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列传读书笔记

2021-04-21 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史记孔子列传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史记孔子列传读书笔记1

  《孔子世家》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的一生,就这样注定要以恢复周礼,以礼经济天下为己任了。为了实现此道,孔子周游列国,花了十四年,正与后世玄奘取经所费时日相仿,真是“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然而孔子之道终不为天下容,最终只好回到鲁国,研《诗》,读《易》,著《春秋》。

  我读《孔子世家》尤感佩于孔子在颠沛流离之中,受蒲人之阻、匡人之拘、陈蔡之厄,却能弦歌不断,安之若素。非有对道之坚守,对命之不疑,焉能如此!

  姑举一例。孔子遇陈蔡之厄,以同一问先后令子路、子贡、颜回作答:“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答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严厉地批评了子贡:“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是说,老师的道太大了,所以不能被天下所容,为什么不把这道变小一点,而让天下能够接受呢?孔子说,一个好农夫能做到的只有好好耕种,却不能保证有个好收成,一个好工匠技艺高超,也不能保证做出来的东西都令人满意,君子该做的就是修道,而不是去在意这道能否被天下接纳,子贡你不修道,而是谋求道被接纳,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孔子的话中包含了一个令人为之肃然的道理:道不可弃,不可降;道能不能被容,不是我们该考虑的,因为那是天命。而芸芸众生,乐道的却是另外一句话:改变不了环境,就要适应环境。殊不知,有多少曾经壮志凌云之人,就是因为这句颇有苦口婆心意味而其实邪恶无比的句子,最后变得低头,弯腰,匍匐在地面上,最后,干脆萎缩到地面之下了!

  古往今来的圣贤,无一不是道的坚守者,甚至殉道者。《史记》中《列传》的第一篇,就是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殉道者伯夷叔齐兄弟俩。往汨罗江里纵身一跃的,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三闾大夫。濮水边上持竿不顾,拒绝楚王以国事相累的,是自由独立之道的坚守者庄周。例子多得很,往前,还有对尧以天下相托毫无兴趣的许由,往后,至少到民国,例子多得不是这篇小文装得下的。我是东坡的铁粉,就说说东坡吧。

  对于前面孔子的那个问题,颜回说,天下不容,才显现出君子的品格。孔子非常高兴,开玩笑说:“回啊,如果你有很多钱的话,我来给你做管家吧。”所以判断一个人的品格,看他是君子还是小人,关键还是看他困厄之时是如何说的,怎么做的。时穷节乃现嘛。

  东坡的的倒霉,从乌台诗案开始,到海南岛上遇徽宗之赦,他自己用“黄州惠州儋州”来概括。在黄州,给秦观的信中说,说好听点是节俭,其实不过是悭罢了,每个月的俸禄平均分成三十份,小袋子装好,挂在房梁上,每日限用一袋,如有剩余,别置之竹筒中,朋友来访,以尽当日一袋和竹筒中所有为限。试想,苏东坡,大文豪,大名士,大书法家,文与可墨竹画法的继承与发扬者,他会穷吗?会的。因为他不卖!哪怕不亲自出面卖,也不屑于卖。大不了我少用一点,做人的品格,绝对不能降低。不卖,当然也就不会买。只需按照芸芸众生的思维,用一点买卖之道,东坡的仕途自然风生水起,平步青云。然而,君子不齿。在道德上、节操上,君子无一不是有洁癖之人。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元芳对如燕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是非观念的,不是人,是禽兽;明知是错,还要去做的,那就是禽兽不如。”这话对芸芸众生来讲,是重了点,且把它当作一味发汗药吧。对于人生的大是非,如何选择?我们从来就有圣贤给出的答案,它是孟轲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和“守拙归园田”,是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杜子美漂泊潦倒时的一饭不忘家国,是于谦的“碎骨焚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太多的人只会抱怨而表示无奈:“不是我不想,而是现实如何如何,而是生活如何如何。”孔子说过:“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不想说什么了,话多如水。最后引一首放翁当年给他儿子们看的小诗,诸君共勉之吧,即便不能做到道之坚守,命之不疑,起码也该心向往之罢。

  史记孔子列传读书笔记2

  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过去看前面相关篇目的内容,比如说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后来又说到孔子在鲁国的经历,于是又回去把“鲁周公世家”浏览了一遍。这一篇通篇看来,总体感觉是:孔子一生在仕途上可说是郁郁不得志,四处漂泊如丧家之犬;在学术上却是逐渐精深逐渐博大终于积累弟子三千,书成春秋经典。

  孔子为人谦恭好礼,有些过分好礼了,所以齐国晏婴建议齐景公不用他,确实他不适合齐国的施政方针。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得脸厚、心狠、手辣,得见机行事善于权变,看样子孔子不具备这些特质,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关于礼的理论,并不适合那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实用啊。再说他脸皮也太薄了,与南子见了一面,回来被学生“不悦”,就急得发誓赌咒,“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不必这么紧张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会权变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没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称道的,还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确是中国千年文化中经典中的经典,他教育学生的种种言论,让我在这里评价一句正确都觉得不够贴切不够资格,因为孔子的思想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每一个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养,我们其实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来衡量现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对孔子思想进行评论。

  关于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太博大的话题,以我笨拙的笔墨无法写出其中万一,只是觉得很奇怪的是:一个说出那么多经典的对的话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对的事,让他能够在当世得偿所愿施展才华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让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涩。

  史记孔子列传读书笔记3

  孔子的思想——一颗闪耀在文化精神领域里璀璨的恒星。他的生平事迹第一次被东汉司马迁以“记实”性的笔调完整的记载了下来,并作了适当的评价。作者以充满敬仰的心情,对孔子一生的流离坎坷、困顿不遇寄予了极大的惋惜和同情。

  现在读这篇文章,我深深的被孔子的精神所包围着。

  孔子被尊为“至圣”,为后世人所推崇,他那渊博的学识和为人师表的精神为人所津津乐道。现代的人喜欢把具有某些特殊才能的人称作“天才”。天才何意?先天之才能也。所以,能力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解: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既然是“天生”的,那么,某人不是“天才”,也不会成为天才,便不屑别人的才能,这是种自命清高得多少有点“酸葡萄”境界的状况。所以,难怪也有人如此惊异于孔子的学识了。可事实是什么呢?

  孔子曾在齐国与师襄子学琴,废寝忘食,弃而不舍;在为整理古代的文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晚年学《易》时竟会“韦编三绝”;他先后整理了《书传》、《礼记》,整理了《诗》、《乐》,使“《雅》、《颂》各得其所”,他写了最足以使自己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春秋》,被司马迁称为是“周公第二”的大学者。说别人是天才,其实是一种自己懒而又不愿承认的表现。天才是怎么产生的呢?

  天才,出自99%的勤奋。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因材施教,是他整个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一部分。即使用今天的逻辑辩证法去分析也相当地严密。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能根据个人的性格和特点,在“文、行、忠、信”的基础上去教育他的学生。他教会人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想。他确实是一位千古师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理想,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人把理想,比喻成航船到达彼岸的灯塔。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有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境富裕得不会去考虑什么生计的问题,以致本来就很虚幻的理想在他们的眼里会更飘渺。一般认为,只有迫于生计的人才会有远大的理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宏伟的。他任中都宰一年,就能使得“四方皆则之”;他以大司寇代理宰相,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他既有文备,又有武备,他有理有据,针锋相对地坚决斗争,捍卫了国家地尊严;他杀了“鲁大夫乱政者少正”;他治理鲁国三个月后,“粥羔豚者弗饰价,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课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司马迁大大的赞赏了孔子“政治家”的风度,而在我看来,他简直就是一个英雄。

  确实,时代和环境造就英雄,英雄和常人的不一样的气概,其不一样就在这“理想”二字。

  有理想的人才会有英雄的灵魂。

  我想,但凡世上有成就的人,都有一种别人不可理喻的倔劲:孔子有如“莲出于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更有“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他面对坎坷遭遇时,身处逆境而百折不回。当孔子在鲁国大有作为时,却被鲁国的君臣排挤;当孔子刚要被卫灵公任用时,又被公孙余“假一出一入”给逼走;齐景公想用孔子,却被宰相晏婴所阻拦;楚昭王想封孔子,却被令伊子西所破坏。

  孔子一生被逼得四处奔走不暇,至于在路上所受的种种折磨与侮辱,就更加令人伤心了。他在时,无辜地被当地人当作阳虎,被关了五天;他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恒竟想杀死他;他在陈蔡之间,七天没有吃到东西,师徒都被饿得脸色发绿,躺在地上站不起来。如此悲惨的遭遇,却给了孔子一种执着的韧劲,这种精神感染着无数的人,以至于《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有人说“百折不挠、弃而不舍”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一方面,这种自信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因为未来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它一方面,让人始终充满着自信。就是这种可能的扩大化,才使人保持一种必胜的信心。所以,才会有拼搏,才会有奋进,才会有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这种精神的集中写照。孔子拥有的正是一首生命之歌。

  史记孔子列传读书笔记4

  读《史记·孔子世家》是读《论语》的继续。读了《论语译注》和《丧家狗》,对《论语》的文本是比较熟悉了,但是孔子的生平还是比较模糊,所以看《史记·孔子世家》,接下去要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读《史记·孔子世家》,首先感觉最明显的一点是司马迁把《论语》中散乱的对话通过孔子一生事件串连起来了。司马迁其他的资料来源,有《左传》、《孟子》等。

  《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孔子世家》记录了孔子也语怪力乱神,至少说到怪,如“季桓子穿井得羊”(挖井挖出了一种叫坟羊的怪物)、“吴伐越得骨节专车”(人骨头一节有一辆车那么长)。可能原意是要体现孔子的博学多闻,但说的事情在现在看来明显是不可能的。另外“有隼集于陈迁而死”一节也有些离奇。

  史记孔子列传读书笔记5

  今天把《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琴原文找出来看了看,准备将文言文背下来,刚读一句,发现方向性错误,我学这个故事是为了三大,最有价值的就是孔子学琴的态度、方法,而不是文言文本身,既然如此,会复述完整的意思即可,没必要浪费时间背诵别人听不懂的文言文!

  孔子学琴,体现了牛人惯有的特质,他们的行为其实很简单,就是单爆,把一件事情做透,做到极致,即专注。学琴,孔子专注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给自己大量的时间练习,甚至于师襄子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结果是很戏剧的,也是很合理的,师襄子在催促孔子多次后拜服于孔子。对快、慢、多、少的理解的差异,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在孔子眼里,慢就是快,少就是多,慢慢的雕琢每一个环节,达到技艺纯熟,每天理解一点,一段时间后便会看到整个森林。师襄子认为要快速的练习大量曲目,短时间能弹奏众多曲目,因为时间限制,均只能在同一个层面上泛泛而弹,难以突破,其认为的快就是快、多就是多最终会是快就是慢、多就是少。

  中美篮球教练的理念很能诠释这点:美国教练教学生时,会告诉学生要慢慢的将某个动作正确的练熟,哪怕一个正常只需1秒的动作,现在就是做10秒也得正确,然后大量练习。他们认为,开始慢没关系,动作熟了,自然就快了。

  国内教练呢,刚好相反,相同的动作,不要求正确掌握与否,相似即可,只求一定要快,正常1秒,练习时一定要半秒做完。

  结果很多学员一辈子也没掌握好这个动作,总是失误,更别提快了。前段时间国家篮球队集训,长时间大量练习基本的动作,很能说明问题。

【关于史记孔子列传读书笔记(通用5篇)】相关文章:

1.史记孔子列传读书笔记范文

2.史记列传读书笔记

3.史记列传读书笔记范文

4.史记苏秦列传读书笔记

5.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

6.史记刺客列传读书笔记

7.史记商君列传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8.史记《孔子世家》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

上一篇:富兰克林自传读书笔记 下一篇:李鸿章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