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变形记》的观后感

2021-09-12 观后感

  如何提升城市孩子的责任感

  看完昨天晚上湖南卫视的《变形记》,感触很多,其实这不是第一次看这样的节目,以前的也看过很多,但是感觉昨天感触很多,两个14岁的孩子(张寓涵和孔小龙),通过一次简单的交换体验却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我觉得对于小龙来说,变形的本身可能对他本人的改变不会太大,只是没想到对方帮助自己找到了自己在外打工的妈妈。可是对张寓涵来说,变化确实很大。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突然变得放荡不羁,逃学厌倦了读书。但是就是在变形的过程中,通过在小龙家生活了不到6天的时间,却改变了这个少年的人生太多,或许是小龙妹妹的懂事,或许是姥姥姥爷的眼泪和嘱托打动了张寓涵,让他内心中隐藏的责任感中心改变了他自己。他毅然决定提前结束变形,利用仅有的几点线索去遥远的辽宁帮小龙寻找在外打工的妈妈。虽然一路上都有人协助拍摄,但是摄制组并没有过多的干预两个孩子的行为,也没有过多的帮助他们。当两个小孩子从郑州来到严寒的辽宁,千里寻母的时候。天寒地冻中,年龄略长的张寓涵竟然知道脱掉自己的大衣给小龙披上,这对一个习惯了父母呵护的城里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转变。

  事情的过程是曲折的,结局是美好的,小张帮助小龙找到了妈妈,那一刻能够从张寓涵的脸上看到些许的自豪,毕竟他认识到了给与和付出同样可以让你获取幸福。

  对于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父母过多的呵护仿佛早已经将他们内心中的一些本性给磨灭了,城市孩子大多表现为自私、叛逆。这或许也是很多社会学者早已看到的社会问题,但是这次成功的变形,或许改变的不仅仅是张寓涵一个人,整个社会是不是应该提高警惕了,让我们的城市孩子适当的承受一些挫折,经历一些他们本该经历的一些事情,对他们何尝不是一种锻炼,对他们的成长也是很好的'促进。

  城里的父母是不是该反思了!不能等孩子们长大了才发现他们不会自己走路,那样的话是很可怕的事情!

  《变形计》之《完美公式》 观后感(1):

  湖南卫视《变形计》之《完美公式》,讲述了一位上海富家少年和一位云南彝族贫困少年的互换生活。

  上海富家少年于沛丰,15岁。 曾经被授予“北京共和国希望之星”的于沛丰,现在变成了整日沉迷网络,逃学,对人冷漠,有时甚至会对母亲拳脚相加,足不出户的“网瘾少年”。

  他的完美公式=吃饭+睡觉+上网

  云南彝族的贫困少年毛志良,15岁。家住云南丽江市宁蒗县树扎村。父母在当地的砖厂背砖供两兄弟读书。家庭贫苦的他省吃俭用,用节约下来的钱,给爸妈买袜子,希望爸妈穿着自己送的袜子,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他的完美公式=辍学打工+家庭幸福

  第一次离开母亲怀抱的于沛丰在艰苦的云南农村,变形计的前两天以少爷自居,一碗快餐面引起不快,接到大毛的一封信感触萌动,毛家人为了给“少爷”改善生活,将给兄弟俩交学费带来唯一希望的小猪杀掉。在上海一向不吃猪肉的“少爷”啃起猪蹄。当得知事情经过时震动。思想发生了历史的跨越(早起床、对人微笑、主动与校长打召呼)通过语文老师精心设计,电脑课展示风采,他砸碎电脑8000多元,是农村家庭5、6年的年收入。游沥泸沽湖,在庙宇许愿,希望妈妈能多出时间陪他。后来通过与毛志良视频答应帮助新父母干活,看到临时的家,沉默、空腹背砖。用自己干活挣的钱给爷爷买了一盒烟。等待毛志良回来照全家福。

  毛志良带着全家人,全校人,全村人希望走出大山,在繁华满眼的大上海体味人生。他细心懂事,有心计,买报纸给失明的外公读,打扫卫生,给上班忙碌的新妈妈煮汤圆。新妈妈带他去东方明珠、游乐场母-子玩的及度开新,妈妈又找到了往日的微笑。在要离开上海前去电台给新妈妈留下肺腹感言并给新妈妈唱首彝族民歌《妈妈》。

  上海妈妈得知毛家只能有能力供一个人读大学时,她毅然决定如果毛志良能考上大学,她将捐助毛志良读完大学并在股东大会上倡议捐助毛志良学校。互换主人公相见,全家留下美好瞬间,俩个15岁少年过庄重的彝族成人节。

  家长对待子女完美公式:关心情绪+平心气合+鼓励恳定。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