亲过世后,特拉普上校军事化训练造成的沉闷家庭生活,孩子们的改变和玛利亚的生活热忱,慢慢也感染了特拉普上校,让他最终走出了丧妻阴影,重新拥抱感情、拥抱生活。这完全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故事,因而感情、搞笑的部分即便略显过时也无大碍,这本就不是影片的主旨。

  影片在最终时分主题升华,应对德国法西斯的强权威逼,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协,坚决拒绝为纳粹服务,最终在众人的帮忙下,翻山越岭奔向自由,一种追求和平、完善的正能量闪烁剧终。

  不论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还是高境界的世界正能量,在人类。都永不会过时,和平常,我们应乐观应对生活中的挫折,战斗时,我们要坚决和平的立场,无穷的正能量是支持人类礼貌进程的动力,也是《音乐之声》经久不衰的秘诀。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18

  昨天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美国电影,感觉这是一顿非常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

  影片的主人公的是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她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受到其他修女在的排挤,后来被院长派到一位名叫范崔普的海军舰长家做家庭教师。影片主要介绍的是她在范崔普舰长家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范崔普舰长家有七个孩子,舰长告诉玛莉亚自从七个孩子的母亲去世到玛莉亚接任家教,孩子们已经换了11位家庭教师,玛莉亚已经是第12位了。面临这样的巨大压力,玛莉亚非常自信,欣然接受了家教这项工作。第一次见面,孩子们就开始搞恶作剧来捉弄这位新老师,小家伙们偷偷在玛莉亚的口袋里装了一只青蛙,玛利亚发现后,尽管吓的魂飞魄散,‘哇哇’大叫,但听到女管家说上次孩子们见到新老师的‘见面礼’是一条蛇,她开始若无其事了,一点都没有责备孩子们的意思。第一次在范舰长家进晚餐孩子们在她的座位下面偷放了一个松果,她一坐就被松果扎了一下,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下,玛利亚哈哈大笑,舰长说她的行为举止很独特,她依然拍了拍腰,说是自己患了风湿,有点腰痛,坐下就餐前,她首先对孩子们说要感谢他们放到自己口袋里的那件珍贵的礼物。接着又对孩子们说,她了解一个陌生人到一个新的家庭里是多么紧张和不安,了解能被接受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儿,与孩子们接触后孩子们的举动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快乐和欢悦……。”听了她的话,有几个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孩子们听到玛莉亚的话以后,被玛莉亚的宽容和理解动容,感到太惭愧了,也或许是他们认为自己做得太过分了。从那时起孩子们开始对玛莉亚产生了好感。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理想。当孩子们的母亲去世后,舰长管理孩子们都是军事化的,像是管理海上的卫兵一样,吹哨子当口令让孩子们集合,理由是房子大,不愿意在家里大喊大叫发出声音,孩子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想方设法搞恶作剧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但是玛莉亚初次见面就捍卫了孩子们的尊严,为孩子们辩解,她对舰长建议:孩子们各自有那么好听的名字,为什么不叫他们的名字,吹哨子当口令那是训练动物的方式,喊名字是对孩子们最起码的尊重。当舰长固执离开时,玛莉亚就吹哨子让他停下,说舰长还没告诉自己招呼舰长时用什么哨音,舰长说让唤他舰长。说到这里时舰长才明白玛莉亚问这个问题的用意,默许了可以呼唤孩子的名字。

  玛莉亚开始在这个家庭里与孩子们一起快乐生活学习了。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会孩子们如何战胜恐惧,当她得知孩子们的妈妈去世后,爸爸就再不许家里有歌声和笑声后,玛莉亚暗下决心让孩子们找回属于他们的快乐,她开始从“哆、来、咪”入手教孩子们唱歌,做游戏,她甚至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用旧窗帘亲为孩子们量体裁衣做了孩子们喜欢的运动服,她说:孩子们漂亮的紧身衣不方便运动,孩子们也害怕把衣服弄坏爸爸生气,而玩的不开心。她还经常带孩子们一起到户外郊游,上树、划船……,做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并随时随地的教孩子们知识。正是由于玛莉亚的一片真心,为范崔普舰长家里带来了久违的歌声和笑声。

  由于玛莉亚的真情付出,不但赢得了七个孩子的喜欢,最后还赢得了范崔普舰长的喜爱,最后两人结婚,致使玛莉亚成了七个孩子的新妈妈。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篇19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剧中的女仆人公玛利雅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憧憬,是对欢乐与美好的一种追求。她起初认为只有进了修道院,才能修身养性,才是真正喜爱主的表现,所以,她热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长却不这么认为,感觉她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老师。在这里,她有七个性格各不相同的同学要教,他们淘气、开朗而又喜爱恶作剧,玛丽雅却以她的热忱和真诚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他们的父亲————上校,最终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虽然遇到战斗,却能感受到他们一家美好的生活与甜美。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快乐的时候唱歌,苦痛的时候也唱歌。玛丽雅喜爱自由,喜爱奔跑于宽阔的草地上,喜爱跳动于悄悄流淌的小溪旁,喜爱象小鸟一样欢快地唱歌。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当向上帝忏悔。修道院的嬷嬷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玛丽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对她,把她当成了恶魔。这其实应当代表了父母对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时存在的两种心理。做为父母,我们有时候,会看孩子们像天使一样可爱,有时候又像恶魔一样让人头疼,甚至惹人厌烦。而院长嬷嬷所代表的,正是那种才智父母的化身,她承认孩子身上的缺点,却也看到了她的优点和特长,或者说她更喜爱玛丽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纯净。“如何让月完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云钉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滩上?”她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了对孩子个体的敬重,唱出了一首流淌与心胸的宏大母亲的爱,唱出了对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对玛丽雅的真情赞美和认同。

  像小鸟一样欢乐单纯的玛丽雅来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内心布满了冲突与恐惊,这正是一个人走向一个新的世界的恐慌与迷茫。最终,她最终带着院长嬷嬷告知她的一句祝愿,更是一种提示“天主关上了门,又在别处开了窗”英勇地走进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她坚信:力气不存在数字中,力气不存在财宝中,力气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自信。她是一个欢乐而顽强的孩子,她会让阳完适时地照进自己的心胸,给自己勇往直前的力气与祝愿。上校严厉的家规没有吓住她,孩子们恶作剧的戏弄没有难倒她,她以她的才智与热忱融入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也打开了上校久已经封锁的心灵。

  • 相关推荐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感恩音乐剧的作文06-04

校园音乐剧的作文02-21

春天音乐剧作文08-25

校园音乐剧作文05-21

音乐之声作文07-20

音乐之声作文07-20

难忘的音乐剧小学作文11-01

音乐之声初中作文09-23

校园音乐剧作文400字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