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史记》读书笔记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记》读书笔记 1
读《史记》,感觉像是作一次足不出户的旅行,领略着那个时代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又震撼了心灵。
司马迁耗尽毕生完成的52万字辉煌巨著,凝聚着他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担当。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我们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后人带来了太多的思考。
《史记》在传授给我们历史知识的同时,又告诉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时刻谨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接下来的古代汉语学习中,我还要更深入地了解、掌握其精髓,并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知识面,传承好中华文化。
中学时代,我们就学习阅读过《史记》中的一些名篇如《鸿门宴》等文章,对《史记》就很感兴趣。这次寒假,我又认真读了《白话史记读本》,仿佛是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谈话,深深地被他那栩栩如生的文字史实所打动,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浮现在我眼前,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历史知识,丰富了历史认识。
读《史记》让我领略了那个时代,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感悟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司马迁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写下一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个性的人物,让我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意境中,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事件的'背景特色、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历历在目,真实在现。
读《史记》,让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引我深思。公元前494年,吴国进攻越国,越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勾践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吴王的要求,勾践得在吴国服苦役。三年里,他忍辱负重,一心复国。回国后,他又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与百姓同甘共苦,最终“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所以,遇到挫折,就要学会迎难而上,做一个永不服输、志存高远的人,为达到理想的目标而奋斗!还要做到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史记》这本巨著,在传授给我们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总结前人的经验,加以很好的借鉴,时刻谨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需要我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品味并身体力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这部巨著的初步阅读和理解让我对它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也很受益。对于这部巨著,我还要更深入地去研读和认知。在接下来的古代汉语文学的学习中,还要跟着老师更加系统的学习掌握其精髓,学深学透,使自己的古汉语知识更加扎实。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来充实知识面、开扩视野,传承好中华文化。
《史记》读书笔记 2
对于《史记》,鲁迅曾赞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史记》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在暑期读完“史记二十篇”后,我找到了答案。
首先看这二十篇文章的题目,很容易就发现题目是由人名与“本纪”或“世家”或“列传”组成。其实上述的“本纪”“世家”“列传”,还有“表”“书”都是体例,表示不同类型的文章。如此一来,通过题目,我们就能大概了解文章的内容。例如:《商君列传》,“列传”是记述帝王诸侯以外的人的生平事迹,所以这篇文章是关于商鞅的生平的。能在阅读文章前把握文章的大方向,对我们阅读《史记》犹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悟出道理。
阅读《史记》,就仿佛进行一次时空的穿梭,回到几千年前体验一趟历史之旅。司马迁用丰富多样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同时,司马迁也是不偏不倚的。正所谓“人无完人”,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帝皇将相也好、千古英雄也罢,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不可避免的缺点。例如,西楚霸王项羽,虽然他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最后落得“四面楚歌”的下场,但司马迁也注意到他所拥有的不可多得的`军事才能。作者的笔墨恰到好处,在叙述历史事件时也保持着一份难能可贵的理智,没有因融入个人情感而添油加醋。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于我的眼前再现,牵动着我的思绪与情感,或因一丝失误而唏嘘感叹,又或因取得成功而兴奋不已。正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每一位人物客观的描述,对每一件历史事件详尽的记载,使得包括我在内的广大读者在阅读《史记》时,能得到更加深刻的感受:学习人物的优点,领略成功的秘诀;也要以过去的失败为鉴,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完这《史记》二十篇后,我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交流,确实是受益匪浅啊。
为了能向世人呈现《史记》这部千古名作,作者司马迁付出的心血,除了他自己,我们都不得而知。据说《史记》的内容有一半是司马迁在狱中编写完成的。我能想象监狱中的环境十分艰辛,而他所受的刑罚也肯定不轻,但回头看看纸上的文字,条理清晰、详略得当,还有许多名句、四字词今人仍在沿用。若不是事先知道,谁又能想到这如此大的反差是真实存在的呢?顿时,我对司马迁肃然起敬,对他的心血结晶――《史记》用了另一番感受:不仅是一部历史巨作,也是一部不知融聚多少血汗的典籍。
《史记》的语言、内容、立意都是其成就所在。但我相信,其成就绝不仅限于此,也许我们每读一次,又会发现《史记》的另一过人之处,抑或是得到另一感悟。
《史记》读书笔记 3
正如唐太宗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历代王朝的兴衰,认识历代伟人,并得以体会世事发展的道理。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还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分为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作者司马迁以卓越的手法,独具匠心的技巧,锻造出了这本文学史上的名著。
《史记》中我最尊敬孔子,他知识渊博,一生都在学习,他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学,有着谦虚不耻下问的高尚品德,孔子的思想是永恒的指路牌,引导后人走向正确的道路。
《史记》所呈现的是先秦至汉代的中华民族精神,随着历史的改变,时间的消逝,这精神凝结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用心学习的。如孔子那样,我们要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新世纪的中小学生,更要有学习意识,保持进步。
读《史记》我看到那一代代的王朝更迭,为何有的`国富兵强,有的却土崩瓦解呢?那是因为国富兵强的国君,有着更好的治国方法与目标。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目标,一个好的目标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当然有了目标,就要有去实现目标的方法,一个合理的方案是实现目标的关键,而实现目标还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你不要以为这些小事对你没有任何帮助,你把这些小事的经验积攒起来,不知不觉中你再回头看看,就会发现这些经验,已积攒成你强大的后盾,它可以帮你攻破人生的重重难关。
读《史记》我认识了临危不惧的项羽,他很自信,还有远大的志向,但是过度的自信就是自负啊,有锋利的矛却没有抵御的盾,这无疑是致命的伤害,而现如今不就有很多人带着这样的自满吗?最后一事无成,碌碌无为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他还很有主见,这才使得他可以抵万人,回首现在却有很多人只知盲目跟风,这会使自己逐渐的迷失自我,对未来一片迷茫。
《史记》是多么好的一本书啊!作者司马迁,却是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本著作,他从不向恶势力低头,遭受宫刑的他,看似被人踩在脚下,实则他是高人一等的巨人,因为他一生都在为社会做出贡献,正如我们现在的白衣天使,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不怕困难与痛苦,与病毒斗争着,与死神抗争着。
读《史记》让我深受启发,更能以史为镜,古为今用,我们要弘扬《史记》中的传统精神,更要指向未来,为民族的复兴和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史记》读书笔记 4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父亲司马谈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继续完成史书。然而,司马迁因替一位将军辩护而遭受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身,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最后,一部鸿篇巨著《史记》诞生了。
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那是多大的痛苦!这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试想想,如果校长没有责任感,我们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老师没有责任感,我们的班级又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即使做一个小小的班干部,也要有责任心,尽职尽责帮助老师分担工作,帮助同学。如果连这一点点责任感都没有,将来怎么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为了自己、为了社会,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吧!
最近,我们学习了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讲述司马迁从小就受母亲河和英雄故事的激励,有收父亲影响,喜欢上了历史,后来当他专心写作时,因为他为一位将军辩护,而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他在监狱里宁愿把个人耻辱抛之脑后,也要把《史记》写完,就这样,他奋笔疾书,忍辱负重了13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史记》,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死得便有价值,死得重于泰山。
像司马迁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带兵打下了楚国,并活捉了楚王勾践。吴王让楚王当马夫,楚王为了不让国家灭亡,受尽了耻辱,忍辱负重了几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回国后,他每天睡在柴房里,每到饭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儿,就是为了让自己不忘记在吴国的耻辱,并让自己牢记"落后就要挨打"他每天一边种田,一边练兵。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楚国后来发奇兵灭掉了吴国。
汉朝开国大将韩信,在汉朝未统一之前,有一次,一个小混混看不起他,便在大路上拦住了他,说:"你有本事就拿剑刺我,要么就从我的裤子底下钻过去。"韩信知道:如果杀了他,就要坐牢,如果不杀他,就要忍受极大的侮辱。最后,韩信为了能为国家效力,从小混混裤子下面钻了过去,忍受了"胯下之辱"。
社会上也有些人一受到侮辱就想不开了,甚至去死,这样的死毫无意义,一点价值也没有,可以说是轻于鸿毛。
读完这篇课文,我终于明白了:一个人在面对别人的侮辱或是嘲笑时,不能消沉泄气,要忍辱负重并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为国家做出贡献,你才死得有价值,才是死得重于泰山!
《史记》读书笔记 5
中国历史上每个有责任感有成就的史学家,都会以他们的心血凝聚起来的思想,留给全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父亲司马谈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继续完成史书,然而,司马迁因替一位将军辩护而遭受酷刑,他风次想血贱墙头,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最后,一部鸿篇巨著《史记》诞生了。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展示了一部辉煌的中国通史的画卷,两千多年来,赞叹它,研究它的人不绝于时,证明它有巨大的挽力和不朽的地位。
这是一部说不尽的“史家之绝唱”。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意境中,轻松幽黑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事件的背景特色,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有《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图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记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副食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对于这样一部宏伟的历史著作所展示的历史长卷来说,在历史运动中的每个人,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些角色和他们所活动的历史舞台及背景,对今天的人们有些怎么样的重要启示呢?
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丰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业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正是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试想想如果校长没有责任感,我们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老师没有责任感,我们的班级又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即使做一个小小的班干部也要有责任心,尽职尽力帮助老师分担工作,帮助同学,如果连这一点点责任感都没有,将来怎么可能成为栋梁之才?
读史记使人明智,以史记为镜,可以知兴蓑。为了自己民、为了社会,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吧?
《史记》读书笔记 6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惊心动魄,思量曾经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不过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司马迁肯定英雄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隐约认识到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对于推动历史的促进作用。《史记》中为工商业者、医生、侠客、儒生、辩士都立了传,承认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司马迁对触犯封建阶级法律的游侠是肯定的,因为象朱家、郭解那样的游侠“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在当时成为抑制豪强拯民危难的一种社会力量。记叙统治集团中的人物,司马迁也以他们对民众的态度去衡量,李广将军获得了司马迁的赞颂,赞颂的基点就是放在他的爱兵如子上。
读像《史记》这类的经典史学著作,首先要学会领悟人生,领悟社会,领悟的越深刻,越能通过《史记》去体会司马迁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这也正是我读《史记》之时,最大的收获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曾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但他们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们将化为炎黄子孙心中亘古的传说。一切皆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在历史的长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许这也是一种荣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史记》读书笔记 7
《史记》一书,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花了大半生撰写而成,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书里记录的是从轩辕黄帝开始,中间经历了唐、虞、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当我翻开这本书,拂去它表面厚重的风尘,仿佛穿越了悠悠的历史岁月,不仅看遍了历史,也看到了极其辉煌的文学成就。从“本纪”,到“世家”“列传”“书”“表”,从轩辕黄帝到历史游侠,无不闪耀着历史和人性的光辉。而其中最让我震撼的,当属最后太史公司马迁的自序。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作者司马迁在其中叙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个人动机,那就是作为史官强烈的责任感。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死前说:“我们身为史官,如果不能把这些明主贤君忠臣义士记入史册,那是我最害怕的。”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司马迁也受到感染,流泪表示一定会完成父亲的遗愿,从而完成了这部旷世巨著。
这种责任感使我想到我们的职业——教师。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也就意味着把这份责任感担在了肩上,要对得起学校的栽培,对得起无数家长的期望。有一些人在这份责任感的重压下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但是也有更多的同仁继续在教育之路砥砺前行,他们默默地把已经掉落在泥坑里的责任又捡起来,擦干净,努力背起继续上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与太史公司马迁当年立志完成史书的责任感是何其相似——纵然不被理解、纵然前路坎坷,我仍愿负重前行!
前行之路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坎坷、泥泞荆棘。
司马迁在为李陵辩护时,被暴怒的汉武帝下狱将斩,后虽免于斩首,但仍被施以宫刑。这个时候,司马迁想到放弃,“身毁不用矣”。但是他转念又想到,“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著《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由此而忘记了悲痛、屈辱,继续拿笔去书写那悠远的历史。
是啊,前进的路途哪能是畅通无阻呢,正如歌词所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在教育之路上,努力过沮丧过,成功过失败过,一路上有欢声笑语,也有泪水满眶,但路上的曲折坎坷也一样是美丽的风景,它必将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只有跨过它们,才能够一路追求,一路向往!
《史记》读书笔记 8
我的书柜里有许多书,有一本书,我从未读过,不过现在一读就迷上了,那就是《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里面记载了从上古黄帝至西汉武帝期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韩信胯下之辱”读了后感觉这个事情太不可思议。
韩信出生在淮阳城,家里穷得叮当响。乡邻认为他没出息。韩信每天走街串巷,很少回家吃饭。又因为他对农事一窍不通,怎么办呢?韩信有自己的办法:去别人家做客。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就进屋吃饭,晚饭吃完还要借宿一夜,久了就干脆不回家了。后来只要一到吃饭时间,家家户户都会把大门闩上。一个亭长收留了他,结果韩信被亭长的妻子气走了。冬天一到,之前帮助韩信的.洗衣大娘也走了,他在淮阳城的集市里逛,想讨点肉吃,结果次次都是什么都没讨到,没几天屠夫们都知道了为什么韩信每天都来这转悠,一个屠夫拦在他面前,让他要么从胯下钻过去,要么拔剑打一架,韩信最终还从胯下钻了过去,满街人都讥笑他胆小怕事,是扶不起阿斗……恰恰相反,韩信成名后,赐给分他食物吃的漂母黄金千斤,这亭长几百钱,还让那屠夫做中尉,见众人都不理解,韩信说杀了他只是徒逞一时快,而且正是受了那一时侮辱才激发他更加刻苦地学习和做事,发誓要出人头地,所以才会成为今天他。众人听了心里纷纷佩服韩信坚忍的性格。
他是个熟读兵法,血气方刚满怀兴国安邦之抱负的堂堂七尺男儿,居然能够忍受恶霸的欺负和胯下之辱,看了以后太让人吃惊了,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办得到?也正因为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韩信为自己的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最终被封为“王”更让我感到震撼这样一位功臣名就大将,并没有居功,反而不计前嫌,还有他心胸豁达乐观态度,太值得我学习了!在我周边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可能被羞辱的时候,也因为因不下这口气,起了以牙还牙之计,结果是两败俱伤,家庭破碎或者是牢狱之灾,这样就成了生活中牺牲品。
我真佩服韩信,懂得忍辱负重,积聚力量,而且是三思而后行,可我呢?忍耐度为“0”做事鲁莽,那怕是受了一点侮辱,我都会大发雷霆,与对方吵架,有时还会大打出手。
俗话说得好“宰相肚是能撑船”我对“忍“字有了新的概念,虽然现在已经可以承受一点了,但还远远不够。我要做到和俗话一样肚量大的能撑船,对我来说是很夸张,我拿这个故事激励自己在困难面前要学会坚持和忍耐、遇事沉着、冷静,对待任何事情要心胸像天空一样宽广,这样将来才会闯出一番大事业,才能够成功。
《史记》读书笔记 9
《史记》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历史书只有两类。一种是编年体史书,而另外一种是国别体史书。《史记》则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创立了纪传体这一文学体裁。鲁迅将《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史记》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它经典的内容可以与《离骚》相媲美。
读过《史记》,我从中深切体会到了作者的那种思想。他将自己的感情完全倾注到自己所创作的作品中去。由于《史记》的大部分是作者忍受宫刑这一巨大屈辱所作,因此从整体上看《史记》饱含着作者的爱憎之情,尤其是对于一些悲剧人物。
拿《项羽本纪》为例:司马迁将项羽政治上的幼稚描写得淋漓尽致。例如在鸿门宴上,项羽本有机会将刘邦捉住,并将刘邦除掉。但是项羽却仍把刘邦视为自己的知己,认为刘邦还是自己的友军,自己的好兄弟。但他殊不知此时刘邦已是与自己争夺天下的敌人。因此放走了刘邦,而当刘邦逃跑的消息被项羽一方得知时,范增十分恼火,说了庶子不足以为谋这样愤怒的话,并将刘邦送与自己的礼物用剑剁碎。而项羽却不以为然,将刘邦送与自己的礼物安然的收好。丝毫没有意识到刘邦的危机。并且在刘邦的一番阿谀奉承之下,将自己要杀刘邦的念头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作者通过范增等人的态度将项羽没能把刘邦除掉而充分的表现出了作者对项羽的失望,对刘邦的溜之大吉表现出了作者十足的憎恨。而当作者在描写项羽乌江自刎之时,作者对项羽的那句天将亡我又表现出了作者对项羽的惋惜与绝望。其实项羽是有机会生存的,他完全可以度过乌江,重整旗鼓。但他却早已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因而项羽唯心的说出了天将亡我这样的话。让司马迁以及我们后人对项羽的`丧生感到扼腕叹息。
同时在《史记》中的《季布列传》中,作者将自己的遭遇同季布在朱家当奴隶一事进行了深刻的托物言志。在《季布列传》中司马迁写到: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屡典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才,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在这里,季布与司马迁的遭遇似乎有些相似。季布在朱家为奴,日后成了汉的名将。而司马迁自身忍受着宫刑这一巨大屈辱,日后写成了《史记》,成为伟大的史学家。
在《史记》中,作者还语言犀利,文采斐然,表达了自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因此,在读过《史记》之后,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的那种忍辱负重的精神。不仅做事要脚踏实地,还要淡泊名利,最终成就自己的大业!
《史记》读书笔记 10
它是一本能丰富多彩大脑、填补专业知识的神奇的书,也是一本既生动活泼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推荐。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一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该书也开辟了纪传体史书的方式,对后人社会史和文学类的发展趋势都造成了深刻影响。其创新的纪传体编史方式 为之后各代“史书”所承传。另外,《史记》還是一部出色的文学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上面有关键影响力。
这本书不管在我国史学史還是中国古代文学上,都称得上是一座杰出的永远的丰碑。社会史层面暂且无论,文学类层面,它对古时候的小说集、戏剧表演、传记文学、短文,都是有普遍而长远的危害。最先,大体上而言,《史记》做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管理中心的规模性著作,为子孙后代文学类的发展趋势出示了一个关键基本和多种多样概率。《史记》所作的尽管是在历史上的登记角色,可是,根据“互见”即突显角色某类关键特点的方式 ,根据不一样角色的比照,及其在关键点层面的编造,具体把角色多方面典型化了。在各中华民族初期文学类中,都是有那样的状况,它是人们根据造型艺术方式了解本身的一种方式 。仅仅中国古代文学最开始的典型化角色出現在历史著作中,状况比较非常。从而,《史记》为中国古代文学创建了一批关键的角色原形。在子孙后代的小说集、戏剧表演中,所作的君王、英雄人物、豪侠、官员等各种各样故事情节,有许多是以《史记》的故事情节演变出去的。
除开角色种类,它的.体载和叙事方式也遭受《史记》明显危害。中华传统小说集多以“传”之名,以历史人物传记式的方式进行,具备历史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角色平生自始至终为多元性,严苛按先后顺序进行剧情,并通常有创作者的立即评价,这一切关键特点,主要是历史渊源于《史记》。
《史记》好像要我做一次足不出门的历史时间旅游,领略到了哪个时期的一切,回望了各种各样另人令人难忘的历史大事件。感受了那时候大家的情感。
《史记》好像是一本有趣的小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名人绘声绘色的给你叙述她们的身上产生的趣味的饿小故事,领着你进到我们没有明天。
《史记》好像让我与一个史学家零距离的交谈。深深地的被他那精确及时的文学语言触动。在不经意间中也提高了必需的文学知识,丰富多彩了大脑。
《史记》读书笔记 11
窗外大雨,窗口遮阳棚被雨点滴落的声音非常大,估计雨也是很大很大,外面下雨,屋内看书,继续读高中同学好兄弟送的《史记》之《周本纪第四》。周朝800年,司马迁妙笔生辉,写的荡气回肠、扣人心弦,叹服。当时,没有电脑,没有百度,也没有搜狗,都是手工查找资料典籍,得费多少时间才能够写出这一篇本纪啊。整本《史记》是在其父亲司马谈写了5年的基础上,又花了13年的时间基本写成的。总共130篇,用了18年时间,写一篇需要一个半月还多几天。确实不容易啊。又是在遭受宫刑极度屈辱的情况下,发奋著史,成就次千古绝唱,当之无愧: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也是在极度郁愤的情况下的叹息写就千古经典文坛绝响。
这可能就是当初的匠心独运,现在的工匠精神的更高层次的升华所现。
周后稷,生下来后其母本来想丢弃他,不过放在路上羊群绕着走,放在冰上有大鸟用翅膀保护,神奇,其母亲就抱回来继续养着,所以,取名叫弃。身世坎坷,志向远大,喜欢耕农种地之类的活动。周围人都学他,舜帝赞赏他,让他当了农师,功劳很大。晴耕雨读,刚好也有耕,用心做、实践、体验。
西伯拘而演周易,西伯文王被纣王拘禁时潜心推演《周易》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八卦加梅花一字并不差。可以说这个是读书,身处困境不忘读书,晴耕雨读,读书,改变,从阅读开始,古来皆如此。
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
修意、修言、修文、修名、修德。
於是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命,有文告之辞(因而也才有刑罚的各种规定,才有攻伐的各种武器,才有征讨的'各种准备,才有严厉谴责的命令,才有大告天下的文辞)。
上面这几条把国家搞得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凡文事者必有武备,所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利是天下之利,万物之所有,不可独占,不能与民争利,不能与部下与周围人争利。
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这句话就是百步穿杨成语来历吧。
刚才写了:西伯(周文王)在位大约五十年。他被囚禁在?里的时候,据说曾经增演《易》的八卦为六十四卦。当年卦就是占卜用的。
周公旦按照周武王的遗旨,测量建设洛阳城,最后营建成功,把九鼎安放在那里。说:“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四方进贡的路程都一样。”这句话可能就是问鼎中原的来历吧。不过后来的文物挖掘没有找到这所谓的鼎,无实物支持。
《史记》读书笔记 12
学过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后,我们知道不朽是立德、立言、立功。而司马迁选择屈辱的生,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完成《史记》。这就是立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既会有灿烂的阳光,也可能有凄冷的风雨。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你会怎样选择?生?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司马迁选择屈辱的生,屈原选择壮烈的死。不管怎样,他们的选择都展现着他们的人生价值。
司司迁在屈辱和耻笑之下,留下了古代散文中的不朽名著—《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二十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巩固,时间跨越三千年。司司迁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曾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本身不怎么喜欢看有关古代历史的书,因为全是些难懂的文字,因此我看的《史记》是现代青少年版的,虽然只看了几十页而已,但我看得兴趣越来越浓厚,不光是被司马迁形象生动地展现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吸引,而且也被他成功塑造的一大批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形象所吸引,我知道《史记》中所描写的人物故事成为后代许多小说、戏剧和其它文艺形式创作的源泉,极大地影响了后代的'文学创作。这可见它的文学价值。
《史记》记述了孔子、勾践、孙膑、屈原等一大批古代优秀的人物,对他们进行颂扬,集中体现了他们身上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疾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屈原一心为楚国,可是楚怀王、顷襄王都听信奸佞小人之言,屈原最后不愿看到国家灭亡,抱石投入汩罗江内。这是他对当时的无奈,愤懑,更多的是悲,而选择壮烈的死,屈原的爱国心“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不仅表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而且积极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这可见它的思想价值。
古代的著作都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学、科学等方面的反映,是有参考价值的。因而对于今天的我们,其意义不容忽视!
《史记》读书笔记 13
今天去借了史记,读了一会文言文,带着注解,百度一起看,虽然是一知半解的看的明白,但是我觉得看原文好像没有太大的必要,有点浪费时间,于是我转而看译文。
开篇的五帝之说,让我很无语。
这些描写一看就知道是把没有文字记载的传说神化了,连太史公都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太遥远了,以至于几乎可以说是无证可考。《史记》选取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前期五帝说,黄帝,颛顼,喾,尧,舜。对于这些传说,权当简单,明确化的神话来读了。
看那些简单的描述,“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反正我看的是心惊胆战的,这算什么?有这样的父亲吗?有这样傻的儿子么?
首先说这个父亲想杀自己和前任妻子的儿子,如果按记载看,舜是很孝顺的,“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我的妈呀,这儿子对你孝顺,对后妈和弟弟也很好,为什么要杀他呢?看后面的描述,在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舜发达之前,就以“孝顺”闻名了。我就不明白了,难道是嫌多他一张嘴吃饭?可是舜好歹是个品行不错的长子,父亲是盲人的话,十有八 九家庭的经济主要来源是舜啊,如果是后母和弟弟象要杀他,还能想通点。这个,难道人能无耻无知无聊到那种地步?
然后看舜的反应,一家子都要杀你哎!你不走的远远的,还在好几次谋杀未遂的`情况下“复事瞽叟爱弟弥谨。”这是正常人的反应吗?我的妈呀不能理解。
唉看的我是非常的不爽。
好吧,古人是和我们不太一样,总之太史公是我很佩服的人,《史记》的宏伟,也正要在此表现出来吧,太史公本人也是引经据典,力求一部完美的通史,但是往前看,关于五帝的可靠记载,实在是……
或许我可以想象一下,舜是多么聪明的一个人,在那样的一个家庭要保全自己,还顺利让自己的“孝顺”广为传播,最终,通过各种斗智斗勇,向世人展现了自己。
世人对于美好的事物向来是推崇追求的,所以才会把远古的五帝传说的那么完美。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一直觉得,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
是与非,明与暗,对与错,得与失,只是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对于结果才有不同的见解。
如果想写小说,就要深刻的明白这一点,要塑造能让大家都接受的“角色”,而不是写出像传说中五帝那样完美的故事。
我会努力的,加油。
《史记》读书笔记 14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礼貌 古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以往的惊心动魄,思量以往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可是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品味全书,我心中仅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可是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可是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
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可是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可我从不曾怀疑这个缤纷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载,却终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膑足,撰述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吕氏春秋》有生亦有死,有正亦有邪,有战争亦有和平,事物总有两面,我深信上天的公正。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史记》读书笔记 15
我读了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好书==“史记.虽无暇博览全书,粗读部分章节。但已感到这是一本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好书。
【史记】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司马迁所著。这部鸿篇巨制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而且,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处处闪耀着优秀中华文化的灿烂光芒,篇篇蕴含着华夏文明历史积淀的丰厚底蕴。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汉武帝,记载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大事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不仅如此,史记还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在司马迁的笔下,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展现在你的面前。带领你进入她们的世界,讲述着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既有帝王的言行和政绩,也有世家王侯的兴衰。还有社会各阶层有显著事迹可传的人物。他勾画出了古代社会几千年来的历史面貌。作者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把各地的风土人情、民族的'风俗习惯表现的淋漓尽致。我感到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虽粗读其书,只能领略一二,但感触颇深。很多历史画面久久萦绕在我脑际。其中刚直不阿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遭遇,更使我想了很多很多。也许是家乡有端午节包粽子以纪念屈原的缘故吧,阅读其文后,我感到屈原不仅是诗人,更是一位伟人。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生活在楚国衰亡的时候。他在政治上有宏伟的报复和深远的预见,但遭到统治集团当权派的打击。随胸怀大志却忧郁失望而死。当时正处在战国末期,楚怀王昏庸无能,屈原虽持正确的政治主张,终因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谗言而疏远了屈原。 使屈原的报复不能实现,也使当时的楚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受到严重挫折而面临危亡。古之帝王出一言而满庭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在他们儿中,只能听进歌颂之声,而对不歌颂者视为忤逆,时日一久他们看到的都是趋附谄媚、惟命是从之人,这些人虽是庸碌之辈却精于迎上之道,他们可弄虚作假,造谣惑众迎合圣意,粉饰太平,讨得“龙心大悦”而对正直的有抱负、有能力的贤良之士予以迫害而使这些嫉贤妒能的小人往往得逞。
正是:贪顽只顾讨便宜、前奸已笑其遭变、后狡方思又出奇、败败亡亡常若此。
纵观历史,何止皇帝老爷如此,而今一些地方长官,当权者患此疾者也为数不少,耳之所听皆歌颂之声,目之所见皆恭敬之态,心之所想无不如愿以偿。时日一欠,自然是宵小之徒环绕,正直之士远离!
但愿这历史上的悲哀不再重演!
《史记》读书笔记 16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史记》的光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朝的兴衰,得以窥见世事发展的道理。
《史记》是西汉闻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成“前四史”。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它的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一些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用的.说法。其文字利用的传神也令人欲罢不能,如刘邦听闻韩信死后的反应,用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将刘邦复杂矛盾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因此,《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这里有英雄穷途的奋勇,有帝王孤独的无奈,又复仇者绝望的空虚,也有圣人深夜的哭泣,所有人都被太史公以高贵的形式刻下名字。
了解完其内容的“雄、深、雅、健”,我们同样可以关注太史公的写作背景。太史公是以超我之姿完成《史记》的。创作《史记》时,他正蒙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腐刑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生理上都对他是极大的摧残。在这样的双重折磨下,他尽可以宣泄自身的私愤,但他最终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时代,只是从历史的乱石堆里撷取最耀眼的碎石来筑造一个民族的丰碑。
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温润而庄严,其中熠熠闪耀的流沙万千等着我们小心翼翼的擦拭、领会它的光芒。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史,则观书不徒为章句。读史,明史,在精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认识自身和世界,同时更是在传承中华原汁原味的文化。
《史记》读书笔记 17
最近正在阅读《史记》,作为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作为其作者的司马迁更是因其而铭刻于青史。
还记得司马迁编写《史记》的宏愿:“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于历史,各家评说不一,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读《史记》一书,它确是司马迁历尽心血而成的一家之言,但却总觉得它遵循了先秦历史传记的原则:“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读司马迁之《史记》里的人物传记,始终可以看到这一为人立传的原则。
自从五四运动之后,我们离我们民族的本源渐行渐远,总有人说我们是没有根的一代。是啊,西学东渐之后,我们接受着西方的思想与文化,我们抛弃了太多属于我们民族本源的东西。我们被束缚在这近百年的小小的传统里,遗忘了我们华夏五千年的传统。我们已找不到去哪里扎根。
华夏大地之广阔,我们生根于其上。而负载着华夏大地的`,正是民族与文化。然而在这广阔的的大地上,却被西来的黄土覆盖,不去挖掘,便不会找到我们民族的生根的土壤。乍看之下,我们以为表面的那层黄土便是我们生根的土壤。
近百年由西方提出的寻求真实的历史,还历史以真实,我开始去以一个有欲望、会犯错的普通人的模板去分析历史人物,然后觉得所谓的中国的史书不过是为帝王将相宣扬功绩的统治工具而已,觉得所谓历史不过是由胜利者撰写的谎言而已,觉得在专制的王朝里留下来的不过是一部语言精美的小说而已。
然而现在想想,自汉以后,历史选择了儒家,作为儒家至圣的孔子,其推崇的正是立德、立言、立功这三不朽,写史以此为原则本是理所应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史书的用处在于以史为鉴,以“三不朽”为原则写出的史书,不正是可以将此用处发挥得更好吗?不是更加可以警示世人,培养仁人志士吗?
然而困于这百年来的对于历史的观点,对于史书,对于《史记》做出了如此误会。
追寻历史的真实没有错,但是我们观阅历史的原则不正是以那时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来解读吗?然而囿于追求真实历史,却将这一原则视为无物,也是实所不当。
今读《史记》,得出这一体会,也许是最大的收获了。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相信以后然会有更多的体会与收获。
《史记》读书笔记 18
始而苍荣的历史,映照着盛世的余晖。大江东去,卷席着千年的尘浪。落木潇潇,黄河滚滚,风呼啸,马蹄急,五千年的风尘无法将她湮没,她就在这里。
轻启扉页,此书,名曰《史记》。
人文初祖,公孙轩辕,血战蚩尤。中华文明自此发端,炎黄子孙从此傲立于世。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天下为家,大夏王朝四百年的光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六百年殷商,成汤兴起,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几经兴衰却终了于武王伐纣,大周又揭开了另一页属于它的历史。
西周末年,幽王无道,为博美人一笑,点烽火,戏诸侯。青铜编钟敲响了大周王权的丧钟,诸侯争霸,几百年春秋,又是几百年战国。一杆杆旗帜的倒塌,一座座城墙化为灰烬,一个个马革裹尸的生命,无数个家庭的妻离子散,无数次边境国界的推移,王侯势力的'此消彼长。尊王攘夷,问鼎中原,齐晋秦宋楚。三家分晋,时代的更迭换来了另一种局面,七雄争霸,合纵连横。
春秋战国的更迭终于结束了一个龙腾万里的时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咸阳秦皇两千年哉!长剑舞当空,绘江山壮阔诗篇。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其谁夸!灭六国而并天下,千里铜铸城墙,帝王万世基业,谁人能奈我何?设郡立县,同轨同文,小篆隶书,圆形方孔,前无古人的功绩最终成就了始皇,成就了一个朝代的辉煌。
秦末农民起义踏碎了泥泞的道路,也踏碎了秦帝国的统治。项羽三年灭秦,划天下而封诸侯,成为掌握着秦王汉兴国家命运的西楚霸王。楚汉相争又带来了四年的战火与硝烟。汉祖刘邦,最终成为天下共主。汉,又是一个繁盛的时代。
在《史记》中,我寻觅到了古贤人的踪迹。感慨着当时的惊心动魄,思量着曾经的纷纷扰扰,也真切的感受到历史的豪迈,悲壮与心酸,更体会到了华夏民族不屈服的勇气和力量。也正是这股力量,让中华民族豪迈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尽管前途是怎样的坎坷,她都一直坚持走下去,五千个春秋从未放弃。作为炎黄子孙,不屈服,不言弃应是我们生活的坐标。回忆往昔,这些又何足道呢?那些所谓的困境与波折,笑了,也就过去了。用信念扭转乾坤,让勇气绽放奇迹,用倔强勾勒未来!
岁月枯荣无言生命终始,乱世波折何喻命运坎坷?即使时间崩落,岁月横断千古,她依旧在那里,永不屈服,永不言弃!
【《史记》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史记读书笔记02-20
史记读书笔记8篇07-19
史记读书笔记(通用49篇)07-25
《史记》读书笔记(通用27篇)08-03
《史记》读书笔记(通用20篇)08-11
史记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07-19
史记读书笔记范文400字(精选7篇)07-19
史记文学常识04-28
《史记》文学常识06-07
史记的名言警句180句08-08