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周建生的画作有感

2021-08-13 观后感

  飞鸟出林

  建生的画厚重大气,他继承了传统绘画中以线为主,强调笔墨,注重程式,意象表达等中国传统所独有的表现形式。他的画,笔笔体现岀笔情墨趣,通幅皆写岀,毫无做作之匠气。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他遍习了自宋元以下各代山水,花鸟大家的表现手法,练就了一套扎实的基本功,逐步形成了自已的绘画语言和表达形式。无论山水,花鸟均浑然一片,神彩焕发,生意盎然。画面强烈地充满了中国艺术所独有的“精“”气” “神” 。,他认为一幅好的中国画需具备“形“”法” “意” “气” “理” 五要素,并视为作为画之准绳。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才使他的画作达到 “劲” “静” “境” 的更高层次。建生画路很宽,手法多样,即使是同一对象,他也常用不同的手法加以表现,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建生更爱画竹,黄叶村先生一九八零年在赠建生画作上题诗曰“画竹二十年,执笔便欣然,遇上知音者,常结翰墨缘” 。这两位有着四十多岁年龄差距的青老画家在共同的追求中建立了深厚的亦师亦友的友情。黄老八七年仙逝后,建生画竹更加勤奋。如今他画竹,出杆、生枝、收稍、结顶,结构严谨而又挥洒自如,运笔生动,气势贯通。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笔下的竹,时而轻灵俊秀、时而平和恬淡,时而雄浑厚重。不同场合,不同心境,不同情绪画出具有不同效果的竹。在这里,竹只是作为载体,透过他笔下人格化的竹,让我们感受了到他心灵脉动。

  荷塘月色

  田园拾趣

  建生的画不仅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有人说建生中文人画的毒很深,的确,建生把文人画的笔墨独立审美情趣发挥到了极至,同时也喜欢画文人所偏爱的梅、兰、竹、菊等题材,但他的画并不是文人画的简单再现。他的画里没有文人画的冷漠和孤独,山川、菏塘、花下、石边无不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充满了对自然、人生、社会的体验和感悟。绘画是社会现象中的一种精神现象,画只是画家欲想表达的载体。今天我们关注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时,大多着眼于新材料、新工具、新方法的应用,以及西方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吸收。这些有益的探索丰富了中国画的形式语言,拓展了中囯画的表现空间。但我们不可否认,这部分作品大多只在外在形式方面具备了开放的中西结合的时代特征,而缺乏时代思想和民族精神的体现。缺少了民族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是在民族文化不自信的前提下展开的。并没有在中国文化审美价值体系内按照自身发展的逻辑丰富完善。个性,创新被曲解,甚至成了民族文化缺失的遮丑布,脱离了中国画的体系。尽管这也是一张好看的画。我们在品味建生画作时,除了享受到民族艺术的魄力还可以体会到他的探索实践,他的画少了宾主关系和主次顺序,少了那种“触目纵横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如折枝花卉式的截景方式。一花一叶,一树一石无不隐退在团块之中,甚至藤条,兰草这类由根根线条构成的对象也能被他按组成块面,构成大势。在花鸟画中,花、叶、乌、草和苔点被处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在山水画里,树、木、峰、石等有机结合,被赋于同样的关注。在被平面化了的画面中,这种淡化个体的主次,强调团块的构成,除了在视角形式上更具现代感和冲击力以处,更体现了他对自然、社会和群体的整体关注,不露痕迹地表达了画家这种草根式的理想主义的民主和平等的潜意识。

  松师泉友

  建生对中国画这种民族艺术充满了好奇心,对大自然充满了热情。他的足迹遍步天南地北,名山大川,每到一处他都静心感受,用心体验。在自然中探求灵感。他早年专攻国画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画写意花鸟。三十来岁便展露头角,作品曾参加当代中国第三届花鸟邀请展,王羲之故里囯际书画邀请展等十余次全国性重大展览。九一年后,为求在艺术上有大的自我突破,索性淡出画坛,不问展事,专心研习山水、花鸟二十余年。今天我们无论从广度和深度去看他的画,都能感受到他二十多年来闭门潜心习画所取得的成果。这位穿行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画家,这位冷静清醒的独行者,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融合,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建生人未老,他的画也还未老,他的明天会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