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读书笔记左右

2021-08-24 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王》读书笔记800字左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王》读书笔记800字左右范文1

  杨绛先生的作品,语言平和冲淡却字字含情。《老王》更是一篇足以体现她“朴素本色”却“别致耐读”的语言风格的佳作。

  《老王》创作于1984年,是一篇回忆性文章。相信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被悲苦不幸却善良真诚的老王深深打动。“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杨绛就用这样水波不兴的语言徐徐道来。“我常坐”,起笔就与下文“乘客不愿坐”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闲话中”也就向我们介绍出老王的基本状况。作者以非常集中的笔墨刻画老王的“苦”。一是伶仃孤苦,“单干户”,“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二是谋生难,一只眼瞎,好眼也有病,别人先前“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也不是无端猜疑,“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半面肿胀、又青又紫”,但还有人嘲笑、污蔑他“大约年轻时不老实”;“我”却让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而且猜测老王眼瞎是因为“更深的不幸”。这段叙述看起来平平淡淡,有些幽默和调侃的味道,其实却蕴含鲜明的对比,不仅写出了对老王的同情、关怀,为下文老王知恩图报作铺垫,更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对以践踏弱者为乐的世风的厌恶和批判。接着作者介绍老王住所的荒破,再写其困窘。

  “我们从五七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谋生更加艰难,“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他才“可以凑合”维持生活。“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仿佛这样,“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作者用幽默诙谐的叙述写来,粗读令人忍俊不禁,再读却不觉倍感心酸,仿佛看到了老王脸上满足的笑容,更看到文字背后杨绛微笑的面颊上一双盈盈的泪眼。老王身患重病,这无异于雪上加霜!苦得不成人样的老王,还要挣扎着来到“我”家,作者着意刻画了他临终前的样子:瘦、僵。“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是总写,用“直僵僵”活画出老王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样子,“镶嵌”更是用得特别,传神地刻画出老王清瘦、单薄、僵直,没有一丝活气。“直僵僵”在全文出现了3次,他像一具“僵尸”,“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直”字写他僵直、艰难的动作,两手却都拿着东西——瓶子里竟是香油,包裹里竟是鸡蛋,如此珍贵、易碎的东西!老王这一路该是如何走来?巨大的悲剧感压在读者心头,终于催人泪下。

  身体没病时,生活尚只能“凑合”,几月不出车,老王的境况之苦无法可想。但就这样穷困不堪,病魔缠身,他却省出来香油、鸡蛋;就这样直僵僵,羸弱不堪,他却硬撑着亲自送来香油、鸡蛋,如此之苦,更见其善!作者还通过回忆送冰、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肯收钱等生活片段再现老王的老实厚道、知恩图报。临终前送香油、鸡蛋不收钱,他是要最后一次感谢杨先生一家对他的同情、关爱、照顾和尊重。如此之善却如此之苦,更突出其“不幸”!作者在结尾写道“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自己在老王生前不曾真正了解他那颗金子般的心,没能尽自己最大力量帮助他改善处境,改变不幸而惭愧不安。“_”爆发后,杨绛一家受尽了屈辱和蹂躏,夫妇先是被迫去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后来女婿德一含冤自杀,全家被迫离家逃走……忆及那些“含泪”的往事,杨绛却淡淡地称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想起的却是“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们怎能不感叹、敬重于杨先生那种豁达忘我、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林筱芳在《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中评价说,杨绛的文学语言“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此言真是一语中的。

《老王》读书笔记800字左右范文2

  巴金曾这样说过:“友情从这里开始,苦难巩固它,欢乐装饰它,在寒冷中我感到它的温暖,在黑夜里我感到它的光辉。”蹬三轮的老王与作家杨绛的交往,在那个“____”的动乱年代,使我们感受到他们生活的凄苦与艰辛,也体会到他们人性的真诚与善良。

  作者笔下的老王,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憨厚老实,质朴善良,酷似白居易诗中的卖炭翁,鲁迅笔下的闰土以及老舍小说中的骆驼祥子。

  这篇文章的叙述很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三送”: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在“三送”中,一是老王因为给人家送冰,所以顺带给作者一家送冰,这样可以“车费减半”;二是在“_”中,作者一家落难,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老王却不避嫌疑。很热心地用三轮车送钱先生上医院,还坚决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尤其是那句“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的问候,其中蕴含了多少发自内心的人性关爱;三是老王受了人家的好处并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临终前,挣扎着把他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作者。这“三送”,可以看出他作为劳动人民热心助人、忠厚善良的品质。

  作者也特别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当老王的载客三轮变成平板三轮后,生意不好做,作者就关切地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而且作者的女儿也关心老王,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由此可看出,身为知识分子的作者并没有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是同样给老王以尊重、平等与理解,体现了作者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文中有两个词特别形象生动,“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里的“强笑”、“镶嵌”不但准确,而且很含蓄,透露出作者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却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和悲痛。

  这种友好善良的人性品质让我们感到些许的欣慰,在那个“_”恶的年代,人们之间还有温情存在,人性尚存。

  文章结尾写到:“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呢?杨绛真的'很幸运吗?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放心。”由此可见,作者一家人生活的并不好。而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受了许多苦。大多数的知识分子经历了_以后,都会以自身的不幸去控诉,而作者面对老王却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在千万个善良的逝去的不幸者中,作者幸存了下来,这里面体现出一种对待苦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文中最后一句原文是“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呢?从“三送”中可以得知作者在物质上是没有让老王“吃亏”的,不管是附带送冰、送先生上医院还是送来香油和鸡蛋都是付了钱的,按道理说不上“多吃多占”,更谈不上“愧怍”!但作者却是“几年过去了”才“渐渐明白”,看来作者一直在思考自己与老王的交往,这一切是真的让她“愧怍”不已!

  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老王不顾自己身体多病,省吃俭用,将省下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作者,还说“我不吃”,这对作者而言,就是“多吃多占”,更何况自己因为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而曲解了别人真心的帮助。当然有许多东西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真挚的感情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此,作者“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觉得自己是“拿钱去侮辱他”,心中很是“愧怍”。

  作者心中感到“愧怍”,写了此文来纪念那位曾经丢掉的老朋友,可知作者依旧是心中充满了慈爱,一颗善良的心永没改变!

《老王》读书笔记800字左右范文3

  今天我们学习了《老王》一课,学完之后,使我记忆犹新。

  《老王》讲述的是一个劳动阶层蹬三轮的故事。

  老王从北京解放后,就蹬三轮。因为是单干户,所以生意很淡,靠活命的就只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的家境非常贫寒,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

  他的一只眼是瞎的,所以很少有人来坐他的三轮车,只有作者不嫌弃,每次坐他的三轮。老王替别人送水时比别的人送的多一倍。从这儿就仿佛看见老王,那淳朴、善良的身影。后来三轮车已经太旧了,老王只好改运货物。这样他的生意更差了。

  虽然这样,可命运就是折磨人,他生病了。有一天,他来到了作者家,给作者家提了许多鸡蛋和一瓶香油。第二天老王已经永远地走了……读到这儿,我的心为之颤动。想到老王一生命运坎坷,到临死,却还不忘别人的恩惠。试问一下,世上又有多少人像老王这样呢?很少受到社会眷顾的人却能够想到关心别和感谢他人。在老王的眼前,我们似乎都很渺校

  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幸运者更是对不幸者不屑一顾。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每个人的待遇都不同,有的人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有的人则受尽命运的捉弄。但社会不可能顾及到每个人,所以我们这些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让像老王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有句歌词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就让我们伸出关爱的双手,给像老王那样不幸的人送去温暖。

《老王》读书笔记800字左右范文4

  “老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只要你姓王就能称呼,即使现在不能称呼,将久也要称呼。老王不知何许人也,文中只有姓没有名,家事也略知一二,而文章选题也仅仅是老王。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个人来说,面对这样的人应该很多很多。文中杨先生极尽歌颂老王的质朴善良的同时,字里行间业自然流露出自己对老王的爱与同情。杨先生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小受传统文化熏陶,我想孔老夫子“泛爱众”思想深植于心。因此这种爱非常自然,行文中才有一种大爱无痕的感觉。

  我觉得杨先生的善良有别于老王的善,老王的善举或许来自于杨先生夫妻俩素日对他的同情关照,或许来自于人本身的天性,或许二者兼有。因为老王到底是什么人,什么历史杨先生一概不知,但是杨先生尊重老王的人格,因此,老王对其他人只是价格公道,而对杨先生一家才有特殊照顾。我想文中老王的善举,主要来自于杨先生本身的爱!杨先生之爱来自于天性,更来自于教养。

  关于杨先生夫妇淡泊名利事迹,曾经好好的品味过,读了此篇对杨先生的敬意油然百增,学习此篇不仅仅告诉学生,学习老王的忠厚朴实,更应告诉学生“爱而生爱”的道理。告诉学生不仅仅会唱《爱的奉献》,更应该理解其深刻内涵。

  郭汝平,19岁,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小梁乡辛庄村人。这是一个心硬如铁的“杀手”:一把砍刀常年别在腿上,随时听候狐朋狗友们“调遣”,只要一声令下,立马“冲锋在前”。刀落处,血肉横飞,他却面不改色,收刀离去,“从容”等候下一次“召唤”,直至被警方抓获归案。这样一个“冷面杀手”,却在运城市盐湖区看守所充满人性和亲情的管理下逐渐败下阵来,变得驯服甚至腼腆。20__年12月5日,终于有交待7年前把4个同村的孩子活活烧死了罪恶。7年来,警方一直在试图解开4个孩子的死亡之谜。今年,看守所的管教干部用真情温暖了一个杀人犯的心。

《老王》读书笔记800字左右范文5

  老王,底层的人力车夫,常常有“失群落伍”之感,没有亲人,“没出息”,有一只田螺眼,住在破败的小屋里。但就是这样“卑微”的人,却有着自己高尚的灵魂。“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车费减半”,特别在默存去医院时他坚决不肯拿钱,哑着嗓子悄悄问我还有钱吗?一个“悄悄”,一个“哑”写出了老王的善良,他怕丢了杨绛面子。可杨绛对老王的情感,对老王这种心态,有点像现在的人对那些在建筑工地上劳动的建筑工人一样。他们感激建筑工人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同情他们的辛劳,但他们从来只把他们当作民工,当作下层人民,甚至时时刻刻提防他们,怕他们给自己带来麻烦,给城市带来不安。

  杨绛对老王付出的情感顶多是同情,同情他的苦,同情他的残疾,同情他的贫困。老王对杨绛是亲人般的爱,而杨绛付出的顶多是怜悯。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香油和鸡蛋是奢侈品,老王花了多少时间积攒下一桶油,他不给同院的穷哥们,不给他的侄子,只是因为在那荒凉的年代,在那势利的年代,他没有知音,没有亲情,他在这人世间唯一觉得给他温暖记忆的是杨绛一家人。他觉得杨绛尊重他,理解他,以至他要在生命的回光返照的时候,去感谢她。去和他这一辈子最亲的人告别,或许他希望得到心里安慰,或许他希望得到临终关怀。

  当老王说我不是要钱的,杨绛解释说:“我知道,我知道。”其实她并不知道,在那一瞬间她只知道用物质交换精神,她把人世间的东西看得太狭隘,太复杂。老王需要的只是一点临终关怀就那么简单,她却本能地拒绝了,几年过后,她才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托尔斯泰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杨绛不理解这种大爱,她本能地拒绝了和他不是同一阶层的底层人。知识分子的清高让她看不到老王人性的魅力,人性的光辉。

  因为字里行间让人看不到杨绛温暖的心肠,“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如死灰,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棚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面对如此虚弱的老王,他没有一句问候,没有请他进屋,没有送他下楼,她不知什么疾病,也不了解用什么药,老王去世十多天后竟然才从老李那里顺便知道,竟也不问葬在哪里。

  杨绛对自己的冷漠仅仅用“我不懂,没多问”来为自己开脱。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冷冰冰的俯视,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纪伯伦说过:“别人请求,我们给予,这是美好的;别人没有请求,我们给予,这是更美好的事。”但杨绛在此时做的,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美好,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不同阶层之间的隔膜。她不主动示好,她仅仅站在心灵的高处,偶尔以一种怜悯之心去伸出援助之手,她没有做到以心换心,用平等心、真诚心、关爱心去交换一颗老实心、善良心、厚道心。

  现代生活中是否还存在老王?但愿他像老王却又不是老王!

【《老王》读书笔记800字左右范文】相关文章:

1.老王读书笔记

2.读书笔记800字左右

3.老王800字作文

4.美学散步读书笔记800字左右范文

5.《生如夏花》读书笔记800字左右范文

6.大学读书笔记800字左右

7.红与黑读书笔记800字左右

8.老王初中作文800字

上一篇:凿壁偷光读书笔记 下一篇:《我们仨》阅读后的优秀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