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病房观后感

2021-07-19 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灵病房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灵病房观后感 篇1

  在医院工作了近二十年,每日看见的是残缺的身体,听见的是无休止的主诉和痛苦的呻吟,生生死死,悲欢离合天天都在上演;每日穿梭在弥漫着淡淡消毒液味儿的病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着紧张、单调、琐碎的工作,曾经的工作激情逐渐麻木。直到观看了心灵病房——好像给自己的心灵泡了个温泉,清新舒适,让原本灰蒙蒙的心灵变得晶莹透亮起来。

  剧中女主角贝宁是位英国的文学教授,无意间发现了转移性卵巢癌终末期,并接受了实验性的化学治疗。个性不容妥协的贝宁教授,躺在病床上毫无尊严的接受各种治疗与检查,伴随着她度过许多痛苦与煎熬。

  电影中女主角的主治医师杰森(贝宁教授昔日的学生),在治疗癌症的领域是顶尖一流的佼佼者,却扮演着尽责且冷漠的角色,而贝宁教授在冗长而又孤独、恐惧、忧虑、煎熬的疗程中,始终得不到他们心灵上的关怀。在杰森医师的身上,她彷佛看到自己过去对学生严格、不近情理、不肯通融的真实自我,忏悔之意油然而生。就这样,她在心灵和生理的双重折磨下,一直的煎熬着!

  而就在此时,善良的护士长苏西,一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形象出现在了观众的视眼里!并且会跟她聊天,关心她的身体,让贝宁感受到温暖!在她即将枯槁又渴望被爱的生命中,给予真诚的关怀,为她的生命注入了一股暖流。从此可以看出,除了生理上的治疗外,病人更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关怀。

  最后,她的启蒙老师爱丝佛教授来探望她,当爱丝佛教授看到正因为癌症而痛苦不已的贝宁时,眼神充满了怜悯与不舍,他爬到床上,让自己的身体支撑着贝宁,并念了一则寓言故事,使贝宁能够安稳的入眠。虽然最后,贝宁还是走了……

  贝宁教授这样痛苦但坚强的病人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主治医师杰森的冷漠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每天面对着残缺的身体、痛苦的呻吟,面对着研究室的瓶瓶罐罐,他的心灵由救死扶伤的热情转到理性的沉默,直到变得冷酷,虽然这些变化连他自己都没有觉察到。这时他已经忘却了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情感的人。

  医务工作者都会认为“家属的哭哭啼啼解决不了问题的。”医生的作风一贯以头脑冷静、思维敏捷、治疗方案精准而著名,而病人心目中的好医生往往不仅要求技术娴熟,如果医生能在查房时在病床边多停留一会,倾听患者的主诉,即使治疗方案还是原封不动,患者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好医生。

  我曾经因为一次小意外躺在了病床上。原本应该放三张床的病房放了四张床,半夜里因为急诊在横头过道又加了一张床。病人的呻吟,陪客的呼噜声,汗味,脚臭味让原本因疼痛而难以入睡的我更加辗转反侧。临窗躺着一位16岁的女孩,因为车祸致股骨骨折,每日见她呆呆的看着窗外,眼神里充满忧虑。下午的时候护士推着洗头车来到她床边,亲切的交谈了几句就开始给她洗头,我目不转睛的注视着这一切:是位年轻的护士,比女孩大不了几岁,她没有带口罩,脸上隐约有几颗青春豆。护士的手法很娴熟:沾湿头发、抹匀洗头膏、按摩头皮、冲洗干净、吹干头发,最后她竟将女孩乌黑的长发精心的梳成了两条长辫。女孩照了照镜子,看着容光焕发的自己,微微的笑了。护士也笑了:“你真的很美。”女孩抬起头,眼睛有点湿润。之后的几天,那位女孩精神似乎好了很多,甚至拿起了书本在复习……。我知道这位护士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名护理工作者,不是“服务之星”,也不一定是每年评选的“双优工作者”,但她的行为会一直温暖着那位女孩的心,也让我的心一直感动着。

  给自己的心灵泡个温泉,拂去日积月累的浮躁和疲惫,让我们用一颗晶莹透亮的心去为患者服务,好吗?

  心灵病房观后感 篇2

  《心灵病房》是一部反映一位知名英国文学博士记录自己“死亡进行时”的电影。

  她是一位48岁、对英国文学和教育有卓越贡献的英诗博士,充满自信、坚毅果决、执着苛求、不容妥协、从不轻易放弃挑战之人。

  无意中被发现已经患上末期转移性卵巢癌,听到消息后她平静而坦然,不像平常人一样感到很害怕。

  此时,医学领域的泰斗柯教授与她沟通并建议其接受为期八个月的新型化疗药物全剂量注射,当时贝宁从容同意了,这就是她不妥协、坚强、勇敢的有力体现。

  残忍的病痛开始侵蚀她坚强自信、无畏的心灵,使她从自信、无可畏惧逐渐的变得害怕、恐惧,挣扎,但是苍白无力,慢慢地她从她的恩师的诗歌之中从新认识了死亡的概念,最终并完美实践了诗歌里所说的死亡,并有教育意义的诠释了她反复回忆的那首诗词,顽强的跳出了生存与死亡的藩篱,超越生命,超越自我。

  是心灵经历的启迪。

  从医疗道德角度来看,柯教授和他的助理杰森单纯的为了研究肿瘤细胞对这种新型化疗药物的反应,而且未曾告知患者新药是否能够杀死恶性细胞,更不管对人体的副作用。

  在每天他们查房时仅仅问她一句:“还好吧?”就结束任务,甚至还把她作为活体模型进行检查授教,未能顾及患者她怎样的感受和痛苦,又不断地接受一些医疗人员的折磨和冷待,甚是缺乏人文关怀,为她心灵更添创伤,直点电影主题,医生不仅治病,还必须对病人心灵进行诊治,恰恰相反而在贝宁弥留之际,善良的护士苏西能够陪她边吃冰棒边聊天,把所要签的DNS抢救协议书解释给他听,苏西希望已经饱受几个疗程躯体折磨的贝宁不要再遭受他认为很屈辱可耻的对待了,不能再遭遇心灵的创伤了。

  此刻她已经认识到生命更深的价值,无奈而从容的说就让心跳停吧,选择放弃抢救!电影中苏西作为护理人员做到了人文关怀,是我们所倡导和学习的典范。

  为贝宁心灵筑了一个家的港湾。

  对于贝宁自身也是一种启发和教育,她经历了坚强、挣扎、回忆、恐惧和绝望以及对死亡认识的升华和超越,最终真切体验到生命、死亡、灵魂、上帝、过去、现在并非无法超越之障碍;参透了死亡的真谛,就像她所喜欢的诗词里所说:“灵魂躲到哪里,上帝都会找到;我虽然只有短暂的一眠,醒来却依然成就永生,死亡将不复有,死亡将永远消失。

  ”这是心灵深处的体验,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一课。

  她对生命和死亡认识的升华告诉人们像他一样的病人要坚强的活下去,因为恐惧死亡将会降低生命活力,接纳死亡才是为了更好生活。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虽然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其中蕴含的深意让人可圈可点。

  柯教授代表的是旧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医学模式,仅仅关注疾病及疗效本身;而护士苏西体现了南丁格尔精神,认为人是个社会的.人,有心理、社会的需求,在简单的照护下是一颗同情、移的心。

  往深处说,更指出了我们医疗卫生人员的不足之处,呼吁能够建立新型医学医疗模式,以病人为中心,更好服务病人;同时也激励像她一样被病痛折磨的人们给以生的希望和对死亡的超越。

  现在,医患关系紧张,舆论导向一致偏向作为弱势群体的患方。

  其实,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都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良好的教育,他们有血有肉有爱心。

  就在我们周围,不也有因病成友的例子吗?想起几年前一个年轻的“老”病人——陈大哥,移植肾再发衰竭,长期靠血透维系生命,即使亲友如何不离不弃,他心里是苦的,活的很累。

  一次,突发高血钾伴心衰,住在加床,异常狂躁、歇斯底里,拒绝抢救,根本无法建立静脉通道,要知道,这小小的通道,就是他的生命线啊!只见我们的责任组长紧握着他那双挥舞的手,坚毅的看着他,大声说:“你怎么了?不是说好了吗,你还要看北京我们家门口的奥运会,你不要你的弟妹、母亲了吗?你吃了那么多苦是为了什么你忘了吗?”说着说着,握手人的和被握的人泪光朦胧,乱舞的手终于垂下来…终于,葡萄糖酸钙、速尿……相续进入他体内,驱走了死神。

  从那以后,他都异常的坚强,渡过了无数次难关,跟病房的姐妹们像家人般亲切。

  去年,因为反复抽搐,他在我们病房,走了,异常安详。

  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泪盈满眶。

  在殡仪馆,我们派代表和他亲友一起送他最后一程。

  直到现在,六南的老师们都会不时的想到他,想到他异常坚强的温暖的眼神,以及每次主动伸出瘦削的手让你去找血管的样子……

  从他身上,我们坚信,医患、护患之间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魔。

  我们缺少的不是爱心,而是沟通、理解和信任。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谓“医者仁心”,我们应该像苏西那样,让活着的有价值,死的有尊严。

  希望我们,省医的白衣天使们,能给我们的病人一个温馨的心灵病房。

  请相信,天使在人间!

【心灵病房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心灵病房观后感

2.心灵病房观后感

3.《心灵点滴》观后感范文

4.《心灵捕手》观后感范文

5.美丽心灵观后感范文

6.心灵点滴观后感范文

7.心灵捕手观后感范文

8.《美丽心灵》观后感范文

上一篇:《寻找中国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 下一篇:《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