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校史馆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校史馆观后感 篇1
4月2日下午,第三党支部组织我们参观了我校的校史馆。校史馆让我们对杭电沧桑的足迹、五十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回廊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
校史馆将杭电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杭电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们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据悉校史馆是母校五十岁生日的礼物,它占地近千平方米,由“发展历程”、“领导关怀”、“师资队伍”、“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等十个板块组成。进入校史馆,几副大图片格外醒目,杭电的三个校区都出现在图片上,下沙、东岳和文一,隐隐中散发着杭电独特的气息,现代与古典结合、科技与人文并进。谁能想到这被现代都市所掩埋的拥挤校园,这已没有昨日模样的红果园,竟曾上演过那么多的故事。
一张张的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些泛黄的照片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当照片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杭电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老校新姿,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杭电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50年,对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杭电,摆脱了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几多睿智。
50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容在这千平方米的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杭电的精神基座,让半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到杭电的创建人以创设一所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无疑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岁月如歌,征程漫漫。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母校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作为杭电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校史馆观后感 篇2
校史馆内的一张张毕业照,一本本校友录,一份份纪念品,记载了淄博六中百年的辉煌历程,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积极向上、发奋图强。
——题记
在齐国故都淄博市,有一所文化底蕴深厚、教育理念卓越、人才挚出、文明齐鲁大地的百年名校——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
校园内历经百载的历史遗迹,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兴衰,也是中国近代史的浓缩和凝固,是活生生的历史教材。一百年前的“济美楼”是星汉灿烂、人才荟萃的象征,现在已经建成了李振声院士馆和艺术馆。一百岁的长廊建筑被辟为学校的校史馆,诉说着学校和民族的荣辱兴衰。
六中的校史馆记录了学校百年的.成长历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杰出的校友李振声院士馆,形象的展示了李振声院士严谨的科学精神、辉煌的科学成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宽厚博大的人文情怀。
百年老校一步步走来,对“一”有着特殊的情感。校友李振声院士,为解决人口德国的吃饭问题勤奋钻研几十年,荣获2006年度全国最高科技奖。他“弄一粒小麦,殚精竭虑,成就当代后稷;捐百万大奖,虚怀若谷,自称农民儿子”的高尚情怀,成为淄博六中精神践行者的杰出代表,也用实际行动深刻的诠释了淄博六中“从一做起,叩问一流”的学校精神。
让我们以李振声院士为榜样,奋发向上。今天我们以淄博六中为骄傲,三年后六中将以我们而自豪!
校史馆观后感 篇3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人们梦寐的天堂,可事实上那天堂只属于上帝;神秘的爱琴海是人们渴望的地方,可事实上那童话也只是童话;颐和园的过往使人们追忆而神往,可追忆过后那还是残缺;北京的故宫金碧辉煌,可无论怎样终不是我们心灵的居所。
但,有个地方,虽不如天堂明亮,亦不让人渴望和神往,也不金碧辉煌,但足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居所。他没有巴黎圣母院那般让我们仿佛浸没在海水中的窒息感,亦不如爱琴海那般让人想呐喊、想跳跃。他平静却不死气沉沉,他庄严却又不失朝气,他有自己的韵味。他不想太过引人注目,可他的气息还是吸引着太多太多的人。他,我的学校,一个可爱的学校——淄博第六中学。
115年的岁月,让他经历了太多太多。由光被中学到成为工厂接管的学校,再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的蹉跎,他已从当时老师所期盼的“光被四表,润泽千秋”的光被成为了现在桃李芬芳,香飘天下的`六中。列别捷夫说“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那时的十年内乱,是他的低谷,那时有太多太多的学校消失、瓦解,而在那些将要瓦解的学校中,他挺了过来,度过了一劫,但那次的平安并不是好运,不是偶然,那是一所学校所仅剩的老师共同的努力与坚持,那是必然。正因如此,才有了他现在的惠泽百代,才俊辈出,才有了现在他钢铁般坚强的外表和一颗柔软的心。那十年,真不知是他的幸还是不幸。
115岁的他,从当时的小学变成了现在的高中;115岁的他,从小济美楼变成了高高的教学楼;115岁的他,教化万千学生,使他们琼林江俊彦,蟾宫折桂枝。不同时代的优秀学生们拥抱着自己的梦想,为祖国,为社会奉献。李振生在穗偃中找到了破解世界难题的钥匙,而他曾是一个六中学子,也只是众六中学子中的一员罢了。除他外,亦还有很多很多,可他们的目标却都有一个“弦扬商博文化,传承鲁商精神。”老人们常说:“人不能忘本。”而他们真正明白并学习这句话,亦是在六中。是六中不仅教授他们知识,亦美化他们心灵。让他们不至于空有一身本领,亦有一颗美好善良的心。
115年了,已经一个多世纪了,时间过得真快,115年中,一届又一届的新生带着青涩走进校园,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在这彩俊风华舞青春,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在这雄鹰展翅,高飞万里。115年来,他继往开来,吐故纳新,一层层攀登,一步步创造辉煌,一步步有辉煌走向更远的未来。
但过去已成为过去,过去已永远静止不动,时间也不会止步不前,此情只可成追忆,他未来的美好还要我们去追寻。
115年的包璞守贞,奋斗超群,115年的卓识远见,独立潮头,他用百年的沧桑岁月,描画了百年的辉煌篇章。
这个学校,是我们的学校!
校史馆观后感 篇4
踏着清晨仍带有潮湿气息的空气,班主任带领我们穿过灿亮的日光,来到校史馆屋前。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同学们各个庄重严肃,准备着接受跨越百年的精神文化的饕餮盛宴。
灰色的砖砌墙身,其间点缀色块脱落的白色石灰,质朴的美感渗入心田,馆身弥漫开来一层古老的书卷气息。透过窗棂,似乎都像看到百年前的学生们凝视老师的坚定眼神,像听到穿越而来的书声琅琅。画面定格与此时周围葳蕤的`草木交相辉映,意似回到了光被学堂黑白画面时期。我们小心迈上台阶,踏上颜色比砖红略深的木地板,它开始吱呀吱呀唱起时代的歌,慢悠悠的,百年颂歌。
“光被四表,润泽千秋”,入眼的八个大字气势恢宏着冲进视网膜,却不突兀,115年的传承足以担得起四表千秋。甚至,等我们的耄耋之年,颤颤巍巍经过六中门前,望着一代代薪火相传的六中人仍会欣然想起初入六中看到的八个大字,雄浑磅礴,热血沸腾。像酒一样,越是陈酒,便越醇香。百年的文化积淀令得六中的校园满溢着学问的味道,有些涩,却回味无穷。当年的李振声院士走过的路,看过的景色,此时尽在我们脚下,眼中。感受着他勤于自勉,精研细磨的学者态度,回想着掷地有声的“谁说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满怀着身为六中学子的自豪,我开始听讲解员我们的学长学姐们的慷慨激昂,看校史文物的风云变幻,用心聆听这个睿智老者细细悠悠地给我们讲述他的兴衰荣辱。
校史馆观后感 篇5
为了让全体老师了解学校文化,2015年5月18日全体教职工到图书楼一层参观校史馆。虽然之前对学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学校发展中的一些细节还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参观给了我重新系统地认识学校一个良好的机会。
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垂地的大幅画面,像一张张气势恢宏的国宝级的长画,上面书写着我们学校二十多年的历史,婉转而又雄伟,接着就是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学校发展举步维艰,条件艰苦,可想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来之不易,宜当忆苦思甜,发奋图强!第三阶段学校仍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和一系列苦难,但在学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努力下,我们都一一克服了,我们坚强地走过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到了第五阶段,我们学校喜讯连连,成功升本,并更名为山西应用科技学院,这将是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的学校已经建校24年,回首往事,这是怎样的经历?24个春秋,24个冬夏,我们的学校陪伴着历史走过了24个不平凡的年头。一幅幅展板,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凝重,学校从平地创业,白手起家,到今天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桃李芬芳,现已成为山西省首所应用型民高校。
学院在向着实现“千亩校园、万人大学”的国家一流民院校的目标迈进的征途上,将坚持奉行以往优良的办学方针和思想,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加强完善“双百双轨”的办学机制,在大力发展学院内涵建设的同时,紧抓国家教育转型发展的契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制贯通为突破,以课程衔接为保障,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为广大有志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门,为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科学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
通过这次对校史展的参观,让我对学校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相信学院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也希望全体同仁能够携手共建美好科院!
校史馆观后感 篇6
九月,我们怀着好奇与憧憬的心情走进了江南大学。优美的校园充满了江南气息,我们陶醉于江大的美丽神韵中。今天,我们走进了校史馆,回眸江大历史,重温江大记忆,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江大。
江南大学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江苏省无锡市,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目前,在教育部和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已基本建成占地3200亩、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蠡湖校园。这是一座汇聚了4万师生、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校园。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
感受到江南山水的灵秀旖旎、碧草佳树的葱茏生机。亭台楼宇的轩昂气势,更可以感受到江大人“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精神状态。
我们走进校史馆,首先看见的是江南大学的发展历程。江南大学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经历了多次,合并重组,在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以原无锡轻工大学为主体,合并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组建了江南大学。校史馆里展出的不同时期的印章、校徽、校歌记录了江大的风雨历程。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保存了江大的美好回忆。一路看去,我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阵涟漪。
继续朝里走,我们看见了许多著名教授学者的简介。陈列馆里摆满了优秀学子、教授们的笔记、奖状,以及他们用过的化学仪器、计算机、书本等。一项项研究成果令我们赞叹不已。实力卓越的江大教师们培育出一批批优秀学子,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看到这些,我们倍感自豪。
紧接着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校友们以及各大友校在江大50年校庆时赠送的礼物以及祝福卡片。一句句真挚诚恳的.祝福温暖人心。江大用心浇灌着学子,学子也用心回报着母校。江大与其他高校彼此合作交流,友谊深厚长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江大的友好、努力,也预见到了江大辉煌的明天。
校史馆里还展出了许多名人大家为江大所题的字,江大校园沙盘模型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了江大,了解了校史,理解了内涵。
校史馆一行使我对江大的爱更深了。我一定践行“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为江大的美好明天出分力。
校史馆观后感 篇7
秋意正浓,星期二的下午,我们初一年级一起参观了校史馆。排队走进校史馆,一阵浓重的书香扑鼻而来。一幅幅布满历史印记的书法作品使我感叹不已,流连忘返。这里,展示了明德的百年历史,明德的风采,明德的伟大……我望向窗外,心底回响着一句话:“我是明德人,我为明德自豪。”
“戌戌政变,陈宝箴走,谭嗣同死,梁启超逃,熊希龄革掉翰林,康圣人的着书,一大堆在小吴门外校场坪聚烧了。于是而时务学堂倒了。时务虽倒,而明德方兴。”这便是毛泽东主席在来访明德时留下的对明德的赞誉。“止于至善”、“成德达材”、“坚苦真诚”,一走进校史馆,我便被这一幅幅书法作品深深地吸引住了。“多么令人折服的字啊!”我不禁感叹。这一个个字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劲,都呈奇异狂怪之态。让我感受到一种刚正、倔强不驯之气。
提到“坚苦真诚”,这正是我们明德的'校训,字字用意深远,有着独特的内涵:
坚:即坚毅、坚贞、坚韧。我们明德学子必将担负社会重任,必须有坚强不屈的毅力,坚定不移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
苦:即苦口、苦身、苦心。良药苦口,可以治病;勤劳苦身,可以磨砺意志;志士苦心,可以坚定操守。
真:即纯真、真实、真挚。真是道义之所在,是为人之根本。要求我们内心纯真,正气浩然。不作伪、不矫饰,踏踏实实地学习,实实在在地做人。
诚:即诚心、诚意、诚身。这是立身处世之准则,它要求我们为人敦厚,表里如一,不趋炎附势,不有始无终。待人诚信,做事虔诚。
走出校史馆,我感慨万千。我们的学校有如此优秀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学校有如此浓厚的文化底蕴,那我们就更应该努力地学习,不能辜负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优越环境和文化底蕴。我很庆幸自己能进入明德这所学校,走近它,了解它,我明白,明德的重任将担在我们的肩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的手上,就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学校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事情虽小,但却可以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和谐。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从自己做起,继承前辈们的光荣传统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啊,做治国安帮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永无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正是明德110年来的磨血育人,才造就了一批批卓越精英。我们光荣,我们是明德的一员,我们骄傲,我们要做一个坚苦真诚的明德人!今天我以明德为荣,明天明德以我为荣!
衡岳峩峩湘流浩浩,神秀启文明;莲溪通书,船山思问,湘学夙扬名。法前贤兮迪后进,厥任在诸生;贯中西兮穷术业,遗粕而咀精。愿毋忘坚苦真诚,期相与修齐治平。愿毋忘坚苦真诚,期相与修齐治平,沦灵明兮新教化,崇令德兮蜚英声,继自今腾实恢宏,振绪滋荣……
校史馆观后感 篇8
10月25日,厦门阳光明媚。厦门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陈志全老师的组织下,在班长和组织委员的带领下,步行来到了创新创业园里的厦门理工学院校史馆。在班委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对校史馆的参观和了解。
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原来我们的学校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渊源,厦门理工学院的前身是鹭江大学,而作为理工学子,我们很荣幸的在第一年进入这所大学时,就迎来了母校的30周岁诞辰,这是无比激动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使我们在观看校史馆的时候,更有一种岁月的魅力之感。
今年是母校的30周年纪念日,我们一进入校史馆,就看到了30周年的校史回顾展,偌大的30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使得校史馆更有一种别样的味道在里面。三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或许她还比不上国内的百年老校。但也正因为是30年,从另一角度诠释了,理工学院她很年轻,她在茁壮成长的,她有着现代的气息和矫捷的步伐去追赶新时代的潮流。转角过去,有着一大块白帆布搭成的版块,上面有着青葱的大树,象征了理工学院的勃勃生机。上面有着各系老师和同学的满满祝福。这一切,只是作为理工人对母校表达的爱意和感激之情。这一切,也只是理工人,真心的祝愿理工明天更辉煌!
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区位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师资结构优化、学生素质出众、办学效益显著、发展后劲十足、影响力和知名度快速提升中新型“亲产业”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厦门理工学院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厦门理工学院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厦门理工的辉煌和不凡!
厦门理工学院位于中国东南海滨城市厦门,创立于1981年,是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根植厦门,服务海西,面向全国,正逐步成长为一所区位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师资结构优化、学生素质出众、办学效益显著、发展后劲十足、影响力和知名度快速提升的新型“亲产业”大学。
学校现有20个系(院、部),45个本科专业(方向),全日在校生17427人(含软件学院3256),教职工1128人(含外聘)。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硕博士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2%。固定资产总值11.2亿元,图书馆藏书134.3万册,电子图书243.2万册,校园信息化水平居全省高校前列。
致、特色,注重开放、改革、创新、兼容;在办学模式上,强调政产学研结合,集中优势资源办学;在专业设置上,60个本科专业(方向)紧密对接海西(厦门)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已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文化传播、数字创意、城市建设与环境等6条专业链,即将构建绿色能源、新材料专业链;在学科建设上,定位于“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在学生培养上,构建了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不拘一格、面向海内外和企业高起点引进领军人物和高级人才;在学历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正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
同时,从馆里的许多图片和文字里可以看出,厦门理工学院十分注重学生与师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无论是学术的交流,还是生活的沟通,无不体现了学校及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纯朴高尚的气质,丰富博大的内涵。
并且,理工学院是一所十分重视科研的大学,那一项项的科技成果无不让我心潮澎湃。顿时,一种俨然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我们福建人的骄傲,是福建人的荣耀。是他们给厦门带来了辉煌,也是他们给厦门戴上了美丽的光环。与此同时,学校也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校史馆观后感 篇9
今天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们学校最神圣的地方——校史馆!
虽然之前对学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学校发展中的一些细节还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参观给了我们重新系统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学校一个良好的机会。
刚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学校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图(由同济大学设计),虽然后来建设的.有些出入,但看起来还是那么熟悉,这是信园,对面是敏园,还有那是图书馆,再往前走,就是垂地的大幅介绍,想一张气势恢宏的国宝级的长画,上面书写着我们学校的历史,最经典的要数那首长诗,她概括了我们学校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婉转而又雄伟,接着就是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包括三次变革,尤其是第一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学校发展举步维艰,条件艰苦,可想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来之不易,宜当忆苦思甜,发奋图强!第二阶段学校仍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和一系列苦难,但在学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努力下,我们都一一克服了,我们坚强地走过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学校喜讯连连,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被定为211工程,本科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声誉响彻神州,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经管人才,为祖国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观完校史馆,我内心汹涌澎湃,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同时,我暗暗发誓:我要为校争光,要成为校史馆名人录上的人物,今天我以财大为荣,明天财大以我为荣!加油,财大学子,加油,财大——我的母校!
校史馆观后感 篇10
下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07级管理科学一班的同学们前往参观位于上海理工大学校本部的校史馆。
在班长朱旭旻,团支书丁艺辰的带领下,全班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聚集在校图书馆前,一同前往位于图书馆正后面的校史馆。由组织委员郭法庆担任此次活动的讲解员。
跨入校史馆之前,正上面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匾额,上面刻有"上海理工大学校史馆"。
参观校史馆进入大厅,其中一面墙上镶嵌一段金灿灿的文字,是当年沪江大学的创始人魏馥兰博士的一段话:"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可见,在当时沪江大学的创办之初,他们就意识到了我们现代大学要培养的是面向国际化的,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观校史馆再进去,看到的一扇很有当代西方文明特色的拱门,据说现在在第四宿舍仍留有。在一幅描绘学校过去规模的宏图上,可以看到众多如今仍留有的古老建筑,像第五舍,第二餐厅,第一办公楼、第二办公楼以及校办思晏堂等等。学校的很大部分建筑被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列为保护建筑群。一位原住第五舍的同学笑着说:"原来我还住过这么老的建筑啊。"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感慨,学校走过百年历史,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一路走来,充满艰辛,确实不容易,那是多少代人,多少校友,多少社会各界人士,和我们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接下来的时间里,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陆陆续续的参观了其他的展厅。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时的发出不同的感慨,有的情不自禁的'说;"我们学校的历史好悠久啊,"有的充满了作为上海理工学生的荣誉感跟自豪感,有的心中暗暗定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将来回报母校……从同学们的脸上,我们读到的一个共同的表情就是对学校由衷的热爱。
参观校史馆在陈设有学校模型图的大厅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从先前的一个校区,先后在向南北拓宽,去年又收购了原水产大学作为如今的南校区,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不断的扩大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目标一目了然,定位高远。百年沧桑,华夏巨变;兴衰存之,与国同运;历尽沧桑,百折不挠;爱国敬业,培育英才。
最后,就在结束整个活动之前,全班同学在大厅里合影留念这次意义深远的校史馆之旅。
校史馆观后感 篇11
今天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们学校最神圣的地方——校史馆!
虽然之前对学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学校发展中的一些细节还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参观给了我们重新系统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学校一个良好的机会。
刚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学校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图(由同济大学设计),虽然后来建设的有些出入,但看起来还是那么熟悉,这是信园,对面是敏园,还有那是图书馆,再往前走,就是垂地的大幅介绍,想一张气势恢宏的国宝级的长画,上面书写着我们学校的历史。
最经典的要数那首长诗,她概括了我们学校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婉转而又雄伟,接着就是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包括三次变革,尤其是第一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学校发展举步维艰,条件艰苦,可想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来之不易。
宜当忆苦思甜,发奋图强!第二阶段学校仍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和一系列苦难,但在学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努力下,我们都一一克服了,我们坚强地走过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
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学校喜讯连连,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被定为211工程,本科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声誉响彻神州,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经管人才,为祖国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观完校史馆,我内心汹涌澎湃,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同时,我暗暗发誓:我要为校争光,要成为校史馆名人录上的人物,今天我以财大为荣,明天财大以我为荣!加油,财大学子,加油,财大——我的母校!
校史馆观后感 篇12
今天,我们去了校史馆,一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那里肯定会有我们学校的历史。作为一名羊坊店中心小学的同学,如果连自己学校的历史都不知道,那么就太可惜了。
刚进去,进入我们眼线的是一个个金色的大奖杯,多的数不胜数。讲解员首先给我们讲了我们学的办学理念、学校的目标和口号之类的。然后,我们又看了以前的`数任校长,从中,我知道了我们学校是1945年建立的。我们学校还被称为“奥林匹克示范校”——老外说:“你们这并不会出现什么奥林匹克运动员,但是你们有着奥林匹克精神,希望你们能够越建越好!”没错,能不能当运动员不是大事,主要的是我们要有着奥林匹克精神。之后,我还看见了国安队的签名,有郎铮的,有侯森的,有邵佳一的……最让我敬佩的是邵佳一,他以前有去过德甲的俱乐部,但是由于伤病的困扰,最后还是回到了中国,他坚强的意识值得我们学习哦……我们学校的金鹏论坛也被展示了,我就是金鹏论坛组的,一个人至少写2000字论文,难度可想而知,被展出的都是获奖的。
通过这次参观,我知道了名誉和声望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这种精神,就像邵佳一一样。人要做有用的人,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校史馆观后感 篇13
四年的生活,平凡快乐,经历了百天的紧张奋斗,如今的我终于如愿以偿的走进了六中的校门,这里将是我新的母校,我未来三年里拼搏和高飞的起点。
百年前,西方传教士来到了我们中国,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也许是出于偶然,也许是一时兴起,他修起了一间低矮的小屋,将它作为学校。而日月如梭,时光飞逝,这位始校长永远也想不到,转眼百年后,这间简陋的小屋竟变成了规模宏大,人才辈出的重点名校。而它历经的坎坷与时光的蹉跎,却没能让它的精神随时光的浪潮消失殆尽,而是始终铭刻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心中。它拥有历尽沧海桑田后所沉淀的稳重,也充满着明天的朝气与希望。它依依不舍得送走一批又一批兴高采烈踏上明天光辉道路的毕业生,而又张开怀抱迎接我们这样的小种子,让我们在这里充分地汲取知识的甘霖,受到关爱温暖的阳光照耀。使我们幼小的梦想在这里萌芽,最后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迈过这道门槛,脚下是先辈们曾经走过的路,也许几年前,几十年前,他们同我们一样,怀着激动的心情步入六中,步入校史馆,用充满好奇的眼神细细打量着这间岁月清香弥漫的书屋,当他们踏出校门,各有一番建树,我们就来到了这里,仰望着他们的功绩,在心里暗下决心要追上他们的脚步,而三年苦读后,我们大家是否都能够当得起琼林江俊彦,蟾宫折桂枝的荣耀,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所以现在我们在拼搏,坚持看清自己的梦想。
从迈入校门的那刻起,我们就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做了最正确决定。决定为了自己那尚且还是未知数的未来而奋力一搏。拒绝了躲在自己安逸的.窝里,选择了去搏击长空,经受风雨的洗礼。从步入六中的那一刻,我们就将责任。目标、毅力、合作的种子种在了心里。三年的确是苦闷难熬的,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了,跟朋友在一起疯的时间没了,我们正在完成成长这个褪茧的痛苦过程,只有将那些无用的想法抛之脑后,全身心灌注到对未来的规划上,忘记想要退缩的路,我们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功伟绩。三年后,昂首挺胸走出校门的也许是另一个李振声,垂头丧气走出校门的是也许是又一个路人甲,只要多努力一点,未来就会变好一点。无论如何,珍惜这三年里的每分每秒,珍惜在母校里所认识的每位同学,每个老师,他们都是陪伴你完成成长的战友,是帮助你,同你一起患难的伙伴。
从校史馆踱步回来,心中的那些犹豫早就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明天的期待和对未来的自信。拼搏三年,三年后,就是母校以我们为荣的时刻。六中的历史需要我们去了解,而六中的未来却需要我们去拼搏,需要我们去书写。
校史馆观后感 篇14
上周日,那个风和日丽的秋日上午,身为一名雅礼学子,我有幸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雅礼校史馆。带着一份荣耀,带着一些好奇,更带着深深的敬仰之情,我们兴致勃勃地走完了全程。与其说是参观,不如说是一次洗礼,那儿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是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走进校史馆,我就被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包围了:古朴的建筑风格、优秀校友的照片和多年前的毕业证书相互映衬着,使得那些饱经岁月刷洗的毕业证书依然光辉夺目。由照片上我们了解到,从这个校门走出去的优秀人才已经遍布全国甚至全球各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再往里走一会儿,就到了雅礼历史墙。这里挂满了1906年——2016年雅礼校园变迁的照片。我看见,当年的雅礼不过只是一件简陋破旧的.木屋,不过只是一所有二三十余名师生所组成的学堂,不过只是一所因战乱革命而多次搬迁的书塾。然而,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霜雨雪,今日的雅礼已然成为了一所全国家喻户晓的文化圣地,一座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昂然屹立在长沙城区,闹中取静,别有洞天,因为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众多学子所向往的知识殿堂……这些,是多少代雅礼人悉心付出,共同努力的结果啊!
沿着荣誉墙走,我又看见了一张很有年代感的黑白照片:这是两位年轻俊美的西洋教师。他们站在大街上,微笑着,用手高举着一块简易的木牌,上面写着“雅礼中学——YALI”几个字。听解说员讲,这相片上的两个美国教师是首批来我校执教的外籍教师。也是从此开始,几乎每年都会有外籍教师被深厚的湖湘文化吸引,来到雅礼学习和交流。除此之外,雅礼还是一所与美国耶鲁大学紧密联系的学校呢。听了这番话,我更加感受到了身上堪当的重任——及时奋发精神,好担当宇宙!既然雅礼是一所连接中美教育的学府,那我们,定要为雅礼的不朽辉煌做出无尽贡献!作为一名雅礼人,我们有何理由去逃避这份重任?
离开了校史馆,我还听闻:当代娱乐巨星蒋劲夫、李莎旻子等都是我校毕业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校庆这天,美国总统奥巴马还发来了贺信,赞扬雅礼堪称中美教育典范,并勉励众雅礼人继续努力。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雅礼,前有贤人,后有来者。回顾历史,是对心灵的洗礼,更是给我们这一代雅礼学子树一座灯塔——除了要“及时奋发精神”,更要有“好担当宇宙”的雄心壮志!我仿若在顷刻间就领悟到了这次参观的意义,看清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校史馆观后感 篇15
今天我以麓山为荣,明日麓山以我为荣。
———题记
秋意正浓的十一月,随班级参观了校史馆。校史馆中资料详尽真切,使我大开眼界,麓山校园的故事如幻灯片似的一点一滴进入了我的眼睛。这里,展示了麓山的风采,麓山的生机勃勃,麓山的伟大……从建校到发展再到闻名遐迩,学校只用了10余年的时间。我是第一次如此真切的了解麓山,并为之感到自豪,心地回响着一个声音:“我是麓山人,我为麓山荣。”
“麓山”—国以史明鉴,校以史明志
麓山的校训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理念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目的为“做豪迈的中国人”!校徽也以旧改新:由字母LS组成,是麓山的缩写,球内三色象征枫林、山地、蓝天。表达着“学海无涯,麓山有路”。这是不是说来到麓山便成功呢?当然不是!进入优秀的学校只代表着你有一个好的平台,至于你将来想飞多高,飞多远,完全取决与自己的求学态度。成功者不是轻易地成功,而是经过考验和磨难才登达胜利的顶峰,正所谓韩愈先生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并且麓山人觉得,不能死读书,只有全面发展才所谓优秀。这正是校志的精华所在!
朴实沉毅无所图,万千桃李报春芳
没有园丁便没有花朵,麓山的老师用种种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吸引着你,使你不由自主地爱上学习,以学习为乐。我从小学一年级便在麓山就读,我十分清楚地记得教我的每个老师,他们个个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学为乐,乐而学。看着校史馆中张张园丁的照片,心里觉得敬佩万分,是他们造就人才,培养精英,使祖国的花朵儿变成了祖国的栋梁。他们所培养的学生获得了许多荣誉,让麓山硕果累累,誉满三湘。他们是这所学校的顶梁柱,是学生的好老师,是我们求知路上的护航者,领路人。他们鼓舞学生们带着梦想翱翔在蓝天,一个个从懵懂的孩子变成有用之材,如:杨铱姐姐,湖南卫视和娱乐频道的主持人,多播经典动画的配音主角。教她的老师是邓老师,可算元老级学校人物,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吗?从这里走进清华北大,走进国外知名大学……的'人才比比皆是,这不正是最好的诠释吗?想到这些我倍感自豪,同时也促使着我的进取心,这些令我羡慕的学哥学姐们都给我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他们那令人“垂涎九尺”的奖杯,奖状和大学所在地,让我觉得现在自己取得的一点儿成就,相比较就是“小巫见大巫”。可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怯步,我们应“青出于蓝,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将他们作为自已为之而奋斗的目标,成为新一代的栋梁之才!
麓山18年的成就,造就了一批批卓越精英。我们是麓山的一员,绝对不能给麓山丢脸,今天我以麓山为荣,明天麓山以我为荣!
思源怀德,麟凤其人;千寻百尺,崇德生根;物事人非,华典当录;谨辟此馆,明志立行!
校史馆观后感 篇16
今天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们学校最神圣的地方——校史馆!
虽然之前对学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学校发展中的一些细节还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参观给了我们重新系统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学校一个良好的机会。
刚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学校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图(由同济大学设计),虽然后来建设的`有些出入,但看起来还是那么熟悉,这是信园,对面是敏园,还有那是图书馆,再往前走,就是垂地的大幅介绍,想一张气势恢宏的国宝级的长画,上面书写着我们学校的历史,最经典的要数那首长诗,她概括了我们学校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婉转而又雄伟,接着就是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包括三次变革,尤其是第一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学校发展举步维艰,条件艰苦,可想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来之不易,宜当忆苦思甜,发奋图强!第二阶段学校仍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和一系列苦难,但在学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努力下,我们都一一克服了,我们坚强地走过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学校喜讯连连,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被定为211工程,本科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声誉响彻神州,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经管人才,为祖国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观完校史馆,我内心汹涌澎湃,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同时,我暗暗发誓:我要为校争光,要成为校史馆名人录上的人物,今天我以财大为荣,明天财大以我为荣!加油,财大学子,加油,财大——我的母校!
校史馆观后感 篇17
下午,陈老师带领我们作文兴趣班的同学去参观学校的校史馆。我知道了校史馆就是保存、展现我们学校历史的地方。
来到校史馆,我一眼就看见一张大宣传板,仔细地看了又看,上面写的全都是我们学校的历史。原来,我们学校以前的名字叫“南京市六合夫子庙小学”,学校是1914年创建的。呵呵!算一算,还有3年我们学校就100岁了啦!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学校!你知道我们的学校为什么会叫夫子庙小学吗?还是让我来告诉你们吧!是这样的:我们学校以前在一座寺庙里,名叫孔庙。孔子又称孔夫子,所以我们学校就取名为“夫子庙小学”。
接着我们又看了学校的小模型,旁边还有一些古老的房子,真是古色古香啊!陈老师讲这就是原来的`夫子庙小学,我们都惊呆了!这个还没有我们现在学校的一半大,而且只有一个主教学楼,其他的只是一些矮小的小房屋。我问陈老师他们为什么就一个教学楼,难道,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小楼里上课吗?陈老师指着那些矮小的房屋讲这就是孩子们上课的地方。我又问陈老师,那他们上体育课的地方呢?校长、老师的办公室在哪呢?那些空地就是上体育课的地方,至于校长、老师办公室吗,也在那些矮小的屋子里。屋子旁边有个像宝搭一样的建筑,它叫“大成殿”,也跟校史馆差不多,都是储存学校历史的地方。
参观了校史馆我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前的学校和我们现在的学校,简直不能比!如今的学校既漂亮又宽敞,真舒服!
校史馆观后感 篇18
翻开历史厚重的扉页,字里行间,一个名字逐渐浮现,那是正值科举废驰的时代,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美国知识份子,建立起一所大学堂——雅礼。
走进校史馆,一张张新旧不一的照片映入眼帘,从雅礼创办到中雅培粹成立,它们在静静地述说着一所百年名校的曲折发展历程。纵观110年大小事,作为雅礼学子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漫步于校史馆中,照片中的每一张脸都给我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象,有英俊爽朗的美国人,有历代沉稳的校长,还有兴高采烈的`学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样东西,一张旧照片和一册本。照片上是当时的田径队。队员们身形高大健壮,面部沉静,目光炯炯,虽站立不动,可仍能感觉到他们体内惊人的爆发力与速度,作为体育运动的佼佼者,他们是雅礼校史中熠熠生辉的星星。
那册本,是一名学生使用过的,封面上的繁体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页面有些发黄,边角却十分平整,细小的裂纹,让我感觉到年代的久远,雅礼浓郁的学风由此可见一斑。
走出校史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阳光下红墙蓝瓦的校舍,涌动的人群中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我感觉脚下的土地并不苍老,反而觉得它焕发着青春与活力!
夜窗之下,柔风徐徐。
灯下墨香,依依袅袅。
在这万赖俱寂之夜,我回忆着,意念随着墨香悄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校史馆观后感 篇19
前几天,李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学校的一处早闻其名,未见其景的地方——学校校史馆。
那天下午,最后一节课的铃声刚刚响过,李老师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大声说:“同学们,我们去参观校史馆。”听罢,教室里立刻一片欢呼。我的心情也是非常激动、兴奋。
在老师的叮嘱下,同学们都带好了纸和笔,准备要去记录些发现和知识。而我却不一样,手里只抱着一本喜爱的课外书。因为当时我还我觉得,如果在那里看书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吧,我一定要好好感受一番。
到了那里,正准备打开课外书的第一页,我的眼睛却被玻璃柜里的东西吸引了。我连忙跑过去一看,原来是许多年前实验小学的一份试卷。纸都发黄了,却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出上面用红色笔写得公式。我还看到了一些古老的教科书,还有一些当年老师用过的`教具。不知不觉中,我手中的课外书不知何时已经合拢,情不自禁地被眼前一件件物品深深吸引了过去。
在展台里,我还看到了一些校牌,各种版式的都有,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一起。当我看到一个个金灿灿的奖杯、奖牌时,我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这些荣誉是实验小学的历史见证,我为自己在这样的小学就读感到荣耀。
这次的参观在我心里打下了深深烙印,我会永远记住我成长的摇篮,以后无论我走到那里,我都不会忘记我的母校——博兴实验小学。
校史馆观后感 篇20
金九银十,法国梧桐的落叶铺在校门外的人行道上,踩着如地毯一般,不知道将要把我们引向何方。
自新修的校门进入,走在新铺的柏油路上,美不胜收。雅礼究竟是何种布局?校舍如何、花草怎样?疑问一股脑儿混入了脑袋里。门口石头上的“公、勤、诚、朴”,却着实是在印象里篆刻的四个金箔大字,端庄稳重。走近校史馆,才看见它的云雾面纱后的面目——门旁两棵笔挺的大树荫蔽着一块纪念碑,中英两种文字凝成了一股结实而浓厚的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随着队伍踏进了学校的前尘往事之中:耶鲁的几位年轻校友、德士敦获得允许进入长沙城选址,却因肺结核溘然长逝;盖葆耐和席比义几经周折,终于在1906年,雅礼顺利开学。此时的华夏大地上蜂出并作,洋务运动、列强与督抚们打得热火朝天;然而雅礼这支芬芳的鲜花,绽开在湖湘的土地上,从未衰败、凋零。无论改名、层出不穷的革命还是复名,她依然端坐在那里,不管是西牌楼、沅陵还是侯家塘的四季变迁……
湖湘文脉不绝,人才鼎盛。金岳霖、何凤山、陈能宽、柳直荀……扬名海内外的校友从这片不大的.校园走出,一张张照片映照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那个学问兴起的时代。从刚进门的黑白照片,到后面的彩色印刷,竟一口气走完了百十年的风雨历程。前程往事,历历在目。校名几易,可改不动百十年来每一代的雅礼情怀。
校史馆前门的两扇大玻璃幕墙,几束扭曲蠕动的阳光挣脱阴云,从中穿透而过,与黄荤的展览灯争抢着每一寸光辉。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莘莘学子“风尘仆仆”来到这充满竞争的学校里,不知道他们在这里起舞,是为了远走还是留下!
十五分钟不长,刚好在校史馆里徘徊一圈。这才看清了它的全貌:米黄色的衬底,淡灰色却有些斑驳的房檐与方柱沉浸在百十年的风雨交加中,撑起着这屋檐——被荫蔽覆盖的尖三角是这百十年的分秒累起来的,不给于方柱一丝的喘息——付出时、拼搏时,没有一刻能松懈,放下你那早已疲惫不堪的双手,只有高擎着你那沉甸甸却高远的理想,才能不会为它们突然的摔落、破碎而心中似乎茫然若失一般。
但是,金色的的阳光铺洒下,一株株青草、芳花正在雅礼的四面八方、雅礼的天地经纬上,不负秋光,努力生长!
【校史馆观后感】相关文章:
校史馆观后感09-16
校史馆观后感800字08-21
参观校史馆的观后感(精选14篇)09-25
校史馆观后感800字(精选10篇)08-23
《鹬》观后感 鹬观后感02-28
画皮2观后感-观后感08-10
宇宙与人观后感_观后感08-31
小孩不笨观后感-观后感09-29
暖春观后感_观后感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