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武士的观后感

2023-08-21 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后的武士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的武士的观后感 1

  看完《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我的内心充满了东西方文化的冲撞,我不禁觉得中国与日本的命运和历史是何其相似,但却又那么的截然不同。

  电影的时代背景是明治维新——一个对于日本来说绝对不容忽视的历史阶段,全面西化是维新的一个主要主旨。自1854年“黑船事件”日本被迫开国以后,全面渗入的西方文化和资本主义架构的体制与传统的旧体制下的武士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同时日本不甘受制于人,想与各西方列强分庭抗礼,于是西方文明与日本残存的旧文明于19世纪末的日本开始了激烈的斗争。而后来明治维新的的确确是成功了,日本跻身为世界强国之列。

  对于中国人来看,日本曾经是一个多么熟悉和相似的.国家,都有着相似的儒家和佛教等东方文化。但是在日后的20世纪两者之间的距离却是那么的遥远。为什么?是当时的中国缺少有识之士?是中国缺少资源?还是我们缺少些什么了?这真的很难回答。突然我想起了一个词——科学技术。电影中武士们对着日本近代新军近乎自杀的万岁冲锋,这简直就像摆在近代火器面前的一场屠杀。落后就要挨打,拳头才是硬道理。所以,我明白了日本人为什么想千方百计的脱亚入欧。因为他们不仅不想被人欺负,他们还想欺负别人。

  相对于,清朝的中国,我们也是实行过“维新”,可惜不够百日就流产了。他们也建立过新军队,可是他们的战斗力却怎么也比不上列强。一直到20世纪中期,中国怎么也无法将自己的国家与现代科技磨合起来,一直处于内战和被侵略的阶段。记得台湾作家柏杨说过:“日本人学什么都像,可东西传来中国,就什么都变了样”。其实中国人学东西很快,同时也很聪明,只是当时人们会被一些误解的思想无形的束缚住。中国人受儒家思维影响很深,里面有很多好的思想,也有部分腐朽的思想,同时人们也容易将一些好的东西误解掉。例如:儒家讲求“明哲保身”,这本身就很好,以正确的行为准则来保证自身的名声。可是这经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官僚所利用,所谓的“明哲”,在他们的心中早已变成保证自己的私利不受侵害的借口。当时的一国之首慈禧太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动用北洋舰队的军费来为自己修建豪华宫殿,一边独享太平盛世,一边置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国家,怎么维新也是维不出光明的。相比日本,从电影中的描述就可发觉境况就大大不同,统治阶层基本接受西方的先进理念,克服封建旧思维,自上而下地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表现出的是一种决心,是不甘落后,甘于革新思维,敢于面对自己弱点,得罪反对势力的决心。因为他们相信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有利千秋万代的。反观当年的清朝,不乏有识之士,可权力只集中于部分无德无能的慈禧之辈手上,就是缺乏改革图强的决心啊!

  日本的弹丸之地锻造了其国民的团结一致、富有决心的国民性,因此日本是一个富有战斗力和前景的国家。由此,我以前总在深思,我们中国会不会总因那“地大物博”的特殊国情而使国民陷入缺乏危机感、惯于窝里斗的文化怪圈?现在我相信不会,我相信那段不堪的日子早已过去,今时非彼刻,我们的人民和国家早已站起来了,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已经走过了盲目吸收的狂热期,早已进入冷静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性思考阶段。望着电影中武士与现代武器的厮杀,我想到历史总是具有相似性的,可能再次发生时的地点已不在日本,但是发生的形式可能会变得更先进、更可怕。

  我相信,每当中国人面对国家伤心的历史的同时,心中总酝酿着一个强国梦。因此,我们不能将历史再度重演在自己身上,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将自身文明推进向前,通过文明不断得到提高,使我们国家变得更强大,人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最后的武士的观后感 2

  故事由一个曾经的美国上尉----纳森-阿尔格兰展开,他被当时的日本明治天皇邀请去训练士兵,进而铲除当时的“反叛军”胜元将军带领的队伍。在训练一段时间后,由于指挥失误,纳森被当做人质带到了胜元将军儿子所在的山村。在朴实的民风和村民的熏陶下,他开始了解日本的武士文化,并且深深的爱上了武士文化。之后,他与村民们融入了一体,当后来他们遭受当时政府打压时,挺身而出,与胜元将军他们并肩战斗。最后,胜元将军切腹自尽,日本最后的武士消失,纳森回到了那个朴实的山村以上就是我对电影剧情大致理解,接下来说说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看完之后,马上想到了中国清朝末期,随着时代的进步,男人要剪掉长发,脱掉长衫等。这不就是和电影中武士的处境一样的吗?是不是每个时代的进步都将付出代价?我觉得,时代在进步,有些东西我们就确实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但是代价不是绝对的否认某种文化或事物,而是应该协调发展,争取与时俱进。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实现双赢。

  影片中给我另一个印象深刻的便是当纳森被带到小山村后的生活,那种悠然自得远离现代科技的生活。虽然在影片中那个时代,没有现代科技,但是那种自给自足,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却是我一直所向往的。片中,村里的人善良淳朴,待人有礼,老实憨厚,有着严谨的生活态度。特别是Taka的`宽容,给我印象深刻。纳森杀了她的丈夫,如果是对大部分人而已,肯定是难以原谅的,但她最后原谅了他。虽然一开始她对纳森的印象并不好,但是她依然保持着以礼相待,我想这是一个人的修养,不论什么情况都要学会以礼相待。后来纳森在村子人的帮助下,变的越来越优秀,他也完全融入了小山村的生活,而taka也接受了他的道歉,并且原谅了他。

  最后的武士的观后感 3

  电影故事的主1653要矛盾,以最尖锐的方式--战争展现出来,就是新旧势力的冲突。旧势力,是“顽固不化”的,是“冥顽不灵”的,但是,却是魅力四射的。当工业革命带着政治进步机械的无情的碾压着武士道的时候,当洋枪大炮带着分皇权订法律驱逐武士道的时候,一个彻头彻尾的“新”人,来自美国的.上尉,却被“苟延残喘”的武士道所吸引。武士道,那是土著的信仰,就像印第安人要割下敌人的头皮--Algren深深忏悔敬仰的印第安文化。这也提醒着我们,这是部彻头彻尾的美国片儿......

  在改革中,除旧是无法避免的,这是进步所必须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强国之路,但是就像影片中所表现的一样,武士道并没有被完全抛弃,并没有被埋没。反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武士道精神被发扬光大了,众所周之,那是军国主义,纳粹。

  在而后的战争里,不管日本是侵略还是反侵略,都体现着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奋力搏杀,效忠天皇,遵守纪律,甚至战败剖腹的也不在少数。不管正义还是非正义,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骨子有种坚韧不拔,那就是武士道。民族精神支撑着大和,在战后迅速繁荣,走上发达。经济的腾飞自然与他们执着,严谨,遵守,坚韧是分不开的。

  影片借主要矛盾,借新旧冲突,要探讨的是传统文化的,说土著文化也好,的继承问题。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传统文化传统信仰是不能丢的,民族魂都丢了,那还混什么啊?同样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日本腾飞了,美国人有在欧洲的根,这基督那天主。我们呢?封建制度在清朝迎来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熙知道学习、宣扬汉文化,学儒立国。千百年来,儒家学说支撑着中华民族的魂魄。可在封建之后,中国迎来了特殊的状况,内外忧困,封建的戊戌变法救不了中国,压着三座大山的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历史选择了共产主义。就像电影中说的“国家和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宿命”,共产主义和儒家所宣扬的大同是多么的相似!似乎千百年来的传统应该继续......但是......学过近代史的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共产主义的“焚书坑儒”。常年的黑暗,让历史的英雄们习惯于斗争,甚至在和平时代也要在枕边掀起斗争才好。斗争之后,百废待兴......一个伟人划了几个圈圈儿,定了一个中心,带着中华民族开始了经济建设的和平时代。

  最后的武士的观后感 4

  “大白兔”的配色,醒目的诚字旗。一部很好读的口述史,倒幕运动中最精彩的五年历史风云尽在书中。缺少一颗星是由于原书略微缺少的文学性及较为混乱的结构。提一个建议,甲骨文丛书可以在书中增加一些译者后记,帮助读者更容易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让书增色不少。

  新选组是日本幕末时期一个亲幕府的武士组织,也是幕府末期浪人的武装团体。由于新选组支持幕府,逆历史潮流而动,后来被日本当做“叛贼”,这本书正是新选组幸存的骨干成员永仓新八的自白,也是为自己及新选组的辩白,属于日本历史进程中失败者那一方的描述。从书中内容看出,新选组早期芹泽鸭负责时期,存在一些暴行,到了近藤勇负责之后,新选组行事规矩了很多,属于当时合法的武士队伍。

  精彩的历史,不够精彩的.记述

  全书最主要的部分是根据永仓口述整理出共计七十回的内容,类似“评话”的风格,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记述,而从永仓的出身开始,初步按照新选组出现的始末一步一步进行介绍,而且根据需要进行倒插笔介绍其余主要人物的出身经历,整体处理平实清晰,读起来很有意思。加上来自亲历者永仓的口述,内容有大量的细节,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但是由于原书是一种口述史,所以全书采取了一种平铺直叙的手法,对五年中不同事件的重视程度基本一致,文学性略差,如果是用文笔更好的人来整理记述,肯定会是一部更精彩的著作。

  令人迷惑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大让人迷惑地方是问题是全书的结构,全书分为序言、正文、附录1《新选组资料》、附录2《文库版解说》、结语五个部分,只有倒数第三部分的《同志连名记》和倒数第二部分的《文库版解说》有明确的署名,分别是由杉村义卫(永仓新八曾孙)和杉村悦郎(永仓新八曾孙)完成的。而书是永仓新八和木村幸比古联合署名,永仓新八是叙述者,但木村幸比古主要完成了书中哪些工作,并没用明确介绍。只能根据序言提到的本书的雏形叫作《新选组永仓新八》,是由两位记者加藤眠柳和吉岛力完成的,从序言中这段话推测木村可能是对《新选组永仓新八》进行整理和修订,将七十回分成八个部分并将在每部分后面添加了解说。但木村到底做了哪些整理和修订,本文中并没有任何介绍,而且从文中译者的脚注看出,原文中还是有很多错误,作为口述史存在一些错误也是正常的,但是作为新选组研究者的木村并未做出标注指正。从这角度来看,木村这个署名让人感觉不太地道,个人觉得应该加上整理记述两位记者比较合适。

  另外还有一点儿让人迷惑的是序言里将《浪士文久报国记事》视为正史,而将《新选组始末记》成为秘史,两部书都出自永仓新八的记忆,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吗?作者只是简单说了前者偏向于官方文件性质,后者带有很强的私人性,但并未多说,有故弄玄虚之嫌,而且作者对《浪士文久报国记事》流转介绍得也不太明白。虽然正文和解说质量都不低,但这个序言让读者平添很多疑惑。

  提一个建议,甲骨文丛书可以在书中增加一些译者后记,帮助读者更容易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让书增色不少。

【最后的武士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观后感09-30

《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观后感范文1500字09-04

猫武士作文02-02

猫武士作文优秀02-02

七武士电影观后感09-08

猫武士作文8篇11-24

猫武士作文(精选31篇)12-10

猫武士作文范文(精选31篇)11-17

猫武士作文(通用28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