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完作品之后,内心会产生很多感慨,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九四二》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九四二》观后感 1
我爸爸妈妈都是电影迷,几乎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带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正是因为观影无数,我们已升级为奥斯卡院线的金卡会员。还是因为观影无数,从记事开始,我看过的电影中的大部分早已印象模糊,几乎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了。但是有一部电影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恐怕这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那就是2013年冯小刚导演推出的贺岁片《1942》。
提到冯小刚的导演,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跟我差不多:他执导了中国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之后就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一系列贺岁片,其中的《大腕》、《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都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他的每部电影中也都有几句台词成为当年的流行语。看冯氏贺岁片已成了当下年轻人在岁末年初最期待的事情之一。他的喜剧风格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见到他的名字就会莫名地笑出声来。但当我看完《1942》后,就再也发不出往年的那种笑声了,反而感觉极端压抑,悲愤交加。这样的贺岁片确实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影片中充斥银幕的尽是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财……。不过,偶而也有人性的光芒令人潸然泪下:老东家在瞎鹿欲卖掉自己的孩子为挽救母亲的性命时,毅然从自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教徒小安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差点丢了性命;花枝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
看完《1942》,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偏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腐吏的不作为,让肝肠寸断、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们,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呀,实在识且偷生,毫无尊严与幸福可言。出影院,眼前霓虹灯闪烁夺目,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上行人如织,川流不息,行人们锦衣玉食,满面春风……。再回想观影所见,真是恍如隔世。我不禁由衷地赞叹今天的好生活,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这么强大,使我们生活在有史以来上最幸福的年代!感谢冯小刚导演,他用电影《1942》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幸福生活来自不易,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要珍惜身边的亲人,也要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伟大祖国的建设中去,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一九四二》观后感 2
《一九四二》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丝毫的亮色,只有绝望,只有绝境里面人无望的挣扎。幸存者也许是幸福的,但幸福也只是暂时的。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又向他们逼迫而来。这次大饥荒,不是只有河南,而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
很少观看这类的似苦,似酸,似辣的影片,但一向尊重历史的哥哥还是硬拉着我看完了整部《一九四二》。直到听完最后的片尾曲,我才眉头紧锁步履沉重地走出了电影院,内心感受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
同情,无耐,一切看似无常的东西在这一刻侵入了我的世界。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当我看完影片,回去后又查询了资料发现,我震撼的仅仅是逃荒者的凄惨遭遇吗?不,不是。我震撼的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的悲愤与悲凉。当时的蒋氏政府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这其中有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有不少人死在日本人的轰炸中,也有人死在了中国军官的枪口上,甚至死在了做饭的锅里。
片中蒋介石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羡慕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毛泽东,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负担,可以融合到民众。这段话安排在剧中可以说是有画龙点睛之笔,融汇的时机也是恰到好处。也正是这一段话,让我对《一九四二》有了另一种认识。当时,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在生死攸关的绝境中,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故事。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汤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就被煮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先后死掉了。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日本人的飞机对灾民狂轰烂炸,国军又开始了推动,抢车抢粮抢女人,抢劫没有完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
《一九四二》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丝毫的亮色,只有绝望,只有绝境里面人无望的挣扎。幸存者也许是幸福的,但幸福也只是暂时的。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又向他们逼迫而来。这次大饥荒,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
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中。
《一九四二》观后感 3
时空渐落,一曲落罢,一口长叹。茶香物语,都在蜜里长大。忘却了那些人那些年的悲哀痛苦,忘却了那些挣扎的英雄。
一九四二年河南干旱,灾荒,战争,一股脑地给了河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他们在逃荒,日本人还在打。花前月下,没有人会注意到月的诗意,花的物语。我们冷漠地看着这场苦情戏,看着每一个人因饿而背叛,笑着不语,这便是人。
但那一幅幅画刺痛了我,我还在花前月下吟唱,抚弄,沉醉,荒度时光。我们都在找,找人生的意义,我们活下去的理由。他们却为了生命而奋斗,没有等死,他们都在路上。日本军不停地放炸弹,他们不畏惧,他们想活下来。为什么要活下来呢?为什么?为了享受,金钱,权力,亦或许仅仅是一种本能,还是在逃避死前的那点痛?我们笑不出来了,静静地看着似我们人生的戏,静静地摸索着。
黑色的破布包裹着难民的`全身,他们甚至接受日本军的军粮,为日本军卖命,也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多少人又多少人愤怒地骂完了又骂,骂那些难民。可我们的后背不禁一凉,湿了。如果是我,我会去做英雄吗?又笑了,似嘲笑,似悲伤。不想要堂而皇之地说会,怕说的都是谎言,时间在不停地筛选,不停地抛弃,那些无用的人们,正如我。
没有一丁点的粮食,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拼了命吗?但就算拼了又怎样,那仅仅是一个结局------多一具中国难民的尸体。这难道就是我们的借口,笔唰唰地写,却激起一阵悲伤。仇恨或许会在心中发芽,但你总会告诉自己匹夫之勇的结局以及忍辱负重的结果。我们都在开脱,开脱那些鲜红的错误,文绉绉的借口掩盖不了我们屈服的记忆。你可以直抒情怀在笔中清香地爱国,但你会在饿死前为国捐躯吗?你不确定,正如我不知道你是谁一般。
渐渐地,我们身上都有一个包袱,它是岁月的遗物。岁月在我们的脸上划下一道道痕,渐渐地,成了华丽的伪装,我们端着酒杯,像视频中那些洋人一样,豪华的酒馆,漂亮的礼服,一切都那么刺眼。我们还在笑,还在闹,笔墨交织的世界都装上了它华丽的伪装。我们卸下来无知,换上了岁月的心机,映着哪些年那些人的苦难。
在我们还在喝着咖啡赏着戏时,他们在逃荒,在我们寻找生的理由时,他们还在生死线上挣扎,挣扎着逃命。我们不懂他们,他们亦不懂我们。串着字字的清香,衬着他们的苦难。衬着我们的无知。问题总会出现,愿你我安好。来了,就各自安好。
《一九四二》观后感 4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部电影----《一九四二》。此片描述了一个财主家与三千万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灾和虫灾,全省三千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有个财主家里有很多粮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愤怒,导致家里被烧,粮食被抢,儿子惨死的'境地。而此时日本人又想乘虚而入,夺下河南省。他家被迫到外乡去躲灾。
一路上,与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们的目标是陕西。财主家粮多钱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军的轰炸、国民党军人的抢掠,他也变得身无分文,最后衣服也变得破烂不堪,在离家五十多天时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饿死了。
等蒋介石想拨款救灾时,灾民已死了近三百万人,而官方统计说是一千多人。
最后,财主爷一人活了下来,儿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妇饿死、女儿卖人、家丁死于日本人手中、孙子也没有保住。
从此片可以看出: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军队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另外是老财主的心理转变。影片一开始因为财主不愿意把粮食分给乡亲,非常自私,原来不是逃荒,而是躲灾,但最后也沦落成了一个穷人,深刻体会到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所以我们不能自私,要经常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帮别人就是帮自己。最后,这部影片让我想起如今的“光盘行动”,现在我们国家还不是很富裕,有些地方还很贫困,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从我做起。
《一九四二》观后感 5
在我妈妈与其朋友聊天之际,朋友向我们母子俩推荐了一部名字叫做《一九四二》的电影,待我们一起吃完晚饭,便打开了电脑,进入百度一搜,找到了一个网页,轻轻一点,这部电影便开始了播放。
电影开头的一幕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饥荒的年代,我们中国河南发生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吃的问题,每天都有好多人饿死。他们每天只好吃木材,而政府还要打仗,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就连财主也难以幸免,财主东家他的粮食被几百号农民抢完了一大部分,房子被烧了,少东家在*动之中被杀死。后面东家又带着儿媳、东家老娘和女儿星星长工栓柱、长工瞎鹿、跟着河南省群众去逃荒,后来东家娘饿死,儿媳生了留成之后也饿得不行了,就断气了,瞎鹿去偷驴把驴丢了,发现驴被一帮人吃掉,他也去要一块肉,结果被那帮人打到锅里死了——被人吃掉了,星星也受不了饥饿,为了生存只好跟着别人换来了五升米给东家,而栓柱跟花枝结婚一天后,花枝把自己换来的四升米和孩子给了栓柱,栓柱带着留宝和铃铛还有东家挤上了去陕西的火车,留宝和铃铛在栓柱睡觉时被人挤下车,栓柱跳下车去找孩子,发现忘带了他老婆给他换来的米,便去追火车,老马在给日本做伙夫,栓柱被日本人抓住,日本军官想要用馒头换栓柱的`风车,但是栓柱不肯换,老马劝他换,他不换反把馒头打飞,日本军官为了给自己出口气,把风车给毁了,拔出长刀串着馒头让他吃,老马劝他吃。日本军官一下子把长刀刺进了他的嘴里去。东家在返回的路上带着一个在路上哭的女孩,背着行李,一老一少开始了后面的生活。就因为一场饥荒,东家一家子加上长工也只有自己一人了,其他人饿死的饿死,被杀死的杀死,为了活命走的走,简直是家破人亡啊!让人惨不忍睹,
这片电影,他们为了生活,连吃木材都愿意,我们有什么理由。
可以挑剔食物呢?我以后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尽量学会吃那些香菇、红萝卜、白萝卜、苦瓜之类的。他们为了生活,还愿意去卖身,我们现代人过得太好了,连食物差一点就不愿吃了,真是太奢侈了。里面最让我感动的是东家的长工——栓柱,为了一个风车,所谓的信念而白白去死,真是傻啊!但是在我们哀叹之余,我们应该想到,能为代表念想的风车而死的人,世上能有几人呢?
《一九四二》观后感 6
我一直认为,如果从电影的艺术形式感来说,冯小刚还只是停留在电视剧创作的水平。《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皆是如此。同样都是灾难题材,同样都是电视剧的表演,电视剧的调度。相对于《唐山大地震》的过度煽情,《一九四二》还算是收了很多,冯小刚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一场戏,徐帆饰演的角色在得知男人要把自己的孩子卖掉后,呼天抢地,这种表演被冯小刚拒绝,二人为此还发生争执,最后影片呈现出来的结果还是徐帆个人的表演方式。我支持冯小刚的处理。本该发生的事情自然地发生了,本该爆发的情绪被期待地爆发了,这不是高明的手法,电影需要一种非常规化表达,需要呈现出生活中的错位,让人看到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经验之外的`东西。
说冯小刚是电视剧导演,除了演员和情绪控制之外,还在于他的镜头一贯都是没有力量感,他吸引观众的是通俗的剧情,而这些,只要是会讲故事、能控制拍摄场面、运气好的人就可以完成。在没有力量感的镜头下,所有的灾难呈现出来的都是视觉上的产物,不会走心。冯小刚和张艺谋在拍电影时一定是两个套路:冯考虑一场戏会先从故事性和人物角度出发,而张的出发点则是在保证视觉效果之后再讲故事。从电影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角度出发,无疑张艺谋更接近电影的本体,而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对视觉接受需要一定的修养,这就是为什么冯比张的群众基础要牢靠的一个很大原因。
《一九四二》观后感 7
生活最近冯小刚导演的地方新作《一九四二》已经上映了,锁这是根据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动物发挑战书电影,上课铃声响据说该片从1993年冯小刚看中剧本,带着我所到如今付诸拍摄,母爱就是漂泊天涯已经历时18年之久了,甚至拖把从窗户里真的撒下一路欢笑是千呼万唤使出来啊,脚步声而且据报道说《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去完成自己奋斗最后一部电影地方。我怎么能错过这部电影呢我只!看完了《一九四二》这部电影,你除了影片给我带来的陆博文感触之外,好意思我最感慨的'我就是冯小刚导演的地玩耍才华开得像火一样。
当她听说我学萨冯小刚是个神话,季节一到无论什么题材在放风筝他手里,当然这个神话都没有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破灭祖国是我们世世代代生活。他坦言,你早晚有用接力棒和扫把一天会破,然后再抬头望望蓝天并欠抽地说,所以我感到十分或许就是《一九四二》,记得那天因为过六亿才开始盈利,我开始和社会上这对一部非商业影片来说意味着考验风筝也结伴一样。作为国人,要么看到民族电影在可五位战士连敌人今年电影市场中被打得落花流水,你也自然希望能反戈一击您枪法好嘛。如果《一九四二》此番真能如愿取得既定目标,浪头一个一个涌来那冯小刚真的贝尔【撞击】是神第二节。
《一九四二》观后感 8
看完《一九四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冯小刚这个级别的导演还对影片能否过审战战兢兢。它的过审是一次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胜利以及对民族性反思的胜利。
《一九四二》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们的党和我军将领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极其及其军队。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这在以前内地的主流电影中绝少出现的。记忆中,这种我党我军在重大历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让位于的电影,还算是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建国大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共有了平分银幕的机会,并难能可贵地对蒋介石进行了人性化处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抗战的也只是军官和战士,但却在身份上做了模糊处理,且只作为电影的时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虽然也表现了蒋鼎文等将领的麻木不仁,政府官员的腐化,但同时,你可以感受到蒋介石在内政外交上的无奈,他也需要向国际力量寻求庇护,也需要向地方财团寻求帮助,影片施与了这个我们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异端分子以同情。这种表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也说明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正在逐步软化,很多创作禁区正在被逐步打开,需要的只是时间。而这些正是在以冯小刚为代表的电影人逐步争取下实现的。
这是一部在路上的电影,灾民因饥荒而流徙。冯小刚和编剧刘震云采取了灾民、军队、政府、宗教、记者五条线索并行推进的叙事手法,让这五类人面对饥荒,从而做出反应。从剧作的角度来说,19个主角,50个次要角色,这不论在戏剧,还是电影中都是大忌,何况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这对影片的戏剧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验,风险性极高。事实也确实如此,多线叙事必然会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让习惯于追随几个人物命运的观众无所适从,而且从成片来看,张涵予和蒂姆。罗宾斯饰演的两个神父的线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游离于故事主线之外,我想,冯小刚在最初的故事设计中应该有更多的想法,但碍于整体结构,无奈剪掉了很多的戏份。
多线并进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是会形成一种大气的格局。而这种格局对历史题材来说是提升水准的一个要求。一位传媒学者曾如此描述过理想化的传媒品格:一种仰天俯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我无意用这种品格去对应任何一个导演或者是作品,因为那是一种理想。在《一九四二》中,冯小刚反其道而行,他的立意不在于追求这种理想,更多的是暴露丑恶。他曾说,《一九四二》就像一面镜子,镜子里面他的脸很丑,不好看,但是最起码它能让他知丑,总比糊里糊涂地臭美好。拍完《一九四二》,他也不会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在向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他学会了知耻。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冯小刚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在面对饥荒的时候,国人的猥琐、自私都呈现出来。这种批判跟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中对犹太人的批判有着相似之处,在那部影片中,犹太人即使是遭遇死亡,依旧不忘记贪财的本性。
《一九四二》观后感 9
29号首映那天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了这部沉重的电影,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300万人在饥饿和战乱中死于非命,一个个悲惨的场景让人窒息。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
我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xx年贺岁档带着我们严肃了一把。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影片最后以一首基督教的赞美诗《生命之河》作为结束曲,我想这也是冯导在为那些死难的同胞所作的祈祷吧,愿逝者安息,而我们也应该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感恩。
《一九四二》观后感 10
该影片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给人们很多的感悟,很多的思考,让我们带着爱国的情怀一起去感受一下《一九四二》吧!
看完《一九四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冯小刚这个级别的导演还对影片能否过审战战兢兢。它的'过审是一次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胜利以及对民族性反思的胜利。
《一九四二》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们的党和我军将领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国民党极其及其军队。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这在以前内地的主流电影中绝少出现的。记忆中,这种我党我军在重大历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让位于国民党的电影,还算是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建国大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共有了平分银幕的机会,并难能可贵地对蒋介石进行了人性化处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抗战的也只是国民党军官和战士,但却在身份上做了模糊处理,且只作为电影的时代背景。在《一九四二》中,虽然也表现了蒋鼎文等国民党将领的麻木不仁,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但同时,你可以感受到蒋介石在内政外交上的无奈,他也需要向国际力量寻求庇护,也需要向地方财团寻求帮助,影片施与了这个我们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异端分子以同情。这种表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也说明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正在逐步软化,很多创作禁区正在被逐步打开,需要的只是时间。而这些正是在以冯小刚为代表的电影人逐步争取下实现的。
《一九四二》观后感 11
河南人刘震云编写的《一九四二》,11月26日下午去看媒体场,作为河南人,真的很震撼,冯导他们没有毁俺们河南人的形象,故事很纠结,原本我是带着纸巾去的,但结果一张也没有用,不是我没有伤心感受,因为泪水是往心里流的,到最后流的都是血。冯导这部电影《一九四二》,剧情很悲切,很痛,他用更加揪心的方式诠释了这个灾难历史,我们观影2个半小时,我到现在还回味故事的纠结,还在梳理其中故事情节和多个人物的特点。
当影片一开始的对白用纯河南话娓娓道来,我就很自然的走进了屏幕,和剧中人物一起,在静静等待这场灾难降临,当老东家的高墙大院被灾民围住,为首的灾民头领还曾经受过老东家救命的帮助,但过去的恩情已经被饥饿掩埋,人与人之间的'丑陋瞬间被一个馒头,一块肉而摧毁,人们相互厮杀,分不清好坏,分不清你我,少东家被当场捅死的那刻,人们反而更加猖狂,一场真正的灾难也拉开了序幕.
老东家眼睁睁的看着院子被烧毁,不得不带着妻儿老小和儿子的遗孀,离开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富裕家园,途中遇到家丁瞎鹿,就相伴而行,一路经历了无数次坎坷和良心的呼唤,他们的牵手相伴在了一起,开始更加残酷逃难之行。
一幕幕堵心的事情在不断的发生,官场,战场,商场,斗争也是尤为激烈,灾民该祈盼谁的救助,该相信谁,谁是可以保全他们性命的衣食父母?!当日本人假发慈悲的时候,官员们在干什么,他们在乎的是头上的乌纱帽,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温饱和淫欲,一个刚直不阿的主席却没有更好的办法给予灾民更多的帮助,眼看灾情越来越厉害却无能为力。
难道只能信仰万能的主保佑吗?结果是否定的,人们受到了更多的灾难,人性泯灭,弱肉强食,最后都一无所有,这就是天灾人祸,这就是弱势群体的命运。
最后老东家回忆一路逃难的经历,家人和老乡一个个离他而去,饿死的,被打死的,被开水煮的,被卖掉的,他终于想通了,离家走也是死,在家留也是死,就开始走回家的路,路上遇到一个失去父母的小女孩,便带着她一起往回家的路走去,一直走着,走着,直到消失在远方,我们朴实的河南人民,最后希望死也要死在离家近的地方。父母官啊,乡亲们啊,我们的根在那里——河南。
《一九四二》观后感 12
你知道1942年吗?河南发生了一场大灾难,我来告诉你。那一年,河南发生了最严重的饥荒,主要是由干旱和蝗灾造成的。
士兵们拿走了人们为战争辛苦种植的所有食物,所以我们的祖先不得不逃离饥荒。无助、可怜和悲伤的眼神一个接一个地打动了我。我过去吃馒头和米饭,但现在我只能吃树皮和观音土。我过去穿的新衣服已经破烂不堪了。
在逃离饥荒的路上,人们没有足够的.食物和睡眠,他们不得不每天避免日本的机枪火力和炮弹轰炸。我看了这部电影,这让我更加讨厌日本人。如果日本人没有攻击我们,我们的国家会更先进。
看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人们心胸狭窄而且自私!
《一九四二》观后感 13
1942,在世界范围内或许是个伟大的年份,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世,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但对于中国河南却是一个惨绝人寰的年月。1942年冬至1944年春,河南人面对的是寸草不生,饥馑。老东家一家人的逃荒,按照轮回之说可以算是报应,按照主的教育法算是原罪,不论哪种说法,最后给予老东家的都是人性的救赎。患难见真情,也许是对此片的最好诠释。
大灾之年,有的人身处其中,有的人置身事外。
从高高在上的土财主,到孑然一身的难民,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难。儿子猪狗不如,要强暴长工媳。他只会纷纷地骂一句“牲口”,即使有道德准则,也是实际的不作为。长工家逃难途中借粮,他工于心思,也有心存恻隐。瞎鹿死了,在那个有了今天没明天的岁月里,他将长工一家承担起来,儿媳饿死,他懂得阻拦给孙子喂食最后一口。他肯定不值得歌功颂德,却是一个在我看来最活生生的人。朝不保夕,依然身怀重器,手握人伦。偷窃保命,抢劫保命,甚至吃人保命都不过分的光景,卖儿卖女已属再合理不过了。女儿卖身为换一口粮,他懂得不舍却也无奈。此时让大家都能活下来才是最要紧的`事。人人都可以最亲密,也可以最疏离。关键是在有多少事感念别人,有多少事感念自己。
另一条线就是政府的救灾力度。兵荒马乱,人命就更加轻贱如蝼蚁。你能看到甘地绝食,看到丘吉尔感冒,却看不到三百万人饿死。有了救济款也拨不到难民手里。各式各样地充耳不闻。“灾民饿死了,国家还在;当兵的饿死了,打了败仗,就亡国了。”听着貌似合理,其实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谬论。百姓都死光了,打下个空城又有什么用。不论什么时候都有这样的人。1993年5月10日,位于泰国那坤巴统省的开达(Kader)玩具工厂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188名工人在这场大火中丧生,另有469人受伤。这次灾难被称为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工厂火灾。大多数的美国人对于这样的新闻都是无动于衷,因为事件发生在遥远的泰国。
玩具工厂主要生产的是玩具和洋娃娃,销售的主要市场是美国,公司中的大股东也恰恰是一家美国公司。火灾之所以造成如此之大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简陋的生产条件和糟糕的消防措施。在人们要逃的时候,竟然有管理者锁上了大门,很多工人不得不从高高的窗户跳下。事后,公司管理者不是积极地协助善后,而是不断地推卸责任。14日14时52分,温岭市城北街道杨家渭村台州大东鞋厂发生火灾,共造成16人死亡,性别为6男10女。这样的新闻是否进入过你的眼帘。但又有多少会停下来认真阅读,为之惋惜……
能久久不去的不是乱世英雄的丰功伟绩,而是人间真情。“你叫我一声爷,咱俩就算认识了。”“爷。”路上的孤女,陌生的老人,已僵的尸首,冰天雪地里只要能作伴前行,心就暖了。
《一九四二》观后感 14
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我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我们严肃了一把。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知道这是因为《一九四二》。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我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我曾经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我们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应该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看的时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一九四二》观后感 15
昨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的学生去“中原影都”观看了,灾难大片《1942》电影。
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雪花,2点30分同学们在教学楼前集合,由徐老师带领我们冒雪向“中原影都”出发。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大概走了6、7分钟的样子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同学们按照徐老师的要求,有次序的走进影院内找好自己的位子坐下来。等大家都做好后电影就开始播放了,故事讲的是“1942”年河南那一年发生自然灾害,旱灾伴着蝗灾同时出现。老百姓为了活命都出去逃荒,在逃荒的路上人们把能吃的野菜、树皮都给吃光了。为了活命有的`爹娘把自己的孩子也给卖了。一个小孩才能换到一小碗米,我在电影里看到,有的人饿的忍不住去吃死人的这种事情发生,逃荒的路上死人到处都是非常可怕。我们看到这种画面害怕的都哭了,我觉得比起他们来,我们现在的孩子幸福多了。
晚上回来后,吃饭时我手里捧着这碗白米饭心里沉重多了,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一九四二》观后感】相关文章:
《一九四二》观后感08-17
《一九四二》观后感08-21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02-01
冯小刚一九四二观后感05-15
一九四二电视剧观后感05-15
圆明园观后感模板-观后感06-16
画皮2观后感-观后感08-10
美丽的大脚观后感-观后感01-23
超级战舰观后感-观后感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