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电影观后感

2022-01-28 观后感

  影片十分催泪,为人父母者更是感同身受。

  然而一部好的影片,如果只是回味一下影片是否煽情,或者情节是否紧凑之类,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一直认为,一部影片让我们记住一个画面或一句台词,就已经够了。可是这部影片带给人的何止这些。

  关于影片独特的叙事视角。

  常人总是憎恶于人贩子的泯灭人性,而影片后半段选择了异于寻常的叙事视角,人贩子的老婆李红琴的遭遇与努力超出了我们寻常的认识,让人心生别样的况味。

  田文军念那段长长的寻人启事,令人动容。最后一句大致是:如果有谁买了我的儿子,不要给他吃桃子,会过敏。

  而李红琴几次在田文军楼下看孩子,被田文军驱赶后,她只是幽幽地说:不要给孩子吃桃子,会过敏。

  田文军天南海北寻子,被骗被逼,甚至无奈投江弃生命于不顾。

  而李红琴为了获得孩子的抚养权,变卖家产在所不惜,甚至出卖肉身弃贞洁于不顾。

  田文军和妻子认出儿子后,带着儿子逃跑,被满村人追着打。

  而田文军抱着孩子拼命逃跑的背后,是李红琴拼劲全力的追赶,李红琴叫着吉刚,孩子哭喊着叫李红琴妈妈,李红琴还和鲁晓娟为抢夺孩子拼命厮打。我竟产生错觉:是田文军和鲁晓娟认错孩子了,李红琴才是孩子的生母。

  ……

  影片中这样的对比有很多。为什么后半段要转变叙事视角,为什么看着李红琴的时候,我竟没有影片中那些失子父母的愤怒,而只是心疼、心塞?影片借视角的转换、视角的异于常理,又想告诉我们什么?

  是让我们看到孩子被拐卖后受伤的不只是失子父母和孩子,还有收养的父母吗?是引导我们不要停留于感性的愤怒层面,让我们思考造成买和卖的原因吗?是让法律和制度在对待处理此类案件时有情与理的考量吗?是让我们看到孩子和养父母建立了深厚亲情之后,再回到亲身父母身边的那种“亲情”的剥离感,不亚于二度伤害吗?总之,影片让我看到了,失子、寻子、得子、夺子过程中,谁都不是赢家,谁都带着难以言说的伤痛艰难地前行、徘徊中坚强。

  关于影片的人文关怀与体制批判。

  影片中两次提到:这是制度,我们是按制度办事。制度确实能保障一个社会相对正常的运行,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制度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人的安全和自由,而当制度不利于满足人的安全需求或有悖于人的自由,这个时候,制度需要修正和完善,而且效率要高、不能过于滞缓。影片中对体制的批判力度确实不及人文关怀的触动人心,但这两者又怎会截然分开?恰恰是影片的人文视角在浸湿观影者内心后,让我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的发生?我们需要怎样去修正改善我们的制度。

  关于“她是人贩的老婆”。

  影片中几近绝望的李红琴在公交车上看到街头的田鹏(吉刚),便飞速冲下车去抱住孩子。那一刻,我觉得她真的是太想孩子,太爱这个朝夕抚养的孩子了。而此时人群中传来一句“她是人贩的老婆”,愤怒立刻被点燃,李红琴被那些痛苦而愤怒的失子父母一顿毒打,无论他们的孩子是不是被李红琴拐卖的。此时的李红琴在众怒和拳头之下,紧紧抓住田文军的手说着对不起。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许多的场景:先前一豪车女子撞了一对母女之后,被愤怒的群众掀翻车子;“军二代”的药家鑫杀人点燃众怒……

  点燃众怒的是什么?不是一女子撞了人,而是豪车女撞了人。不是药家鑫杀了人,而是作为“军二代”的药家鑫杀了人。不是不明就里的辛苦抚养孩子的李红琴,而是“人贩的老婆”。

  在痛苦和愤怒面前,我们往往失去了就是论事的能力,我们往往对人和事件标签化,用唯一的身份,从单一的维度去评判事件、表达情绪。

  如果药家鑫必须死,如果李红琴必须受罪,也请就事论事。想起了纪伯伦的一句话:“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留血,一颗心宽容。”当我们无法捡拾起就事论事的能力,我们又何谈宽容。从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

  关于对人贩处以极刑。

  从网络到现实社会,有很多人对人贩深恶痛绝,必置之死地而后快。诚然,人贩的行径的确泯灭人性、令人深恶痛绝。可是,除了人贩之外,还有谁该为此类事件买单?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是买方吗?是没能有效遏制此类事件的政府有关部门吗?还是我们整个社会?我们每个人?

  贩卖人口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我想起了熊培云的一句话:“个案连在一起,就是现象;现象长期持续,就变成了时代特征。”我想说的是,现象长期持续,就绝非个人问题,而是群体问题、社会问题。

  想到了在讨论时评时多次给学生提及的一个案例:“1935年,在纽约市一个最贫困最脏乱地区的法庭上,一名老妇人因偷窃面包正被审问。老妇人头发凌乱,手在微微发抖,着说:‘原谅我。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得直哭的孙儿,他们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她抬手去抹眼角的泪水。法官依然冷若冰霜,当庭宣称:‘我必须秉公办事,你可以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者10天的拘役。’判决宣布后,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地亚从旁听席上站起来,脱下帽子,放进5美元,然后向其他人说:‘现在,请诸位每人另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喂养孙儿的城市。’旁听席上的每个人闻之动颜,认认真真地捐出了50美分。”

  一个人的十恶不赦,往往也是这个社会经年累月的罪错。对人贩处以极刑有待考虑。我们还需思考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口贩卖现象屡禁不止的社会,一个仍有一部分人将人口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买卖的社会,一个收养孩子有时要靠非法方式的社会,身处这样的社会,无论买卖双方,还是政府相关部门,抑或是我们每个普通公民,人人都难辞其责。

  作为普通公民,身处自媒体时代,我们如何关注、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如何打破沉默,理性表达我们的诉求与思考;如何真正做到敬畏生命……这个社会会好吗?我们每个人都难辞其责。

  想起陶行知的一段话:“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中国的人命》)

  影片结束时,影院里的人们未有一丝动静,任凭白色字幕在黑色银幕上缓慢滚动,很久很久,没有人整理背包,没有人起身离开,没有人说话,空气似乎凝固,只听到小声的抽泣和空气中挥之不去的沉思……

【亲爱的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亲爱的》观后感11-04

《亲爱的》电影观后感02-03

电影亲爱的观后感12-20

电影亲爱的学生观后感03-14

电影亲爱的观后感范文02-17

亲爱的电影观后感800字09-18

电影《亲爱的》个人观后感范文04-13

电影《亲爱的》观后感300字06-24

亲爱的电影最新观后感作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