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的优秀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的优秀读书笔记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听到这首著名的诗歌,人们都能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它是一本让人百看不厌,集兵法、智慧为一体的小说书。
二年级看的时候,我看的是青年版。当时它对我来说不光是一本著作,还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小说。他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其中,有软弱无能的刘禅,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抬棺上战庞统…五年级的时候再看,它就是一本富含着哲理的人生书籍了,给予我无限的启发。乱世出英雄,在这个群雄纷争的年代,诸葛亮凭借着他的智慧做出“火烧连环船”、“草船借箭”等惊人之举;曹操的身世并不显赫,却能以他的谋略、胸怀,脱颖而出、统一天下……他们,是历史长河中的星星,闪耀着不一样的璀璨之光!
刘备让我们看到,一个人要宽容、谦让;而诸葛亮让我们看到,一个人要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羽让我们看到,每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忠义、勇敢、智慧、有礼…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他用成功告诉我们,为人要有胸怀天下之志,有英勇深远之谋,有礼贤下士之品,在杀伐果断之中成就自己的理想。曹操身上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人物形象却非常饱满和丰富,他让我看到了人的多面性,从中我懂得了,在看待事物和评价人物时要从多方面考虑,要有包容之心,要有辩证之法,去理解事物的本源,将历史人物当成一面镜子,修正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优点。
三国演义的确是一本小说,但是它是一本富有哲理、以史为鉴、精通兵法的小说,它让我们体会到了人间的冷暖、忠义、奸诈、狡猾、智慧,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无穷的启发与乐趣!
三国演义的优秀读书笔记2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似乎对魏国和吴国不太公平,蜀国人物简直被神化了。吴国将领的勇武,如甘宁、凌统、孙坚,不在关羽之下,贾诩和郭嘉的谋略也不比诸葛亮逊色,可书中总是突出蜀国的人物,实在是不公平。我认为张辽才是众多武将中最杰出的一个。
张辽旧主吕布被抓后,贪生怕死,乞求曹操收留,为此张辽大骂吕布:“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足以显示出张辽宁死不屈的高洁品格,不比关羽差多少。后来他忠于曹操,也是忠义之人,为何人们只记得关羽!
张辽的为将之道是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正是如此,没能让太史慈的计策成功,因而大败孙权于合肥,也使吴国上将太史慈阵亡。虽不及诸葛亮,但有哪个当将军的像张辽一样智勇双全,且得胜后不骄傲?关羽虽智勇双全但刚愎自用,根本不及张辽,而赵云在谋略方面也逊色一些。
张辽鞠躬尽瘁。曹操平定汉中后,孙权又兴兵攻打合肥。张辽率领魏军死守。令孙权元气大伤,吴将董袭死于水中,陈武被庞德斩杀,大败于濡须口,张辽从而威震逍遥津。江南人一听到张辽的大名,连小孩晚上都不敢哭,可见张辽的厉害之处。直到在淮南战死为止,张辽立下的功名不可计数。纵是诸葛亮也打过败仗,可张辽身经百战,几乎不败,不让吴军踏入魏国半寸土地,哪个将军能够像这样英勇?
关羽智勇双全,但骄傲无比;诸葛亮才智过人,但不能上阵厮杀;张飞脾气暴躁;赵云过于谨慎,容易错过战机;黄忠年迈,容易轻敌;马超有勇无谋……如此看来,蜀中的豪杰哪个能敌张辽?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无数,但我不希望人们的目光只停留在蜀国的几个身上,如何才能“百家争鸣”,就看我们能否有自己的见解,而并不是别人留下来的。
三国演义的优秀读书笔记3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三国演义的优秀读书笔记4
赵云,是罗贯中眼中的大英雄,那他对赵云的描写是否属实呢?先来看看《三国志平话》对他的评价。
《三国志平话》是元代讲史话本,是元代较为经典的书籍。对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有一定的影响。但赵云在《三国志平话》中并不突出。恩封五虎将军不说,就连武力排行榜也排在末位。综合实力不如张飞。原文是这么说的:张飞曰:“甚人溺战?赵云出马持枪……赵云气力不加,败回马本阵里来。”从中可以看出他与张飞的差距。
但在《三国演义》中却不这么说,第五十二回中,赵云和张飞均向诸葛亮提出自己可以带领三千军夺取桂阳。但诸葛亮同意了赵云的请求,同时赵云也成功夺取了桂阳。那么,如果按照《三国志平话》的说法,赵云的武艺排在末位(张飞武艺排行榜排在第三位),诸葛亮为何不让张飞夺桂阳呢?当然,不排除说诸葛亮认为夺桂阳不必张飞出马。那么为何当张飞说自己只需领三千兵去夺取桂阳时,赵云也毫不犹豫的表示自己也能只领三千兵就能夺取桂阳?
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是作者特意的“丑化”或是“美化”。所以,我找到了一本与三国时期较近的一本书——《三国志》。
《三国志》中赵云的故事都有在《三国演义》中提到,如“单骑救主”、“截江救主”、“被刘备封‘虎威将军’”等。甚至罗贯中还给赵云“加戏”了。为什么要“加戏”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作为一部小说,为了剧情的发展需要,可能会对其添加或是夸张描写;其二,罗贯中个人明显有拥刘反曹的倾向,一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人物加以歌颂,比如赵云、诸葛亮等(相较而言,赵云与《三国志》中描写的相似度还是挺高的)。
《三国志》是目前研究三国历史信度较高的一部“正史”,其作者陈寿出生便是三国时期,蜀国灭亡时他三十一岁。《三国志》在当时算是属于“当代史”,很多事都是他的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所以较为真切。但因时代近,很多事很难客观看待;同时,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这些因素也有可能导致不真实性。
那么,赵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真相只有一个。还要我们继续考证,让我们期待史料挖掘的更新,使我们看到更真实的历史!
三国演义的优秀读书笔记5
——读《三国演义》有感一部《三国演义》从小学二年级读到高中二年级,嚼多了自然更知其味。站在历史舞台的出口回首,那座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舞台有喜剧也有悲剧。人民决定着滚滚历史大潮的流向,合势而行者成为喜剧主人公,反之则出演了悲剧。我想其间最令人痛惜的便是洞悉时势却不得不背势而行的失败者,譬如那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孔明。
卧龙出山前吟过一句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守候在历史舞台风云际会处的他,早已预料到自身的结局么?立志“鹏飞万里”的孔明坚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的他在等待“慧眼”的到来。大雪中,那位靠着点汉室血统而寄人篱下却又不甘平庸的刘备三顾茅庐。玄德固然尚不成气候且稍乏治国大略,却是一个能为孔明提供用武之地的仁君。
于是孔明选择了自己一生事业的君主,羽扇一挥,他述出一段《隆中对》。那实在是“时势造英雄”的一个最完美的典型。他扼住所有的关键:“外联孙权,内修政理”、“赤壁之战”、“智取汉中”、“西和诸戍,南抚夷越”全部落实。至此便是他成功的前半生,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是最好的写照。
于是,诸葛孔明成为一代人杰。
悲剧开始了。汉中与荆州是孔明钳制中原之大螯。然而“关张无命”,那位忠肝义胆却又有许多个性缺陷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这对孔明而言是致命伤。从这时起,《隆中对》的后半部已成泡影,而以蜀汉政权图就霸业、统一中国的可能性也永远失去了。假如荆州不失,蜀汉便不会在彝林之战中大伤国力,孙刘联盟也可能牢固,然后乘曹操之死,“天下有变”之机,从荆州与汉中同时出击——合天下者,必为奇才盖世的诸葛亮了。但历史是那样的无情!汉中失却可再夺,荆州失于魏国亦可再夺,孔明实不放心但又确无他人可谴的荆州守将关云长,偏偏把他失给了令孔明回天无术的东吴。于是,诸葛亮的后半生,在无望中挣扎,他陷入了历史的死角,成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指挥者。
这一切并不在于他不识时局,恰恰相反,一切尽在他的`意料之中。但面对残局,他却不能放弃挣扎。刘备白帝托孤时,那一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成了孔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一诺千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献上了一生,万死不辞。正是刘备及其部下毁了孔明一生功业而留下一摊残局,却又给他冠上一顶无法摘脱的金帽。
于是他上表刘禅:“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待亡,孰与亡之?”尽管已看到蜀汉必亡,“夙夜忧叹”,他却必须去承担,在没有任何可乘之机的条件下,“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只为,一条理由——“报先帝”!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孔明听到了另一种召唤——两千年来支撑华夏文化的精神强音——大义!意气相投,堪托生死,固是江湖豪士之情怀,而明君一旦相遇,便毕生想报,肝脑涂地,九死不悔,此乃忠贞之节操,将相之风范。现代人难以彻悟中国古代人士感“知遇之恩”,能为一主而死节的忠贞。但在需要君主的时代里,孔子先贤所倡导的忠贞死节是极其崇高和高贵的。孔明用智慧和生命拥抱大义,上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成败固难测,道义实肩荷。孔明隔断对闲云野鹤般隐居生活的怀念,那每每让我泪下的那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唯一的选择。
至此,他写下了后半生。失败了,却成为千古英雄。
孔明壮志未酬,不能说怀才不遇。历史往往是冷静的,有时又是冷酷的。正如司马徽再荐名士是所云:“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站在历史舞台出口的我,只能遥思当年大星陨落、秋风萧索的五丈原,道一句——英雄无命。
历史从一开始就已注定,无法改变。“分久必合”而“合”者并非孔明。然以一代人杰成为千古英雄,忠成大义者,又必数诸葛孔明。
每每合卷,叩问际会的风云,喧嚣的历史舞台,究竟何者为英雄?煮酒论英雄的曹孟德面对韬晦趋身的刘玄德,吐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只被人称作“奸雄”,“携民渡江”但在治国大略上稍逊一筹的刘备只可被道作“仁君”。唯有孔明般德才兼备者,方堪号作——英雄。
英雄之于时代,犹如火种之于干柴。时势未必造就英雄,英雄未必得时势,但时代却永远不可没有英雄!任何历史永远都只由人民决定,但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的精神!
站在历史舞台的出口,看孔明,只想道一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国演义的优秀读书笔记6
捧起一卷《三国演义》,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三国演义的优秀读书笔记7
我今天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印象。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人。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三国演义的优秀读书笔记8
《三国演义》是一部老少皆爱的古典名著。作者罗贯中呕心沥血地描绘出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我觉得其中写刘备外貌的句子特别好: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的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读了这几句话,我感悟到了写人作文的方法:要写好这类作文,要抓住人的特点来着重描写,如作者写的,双耳垂肩等特点,登时使刘备这个人物“活”了起来。
当我读到桃园三结义时,我为他们的“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深厚情谊感到钦佩不已。
当我读到“三英战吕布”时,我看到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当时恼了虎将关云长,瞪起丹凤眼,竖起卧蚕眉。手提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催马上前,夹击吕布”。当读到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一员虎将(关羽)正对吕布怒目而视,随后提起青龙偃月刀,上阵与吕布一阵拼杀。又当我读到“关张奋力,三将酣战五十回合,犹然战不倒吕布。”时,我不禁想,关羽张飞合力都打不败他,吕布不愧是一代枭雄啊......
我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而叹服,也为刘禅那扶不起的阿斗的乐不思蜀而悲叹......
读《三国演义》时,我百感交集,时而愤怒,时而惋惜,时而欣慰......
三国演义的优秀读书笔记9
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武将、谋士。袁绍、刘表虽然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致使领土沦陷,自己归天。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自己也没好下场。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马腾是由于忠诚而被曹操杀死。刘备则是仁义之君……
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纷呈而久久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三国,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品三国》也在某些方面让读者看到了三国正是的一面。许多人认识三国都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正是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国史要追溯到陈寿《三国志》,而《品三国》最出色的一点是大量引用了三国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实,而这些文字是我们这些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国演义》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得他在历史中却是一个拥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怀的人。许多人都知道空城计,读者们都为诸葛亮的胆识所折服,但谁又能想到,这或许是司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维持司马家族地位的一着妙棋……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品三国》不仅深入老百姓,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继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后,有一部历史名著将被商家写进公司必读书目。据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这段话作为《三国演义》结尾再适合不过了,而现在我们又拥有了《品三国》去延续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三国演义的优秀读书笔记10
利用课余时间,我看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小说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展示了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是历史演义的经典之作。
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为他十分机智,就拿《草船借箭》那个故事来说吧
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全部都是雾,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怕大雾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箭如雨点般纷纷落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让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赶紧命令船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看完了这个故事要懂得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勤于思考,用巧劲解决问题。
三国演义的优秀读书笔记11
《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统一。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撰、裴松之注的《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地图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理智论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刘备、赵云等人。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很善于使用诡计,是一个十分伟大的政治家、阴谋家、军事家、诗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和演义中的差别是很大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起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不得不说,这其中不无罗贯中的功劳。
三国演义的优秀读书笔记12
《三国演义》,于我们女人,似乎不大沾边,有些距离。以前只零星知道里面的几个重要人物和很少的一些故事,但都串不成一条线,对里面的人物关系也模糊不清。那年无意间看到易中天品三国这档电视节目,突然有了些兴趣,想去了解清楚。然而诸事百端,冗杂繁芜的生活锁事,终是开不了头。看易中天品三国时,对曹操的印象颇深,有时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曹操的说词,特别是一篇关于曹操的红颜知己是蔡文姬的文章,那种想读的欲望更强了一些。
今年暑假,终于能闲了下来,于是从书架上抽出《三国演义》用心读起来。其间一些不认识的字,我通过查阅字典知道其读音和意思,并在书上注明。但此书涉及的人物众多,故事情节繁杂,看到后面就想不起前面的起因,也会再回头翻阅。有时嘲笑自己,如果当初有这股子读书的劲头,我兴许不会如此平庸,也是个能说会道的人,还能引经据典呢。
说实话,读《三国演义》,主要是冲着曹操去的,对这个人物一直觉得很神秘,也许是因为蔡文姬的缘由吧。不过,读完之后,让我为之流泪的人却是猪葛亮。其余的如关云长的“义”和赵云的“勇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代表作者宣扬的正统人物刘备,却不以为然,总觉得他的“仁义”背后罩着一层伪善的面纱,因为他“仁义”的目的也跟曹操一样,都不过是为了达到自己雄霸天下的野心。
诸葛亮在作品中,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倾注了强烈的爱和崇敬,把他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对猪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渲染。
马克思主义指出: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作品中的诸葛亮也许被作者神人化了,但从历史事实来看,诸葛亮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有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他之所以有这些长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重视实践。例如:在曹操取得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曹操必败,就正是因为诸葛亮已经在曹操下荆州的过程中,经历过战争的实践,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短处都已作了比较的缘故。
但在很多章节里,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思想。
诸葛亮一出场,他就告诉齐备:“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诸葛亮病重在五丈原:“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之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结果魏延飞步入告军情,“竟将主灯打灭”,真个能“知凶定吉,断死言生”。为了突出诸葛亮,作品还一再写他的“锦囊妙计”,每逢重要事件,他总要把装有“妙计”的锦囊交给任务者行者,吩咐“到时开看”,不但根本不跟别人商量,而且也不让任务执行者事先知道如何去做。一切都只是他那种能够“先知”的“智慧”在起作用,其余的人只是被的“智慧”所使的、被动的工具。鲁迅评《三国演义》时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是极其确切的评价。俗语说:“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也正说明了诸葛亮不是超凡的“先知”,不可企及的“天才”。不过,这些不足并非诸葛亮之过,实乃作者的抬爱,就算有一些唯心,也不能抹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学生时期学习《出师表》时,真是云里雾里,不明就里。教师也不会给我们交待“表”之起因,而此次读来,却让我心酸流泪。也许是他的事必躬亲,有些我那慈爱的父亲的影子,他的忧国忧民,无不是我所敬爱的周总理的另一个缩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写照。不过,敬佩归敬佩,感动归感动,我仍然对诸葛亮有些遗憾。作为举足重亲的领导人物,应该学会领导。诚如蜀主簿杨顒对诸葛亮的劝谏:“……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虽然诸葛亮也知这个道理,“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读至此,无不为诸葛亮之尽心尽责而垂泪惋惜。当时的情况,刘禅懦弱无能,三军中,尽管诸葛亮也在物色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奈何都难委以重任,以致最后累病而终。
不管小说与史实有多大的出入,《三国演义》仍然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的称号,它取舍得当的选材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人物刻划,影响着后代的文学艺术。不仅如此,即使在今天,它杰出的艺术成就,有分析有批判地加在借鉴,也应该是肯定的。
【三国演义的优秀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2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