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繁星》读书笔记

2022-09-13 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巴金《繁星》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巴金《繁星》读书笔记 篇1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繁星》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

  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阅历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地点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一,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巴金《繁星》读书笔记 篇2

  《繁星》是巴金的作品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上杂记》。

  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巴金《繁星》读书笔记 篇3

  如果说巴金在一生中只有过一次“动情”的经历,那么惟一的对象就是曾经陪伴他走过大半人生旅途的妻子——萧珊。每当有人问起巴老与萧珊的相识经历,他就会回忆说:“我们是1936年第一次见面的。那时我们已经通信半年之久了,萧珊写信给我,说有些事情要找我谈一谈,约我到新雅饭店见面。怕我不认识,会闹出笑话,便在信里附了张照片给我……”曾经的新雅饭店现在已经更名为“南新雅粤菜馆”了,当记者昨天冒雨来到这家三四十年代文人名流们最常光顾的饭店时,发现它已经被改造一新,装修得金碧辉煌了。南新雅粤菜馆的李钰主任特地帮我找出当年茶室的图片,泛黄的照片里,几张铺着纯白桌布的圆形茶桌上各自摆放着一瓶鲜花,擦得锃亮的红木椅子下是打扫得一尘不染的柚木地板,比起如今的豪华,当年的茶室更多一些韵致。李主任介绍说,当时的新雅饭店三层楼,双开间,餐厅高雅洁净,室内装潢考究而不张扬。新雅的这种风格博得了一大批文人墨客的喜爱,不仅是巴金常来,当时蜚声文坛的鲁迅、戴望舒和林徽音等人也是这里的常客。整个饭店布局非常合理:三楼分大、中、小共28间房间;而二楼则专营散座小吃,中间是小圆台,两旁是火车座;底层为三开门面,东侧设立外卖,西侧在扶梯旁设立三张小太子公映苏打方凳。中间进门宽敞的扶梯能够直上二楼。

  可以想像,在二楼那间正对着楼梯口的厢房里,33岁的巴金坐在小圆桌旁静静地喝着茶,看着当时的报纸,等着他素未谋面的笔友出现。突然,一阵轻盈的脚步声从木楼梯那头传来,巴金抬起头,照片上那个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梳着童花头,穿着校服的女生就在眼前出现了。她一眼认出了巴金,快活地笑着,好像见了熟人似的从厢房门口走了过来:“李先生,您早来了!”那一刹那,巴金心里的某根弦被拨动了……后来,那个女生改笔名为“萧珊”。八年后,他们以最普通的方式完成了他们的婚礼。

  巴金《繁星》读书笔记 篇4

  《繁星》,处处呈现简约之美。结构简:四个段落,三个层次,一句话开头,连结尾都没有。文字简:标题两个字,全文包括标点共五百余字,比小学生作文还短。内容简:三个片断,写看繁星——从前在家乡,三年前在南京,如今在海上。三种经历,三种感受,思路清,线索明。语言简:每个字,每句话,是什么说什么,简单朴实,明白如话,真实可感。无长句,无虚语,无晦涩,自自然然,简简单单,清清楚楚。

  简约为人,是做人的境界,是不凡的追求;简约为文,是作文的境界,是写作的艺术。达到这种境界,非一日之功;拥有这种艺术,需久经磨练。简约难得,简约可贵,简约是一种美,巴金和《繁星》这样启示我们。

  意蕴之美。

  如果《繁星》只是让人觉得简约好懂,那它就不是《繁星》了。《繁星》自有它自己的美,一种蕴含在朴实简约文字中的美——意蕴之美。

  言中有意。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阅历、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地点、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也就不同。第一次是少年时代,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三年前(1924年),是在南京的菜园地。那时,风华正茂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到了南京。来到广阔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再看星星,巴金感觉很亲切,更希望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巴金当时23岁。1927年1月,他离沪赴法,目的是“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他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三个场景中,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言中有情。从前,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怀里似的”,这是巴金对星星产生的温馨之感和依恋之情。三年前,“好像它们(星星)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这,既是巴金对光明的追求,又有他与星星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如今,“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巴金在海上看星星则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体现他与星星的知心之情。《繁星》,蕴含着作者的童心、童趣,蕴涵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亲近,蕴涵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涵着作者对故乡、祖国的依恋,蕴涵着作者去国怀乡的孤心和忧情。

  2005年10月17日,巴金走了,20世纪良知的符号、讲真话的倡导者、中国文学的巨匠,那丛燃烧了101年的生命之火熄灭了。他写过:“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他说过,他不喜欢“名人”这顶帽子,他需要的是安静。他还说,“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他,终于如愿以偿了。

  有你在,灯亮着;你不在,心亮着。

  巴金《繁星》读书笔记 篇5

  看完繁星后,我明白这本书是巴金爷爷写的,本书为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巴金在不一样人生岁月中的欢乐与忧愁,挫折与追求,也展现了巴金爷爷在文学创作上深刻的思索与感悟。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乡心》,里面讲了作者晚上不想睡觉,趁着大家睡觉的时候,跑到舱面上走不走,到了场面上就感到了一股寒气,穿上大衣周围没有一个人,仅有机器带声音浪很小,船也开得很平稳,望着天空中的月亮回忆以前在家乡的往事。

  这篇文章其中的一段是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望月怀远》,这几句诗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几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远方家人的思念以及由此引起的美妙的想象和完美的回忆,这篇散文写的很美,好多处经过确切的生动的拟人比喻,让我也感受到了作者仰望星空的欢乐和亲切感。

  巴金《繁星》读书笔记 篇6

  “生离——

  是朦胧的岁月

  死别——

  是憔悴的落花。”

  这是繁星1——164中的第22首。优雅脱俗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亿万读者,看透人世的沧桑,生死仅是一瞬。或许我们仍不懂得生命是如此珍贵,更不了解死亡的恐怖,那只是因为我们仍太稚嫩,独有一份天真与无邪。人生在世,用仅有的一份生命去学会感恩吧。感恩,是人生最大的智慧;感恩,是人性的一大美德。

  感谢天地,感谢命运,感谢一切一切,天地虽宽,道路虽坎坷,但只要心中有爱,心存感恩,就可以努力做好自己,花开花落,也一样会珍惜。

  我学会感恩。朋友相聚,酒甜歌美,情浓意深,我感恩上苍,给了我这么多的朋友,我享受着朋友的温暖,生活的香醇,如歌的友情。我感恩大自然的无尽美好,感恩上天的无私给予,感恩大地母亲的宽容浩博。

  生活的每一天,我都充满着感恩的情怀,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承担,学会了付出,也懂得了汇报。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微笑去对待每一个明天。

  学会感恩,就是学会了长存感激之情,永存爱心。爱的力量是非凡的,它会把一个人塑造得更为完美。

  人们往往会牢记自己的付出,却容易忘记感恩。爱因斯坦说过,“每天我都要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付出同样的贡献。”我们只是个普通的人,自然不可能像伟人那样对人类有卓越的贡献。但当我们赤裸裸地来到人世,从无知到长大成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大自然、亲朋好友和无数陌生人给予的一切,我们被爱紧紧围绕着,许许多多的人在为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生活,奉献着,付出着。难道我们不应该牢记所有的人和事,所有的爱和恩,为此承担一份迁就,珍惜、知足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吗?

  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我们虽然不可能变成玩人,但常怀着一份感恩的情怀,至少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加开心,更加充实。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学习的阶段,感恩也不例外。西方的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写感恩日记,感恩阳光、感恩自然、感恩一切给予微笑和爱的人。

  或许我们可以把每一天都当做感恩节,即使是面对那些伤害过我们、带给我们疼痛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让我们岁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会真情,更要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驱逐伤害。愿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个知恩的文明学生。

  巴金《繁星》读书笔记 篇7

  1927年,23岁的巴金,在赴法留学途中,创作了《海行杂记》。《繁星》是其中一篇。篇幅虽小,但是在营造出的几个画面中,情感充溢,相互之间流淌。我朗诵至文尾,语调不觉地慢了,声音也低了,回忆也深了。

  童年纳凉的情景,对于每个人,恐怕都是最初最美好的回忆吧。我至今也仿佛记得儿时院子上的夜空,那么的晴朗;还记得凉床上,花露水的味道和奶奶的蒲扇;还记得吮吸自己脚趾时,大人们的欢笑声。

  上学后,夜晚回家的路上,星月润身时,总会仰望星空,寻找最亮的星星,模拟最美的形状。长大后,每逢晴朗的夜晚,都会不自觉地在星空中,重寻少年的梦想。

  成年后的夜空,需要自己走出来,才能看到。人群中总是有太多的话语,太多的灯光。走在星空下,是一种享受。暂时忘却了工作、责任,有了忽然畅想的时空。漫天的星星,总是给我们抬头的理由,那是光明与希望。圣经上讲道,上帝创造星辰,是为了让迷路的人找到回家的路。

  年轻的巴金,为追求理想,漂泊大洋之上。船走,星星们也跟着走,可是故乡却越离越远。作者只能将情感寄托于星空。

  对于缺少天文知识的读者,星空是不容易精确想象的。但是作者用几句简单直白的话,给我们营造出他与星空互望的感觉。在柔和的气氛里,星空成了母亲,星空成了故园,游子仿佛回到了家中。

  这是年轻巴金的情感世界,在深深的眷念中,他出走远方。正是这样的人格力量,使他创作了《家》、《春》、《秋》之类的作品。他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讲述着情感与理性的冲突,以此理解时代的风云变幻。

  我深以为然。情感源自生活的积累,而积累的生活,必是过去的生活。对于一往无前的青年人,他的内心有着何其的苦痛。这样的苦痛,唯有遥不可及的星空可以安慰。

  白昼里,我们忙于生计。夜晚,我们体味生活。星空让我们回想起,失去的生活,也让我们一遍遍地审视自己追求的目标。

  巴金《繁星》读书笔记 篇8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这首只有仅仅三句话的小诗,其中的韵味却读之不尽。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这首诗歌,想要从其中获得这首诗的真正内涵。终于,我读懂了这首诗,也读懂了作者的心思,明白了我们需要的和这首诗给予的究竟是什么。

  第一句“嫩绿的芽儿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嫩绿”是一种充满生命、生机的象征,这就是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的高妙之处,嫩绿的芽儿看似只是一种象征,其实就象征着朝气蓬勃的青年;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其实就像芽儿一样也需要成长发展,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同样青年人也需要学习与提高,来发展自己,才能成才,成为社会的栋梁。“淡白的花儿对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淡白”说明了花的朴素无华,淡泊名利,高雅,不张扬,默默为这世界奉献自己的一份热情。人也应当如此,像花儿一样在自己得到了发展,就应当更加努力的芬芳,努力结出果实,回报世界。“深红的果儿对青年说‘牺牲你自己!’”用“深红”一词来修饰“果儿”,象征着“果儿”的成熟、丰硕。经历了芽儿、花儿的积累、成长,成了深红的果实,这时候才算完美、成功。如果你在芽儿的时候不发展自己,你就不会开花;如果你在花朵的时候张扬,说不定早被顽皮的孩子采折;或者不愿意奉献出一点花粉,结果因为自己的自私没有结出硕大的果实。只有成为果儿,才能真正意义上自我奉献,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我觉得,诗人在诗中是用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要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在不久的将来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全诗催人奋进,促人向上,给予那些迷茫中的孩子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富有积极鼓励的蕴意。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真正的

  我们也是青少年了,我们也应当像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那样,认真学习,刻苦用功,不断充实自己了,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辛勤的哺育我们,传授我们知识,我们难道将来不应该回报祖国,为祖国做贡献吗?

  我们也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这份责任,是将来回报祖国,回报父母的责任,也是努力学习,创造美好未来的责任。我们正值青少年,我们能够学习,贡献自我的地方还太多,太多......

  感谢作者,能让我在如此压抑的沉重学习任务的日子里还能明白了这么多,给予了我鼓励和前进的勇气。我觉得,这首诗适用于每一位青少年,只有都努力学习,我们才不会辜负老师和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可见青少年是多么的重要。你只有多积累,多

  发展,才能展现出自己真正的价值,将来为祖国发展建设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我们是青年,正至于大好的青春年华之中,如果白白把光阴给浪费了,到后来,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们一定要想这首诗中的芽儿,花儿,果儿告诉我们的一样,要发展自己,贡献自己,牺牲自己,用行动绽放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巴金《繁星》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04-21

巴金《家》的读书笔记04-21

巴金自传读书笔记12-08

家巴金的精彩读书笔记04-27

有关巴金《家》的读书笔记01-29

巴金小说《家》的读书笔记12-04

巴金自传读书笔记范文12-08

关于巴金家的读书笔记10-13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