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风筝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迅风筝的读书笔记1
鲁迅先生的《风筝》,描写的是:“我”不允许弟弟玩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待“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后,对自己的粗暴深深的懊悔,同时,也折射了旧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希望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儿童精神不被虐杀。
在那个很多年前的北京的冬日,鲁迅独独不喜欢孩子们喜爱的风筝,他认为那漫天飞舞的美丽风筝是孩子的庸俗和无知,以至于讨厌起来,对此更是不屑一顾,看到之后的感觉是鄙夷,对此所不齿的。当还是童龄的弟弟看着那些可以带着灵性飞上天空的鲁迅的讨厌物时,鲁迅给弟弟的是长辈的控制和教训。
但是正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样的,弟弟在那个破落的隐秘地方用心做着“叛逆”的风筝,那只漂亮的、经过弟弟呕心沥血的作品在即将完成的时候,碰到了鲁迅,鲁迅带着那种不容侵犯的长辈尊严将那只可以飞翔的翅膀折断了,而且是怒不可遏。在文中鲁迅描述到弟弟见到他的表情:“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他很惊惶的站了起来,失了色的瑟缩着。”
读到这里,我的眼前出现了那个可怜、惶恐的孩子的脸,那是一张多么期待能够得到属于自己童年快乐的脸,而那个美丽的梦在一阵惶恐不安中被折折,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痛阿?那种心痛是一个已不生活在童年的成年人所能体会的到的吗?那是在夺取了一个孩子渴望已久的美丽的梦的残忍,那是在占领一个孩子的美丽的心灵啊!弟弟惊呆了,因了这些,所以才有了这一番的令人默然震动肝肠的痛苦。
终于,鲁迅懂了,他在多年以后懂了那个本该属于弟弟的梦,那个我们用成年人的眼光看似可恶的美丽!他感觉到了那种愧疚是对自己的惩罚,他要惩罚自己了。向弟弟谈起那件事情,而弟弟却以“不曾记得”的态度来抚慰着哥哥的愧疚之心。这就是弟弟的善良,这就是弟弟对于哥哥的理解。
我读到了这篇文章中弥漫的淡淡的哀伤和惆怅。这种惆怅从看到天上飘的风筝时已被勾起来。然后记忆回溯。许多人回忆起童年,多是阳光灿烂的。因为那时简单,还不懂得人情世故。然而作者为何会想到自己无心所做的一件错事?这件事在别人看来,或许能够轻描淡写地归为淘气。而他却以为自己是进行“精神的虐杀”了,心里时常有着很沉重的愧疚。
愧疚于他自私地折了蝴蝶风筝的翅膀,同时也无意地抹杀了弟弟作为儿童的天性。人在无知的时代总是会犯下很多错误,有一些日后意识到它曾经带来的伤害,也已晚了。无法弥补。也许那人早将这事遗忘,既然忘却了,又何来原谅呢?
童年时所做的事情,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有的人一生不断摒弃弱点,逐渐发展起健全的人格;而有人却为童年的遭遇深刻地影响着,这种影响或成为性格上的缺失,或成为心灵上沉重的包袱。
身为一位中年人的鲁迅,为着二十年前的旧事而内疚。他一定善良,并且足够敏感。这是一种良心上的自我指责与修正。这种不断的'自省使他走上正确的道路,也使得他的人格愈发高尚。
思绪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学生。孩子们有的时候以为可以和老师、父母分享的快乐,而在我们大人的眼里是多么的不成熟,以至于让他们用天真所换取的是斥责和不屑。所以,课堂上、课堂外,学生们看老师的眼神变了,他们认为老师和自己再也不是同路人,老师是不能和同学们一起跳绳、投沙包和疯跑的人,老师就应该有个老师的样子。
理解孩子,保护那片美丽的童心之园,或许你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里多了一份自然的真切之美。
鲁迅风筝的读书笔记2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是鲁迅写的《风筝》。
这篇文章写的是在鲁迅的故乡,二月时,大家喜欢放风筝。而鲁迅向来不爱放风筝,反而讨厌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的玩意。而他的小兄弟喜欢放风筝。一见着风筝就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发神。
一段时间后,鲁迅发现了小兄弟偷偷在杂物间里,用每天捡来的枯竹想做风筝。鲁迅一把抓断一支翅骨,又把它扔到地下,踏扁了,傲然走出杂物间。
当鲁迅中年时,看了一本书,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才发现了当初的错误。当想去道歉时,小兄弟都已经全然忘却。
读完后,我恍然大悟。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可以使儿童健康、活泼。鲁迅认为放风筝都是笑柄,可鄙的,在满足中毁了弟弟苦心做的风筝,但可想到这也毁了弟弟的童年乐趣,在严冬的肃杀中,场面更冷清了。中年明白时,才想起以前的愚昧、过错,想起不该毁了弟弟的风筝。
最后,鲁迅很想向弟弟挽回曾经的过错。他想了很多办法,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和他一同放,但是,早已有了胡子的兄弟俩还能回到童年吗?鲁迅又想,等弟弟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心才轻松了。可是,弟弟毫不记得当初的事了。
现在,儿时的回忆,带着悲哀印在鲁迅的脑海中,严冬,给作者寒威和冷气……
鲁迅风筝的读书笔记3
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因为:鲁迅有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鲁迅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从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作为兄长的粗暴行径是以暴力为基础的。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暴,字里行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长不许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风筝,被兄长发现,惊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风筝被兄长践踏,也毫无抗争的意思,除了绝望,没有一句抗辩的话。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之得沉重着。”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初读后,可以感知鲁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有落后的一面。但是鲁迅先生可贵的是,一旦接受科学思想,是知错必改的,鲁迅先生充满自省精神。鲁迅又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这又翻出一层意思。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探究这篇散文,可以悟到这样一层道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惟有这样,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
鲁迅风筝的读书笔记4
今天老师教了《风筝》这一课。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进步。更加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总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的。
鲁迅风筝的读书笔记5
对于自己曾经施加给小弟的“精神的虐杀”,多年之后,人到中年的鲁迅因“不幸”偶尔看了外国讲论儿童的书籍后,才知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才“忽地”忆及“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那一幕。这也就是说,倘若作者“有幸”未能看到那样一部书,作者将毫不自责于自己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至少之前的二十年,作者没有丝毫的内疚与悔恨,当得知真相后在这件事上他才活得痛苦。作者悲哀的是这二十年对小弟当年所受的摧残的忘却。倘若鲁迅能够补过,也许他的内心会好受些,至少自责的情绪会有所减轻,但再次会面,大家都已是有胡子的人了,脸上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再也不可能回到小弟的童年,和他一起跑着,嚷着,笑着放风筝了,无论怎样的补过,小弟的童年不可能重来,不论怎样的补过,都无法改变小弟的童心受到过自己——他这个做大哥的无情地摧残这一事实,况且事实上也无法补过,大家回不到从前;人生没有橡皮擦。
那就只能寄希望于小弟的宽恕了,作者甚至已经做好了“被宽恕”的准备,他正天真地期待着自己的心从此能够宽松了,我甚至可以看到作者要长长地舒一口气的样子。
“有过这样的事么?”善良的小弟忘却了折磨作者心灵的那一幕,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作者的希望再一次地落空。在此后的岁月中,他的心将一直这样的沉重下去,童年的罪过不但不能弥补,也是无从宽恕的。
也许此时,假使小弟对自己心怀怨恨,作者的内心可能还会好受些。
曾经对小弟精神虐杀的忘却,忆及之后的无法补过,想要得到宽恕换来的却是小弟的不记得,作者所做的努力无非是想让自己的良心好受些,但事实是“心只得沉重着”,这是鲁迅的悲哀。但换句话说,如果二十年来,作者未曾忘记当时的那一幕;作者事后真的补过了,两个中年人跑着,嚷着,笑着放风筝;作者得到了小弟的宽恕,他就能不再悲哀了吗?人生的严峻与无奈正是在于对于所犯的过失的无可挽回。从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自剖时的无情。
【鲁迅风筝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鲁迅《风筝》原文
3.《风筝》读书笔记
6.鲁迅社戏读书笔记
7.鲁迅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