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致橡树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致橡树的读书笔记1
《致橡树》中,作者认为的爱情观是独立,平等,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作者眼中的他和她不仅要同甘共苦,还要精神上的融合。她用“凌霄花”象征了“攀附”,“鸟儿”象征了“痴情”,“泉源”象征了“慰藉”,“险峰象征了“陪衬”……而这些都是她否定的爱情观、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钟声相依。”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既然选择在一起,那必定风雨同舟、甘苦与共。曾经,我问过妈妈,她和爸爸为什么会结婚,妈妈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只是大家都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于是就凑了个对,一开始也是性格很不适合,一直吵架,但是后来有了你,就开始慢慢体谅,慢慢相依,相互帮助。”也许爱情是陪伴,又或许爱情的最终是亲情。但无论如何,只有相依相守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北朝名歌中有一首经典“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诗中女子的痴情,鉴定的新年感人至深,也是值得人们肯定的,痴情是信念坚定的表现,同时也只有信念坚定了才能慢慢走下去,才能甘苦与共,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不痴情吗?“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他为了她放弃了秦罗敷,放弃了官位,放弃了母亲,只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于是自挂东南枝。最后,二人共赴黄泉,合葬墓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两人终算在一起了,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萧红的生命中出现了三个男人: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萧红的命运是
坎坷的,她的爱情也是坎坷的,她总是在失与得之间徘徊。知道她的生命快走到尽头时,找到了可以相伴的人,骆宾基比萧红小了6岁,他是崇拜萧红,爱慕萧红的,他在萧红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她的左右,他不断的安慰萧红,给萧红最需要的关怀,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日子。骆宾基给予萧红的是安慰,是慰藉,是陪伴。
在我眼中,爱情是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爱情要像刘兰芝、焦仲卿那样的信念坚定,要像爸爸妈妈那样的相互体谅相互扶持,要像骆宾基对萧红那样不断的安慰与陪伴。我不求他的思想与生命和我绑在一起,那样毕竟在自私了,只求大家都有追求,病为之努力,不求相互独立,志愿相互帮助,共同进退。
致橡树的读书笔记2
如果问,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近来重读《致橡树》,感觉历久弥新。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
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比较长,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很难想象在封建社会里会出现《致橡树》这种主旨的文艺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视剧《白银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解放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戴望舒这样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痴情的鸟儿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平等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所以,我们看到,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春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精神更加张扬,人文关怀被大力提倡,社会日益繁荣,这个时候,作家和诗人们拥有了可以自由驰骋,自由翱翔,自由飞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树》这么精致,大气,明丽,隽美的伟大作品便产生了。
我比较阅读了《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觉得这两首诗均是伟大而不朽的爱情诗精品。《我》诗诞生了160多年,依旧像是现代年轻人的情书,《致》诗诞生了30多年,依然没有旧俗落伍之感,它们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认为这一点可能是衡量伟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读《致橡树》,我更多的感悟在诗外,我觉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国的作品,它是中国时代进程的产物。在中国,早一点产生不了《致橡树》,晚一点也产生不了它(因为它已被另外一个舒婷写出来了),它是时代的产物。我不知道别人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思绪,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诗歌是有韵律的史书。
致橡树的读书笔记3
张爱玲曾对胡兰成倾言: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她在爱情面前,就像茫茫沧海之一粟尘埃,面对广阔之天空,心是欣喜而卑微的。这种爱情观,晶莹剔透如玻璃球,单纯美好,不能相守便把爱情藏于尘埃中,但却是易碎的可悲可怜,心随时都可能因为他的言行而破碎。如果人们在面对爱情时,多给自己注入勇气的精神动力,不是以弱态示人博取他人怜悯,而是勇敢地做自己,以不卑不亢的姿态活在爱人面前,这就是我最欣赏的爱情的姿态。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出了她所赞赏的爱情观,我认为这首爱的诗歌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她不会炫耀自己的爱,更不会把自己低隐于俗世的尘埃。在她爱的人面前,不该有彼此的高傲威仪,而是不卑不亢,至纯至美。诗人希望把自己幻化成一株木棉,和心中的橡树比肩而立,风雨同舟。他们共同分担寒潮、风雾、霹雳,也共同分享雾霭、虹霓。这种坚贞的`爱不仅是爱他伟大的身躯,更是爱他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她的这首诗是我心中的爱情绝响。中国历史上描写爱情的诗数不胜数,但大多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的,抒己之情,《致橡树》不止把爱情停留在倾述上,更是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她是勇敢的,因为她不会因为爱迷失自我,懂得如何在爱人时又要尊重、爱自己,从而产生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叶相触是他们灵魂的触碰,根相依是他们身躯紧紧相拥,风雨飘摇或风景穷尽处冷暖相依,细看人生细水长流。
《致橡树》所表达的爱是彼此平等的爱。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以自己独立坚强的人格,凭自己乐观向上的心态去爱,我们将会更勇敢的享受这份爱情。我爱着你,以不卑不亢的方式。正因为我不卑不亢的爱着你,我才有勇气和你风雨同舟,追随你的一切。
致橡树的读书笔记4
无论是看小说、看电视还是听歌曲里面总少不了有关“爱情”的字眼。“爱情”到底是什麽?我不知道但我了解它并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简单的“追逐”、也不可能全部都像小说中写得如此之“缠绵”好像也不会是歌词中唱得那样“轻松”。
它需要负责任需要从中得到自己精神上所缺乏的东西。或许这样说来不如举个例子。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局就说明了真正的爱情意味着的是责任。只有这样相爱的两个人才会幸福才会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认为爱情首先应该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两个人互相尊重。正如作者舒婷在《致橡树》中进行否定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样。如果连彼此地位都不平等那末也就没有爱情可提。作者还彻底否定了“凌霄花”和“鸟儿”的追求名利和丧失自我的庸俗爱情。我认为男女双方都有追求远大人生理想的目标不屑庸俗或不平等的爱情追求。
然后作者将自己化作木棉与男友橡树的形象“站在一起”。他们身心相连共同面对人生。其实我很赞同作者强调的人的独立意识。无论男女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事业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空间彼此独立。在彼此尊重、爱慕的基础上携手并进共同面对共同享乐。相互扶持依恋更爱对方的理想事业。
在我心中爱情是高尚的是美好的是催人奋进的!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捷克·伦敦的小说《墨西哥人》的一些情节说明了“爱情与崇高的目的相结合能撞击出耀眼的火花”!
我现在16岁属于人生不可多得的大好时光。不过在这阳光明媚的路上也充满无数诱惑就好像在路旁长着美丽而有毒的蘑菇一样唯一能给我们安全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爱情不属于现在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我们毕竟还是少年生活的阅历毕竟不多所以我们更应该清醒头脑多思考未来的道路做应该做的事情!
我认为应趁着短暂的青春期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更广的眼界不虚度光阴!我们若利用好这段时光待到长大成人该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我们不就有用武之地了吗?!生活在成功和喜悦中的我们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而如果一个高中生过分地沉浸于承认的爱情之中将来也只会换来“后悔”二字!爱情不是甜言蜜语更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双方共有的责任。以现在的年龄来看我估计我们连最起码的责任都做不到就更别提爱情了!
今天下午在言谈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诗——舒婷的《致橡树》。虽然这不是一首纯粹描述爱情的诗句,但是许多人却从中看出了爱情该有的态度。记得以前最喜欢其中的一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这种努力成长为树的信念,让我一度动容。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习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
也许真的存在那种耐心极好的男人,那就是极品了,不是你我轻易能够遇到的。男人的确喜欢温柔的女人,但是温柔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悲泣啼哭,温柔的女人也可以拥有一个坚毅的灵魂。泪水也许会换来男人一时的柔情,但总怕终有一天,这个曾经给予你温暖的手也会因为疲倦而无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愿当这棵菟丝花的,那样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树而生,贪婪地榨取大树的精力来得到生存,让大树的躯干无法得到伸展。我愿意用我的智慧来经营我的感情和生活,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温柔的女人和一个并肩的战友,拥有自己独特的和煦而坚定的微笑。当欣赏江山如画的时候,我愿意化为一汪春水,为这副风景增添一抹丽色;当遭遇风浪袭人的时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风而上,而不是委屈地退缩害怕、逃离。
【致橡树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麦琪的礼物》优秀读书笔记-读书笔记01-04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03-10
《渔夫的故事》读书笔记02-26
《我的爷爷》读书笔记02-22
《童年》的学生读书笔记02-21
书籍《目送》的读书笔记02-21
《目送》的学生读书笔记02-21
司汤达的《红与黑》读书笔记02-18
项链的学生读书笔记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